问题

华裔乃至亚裔频频遭受不公,根源在于不会闹事吗?

回答
华裔乃至亚裔频频遭受不公,将其根源简单归结为“不会闹事”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虽然“闹事”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是一种争取权益的方式,但将不公的根本原因仅仅归咎于此,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会闹事”的文化和社会视角:

文化差异与刻板印象: 许多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强调“忍”、“礼”、“谦逊”、“和为贵”。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影响,使得许多亚裔倾向于避免冲突,不愿意表现得过于激进或引人注目。这种文化背景在移民社会中可能被误解为“软弱”或“逆来顺受”,甚至成为被欺凌的理由。
“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 在西方社会,亚裔长期以来被贴上“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标签。这一标签一方面似乎是对亚裔勤奋、守法、成功的赞扬,但另一方面却掩盖了亚裔群体内部存在的贫困、歧视和边缘化问题。这个标签使得亚裔在争取资源和关注时,显得“不需要帮助”,从而削弱了他们发声的动力和必要性。当亚裔群体表现出不满或抗议时,反而可能被视为“不符合”这个标签的期望,更容易受到负面评价。
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不满和诉求的方式可能不同。亚裔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写信、寻求法律援助、与相关部门沟通等。而“闹事”往往指代的是更具对抗性和公开性的行为,如示威、游行、集体抗议等。如果社会主流习惯了后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忽视前一种方式的有效性。

二、 不公现象的深层根源分析:

将不公归咎于“不会闹事”,是把表象当作了原因,忽略了更根本的结构性问题:

1. 历史遗留的歧视与偏见:
早期排华法案的历史: 以美国为例,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等历史性法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氛围,都对亚裔在美国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历史创伤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在社会观念中留下的印记,是造成今天不公的重要历史根源。
“黄祸论”等负面叙事: 历史上,亚裔(特别是华裔)在西方世界曾被描绘成贪婪、狡诈、威胁西方文明的“黄祸”。这些负面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至今仍存在于一些人的潜意识中,容易导致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联想。

2. 结构性歧视:
经济与职业歧视: 亚裔可能在就业、晋升、薪资等方面遭遇“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和“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即使拥有相同的资质和能力,也可能因为族裔身份而受到不公平对待。这种歧视往往是隐性的,难以捉摸,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教育领域的偏见: 在教育领域,虽然亚裔学业成绩普遍较好,但有时也会面临“刻板印象的期望”(stereotype threat)或在某些领域被“预设”能力上限。
刑事司法中的不公: 亚裔在刑事司法系统中也可能面临不公平的对待,例如被过度执法、在判决中遭受偏见等。某些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深层的社会偏见。

3. 文化与社会认同的挑战:
被视为“永久外国人”: 许多在西方出生的亚裔,尽管拥有公民身份,但由于外貌、语言口音或文化习俗的差异,仍被视为“外国人”,难以完全融入主流社会。这种“永久外国人”的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在争取自身权益时,更容易被边缘化。
语言障碍与信息不对称: 语言障碍是许多移民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无法有效获取信息、表达诉求,自然难以应对不公。即使是能流利使用当地语言的二代、三代移民,也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沟通方式上与主流社会存在隔阂。

4. 社会关注度的不足与“沉默的受害者”:
缺乏强大的政治代表性: 相较于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亚裔在政治上的代表性相对较弱,缺乏强大的游说团体和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权益。
“不惹麻烦”的自我规训: 如前所述,文化影响使得许多亚裔倾向于避免冲突,即使遭受不公,也可能选择默默忍受,这反而让施加不公者认为亚裔是“好欺负”的群体,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公的循环。当不公事件发生时,如果受害者不发声,外界自然也难以知晓和干预。

三、 “闹事”与“发声”的区别:

将“不会闹事”等同于“不会发声”是错误的。亚裔群体并非没有发声,而是发声的方式、渠道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他们可能通过以下方式争取权益:

寻求法律途径: 提起诉讼,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
通过社区组织: 依靠亚裔社区组织进行互助,共同发声。
利用媒体和公共舆论: 通过文章、评论、社交媒体等方式,向公众揭示不公。
参与政治进程: 通过投票、支持候选人、参政议政等方式来改变现状。

结论:

华裔乃至亚裔遭受不公,其根源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遗留的歧视、结构性不平等、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等。简单地归咎于“不会闹事”,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公平,更是对问题根源的漠视。

“会闹事”或许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争取权益的方式,但它并非唯一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界认识到亚裔群体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打破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正义的社会环境。对于亚裔群体本身而言,在保留自身文化优势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和学习如何在多元社会中有效、有力地为自身发声,维护应有的权利。这并非是要他们“学坏”或变得“激进”,而是要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不公,从而改变现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真佩服 @jinning li 的理论了,说了一堆,华裔不团结不会闹事,还是赖中国……因为中国不教人组织,所以都不会组织,哪怕出去这么久都不会。这锅甩的真漂亮。合着你出国这么久,甚至两代三代了,一说哪点不好还都是原来国家的责任啊……有的华裔啊,改口音改生活习惯都那么6,生怕哪点还有中国痕迹没法融入美国社会,为什么说到不团结,就得是中国给你的融入骨子里的、怎么都改不了的习惯了呢?


