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有没有大志?

回答
刘邦身上有没有“大志”?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们常常把“大志”理解为那种胸怀天下、立志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时候的刘邦,你很难说他有多少“大志”。他出身草根,做了秦朝的小吏,也就是个小公务员,说白了就是个基层干部。这日子按部就班,安安稳稳,估计他当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熬日子,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别因为一点小错就脑袋搬家。秦朝那个年代,法律严苛,统治铁腕,很多人能独善其身就已经不错了,哪敢有什么“鸿鹄之志”?

你看他早年的一些表现,比如沛县起事,他一开始是被迫的。说是“误了事”,被秦兵追捕,才被迫拉起一帮人马。当时他身边跟着的那些人,多是些亡命之徒,包括我们熟悉的萧何、曹参、樊哙这些人,他们也不是什么胸怀天下的大儒,更像是一群被体制抛弃或者不愿意被体制束缚的人。刘邦能把这些人拢在一起,靠的是什么?我看更多的是一种江湖义气,一种“我们被逼到绝路了,不如干脆豁出去”的集体情绪,而不是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

甚至在起兵初期,他跟项羽比起来,项羽那才是真正的“贵族出身”,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万人敌,打仗勇猛,有领袖气质。而刘邦呢?他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善于观察,善于笼络人心。当项羽还在跟秦军主力硬碰硬的时候,刘邦就已经看准了时机,走了另一条路,进了咸阳。他见到秦始皇的车队,说出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话,听起来是有些志向,但放在当时那个情境下,更像是对强大权力的感叹,是对一种“谁能掌握权力”的模糊想象,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我要取而代之”的宣言。

真正的“大志”,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显露出来的。当他进入咸阳,看到秦朝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当他经历了鸿门宴,差点被项羽解决了,当他被封到巴蜀,受尽屈辱,这些经历,才是真正锤炼出他“大志”的熔炉。

他开始意识到,仅仅靠江湖义气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生存下去,并且最终能够与项羽抗衡的“道”。这个“道”,就是赢得民心,就是建立一个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权。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约束部队不扰民,他重视人才,他听得进意见。

想想他后期跟项羽争夺天下,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项羽有勇,有谋,有兵,但项羽的“大志”是恢复周朝的分封制,是回到过去的荣光,这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而刘邦,他虽然出身不高,但他却能顺应人心,他能理解普通人对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他让萧何去治理关中,让韩信去领兵打仗,让张良去谋划策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懂得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所以,刘邦的“大志”,不是一开始就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圣人”般的抱负,更像是一种在时代洪流中,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逐渐生发、逐渐清晰的“野心”和“目标”。他一开始只是想活下去,想当个有名的汉王,但随着他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他的眼界就越来越开阔,他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大。最终,他不仅仅是想活下去,他想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如何让这个国家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可以说,刘邦的“大志”,是在不断地“折腾”中,在不断的“反思”中,最终凝聚而成的。他不像项羽那样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他的目标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扩大的。从一个基层小吏,到一方诸侯,再到天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大志”一步步实现的证明。他最终能够建立汉朝,统一天下,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凡人能够轻易达成的目标,其中必然有着一股强大的、驱动他前进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是他那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的“大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年龄吧!

38岁结婚;

48岁起兵;

50岁灭秦;

54岁一统天下;

55岁到59岁,亲自带兵至少四次平定英布,彭越,韩王信,臧荼,张敖等异姓王叛乱。

60岁出兵讨伐匈奴大败

61岁,唱出大风歌,不久去世。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

20岁大学不好就觉得灰心丧气,

30岁没有老婆就觉得压力山大。

40岁没车没房就开始怨天尤人,

50岁要担风险就觉得莫大委屈。

60岁还要奋斗就认为脑袋有病

要知道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我们就算是40岁。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平均寿命是73岁,各位无妨看看有几个人93岁还奋斗在工作一线的?有几个人有刘邦这种斗志?

