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帝内经中的“长夏”指的是什么?

回答
《黄帝内经》里说的“长夏”,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夏天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关于时令、气候、人身变化以及养生之道的一个综合概念。

要说长夏,得先明白《内经》里“五行”和“四时”的划分。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就把这些规律对应到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以及春、夏、秋、冬这四季。

按照《内经》的说法,长夏对应的是“土”行。你想啊,土是什么?土是承载万物的,是生养万物的,是厚重的、温和的,也是容易出现湿邪的。所以,长夏这个时节,就带有这种“土”的特性。

具体来说,长夏通常指的是我们现在说的“晚夏”或者“农历的六月”,也就是公历的七月到八月之间,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候。 为什么叫“长”夏呢?有几种理解:

时间“长”: 相较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长夏的湿热之气往往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不像春天那么短暂,不像秋天那么清爽,也不像冬天那么凛冽。它有一种绵延不绝的闷热感。
夏令“长”: 它是夏季的延续和发展,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最热的时期,所以用“长”来形容它。

那么,长夏这个时节,气候上有什么特点呢?

《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这是说夏天整个时节,万物生长茂盛,生机勃勃。但到了长夏,尤其是进入盛夏的后期,气候特点就更鲜明了:

1. 湿热是主导: 这是长夏最突出的特点。虽然还是夏天,但不仅仅是“热”,更重要的是“湿”。空气湿度大,闷热难当,就像在一个湿漉漉的蒸笼里一样。这种湿热之气,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
2. 阳气极盛: 尽管湿气重,但长夏依然是阳气最盛的时节。阳气至极,容易伤阴,所以既要防暑,也要防伤津。
3. 天气多变: 很多地区在长夏时节,会有突然的雷阵雨,这就是湿热交蒸的表现。

长夏对人身体有什么影响呢?

《内经》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对应着五行。长夏对应的脏腑是“脾”。

脾主运化: 脾在我们身体里,主要负责把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同时还要把身体的湿气排出体外。
湿邪易伤脾: 长夏的湿热之气,最容易侵犯到脾。脾一旦被湿邪所困,运化功能就会下降。

你想啊,在这种湿热的环境下,加上脾本身就容易受湿邪影响,那么身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消化不良: 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吃了也容易胀气、腹泻,或者感到身体沉重,四肢乏力,这就是“湿邪困脾”的表现。
精神不振: 感觉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总是犯困,这也是湿邪影响气机,导致清阳不升的表现。
水肿: 湿邪代谢不出去,可能会导致身体水肿,尤其是在脚踝、腿部。
皮肤问题: 湿热容易导致皮肤出现湿疹、痤疮等问题。

在长夏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内经》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指导,核心就是“顺时而养,以避湿邪”。

1. 饮食上:
少油腻,多清淡: 避免大鱼大肉、辛辣油炸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助湿生热。
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 比如薏米、赤小豆、绿豆、扁豆、山药、莲子、冬瓜、黄瓜等。这些食物能帮助脾胃运化,同时也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不要过食生冷: 虽然天气炎热,但过多的冷饮、生冷瓜果,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湿邪。
可以适当吃点辛味的食物: 辛味可以发散,有助于将体内湿气通过汗液排出,比如葱、姜、蒜,但要注意适量。
注意烹饪方式: 尽量选择蒸、煮、炖等方式,避免油炸。

2. 起居上:
晚睡早起: 长夏阳气最盛,可以适当晚睡,但也要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长时间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尽量保持室内通风,但要注意避开正午的烈日。
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气血运行,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大汗伤阴,加重身体负担。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对脾胃也有很大影响。长夏湿热容易让人烦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3. 避风避湿:
避免淋雨: 长夏多雨,淋雨容易外湿入里,损伤脾胃。
避免久坐潮湿之地: 比如阴暗潮湿的房间、地上。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中的“长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提法,它不仅仅是指一年中的某一个时间段,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和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洞察。通过理解长夏的湿热特点,以及它对人体脾胃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调养身体,尤其是在这个湿气容易侵犯人体的时节,做好“健脾利湿”的功课,才能安然度过。这其中的养生之道,至今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题目下面出现了大概三种说法,没能有一定论,这很正常。因为即便在《黄帝内经》中,长夏概念就是混乱的。