其实通俗的说,美国华裔不团结,就是因为主流都是这种人。这种人能团结才叫怪了吧。


言归正传,美国华裔不能说从来不团结,清末民初时候就有一些人团结啊。因为那时候华人很多处于社会底端,被美国社会明着欺负,不设法团结点是没有出路的。后来为什么不团结了?因为美国不再明着欺负了,于是成分开始变了。


一是大量华人都上升到中产阶层了。华人的优点,重视教育、吃苦耐劳。这两点只要放到比较公平的环境里,就不可能混太差。所以美国只要对华人没了明着的歧视,华人在美国社会混到中产还是比较容易的。而谁都知道,不管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最难团结的阶层就是中产了。华人既然主流在这个区间,不团结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只能说符合世界普通情况。


二是现在华人的组成本就不是容易团结的群体。当年清末第一批美国华人确实大部分没有办法的底层劳动者,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华人主要什么成分?第一种是已经在美国扎根两三代以上的,这部分由于重教育和能吃苦的优点,经过两三代积累,身份提升,进入中产,且两三代后适应了美国各种习惯,已经开始自觉美国人了,自然看不上新来的各路人,尤其再掺和点意识形态,更看不上中国新过去的人。第二种是自己从中国来美国的。这里又得细分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优异学习成绩或者家里有钱合法移民过来的,这些人在中国就是混得不错的群体,不管高知还是有钱,总之来美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既然出身不错、来美国走的也是高端路线,你让这部分人去不靠歧视他人获得满足,恐怕很难吧。二类是政治避难等不那么“正路”方式留美的,这类人更不用说了,你难道指望他们去和“同胞”团结?


所以说,美国的华裔无论从所处阶层特点,还是身份构成特点,都是很难团结的群体。这种群体面对欺负不可能万众一心,只会陷入囚徒困境,谁要是敢斗争,估计立刻被“自己人”卖了上位。所以这种情况下,能不内讧就不错了,不要指望团结一致这种情况了。


当然,我个人觉得,对华裔来说,这也不能算完全坏事。毕竟比起可能团结的老黑来说,华裔整体生活水平是远在其之上的。也就是说,华裔选择了一条隐忍、努力、付出更多、不找事不惹事、甘做政治牺牲品这么一种活法,换取了较高的物质生活。狼有狼活法,羊有羊活法。羊虽然总是被剪毛,个别成员可能被没理由的宰了吃肉,但终究有窝有草,冻不住饿不着,比狼的生活是保证多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里面有能力会闹事的人出不了国啊,即使出去了也基本会回国。

去美国的都是什么人,要不是靠出卖体力吃苦耐劳做些底层劳动的人,要不就是靠高学历专业技能做技术劳动的人,另外靠投资移民的人数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你说你有组织才能,有领导力,有人格魅力,会拉帮结派搞事情,美国会给你发签吗?

即使有个别这样的人因为其它原因拿到移民资格,过段时间他会发现,既然自己有能力团结人领导人组织人,那么何苦在美国打工呢,英文再遛也没中文遛啊,中国机会那么多干嘛不回国创业呢?