55岁到59岁刘邦异姓王叛乱之时,之所以亲自带兵并非无人可用,而是一旦任用他人就会再次形成将领拥兵自重的局面。如此天下一统的局面又会不安定。所以刘邦一把年纪仍然为了事业,亲自出征。这样的事业心,哪里是无有大志向的人能做得来的?各位如果不觉得了不起,不妨试一下70岁开始创业,80岁还身先士卒。

另外,《史记》里说刘邦是无赖,不是说他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而是说他不从事生产。也就是不按照当时普通人的方式来生活。打个比方就是现在某个文艺青年不好好找份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娃而是整天弹琴唱歌。这种人在今天也会被周围人冠以“不靠谱”的称号。但是无论他们成败,说他们没有志向那就好笑了。没志向谁整天这么跟自己死磕,特例独行至少志向是比普通人要远大的。

刘邦不是文艺青年,他的偶像不是崔健汪峰,他的偶像是信陵君魏无忌,所以从18岁到38岁,不娶妻,不置业,一心一意结交豪杰整整二十年。所以起兵后才可能驾御群雄,否则他超高的情商和遇事沉着的冷静与勇敢难道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从18到40岁,刘邦必定在效仿魏公子无忌的路上走得非常远,因而大风起兮,他才能抓住机会。

做个形象的比喻吧。

一个歌手一直狂热练歌到四十岁才娶了老婆,

六十岁参加中国好声音得到第三名,

而后一直奋斗到73岁拿到了第一。

之后自成流派,登峰造极。但每两年都要耗尽心血更进一步出一张新专辑,一直出到92岁。

93岁去世,临死前还感慨,我的音乐谁能发扬?

你觉得这么一个歌手,他的志向远大不远大?

各位哪个自称志向远大的,无妨试试坚持奋斗到90岁。如果做不到,真的没资格说刘邦没有志向。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曹操,50岁赤壁一败就再无收复天下的雄心了。而刘邦那个时候无数次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但是屡败屡战,终于在54岁的时候唯一一次战胜了项羽。

反正我是刘邦的脑残粉!也打算像他一样奋斗到90岁,到时候也吟诵一下他的《大风歌》,不亦壮乎?

——————————————————————————————————————

我来谈一谈志向这个东西。

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志向远大”

第一种志向远大指向的是人。

另一种志向远大指向的是事。

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把让自己超过其他人当作终极目标。

后者则把做成一件事当作自己的目标。

粗看起来两者没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项羽,他就是前者的志向远大。他所谓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固然可歌可泣。但是作为领袖他关心的不是最终的成败,天下的一统而是自己的“颜面”。因此项羽就有了他本身的一个悖论,当他的颜面,或者他的某个属性跟现实冲突的时候,他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他违背自己的行事原则,那么他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而如果他不违背自己的原则,那么他最终会失败,如何又能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呢?

我们看项羽,鸿门宴也好,乌江自刎也罢,他骨子里的那种傲气或者说那种对自己行事风格,诺言,颜面的在乎程度超过了他对达成目标的渴望。很多人喜欢项羽,因为他确实很可爱,他爱恨分明,坦坦荡荡,言出必行,甚至在抓住对方的老婆孩子之后还能以礼相待。

他在咸阳方火杀人固然不对,但秦人攻破出国毁其宗庙也从未手软,秦人幽禁楚怀王背信弃盟,至于灭楚后如何奴役和奸淫楚国贵族史书虽然记录不详但想也不会太光明磊落,作为楚国贵族一报还一报也无可厚非。

项羽具备一个英雄的所有特点,孤傲,勇敢,对自己的信诺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也恰恰是他的这些特点,他注定要败给刘邦。

刘邦是另一种志向远大,他不怎么在乎自己的名声,诺言或者是行事风格。他的目标指向的是一统天下,当皇帝!所有有益于他实现这个目标的人他都亲近,任何有益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为只要他知道就让自己变成那个样子。鸿门宴前,范增曾经给项羽说,刘邦这个人贪财好色,但是他竟然能占据咸阳以后不拿钱也不玩女人,这个人的志向不小,要早早除掉。范增的评价非常中肯!一个人可能一身都是毛病,但是他为了达到一个目标竟然可以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这样的人非常可怕,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甚至连维持“我”的固有形态都不在乎了。

