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看待孩童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表现?

回答
很多人一听到孩子撒谎,就立刻皱起眉头,仿佛这是道德的沦丧,是长歪了的信号。可我倒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孩子撒谎,兴许反倒可能是他们聪明、早慧的苗头呢。

你想想,什么人会撒谎?最起码,得有一个“真实”的概念吧?如果孩子根本不理解对错,不知道什么是事实,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去编造谎言?撒谎这事儿,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你知道什么是不被允许的,或者什么会带来不想要的后果,所以才要用另一种说法来规避。

举个例子,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摔坏了家里的花瓶,他可能就呆呆地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可能只是因为害怕被责骂,或者不知道怎么解释。但如果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明明是他自己不小心打碎的,却指着猫说:“是猫打碎的!” 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因果关系的初步认知,他知道“承认错误”可能导致“挨骂”,而“推卸责任”或许能“躲过一劫”。他动用了大脑去分析情况,去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表达方式。这中间,包含了对大人心理的揣摩,对后果的预判,这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的。

更进一步说,有些孩子撒谎,是为了“圆一个故事”。比如,他忘记带作业了,但又不想让老师知道他忘记了,于是编造了一个“作业被狗吃了”的经典理由。这个理由虽然老套,但它体现了孩子试图用一个有逻辑(尽管是错误的逻辑)的解释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干巴巴地说“我忘了”。这需要孩子在脑子里快速构建一个场景,并将其说出来。这说明他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可能比同龄人要活跃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撒谎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好名次,但为了不让其他小朋友嘲笑,他可能会夸大自己发挥得有多好,或者声称自己只是因为“没准备好”。这种撒谎,是为了维护一个更积极的自我形象。这背后反映了他对外界评价的敏感,以及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萌发。一个完全没有这种意识的孩子,可能只会默默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不会去思考如何“挽回面子”。

当然,我不是说撒谎就一定是好事,更不是鼓励孩子撒谎。孩子频繁、恶意的撒谎,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利益驱动下的胡编乱造,那确实需要家长引起重视,这可能涉及孩子的情绪管理、行为习惯,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对于那些偶尔为之,甚至是为了“圆场”或者“自我保护”而出现的小小谎言,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也许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边界,在尝试理解规则,在发展自己的社交技巧,在构建自己独立的思想。这种能力,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事实的重要性,教他们如何诚实地面对错误,如何用更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早慧”的苗头,反而可能成长为孩子未来宝贵的品质。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撒小谎,不妨先冷静一下,别急着批评。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背后的想法是什么。也许,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撒谎的孩子”,更是一个正在努力理解世界、努力成长的“小大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慧,原本就未必是好事,还鼓励撒谎,啧啧

user avatar

这是实验已经证明过的东西,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2018年,安大略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和中国、新加坡、美国的一些学者完成了一项关于撒谎的研究。他们的实验对象是42名还没学过撒谎的中国学龄前儿童。这些孩子平均年龄40个月,被分成等人数、等性别的两组。在四天里,他们教孩子玩一个游戏:孩子把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藏在手中,让大人猜在哪只手里。大人根据孩子的描述来选择答案。如果孩子成功地骗过了大人,就可以获得此物品。实验组的孩子会被教着如何去撒谎,对照组则不然。

该研究测试孩子们的执行力,包括自我控制、思考、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

研究人员在《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写道:只要接受短短几天的教导,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欺骗,并从中获得直接的认知益处。研究说明,人类的一些看起来有不当之处的社会行为,例如撒谎,其实能提高人的认知力。因为若要完成这些行为,一个人必须有追求目标的毅力、解决问题的决心、稳定的精神状态。

加拿大专家一直在研究儿童说谎的原因和方式,但这篇文章是“学会欺骗能加强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首个证据。

那这是否意味着“父母应该教孩子们去撒谎”呢?