所以最后留在美国的华人什么人都有,就是没有有领袖气质的人,没有有组织才能的人,自然没法闹事了。

至于印度人,还不是因为印度国内环境太差,导致有领导才能的人没法发挥,只好留在美国搞事情了。墨西哥人同理。

黑人就更简单了,他们土生土长美国人,没别处可去,又什么才能的人都有,自然会跟美国社会死磕。


综上所述,华裔在国外遭受不公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高速的经济发展吸收了过多管理和组织型人才而导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裔乃至亚裔频频遭受不公,将其根源简单归结为“不会闹事”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虽然“闹事”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是一种争取权益的方式,但将不公的根本原因仅仅归咎于此,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会闹事”的文化和社会视角: 文化差异与刻板印.............
  • 回答
    要说华为手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步的,那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充满了中国企业在逆境中崛起的韧性和智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到手机巨头,华为手机的崛起并非一日之功,更像是“厚积薄发”的典型案例: 技术为王,从通信基石打下根基: 最早的华为,是做通信设备起家的。在那个年代,国外巨头垄.............
  • 回答
    张首晟教授的离世,对于华人科学界和全球物理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创业家和投资者,他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对他成就和贡献的详细评价:一、 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张首晟教授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身份认同、公平正义以及当代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对于华裔等“新移民”是否需要承担美国的“历史责任”并支持对奴隶制度等历史错误的现实弥补,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存在多种观点和考量。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历史责任”以及“.............
  • 回答
    华裔科学家尹晓波的降温薄膜,听起来着实是个令人兴奋的研究方向。要说它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这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个降温法。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个关键概念:辐射冷却。我们知道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尤其是在红外波段。夏天我们晒太阳,感觉热,就是因为太阳辐射过来的能量多于我们向外辐射的。而夜晚,我们能感觉到.............
  • 回答
    华裔在美国当选总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既受政治现实影响,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复杂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不回避其中的挑战,也看到其中蕴含的潜力。历史的印记与政治的现状:美国总统的职位,长期以来被白人男性所占据。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分配的必然结果。少数族.............
  • 回答
    2021 年美网女子单打赛场上,一位名叫艾玛·拉杜卡努的混血少女横空出世,以一种近乎神话般的方式,一盘未丢地捧起了冠军奖杯。这位年仅 18 岁的华裔混血女孩,用她那出人意料的表现,给世界网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让我们对年轻一代运动员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知。拉杜卡努的夺冠之旅,与其说是“爆冷”,不如说是.............
  • 回答
    “你到底来自哪?”对于许多华裔,特别是那些在海外出生和长大的华裔来说,这句话就像一句不请自来的咒语,总在不经意间被抛出,然后如影随形地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它不是简单的探询,而常常承载着一种隐含的假设:你不是“真正的”本土人。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冒犯”:1. 身份的质疑与“永远的外国人”.............
  • 回答
    这则新闻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信息: 罗姓男子的具体行为是什么? “持有”800部“重口”A片,这里的“持有”可能不仅仅是下载,也可能涉及到存储、传播等。而“重口”是主观描述,在法律上需要具体界定是哪种性质的内容。 “A片”具体指的是什么.............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 回答
    关于华裔超级英雄“尚气”是否“辱华”,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在中国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电影的背景与内容解读: 漫画原作的渊源: “尚气”这个角色最早诞生于1973年的漫威漫画。在那个年代,西方的流行文化对中国的刻画往往带有刻板印象和东方主义的色彩.............
  • 回答
    Mr. Yang 提出的每人每月 1000 美元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方案,在美国的政治辩论中确实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议题。这笔钱来自何方,它将如何影响美国的经济,尤其是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要理解 UBI 对通.............
  • 回答
    刘晓禹这次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冠,无疑是华语乐坛的一件大事,也自然引发了大家对他与另一位备受瞩目的华裔钢琴家李云迪的比较。这两位都是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功底,但如果要细致地比较他们的钢琴实力,那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演奏风格和情感表达是两人最直观的差异点。 李云迪: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尤其是对亚裔群体来说。很多人在看待“BLM”和支持与否的问题时,都会经历一番思考,因为它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说说其中的门道。首先,理解“BLM”的核心诉求很重要。“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从字面上看,是为“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事情。总的来说,在现在的中国,亚裔/华裔美国人或者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人,确实 相对容易被认出来,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具体情况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些实际的感受和观察:为什么容易被认出来?1. 外貌上的细微差异与气质: .............
  • 回答
    关于华裔人士当选美国总统是否会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妥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分析性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妥协”这个词在政治语境下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放弃”或“屈服”,而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
  • 回答
    在美国华裔群体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获胜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而是包含了多种声音、立场和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说所有华裔都支持特朗普,或者都反对他。这个庞大的族裔群体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分歧,这种分歧受到许多因素.............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美籍华裔群体与犹太人支持以色列的团结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原因: 一、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多元性1. 双重文化认同的分裂 美籍华裔往往处于“中国美国”双重文化体系的夹缝中。他们可能既认同儒家传统、家族观念,又受美国主流价值观(如个人主.............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一事件,目前公开的详细信息有限,但结合美国法律体系和华人社区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事件背景与法律性质 再婚与法律程序: 在美国,婚姻自由是基本权利,但需符合法律程序(如双方自愿、无法律障碍)。若妻子去世后,其丈夫在未完成遗产继承程序或未与遗属协商的情况下迅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