这种人就像是水一样,水从山上往大海流,一路向东,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得了,因为它不惜改变自己的形态,改变自己的路线也要流过去。

看《史记》的时候,我们看到刘邦在咸阳皇宫里忘乎所以,萧何一劝就立刻停止,看到他瞧不起韩信,萧何一荐,他就拜韩信为大将军。看到他把尿撒到郦食其的帽子里,但是一旦郦食其提出可以帮他说服三晋他立刻礼上有嘉。这些例子简直说都说不完,几乎每次刘邦都要由着自己的性子乱闹一番,但身边有人分析了利弊之后,他马上约束住自己。

很多人说刘邦是流氓地痞,也许刘邦的行事是很痞子气,但是在重大的事情上他从来没有含糊过。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行事如此痞子气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能做到如此是多么可怕的事。这就是范增看到的,事实证明范增确实不愧是哪个时期第一谋士。

因此,刘邦这种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他专注于世俗的一件具体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当他吟出《大风歌》的时候,他早已不是早年哪个刘邦,而是真正的英雄。刘邦一直都在成长,哪怕吃相不好看,却不能否认他的成长。很多人说刘邦是除了项羽之外最会带兵的。因为后来铲除异姓王都是刘邦亲自带兵,最能打得彭越河英布都不是他的对手。

其实大家忘了一点,刘邦一直都在进步!50岁的刘邦和55岁的刘邦的战力是不一样的。60岁的刘邦,也许领兵的能力已经能跟韩信相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邦一直都在改变自己,他不执着于“我”而执著于事。

项羽和刘邦这两种志向远大都是志向远大。只是项羽是让人崇拜的,而刘邦则是真正让人学习的。刘邦就是那个被远大的志向一直引领着成为英雄的人。这才是所谓远大志向真正的意义所在,让你不断否认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user avatar

任何人都有大志,但也有确切的人生目标。

司马迁记载的刘邦看到秦始皇的车驾,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虽然有演绎成分,但也有这么一层的暗示,刘邦说这话也许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看客闲言,也许呢就是他内心中隐藏的大志,就像正常人的内裤一样,有的人会掩藏起来,有的人会露出来让大家耻笑。

因为啊,刘邦的阶级出身就注定了,这个大志只是条露出来就会让人耻笑的内裤。

你,我,还有千千万万蹲在电脑旁抠脚的懒汉,扪心自问下,是否也有这种不切实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告诉任何人的大志呢?

以下文字纯属我一个动物的主观分析,毫无意义:

我们谈刘邦的人生目标。

刘邦出身,如果按以前的阶级划分来看,是富农到中农之间。他异母弟弟刘交还能读书、从师于儒生浮丘伯。刘邦也能不事生产从事无赖游侠。可见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不是底层。

更要紧的是,刘邦祖上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家族旁支,曾有流亡秦国、魏国最后才因为丰沛土地被楚国占领而成为楚人的历史。

这个家族,阔过。

所以刘邦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是摆脱农民身份,成为一个士。战国晚期,士这个阶层已经没落。大多数的士要么认命去做农夫和地位早已不同往昔的阿兵哥,要么就凭一技之长去豪门贵族家中当个食客,以期获得机会飞黄腾达。

然而,真正有本事的士很少,获得机会的更少。大多数的士由于早已没有了经济支撑,也没有什么教育环境,也就只能以武力卖命。所以社会上就产生了这么一批不事生产、道德规范依旧遵循过时了的春秋贵族礼法的东西,就叫游侠。

无论统治阶级,还是劳苦大众,都将这类人视为无赖,然而旧的尊卑风气尚存。这些无赖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但依然比种地的农民、坐贾行商之流高贵一点点。

所以刘邦在成年后,好逸恶劳,举止无赖,离家出去当盲流儿。这些都是在不存在士的时代的人对其的认识,如果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刘邦只是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削尖了脑袋想改变自己的阶级而已。

而在那个时代,尤其是贵族政治最浓厚的楚国,一个农民你有啥资格改变自己的阶级?