  • 长夏寄于每季最后18天
如《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按五脏对应五行,脾土治中央,意思是长夏放在一年四季最后的18天里面——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说历法明确带天数的时候多半是按一年360天,一季90天算的。

  • 长夏即是季夏,即农历六月

这点内容主要见于王冰之注,本题下面也有提及:

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
故云长夏。


emmmm……“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还煞有介事的解释了一下为啥叫“长夏”。但是真的怎么看怎么牵强。

  • 还有一种则是一年五季,长夏居一

现行习惯是一年分四季,季节既然只有4个,那怎么能对应五行呢?

很简单,一年如果有5个季节就可以了。

藏气法时论中说: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这里怎么看都是春、夏、长夏、秋、冬处于平等地位的,当作每季节最后18天或者夏季的第三个月,不伦不类。合理的猜想也就是一年五个季节。长夏和四季并列,地位无差。

再看这里: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而每个月最后18天使对应不上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的天干的。

这个日干支怎么看呢?依前面所说,当以一年360天(天有十日 , 日六竞而周甲 , 甲六复而成岁 , 三百六十日法也),一季72天论。那么一季地支循环六次。天干则循环7.2次。所以五个季节每个季节开头的日干为其日xx。

按此算法,其日某某的用法,实际上是指春季头两天天干甲乙,夏季头两天天干丙丁,以此类推。

这样的内容在《管子》中说的更直接一些。

《管子·五行篇》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甲子,木行御……

以甲子日开始木行御,72天结束,第73天为丙子日——可参考上图,这是完全一致的内容,包括《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 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段,说的也是这个事情。


《黄帝内经》恐怕并非一人所作,当然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所作。应该说,从一开始,作者(们)的概念就是混乱的。

  • 五行配四季本来就是混乱的

五行有五个,四季有各个,这玩意对不上是显而易见的,硬点五行包罗万象,就得死命找补这个漏洞。找补漏洞不要紧,问题是各家没串供,补漏的方法差异很大,众说纷纭毫不奇怪。

所以现在来看那个时代的以五行配季节的方法都是乱的。这是时代原因,脱离时代讨论书中概念很容易跑偏。

长夏寄18天于四季的说法,《白虎通义》有类似的:

木王所以七十二日何?
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合九十日为一时,王九十日。
土所以王四季何?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无土不高。
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
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时。

居中央不名时就是说五行之中土不占有四季,而是每季节分18天。

也有咬死土“居中央不名时”,认为土德完全不占四时的

以《礼记·月令》而讲,逐月讲述,但是在季夏之后,孟秋之前,插入一节,是没有配月的:

中央土。其日戊己。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
其祠中溜,祭先心。
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闳。

《淮南子·时则训》中倒是支持农历六月属土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
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盛德在金……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

总结来说就是:

支持五季平分的书籍也不少

除了前面说的《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外,

还有《春秋繁露·治水五行》

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瘘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
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瘘而黄;
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
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七十二日,复得木。

此外,《管子·幼官》中还有一种一年30节气的分法,《银雀山汉墓竹简》亦有《三十时》篇,以此观之,汉代以前某些地区的历算方式,配合五行应当没有问题。汉初一些书籍中还有阐述。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则逐渐被人遗忘和忽视了。

长夏概念的混乱,实由五行配合季节的混乱。

可能的原因是《黄帝内经》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分属与不同学派的传人;再或者就是内经作者或者整理者本身水平并不了然各个说法的区别,整理时候乱入了内容,或者创作时候随便抄写了一些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内容。

