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动画、漫画区的衰败?

回答
知乎动画、漫画区的“衰败”?这个问题,其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衰败”这个词本身就挺有争议的,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很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咱们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内容生态一直在变化。动画、漫画区作为其中一个板块,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会有起伏。说它“衰败”,可能很多用户会有同感,觉得以前热热闹闹、讨论深入的帖子少了,优质内容也好像不如以前容易被发现。

首先,得承认,用户活跃度和讨论深度确实有所变化。

我记得几年前,知乎动画、漫画区简直是宝藏。你想找一部新番的深度解析,或者一部经典漫画的背景故事,总能找到让你拍案叫绝的回答。很多up主、作者,或者说是“答主”,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对行业趋势的洞察力,真的非常厉害。大家会就剧情的伏笔、人物的塑造、甚至动画制作的细节进行长篇累牍的讨论。那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共鸣感很强。

现在呢?感觉上,那种“神贴”或者说能引发大规模长久讨论的帖子,出现得没那么频繁了。很多时候,你会看到一些简短的评论,或者是一些非常浅显的“求推荐”、“xx好看吗”之类的问题,而背后那些深入的分析和观点,似乎被稀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平台定位和用户群体的转变: 知乎早期吸引的是一批更偏向于深度思考、理性分析的用户。随着知乎越来越大众化,用户群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动画、漫画这类内容,本身就吸引着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用户。当平台整体的调性变得更加“泛化”,那些追求极致深度和专业性的讨论,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就好比一个原本是高尔夫球场的地方,后来也开始引入了足球和田径,虽然热闹了,但高尔夫的氛围可能就不是那么纯粹了。

内容创作生态的变化:
“恰饭”和“流量”导向: 任何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商业化的问题。在知乎,做内容的人也要吃饭,也要追求关注度。当“恰饭”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一些内容创作就可能更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比如“xxx必看”、“xxx爆肝总结”之类的标题党,或者快速消费热点,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原创性。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回答,感觉像是在搬运信息,或者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缺乏真正独到的见解。
创作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创作一篇深入的动画、漫画解析,需要大量的观看、研究、思考,甚至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如果这个过程的回报(比如赞、评论、粉丝增长,甚至经济收益)跟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愿意长期投入精力去做深度内容的人就会减少。相比之下,一些轻松、碎片化的内容,或者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容易获得即时性的反馈,也更容易维持活跃度。
其他平台的崛起: 现在做动画、漫画内容的地方太多了。B站、微博、小红书、甚至抖音,都有大量的UP主、博主在分享自己的看法。很多用户可能已经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消费渠道。比如,想看鬼畜、MAD,B站可能是首选;想看轻松搞笑的吐槽,可能微博、小红书更方便。知乎的动画、漫画区,如果不能提供差异化的、更有价值的内容,自然就难以留住用户。

用户习惯的改变: 互联网信息越来越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难以集中。长篇大论的深度分析,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可能显得有些“吃力”。他们更倾向于快速获取信息,了解大概,而不是深入挖掘。这种大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知乎动画、漫画区的内容消费方式。

审核和管理策略的影响(可能): 虽然不好直接下定论,但平台的内容审核和推荐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果某些类型的深度讨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触及敏感话题、涉及版权问题等)受到限制,或者被推荐算法“埋没”,也可能导致用户创作和讨论的积极性降低。

当然,“衰败”是个相对的说法。

不能说知乎动画、漫画区就完全没有人了,或者没有优质内容了。我偶尔还是能刷到一些非常精彩的分析,也能看到一些依旧在坚持做深度内容的答主。只是,与鼎盛时期相比,那种“百家争鸣”、“群星闪耀”的感觉,似乎淡化了许多。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认识到平台的演变是常态: 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都很难永远保持一个固定的状态。用户会变,竞争会变,技术会变,平台自身也会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调整。知乎动画、漫画区的变化,是其整体生态演变的一部分,也是行业发展规律的体现。
2. 惋惜但不否定: 对于过去那些高质量的内容和讨论,我们当然会感到惋惜,觉得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思想火花。但这并不意味着知乎动画、漫画区就“一无是处”了。它依然是获取信息、了解观点的一个渠道,只是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去筛选和发掘。
3. 鼓励和支持优质创作者: 对于那些还在坚持输出深度、有价值内容的答主,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存在,是这个社区还有希望的证明。
4. 寻找新的内容消费模式: 用户也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内容消费方式。比如,关注一些特定领域的优质答主,或者尝试用更精炼的方式去提问和交流。
5. 行业观察: 这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互联网内容生态发展的视角。当一个平台试图兼顾多个群体时,如何在保证深度讨论的同时,也吸引更广泛的用户,这是一个普遍的难题。