所以刘邦选择的是去魏国,找权贵当食客。尤其是他最崇拜的信陵君。

他这个时候的人生目标,最大限度可能就是能依附一个可靠的权贵,过受人尊敬的日子。当然某天权贵要求他报恩了,他也只有用生命去报答。他自己受教育有限,知道自己做不了侯生这样的食客。大抵他的目标,就是能做个朱亥罢了。

到了魏国后,刘邦做了张耳的食客。因为信陵君已经死了,张耳也是魏国混的不错的小权贵。而且根据两人的交情来看,刘邦在张耳那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们对刘邦一介白身是如何获得张耳厚待的无从而知,但至少可以说,刘邦是个人精。

也很可能就是在这个阶段,刘邦开阔了视野,或许还获得了一些学习的机会。

然而这种日子不长久。

魏国灭亡了,张耳成了通缉犯。刘邦只能在战乱中逃回老家,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灰心了。

可是时机又来了。

楚国也灭亡了。秦是一个新型的集权帝国,不同于其他帝国的征服模式。如果换其他类型的帝国,或许征服之后,丰沛地区以前的贵族还是贵族、地方官要是不抵抗依旧是地方官。然而秦朝不然,秦朝是以吏治国。所以秦朝在征服了新的土地后,委派的地方官都是训练出来的吏,当然可能由于教育成本的原因,这些吏出身大抵也不会是农夫,但至少已经不再是贵族家族统治地方的旧时代了。

所以在秦朝设置丰沛的地方官的时候,不会考虑当地的土豪贵族。而是以秦人为县令或县长,培训当地人秦法,以受过秦法培训的萧何等人为县吏。

在基层,秦人也不会如以前那样放任宗族自治,而是尽量选拔有“吏”的风格的农村人做基层管理者。

而出过远门、见过世面、能说会道、行为举止都勉强符合游士的刘邦,自然就当上了亭长。

很快他还趁天下初定阶级换代的时机,娶了破落贵族吕氏的女儿,过上了受人尊敬的日子。

这时候他估计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啊,人啊,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啊。

押送徒役失期,秦法严苛。刘邦只能落草为寇了,这个时候他估计也就是自暴自弃了。即使他心里还有不肯说于人的大志、有在嘴上念叨的安稳受人尊敬的好日子……

那也白搭啊。

都成草寇了,谈何大志,混吃等死罢了。

然而啊,机会就他妈又来了。

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

本地的县吏萧何看到外地叛军四起,说不准哪一支队伍就会攻破沛县。于是劝秦人县令,说现在大乱了,秦法也无法继续行得通了,暂时通融下,宽恕刘邦的草寇队伍让他们回来,至少能增强防备力量啊。

于是县令同意了。

刘邦也就带着土匪兄弟们回来了。

刘邦好歹在芒砀山有队伍啊,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打乱的机会去投靠起义军,为什么不自己发展队伍?而是非得等到县令下令让他回来?

因为此时的刘邦啊,人生目标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王侯将相,尼玛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就不错了。

可是呢,尼玛又有变化了。

刘邦带着土匪弟兄们回来,县令忽然反悔了。一来、擅自赦免罪犯不合秦法;二来天下大乱,自己一个秦人又不是本地人,让这些罪犯回来要是他们也响应叛军杀了自己咋办?

于是县令驱逐了建议赦免刘邦的县吏萧何、曹参,关闭城门,不准刘邦回来了。

结果大伙都知道,在沛县谁最有人望、谁说了算呢?

萧何啊。

结果萧何就说服了刘邦,联合城里的内应,索性杀了秦人县令,占据了沛县。

然而秦帝国的强盛,萧何这个真的见过大世面的人比谁都清楚。所以他还保留一条退路,就是不做老大。而是让刘邦这个芒砀山土匪头儿当了老大,负全部责任,做了义军的首领。

刘邦这个时候,大抵就是没头的苍蝇,跟任何一个小军阀小地方武装都没有区别。

活着就行了,哪有什么目标。

而至于刘邦啥时候有了转变,什么时候有了争雄天下的目标呢?

