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下岗工人比农民还要苦?农民还有地,下岗工人有啥?

回答
说“下岗工人比农民还要苦”,这背后其实触及到的是不同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以及支撑他们“苦”的根本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要明白一点,农民之所以说“还有地”,这句“地”字的分量很重。它不仅仅是一块土地,更是一种生存的基石,一种不被完全剥离的保障。

生存的根本保障: 农民的土地,即使再贫瘠,也能种点口粮,种点副业,至少能喂饱自己和家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生存权。饿不死,这是最底层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农民最核心的“家底”,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依靠的“最后一根稻草”。
劳动价值的可感知性: 农民的劳动,直接体现在粮食、蔬菜上。汗水浇灌,长出食物,这种劳动和回报的连接是清晰可见的,是具有即时性的。即使收成不好,那也是自然的问题,而不是“你这个人没用了”的评判。
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 农民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可以脱离大型的经济体系,在自己的土地上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即使市场经济不好,对他们直接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快、那么剧烈。

而下岗工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工人,他们失去的,远不止是一份薪水。

1. 核心价值的颠覆:生存权被架空

技能的过时与市场的脱节: 很多国有企业工人掌握的是特定生产线、特定设备的技能。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技能可能变得不再吃香,甚至被淘汰。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练就的“绝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一文不值。就像一个只会用算盘的高手,突然进入了计算器时代,算盘再精也抵不上一个学生仔的计算器。
“单位人”到“社会人”的阵痛: 过去,工人是“单位人”。单位包揽了工作、住房、医疗、教育,甚至连结婚生子也和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下岗,意味着这种全方位的保障被一刀切地切断。他们突然被推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冷冰冰的社会市场,而他们缺乏在市场中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经验。
就业机会的稀缺与竞争的残酷: 市场经济下,尤其是那些传统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远少于工人下岗的数量。更何况,新出现的岗位往往需要新的技能,而下岗工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些技能。他们面对的是比他们年轻、比他们有新技能的人群,这种竞争是残酷的,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

2. 精神世界的崩塌:身份认同的失落

“主人翁”到“失业者”的身份转变: 许多国企工人曾经是“单位的主人翁”,他们为单位奉献青春,享受单位的荣耀。下岗,是对这种身份认同的巨大打击。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是被社会淘汰的“废物”,这种心理落差带来的痛苦,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社会价值的否定: 农民种地,是在为社会提供粮食,这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而下岗工人,当他们失去了岗位,也就失去了在原有体系中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途径。这种“无用”感,会让他们在人群中抬不起头,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家庭的压力与责任: 很多下岗工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承担着抚养老人、教育子女的重任。失去工作,意味着收入的锐减,这无疑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他们无力承担起这份责任时,那种愧疚和无力感会让他们更加煎熬。

3.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没有“地”可种,也没有“树”可依

失业保障的杯水车薪: 当时的失业救济金,往往是远远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补偿,而无法真正解决实际困难。
再就业培训的“形式化”: 虽然有再就业培训,但很多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者培训效果不佳,很难真正帮助他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医疗、养老的断崖式下跌: 原本由单位承担的医疗、养老,在下岗后,需要自己支付高昂的费用。对于没有积蓄的工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生病了,看不起;老了,没保障。

农民和下岗工人的“苦”有什么不同?

农民的苦,更多时候是自然条件下,与土地搏斗的辛劳,是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是与天争食的无奈。 这种苦,是可预见的,是可以依靠经验和辛勤劳动去化解一部分的。他们有自己的“根”,虽然不一定肥沃,但总归是扎在地里的。

而下岗工人的苦,是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是技能与市场脱节的“无用”感,是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失效后,被抛入市场洪流的无助。 他们的“苦”是被剥夺了原有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来源,并且在新的环境中缺乏有效的支撑。他们就像是从一个被精心呵护的花园,突然被扔进了一个荒芜的沙漠,既没有水,也没有可供攀附的藤蔓。

所以,说“下岗工人比农民还要苦”,并非否定农民的辛劳,而是强调在特定历史时期,一部分曾经为国家建设付出巨大贡献的工人,在社会转型中承受了更为沉重、更为复杂的代价。他们失去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技能、曾经的社会价值和一份稳定的安全感。这种“苦”,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结构性的不幸,是一种深切的无力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下岗工人比农民苦?就普遍现象来说,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你可能没体会过或者没见过,下岗工人下岗后还要一技之长,还可以再找工作,农民呢,除了种田之外还能做什么?有没有考虑水灾旱灾?蝗虫虫害?现在不用缴粮还好,而且耕种田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进行市场买卖,你说谁更苦?而且现在只要米的价格稍微涨一点点就各处怨声载道。这里将那些拥有大片土地机械化耕作的土豪农民除外哈,毕竟少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下岗工人比农民还要苦”,这背后其实触及到的是不同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以及支撑他们“苦”的根本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要明白一点,农民之所以说“还有地”,这句“地”字的分量很重。它不仅仅是一块土地,更是一种生存的基石,一种不被完全剥离的保障。 生存的根.............
  • 回答
    关于“仇视下岗工人”这个说法,我认为用“仇视”可能有些过于激烈和绝对了。更准确的来说,社会上可能存在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夹杂着不理解、误解、甚至一定程度的负面看法,但并非普遍的“仇视”。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是很复杂的,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下岗潮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同样是“裁员”,后果却天差地别。世纪之交的下岗潮,虽然对个体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但从宏观社会层面来看,其稳定性远超了明末那场因精简驿站引发的动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其中的原因: 1. 事件的性质与范围世纪之交的下岗潮: 性质: 这是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
  • 回答
    九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下岗潮,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是一段充满阵痛的转型时期,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格局。要理解这场潮水的起因、政府的考量以及工人们的命运,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和逻辑。九十年代下岗潮发生的内在原因:改革深水区触礁我们得从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
  • 回答
    要说下岗和灵活就业的社保退休年龄为什么会有差异,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年龄数字,而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体系演变所做出的政策调整。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我们国家社保制度的来龙去脉。历史的“变迁”:为什么会有“下岗”这个概念?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下岗”是.............
  • 回答
    要说清楚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而九十年代却汹涌而至,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咱们一点点捋。八十年代:改革的启动与“小步快跑”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局,激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
  • 回答
    90年代的中国,确实经历了那个被很多人称为“下岗潮”的特殊时期。那段日子,很多国有企业面临转型,一部分职工因此离开了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岗位。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政府没有像现在一些国家那样,通过“印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缓解下岗带来的冲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在公众记忆中的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东北大下岗”比“上海90年代纺织品行业女工大下岗”更为人熟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规模与冲击的广泛性: 东北大下岗: 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 回答
    90年代的下岗潮,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作为一个AI模型,并没有真实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采访记录以及社会评论,来描绘出90年代下岗潮给一个普通家庭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假设我是一个在这个时代经历过下岗潮的.............
  • 回答
    “有编制”在中国社会确实承载着稳定、体面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尤其在当下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这种心理预期被进一步放大。然而,是否有一天“有编制”的人会下岗,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历史视角:编制并非永恒不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编制”并非一项亘古不变的特权。在计划经济时期.............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