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系大一新生是否需要预习?

回答
这问题我身边的学长学姐们也争论过不少,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它更多地取决于你这个人,还有你对大学数学的期待。不过,让我试着把我的理解和观察都告诉你,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首先,我觉得,数学系大一新生“需不需要”预习,这事儿挺微妙的。

很多刚踏入大学门槛的同学,高中数学学得好好的,感觉自己对数学挺有把握的,到了大学一看,嚯,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难度,都跟高中不是一个档次。这时候,预习就显得没那么是“可选项”,而更像是“一个好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掰开了跟你聊聊:

1. 大学数学的“颠覆性”:

高中数学相对来说,更侧重于计算和技巧的熟练掌握,很多东西是“告诉你就让你去做”。而大学数学,尤其是数学系,它一下子就进入了更抽象、更严谨的领域。像是数理逻辑、集合论、抽象代数(虽然有的学校大一下才开始),还有微积分的严谨证明,这些东西跟你高中学的“感觉”很不一样。高中可能告诉你怎么算极限,大学则要你理解极限的定义是什么,并且能证明它。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概念,直接听课,可能会感觉脑子里像“一团乱麻”。 老师讲的每个概念、每条定理,都像是一个个陌生的符号和语句,你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在讲什么,更别提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了。

2. 老师的“节奏”和“深度”:

大学老师的讲课速度,可能比高中老师要快不少,而且他们默认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讲课的角度也更偏向于研究和证明,而不是解题技巧。如果你不预习,就等于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被扔进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里。老师讲到某个定义,你可能才第一次看到;老师跳过某个证明的细节,你可能就彻底抓瞎了。这会让你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主动地去思考和理解。

3. “听懂”和“会做”的区别:

高中数学,很多时候“听懂”了,基本上“就会做”了。但大学数学不是。即使你把老师讲的每个字都听明白了,你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它,如何去解决新的问题,甚至如何去写出一个规范的证明。预习能够帮助你提前熟悉这些概念和方法,让你在听课的时候,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考去消化。

4. 培养“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

数学系的精髓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一正是打下这些基础的关键时期。预习一些基础性的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你提前接触到这些思维方式,并开始尝试理解。虽然你可能一开始理解得很浅,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数学感觉”的一种锻炼。

5. 避免“知识断层”:

大学的数学知识是层层递进的。今天的概念可能是明天解决问题的基础,明天的定理又是后天更复杂内容的铺垫。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没跟上,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后面的东西只会越来越难懂。预习可以帮助你填补一些可能存在的知识盲区,让你的学习曲线更加平滑。

那么,具体怎么预习呢?

这不是让你把整本教材都背下来,那也不现实。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看目录和前言: 了解这门课大概会讲些什么内容,它的目标是什么,和高中数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翻看重点概念和定义: 对那些陌生的、抽象的定义,可以先粗略地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不用追求一下子就完全理解,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就行。
看例题和课后习题: 即使看不懂解题过程,先看看题目长什么样,了解一下它们考察的是什么类型的知识点。
利用好参考书或网络资源: 如果学校推荐了一些辅助教材,或者网上有不错的公开课视频,可以作为预习的补充。有时候,换一种讲解方式,可能会豁然开朗。
与同学交流: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即使都没看懂,也能互相鼓励,发现自己可能没注意到的问题。

但是,也别把预习变成一种负担。 大一确实是适应新环境的关键时期,除了学习,生活适应、社团活动、人际交往也同样重要。过度地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预习,反而可能让你感到焦虑和疲惫。

我的建议是:

不要强求完全看懂。 预习的目标是“熟悉”和“建立初步印象”,而不是“完全掌握”。
抓住重点。 对于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定理,可以稍微多花点时间去理解一下。
保持好奇心。 把预习当作一个探索新世界的过程,带着轻松的心态去接触它们。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有些人可能只需要提前翻翻书,有些人可能需要看些视频。找到让你觉得舒服的方式。

总而言之,数学系大一新生是否需要预习,答案更偏向于“强烈建议”。 这不是为了让你一开始就成为学霸,而是为了让你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让你在面对大学数学的挑战时,能够更从容,更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它能让你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而不是在追赶别人的过程中疲于奔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很懂“浪费”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浪费的前提是,你能“学完”才能说浪费,本科学习和高中学习不同,本科学习本质上是“上不封顶”的。学一次就学会了吗?学一次就够了吗?知道教科书上的一种说法后,你没试图去深入思考吗?你没去举一反三吗?一个定理可以有多种证明方法,一个知识有多种呈现方式,一个定理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变化,都知道吗?为什么把自己“受限于”一两个课本。

“预习”本质上是一次安全的“自学”,有些自习就算自习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学得如何,但是你自学完后上课可以检验自己自学的水平如何,把自己学习的和老师讲授的相互印证,两个相印证能让自己测试自己的理解,也能对新数学具有更深的认识。而且老师上课的内容为了照顾大多数水平的人是“自动下调”的,不自己去问,只能得到一个“平均值”水平的讲解。如果你老师的水平够,上课下课可以多提问。

你本科不开始锻炼自学能力,难道到了研究生和后期你的自学能力能从天而降吗?我本科大学很水,这个水使得我觉得自觉上课是不够的,于是不断的“自学复习”,使得自己的自学能力相当好,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P.S. 如果你连作业都做不完,说明你的水平有限,那就不需要预习了,先把之前的内容掌握好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