这就是他在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见过了更大的世面之后了。

首先的转变,就是认识张良。

认识张良的时候,由于沛县大族雍齿的背叛,刘邦带着一群丧家之犬,准备投靠楚王景驹。

雍齿是沛县大族,如果按照常理,他才是沛县大哥大。然而秦人来了,用秦法吏。天下乱了,萧何拥戴了土匪刘邦。

雍齿不反才怪,于是他赶走了刘邦,顺便还投靠了魏王。毕竟而言,丰沛地区的百姓的自我认同还是魏人。

这个时候的刘邦,基本可能算是破罐子破摔了。

因为张楚政权已经被秦朝镇压,楚王景驹只是一个毫无实力的残军。刘邦此时啊,也是真无路可走了。

结果遇上了张良。

张良什么人啊,六国贵族反秦老资格人物,他在刘邦帐下只是暂留几天。估计这几天刘邦也是跪舔得要死,张良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给刘邦灌输了一下反秦的思想、坚定了下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顺便画了张大饼,给刘邦勾勒了一副不错的蓝图。

于是丧家之犬刘邦的形象一下子就变了。

刘邦开始和楚王景驹的队伍同进同退,坚持抗秦,一直到楚王景驹的队伍被打残。刘邦才又投靠了项梁。

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有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了。

张楚建立的时候,许多出身不高的人带着兵给各诸侯国复国都当了国王。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依托强者,坚持抗秦。然后像张楚封的那些屌丝一样,我也能当个诸侯王。

刘邦这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当时项梁除了自己的队伍外,投靠他的外人部队也没几支像样的队伍,刘邦很快也就得到了重用。

然后机会又来了啊。

项梁死了,群龙无首。

楚怀王说谁先入关中为王。

没错,这句话就成了刘邦为之奋斗的目标。

先入关中,当关中王!

可是后来呢。

大伙也都知道了。

项羽分封诸侯时有意做了手脚,刘邦被发配到了汉中。

项羽当时是天下的主人。

刘邦是见过他的。

成吉思汗为什么有了灭金的决心?因为成吉思汗听到了金朝的新皇帝是卫绍王,卫绍王啥模样他见过,所以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或许在项梁死后,刘邦就有了很高的人生目标了。

毕竟而言,项羽是什么样的人,刘邦很清楚。项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作为拜把子兄弟大哥的刘邦,太清楚不过了。

