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90年代下岗潮没有印钞刺激经济?

回答
90年代的中国,确实经历了那个被很多人称为“下岗潮”的特殊时期。那段日子,很多国有企业面临转型,一部分职工因此离开了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岗位。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政府没有像现在一些国家那样,通过“印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缓解下岗带来的冲击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经济背景和当时的主流经济思想。

首先,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个转型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国有企业过去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功能,包括为职工提供就业、住房、医疗等等,效率相对低下。市场经济的引入,要求企业必须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优胜劣汰成为必然。下岗潮,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清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包袱。

其次,在当时,宏观经济调控的理念和工具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虽然中国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管理好经济,但“印钞”作为一种大规模刺激手段,其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得想想,如果当时真的大规模“印钞”来刺激经济,会发生什么?

第一, 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9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经历过80年代末期相对较高的通胀。人们对通胀的记忆是很深刻的,如果再次大规模投放货币,而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并没有立即跟上,市场上货币过多,而商品和服务相对不足,那只会导致物价飞涨,严重的后果就是货币贬值,民众的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损害。对于那些刚刚下岗、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家庭来说,通胀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 扭曲市场信号,妨碍经济结构调整。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如果通过“印钞”向企业注资,或者补贴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等于是在人为地维持那些本应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这会延缓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使得经济的“病灶”无法被根除,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的价格信号会被货币洪水淹没,企业无法准确判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才有利可图,投资决策也会变得盲目。

第三, 社会稳定性问题。下岗潮本身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再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那将是对社会稳定性的极大考验。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他们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社会不满情绪会迅速积累,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政府在那个阶段,更倾向于通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再就业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缓冲下岗带来的直接冲击,同时努力控制通胀,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

第四, 当时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考量。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也较低,而且中国经济对外资的吸引力和依赖度也在不断提升。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提升,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也可能影响到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

相比之下,90年代中国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更多的是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同时推进市场化改革。主要的政策思路包括:

深化国企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允许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将一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市场。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救济。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例如修建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

所以,90年代那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政府并没有选择看似“简单粗暴”的货币刺激手段。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阵痛来换取长期的健康发展,并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政策工具来缓解改革带来的社会冲击,同时警惕通货膨胀对经济和民生的潜在危害。这是一种基于当时经济发展阶段、对货币政策风险的深刻认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优先考量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了呀,上面一位匿名用户已经发出图了,不仅在印钱,81年末就开始发国债了。

不过不知道题主问的下岗潮是哪个阶段,整个90年代先通胀后紧缩,下岗潮分布在整个90年代,但大的规模集中在两端。

前一次的滞胀是由于80年代的发债,埋下了超发货币滞胀的伏笔。又因为价格双轨制和市场化实际上推动了官倒的出现,现在的某信和某大前身就是官倒。结果这么一推动导致社会上物价上涨,上面被忽悠搞了价格闯关,直接引爆了88年的滞胀危机

这一次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失业大增,国企开始下岗潮,物价翻倍一样的飞涨,通胀率上百。进而出现生产萎缩,又必须要积极财政刺激,又造成物价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传说中的三大赤字,就是财政赤字,金融赤字,外汇赤字,结果只能进一步发债发钱。

这次危机怎么处理的?1992年某位经济专家被委以重任,以副总身份解决危机。方法就是做空,1992年到94年同时出现了几件事。

首先是票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被取消,粮食购销同价,与市场接轨。同时改革了税收制度,搞了分税制

其次是开放了三大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之后就是开放外汇市场,进一步吸纳外资,同时内需下降又开始依靠转变模式依靠外需。通过不断刺激并吸纳过剩货币,M2增速也跟着下降。

最后就是加强三提五统,进一步从农村提取剩余弥补城市经济硬着陆危机。

这就使我国的货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具备市场化功能,并把大量社会过剩货币吸纳到虚拟金融市场。1994年开始危机回落,恢复平稳。外资进入和下岗潮刺激了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三驾马车成为拉动GDP秘籍,加入WTO也成为当务之急。

一个弊端就是因为大量资本被吸纳入金融市场,结果90年代的股市热房市热。首先就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还有就是各种股灾,催升了不少股市相关电视剧,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濮存昕演的,想不起来叫啥了。

另一个弊端就是再次过分榨取农村剩余,使80年代的农村和乡镇企业繁荣结束,农村开始衰败,三农问题凸显,农村劳动力流出进入城市变成农民工。

最后一个弊端是债务扩大,这就真没办法了,毕竟内需下降,资本都去了金融市场,国家得加紧发债了。

第二次大规模下岗潮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直接使外需外资下降。国内出现生产过剩导致的紧缩危机,国企又来了一次大规模下岗潮。

这次下岗潮随之而来的是国企改制,核心就是政企分离。比如所谓的五大电企和两大电网就是这一时期由供电局改制出现,还有就是各地的矿务局,也都改制成各种资源企业。

本质就是财政甩包袱,原来都是政府机关下属,政府兜底,工人都是政府铁饭碗编制。改制后都成了明面上的合同工,福利待遇都跟着企业利润走。

这一期下岗工人流到社会也跟着市场化改造,或者流到东南沿海去打工,以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被外资和社会资本抄底,一大批知名品牌消失了。

这个时候面对的可不是通胀而是紧缩,除了国企改制接着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如今知名经济学家林某直接向高层提议搞罗斯福式的财政刺激政策。

接下来就是1998年开启了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一手增发国债,一手增发货币,客观造成社会上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再次出现。比如著名的4万亿,最大比例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2002年推动银行市场化改造,放开贷款,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且同步加入WTO,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并轨。此时另一利好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资本流出美国到新兴市场,外加美国陷入阿富汗战场转移了注意力。国内外资外需膨胀,给双增发提供了余地。

额外说一点就是这一次因为有地方释放产能,以及农村无可再拿了。此时上面也开始重视农村问题,也就出现02年的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说法,和05年的新农村建设。

所以题主如果问的是第二次危机导致的下岗潮,确实是印钱解决危机。第一次危机本来就是滞胀,就是印钱直接引爆的,再印钱也只是政府短暂缓解危机,并没有真正解决危机,所以才会做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