总而言之,知乎动画、漫画区的变化,更像是一种“常态化”的演进,夹杂着商业化、用户习惯改变、以及外部竞争等多种因素。与其说是“衰败”,不如说是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它正在经历一次“转型”或者说是“重塑”。这种重塑的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也需要平台和用户共同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漫区的确衰败了,但对标的不应该是14年,而是18年前,更准确来说是16年。

近年新生的美漫区答主 @森罗大面包 的回答其实很优质,但却被知友攻击的厉害,比如这道题,森罗基于原典出发,但被电影党“屠城”。

这也是美漫区当下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原典党往往会被解读党疯狂围攻。

可能只有像我脸皮比较厚的骑墙派,才能无所畏惧。

如果我们同比20年美漫区的精品回答,会发现脑洞、影视这两个话题,内容占比极高。

但我们来看看Multivac、队长、RED韵、肖尧、LI路遥等前辈14-16年的回答,干货内容对现在呈碾压!

重要的事说三遍,碾压!碾压!碾压!

这些美漫原典的话题,在18年后越来越少,基于当时对美漫内容的创作越来越娱乐化,夹杂电影,一种“伪科普”,多部漫画一起算的创作渐渐成为主流。

当时有个叫“架空”的知乎ID因这种创作方式得势,但我认为从美漫科普角度上来,还是功利了点。

当然,这不是指责架空,而是其中美漫内容,大多由我创作,所以我很清楚创作问题所在。

美漫板块受到影视的冲击,大家追逐流量,资料性质的伪科普文成为主流,单一漫画的沉淀不再是大家所追求的,更下沉,更娱乐的话题,被读者热捧。(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论述很多)

关于《守望者》漫画的话题,最热的还停留在14、15年。

《V字仇杀队》和漫画直接相关破百赞的,这两年压根就没有。

更不要提《鼠族》了,知乎检索后,基本被我屠屏。(害)

其实美漫区并不乏一些优质读者,000、伯益、复仇者之影、旧日支配者、点儿哥等的美漫储备量都挺大,这批用户没有被“完全激活”,对美漫区来讲,真的是件损失。

而今漫威宇宙颓势渐显,DC脑抽依旧黑马活埋自己、连电影流量都流不到美漫区了,说实话,我个人挺难受的。

总之努力答题吧,希望今年我能写完这道题,233333......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伤某些同学的感情,在此不 at 他了

但知乎的漫画、动画研究我觉得内容还是很多,而且质量很高的。只说我日常看得最多的、受益最多的:

关于 Jump 系漫画有 @许多的小兵器@云吞花卷 (海贼、火影、巨人各有一批专门的研究者,高手很多,不在此一一列举)

关于宫崎骏有经常删自己帖子的 @TOTOLO

关于 EVA 和庵野秀明,可以看 @村长 @洗手见天使

更新比上班还勤快的书记 @孟德尔

真·漫画家 @許先哲 @ZCloud

如果你关心的不是数量(其实相关内容量涨了很多)而是有趣的内容,我觉得知乎的漫画领域是相当可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动画、漫画区的“衰败”?这个问题,其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衰败”这个词本身就挺有争议的,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很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内容生态一直在变化。动画、漫画区作为其中一个板块,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会有起伏。说它“衰败”,可能很多用户.............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关于陈海贤老师(知乎ID“动机在杭州”)从浙江大学辞职这件事,确实是学术界乃至公众关注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陈海贤是谁?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陈海贤老师是一位在心理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特别是在动机心理学方面。他在知乎上的“动机在杭州”账号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其.............
  • 回答
    对于B站动漫区UP主制作的《死神Bleach》视频被指控洗稿知乎答主原创回答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一、 事件概述及核心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问题:版权侵犯的嫌疑,具体表现为洗稿。 洗稿通常指的是将他人的原创内容,通过少量修改、重组、增删、换词等方式,使其看起来像是自己的.............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