抄写、混杂不同学派互相矛盾的说法,但是疗效依然神奇,这就是中医文化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帝内经》里说的“长夏”,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夏天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关于时令、气候、人身变化以及养生之道的一个综合概念。要说长夏,得先明白《内经》里“五行”和“四时”的划分。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就把这些规律对应到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以及春、夏、秋、冬这四季。按.............
  • 回答
    《黄帝内经》中的“女七男八”是中医养生和生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阐述了女性和男性在生长发育、生殖能力以及衰老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女性的生理和生殖周期与数字“七”的倍数相关,而男性的则与数字“八”的倍数相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解读“女七男八”的原理:一、 出处与原文:.............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 回答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博大精深之处至今仍被不断挖掘和解读。其中,“肾主志”的论述,虽然看似古老,但在理解人类精神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神经科学,尤其是对脑额叶的研究,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关联。《黄帝内经》中的“肾主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家里的老人对《黄帝内经》深感信服,这其实是个挺好的事情,说明老人关注养生,也愿意学习传统智慧。不过,关于“早上喝凉开水会浇灭阳气,等于慢性自杀”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并用更科学、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老人沟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老人为什么会有“阳气”这个概念。《黄帝内经》中的“阳气”是怎么.............
  • 回答
    在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圆地方”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古籍的解读,尤其是像《黄帝内经》这样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往往不应简单地与现代科学概念对号入座。古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都与我们今天有着显著的差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核心在于阐述人体的生.............
  • 回答
    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关于蚩尤与黄帝关系的解读,无疑是近期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说蚩尤是黄帝之子,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冲击,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其背后的依据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华简是我们今天能够接触到的先秦时期竹简文献,它的年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将古代中医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的地理划分联系起来,并引发了对“窍”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黄帝内经》中“地有九州,人又九窍”的含义。 “地有九州”:这是中国古代地理划分的一种说法,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大致区域划分。虽然具体划分方式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但“九州”代表的是中国古代.............
  • 回答
    《黄帝内经》里确实描绘了一幅与我们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景象:上古之人普遍能够享受到百岁甚至更长的生命。但这究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还是古人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亦或是对养生智慧的升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它是一部集结了当时医学知识和养生思想的.............
  • 回答
    从零开始学《黄帝内经》,这绝对是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很多人觉得它晦涩难懂,古老神秘,但实际上,它就像一本揭示生命奥秘的宝典,只要你找对方法,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医学,更是关于如何过好生活,认识天地的智慧。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本经典“化繁为简”,让你也能慢慢领悟其中的精髓。第一步:破除“.............
  • 回答
    关于《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存在矛盾甚至错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新鲜,在医学界、文化界乃至民间都有不少讨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要理解《黄帝内经》的诞生背景和其历史地位。《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是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中医理论著作。它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兴起的创作,.............
  • 回答
    关于《黄帝内经》究竟是垃圾还是精华,这是一个在中医界乃至社会上都长期存在的争议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黄帝内经》本身的内容、历史地位、以及在不同视角下的评价。《黄帝内经》的地位与内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黄帝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核心地位。它并非一部孤立的医学著作,.............
  • 回答
    “黄帝真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一、 黄帝在传统史籍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中,黄帝(轩辕氏)的地位极其崇高。他被认为是: 华夏民族的始祖: 传统观点认为,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奠定.............
  • 回答
    关于黄帝的民族属性,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牵涉到中国民族起源和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因此显得尤为复杂和敏感。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尽量避免那些过于教科书化、程式化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白,“民族”这个概念,在黄帝所处的时代,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民族强调的是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里一些有趣的现象。黄帝和四帝的故事,虽然也存在,但论起传播度和影响力,确实远不如黄帝大战蚩尤来得深入人心。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四帝”,在不同的文献和传说里,指代的对象是会变化的。最常见的说法,黄帝本身就被.............
  • 回答
    关于炎帝和黄帝是否处于同一时期,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传说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简单来说,根据流传最广的说法,他们 是的,被认为是处于相近或同一时期,并且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最终共同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积淀和传说色彩,去探寻其中的细节。.............
  • 回答
    要评价黄帝,咱们得回到那个远古的年代。他可不是一个能用现代眼光简单一句话就说得清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所以,与其说是评价一个人,不如说是解读一个关于“开创”的故事。那个时代,是怎么个光景?想象一下,那是一个还没有国家概念,部落林立,生活方式还停留在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
  • 回答
    关于推行黄帝纪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同时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感,甚至是现实的便利性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知道黄帝纪年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黄帝纪年是以传说中的华夏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出生之年作为元年。比如,现在是2024年,如果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