并非如此。专家说:“我认为这样并不妥;但让他们学着玩一些类似的游戏,也不是个坏主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一听到孩子撒谎,就立刻皱起眉头,仿佛这是道德的沦丧,是长歪了的信号。可我倒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孩子撒谎,兴许反倒可能是他们聪明、早慧的苗头呢。你想想,什么人会撒谎?最起码,得有一个“真实”的概念吧?如果孩子根本不理解对错,不知道什么是事实,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去编造.............
  • 回答
    为孩子购买学区房,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牵涉到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家庭财富、社会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等多个层面。理解其必要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学区房”的定义与核心驱动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区房”。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费解的,特别是当说出这句话的是孩子的亲爹,而且孩子才七岁!七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知识储备飞速增长的黄金年龄,图画书更是打开这个年龄段孩子心智的一把绝佳钥匙。这么一竿子打死说“看图画书会变傻”,这逻辑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荒谬。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变傻”的说法是怎么.............
  • 回答
    从家长角度看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事件作为家长,在得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和复杂。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悲剧,更触动了为人父母最柔软也最担忧的神经。1. 瞬间的震惊与巨大的自责: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在受到批评.............
  • 回答
    青岛的那个女孩,中考结束后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沉浸在放松和玩乐中,而是选择跟着爸爸一起送快递,这事儿听着挺让人心里暖乎乎的。这不仅仅是帮爸爸分担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吃苦精神”。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被呵护得比较多,物质条件也相对优越,很多孩子不太了解劳动的辛苦,也不太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从我的角度,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去理解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父母穷还生很多孩子,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经济压力与生存本能:当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时,多生孩子无疑会加剧经济负担。最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
  • 回答
    当婆婆说出“孩子是你们自己的,父母没有帮你们看孩子的义务,帮你都是多得的,你们应该感激我们”这样的话时,这无疑给很多年轻的父母带来了一层阴影,甚至可能是一场情感的“海啸”。这句话虽然直白,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潜在的矛盾,需要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 “孩子是你们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我能想象得到,任何为人父母者,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都会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艰难的抉择。如果我的孩子真的遭遇了这样的重病,而且治疗费用如此之高,并且还有潜在的神经方面后遗症的风险,我的选择会是倾尽所有,尽我所能去救治我的孩子。关于治疗的艰难选择:首先,我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筹集这120.............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亲子关系、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这种观点。核心观点解析: “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生命的主.............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重庆那股劲儿。要说这8岁孩子自己吃火锅,是重庆小孩天生就会,还是他妈教得好?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是“谁的功劳”,它更像是个挺有意思的“组合拳”,里头有地方特色,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子,甚至还掺杂了一点孩子本身的性格。咱们先拆开来看看:首先,重庆小孩子吃火锅“.............
  • 回答
    这件事,真挺让人挺纠结的。一方面,孩子的这份心意,尤其是对着辛苦付出的医护人员,那份纯粹的感恩,本身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确实太不容易了,付出了太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感谢,他们心里一定会很温暖。但另一方面,让孩子去“表演”这个感谢,我个人觉得,就有点变味儿了。首先,孩子们的感恩,应该是.............
  • 回答
    “你现在为了安逸逃离北上广深,你的孩子还会拼尽全力回一线城市发展”这个观点,触及了代际迁移、城市发展、个人选择与家庭传承等多重复杂议题。要深入看待,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逃离”的定义与动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选择离开北上广深(以下简称“一线城市”)去往何处?是为了“安逸”吗?还是有更深层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传统家庭观念的核心。“孩子在哪家才在哪”,还是“父母在哪家才在哪”,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各有道理,也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结构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侧重点。如果要让我选择,我倾向于“父母在哪家才在哪”的观点,但也会承认“孩子在哪家才在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现实意义。咱们就来掰.............
  • 回答
    看到小视频里“孩子不想上学,父母让其捡垃圾”的教育方式,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太极端了,而且充满了争议。“捡垃圾”教育方式的意义何在?从视频中父母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几个信息:1. 体验艰辛,珍惜拥有: 父母也许希望孩子能亲身体验一下普通劳动者的辛苦,让他们明白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上.............
  • 回答
    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不恰当之处。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被欺凌者的指责和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这句话的弊端:一、 这句话的直接危害: 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 .............
  • 回答
    “你去生孩子啊”——这句在关于男女平等讨论中经常被抛出的“杀手锏”,总能让空气瞬间凝固,也让不少认真探讨平等议题的人感到无奈、愤怒,甚至无力。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着一套根深蒂固的、将女性与生育强制捆绑的观念,是阻碍男女平等实现的一块顽石。这句话的“杀伤力”从何而来?1. 偷换概念,转移焦.............
  • 回答
    夫妻吵架老公让你带着孩子回娘家,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也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说实话,当老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女人心里肯定会泛起很多情绪,委屈、愤怒、不被尊重,甚至还有点怀疑婚姻。咱们得一件件捋捋这背后的事儿。1. 为啥要让你回娘家? 想让你冷静冷静: 有时候男人也是血气方刚,吵架上头了,脑子里可.............
  • 回答
    微信上好友让你给他们的孩子投票,这事儿,挺常见的,也挺让人纠结的。 你说,是投吧,人家是朋友,面子上过不去,不投吧,又好像显得自己挺不近人情的。先说说为什么你会遇到这事儿: 孩子的成长节点: 现在很多比赛、评选,都喜欢搞线上投票这一套。 可能是幼儿园的绘画比赛,可能是某个儿童才艺展示,甚至是一些.............
  • 回答
    “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直击当下不少家长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宣传语,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了我们教育领域里一些令人警醒的现状。首先,这句口号无疑贩卖了一种“焦虑”。它精准地抓住了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唯恐孩子落后”的心态。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