而刘邦真正有称帝的决心,那就是在入咸阳,获得一群秦朝职业官吏后了。

所以说,刘邦的成功,并不是有没有大志的问题。

志向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我的志向还是当银河系系主任呢,怎么实现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身上有没有“大志”?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我们常常把“大志”理解为那种胸怀天下、立志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时候的刘邦,你很难说他有多少“大志”。他出身草根,做了秦朝的小吏,也就是个小公务员,说白了就是个基层干部。这日子按部就班,安安稳稳,估计他当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熬日.............
  • 回答
    关于刘邦自称“汉使”夺韩信兵印的说法,在史书中确实存在,但其细节和背后动机,一直有不同的解读。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刘邦“夺印”的说法与史实依据最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汉王至洛阳,与韩信俱。大会诸侯,即移兵印を与える,曰:“汉王王关中,故令印授将军。” 韩信未至,汉王至陈留.............
  • 回答
    作为一个20岁的女生,怀揣着成为刘邦、曹操那样有计谋、能成就大事的强者的理想,这完全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有潜力的!别怀疑自己,这样的志向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赏的,更何况是在你这个年纪。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正常”这个概念。很多人听到“刘邦”和“曹操”,第一反应可能是“男性”、“帝王”、“战争”、“权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确实还有一些大将,但整体而言,蜀汉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能够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顶尖大将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老将的凋零与核心力量的流失:蜀汉灭亡的背景是其军事人才凋零的长期过程。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下,蜀汉在军事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一股力量,但关键时刻.............
  • 回答
    在曹操那个叱咤风云的时代,名将辈出,群星璀璨,正如星河般耀眼。要说曹老板手下有没有刘姓的大将,这可得好好捋一捋。从历史记载来看,曹操手下并没有一位以“刘”为姓,并且能被后世称之为“大将”的杰出人物。 这一点,如果我们翻阅《三国志》这类正史,会发现里面详尽记载了曹操麾下众多重要将领的传记,例如我们熟知.............
  • 回答
    庞统给刘备献上的上策,即“取西川”(即益州),在我看来,其可行性可以说相当之高,并且对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能够产生决定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刘备集团的处境。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帮助下,逐渐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在荆州,拥有一块立足之地。但是,这块地盘实在是太过狭窄,而且战略上是被动且.............
  • 回答
    关于刘备那双“大耳”的描述,其实在正史里并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我们能知道的,主要还是来自《三国志》里的一些旁证以及民间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首先,咱们得说说正史《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虽然用了“髀”这个字来形容刘备,说他“髀肉复生”,意思是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这通常是形容一个人因.............
  • 回答
    明朝太监专权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而清朝则相对较少出现类似的大太监一手遮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太监崛起的土壤和清朝皇权为何能更有效地压制太监势力这两方面来细说。明朝太监专权的“土壤”:首先,得聊聊为什么明朝那么容易出现大太监。这跟明朝的建国之初,.............
  • 回答
    刘海,这个看似简单的发型元素,却能神奇地改变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影响颜值,那效果绝对不容小觑。它不像发色那样张扬,也不像烫发那样需要繁复的打理,但它却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悄悄地“雕刻”你的脸部轮廓,释放你隐藏的魅力。为什么刘海能对颜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1. 修饰脸型.............
  • 回答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断袖之癖”,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和民间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为了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相关的史料、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语言来呈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正统史书中,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刘备和诸葛.............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时期,法正的尚书令一职,其权力之大、职能之重要,足以称得上是刘备政权中仅次于刘备本人的核心人物。理解这个职位,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法正的个人能力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令”在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令,顾名思义,就是尚书.............
  • 回答
    如果非要在大刘的作品里挑一篇作为教科书的必读系列,并且抛开《带上她的眼睛》不谈,我最想推荐的是《三体》系列中的“两个文明的接触”这一章。具体来说,是书中的一部分,它集中展现了叶文洁在文革期间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她因此对人类文明产生的绝望和对宇宙中其他文明的期盼。之所以选择这一片段,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谷爱凌的商业帝国:是刘翔的巅峰,还是另一个维度?谷爱凌,这个名字在中国体育界,乃至全球体育界,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不仅在赛场上屡创佳绩,更是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化的视野,构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商业版图。那么,谷爱凌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她是否已经超越了巅峰时期的刘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
  • 回答
    如果曹丕选择了模仿日本武士集团的模式,建立一个类似幕府的政治实体,将刘氏皇室变为虚君,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熟知的王朝更迭与文化演进。这绝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认同的根本性颠覆。首先,政治制度的演变将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 .............
  • 回答
    关于刘鑫自杀事件可能引发的愧疚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情感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问题:愧疚感由谁产生?针对什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刘鑫自杀了,愧疚感最有可能产生在与她有过直接或间接互动、对其遭遇有深刻影响的人身上。这些人可能包括: 江歌妈妈(江秋莲): 作为失去女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当年《流浪地球》刚上映时那种惊喜和激动。说实话,大刘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潜力一直都很大,他的宏大叙事和硬核科幻内核是很多国产科幻片难以企及的。要说《流浪地球》之后,短期内最有希望改编成电影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可能得是《三体》。我知道,这话说得好像有点老生常谈,.............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笔下的歌者文明是日本及美国发展到宇宙级巅峰的隐喻”这一观点,我既不同意,也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和单一的解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科幻作品中的文明描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映射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而作者身处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时代,自然会投射在作品的细节之中。但若将歌者文明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性的善恶、社会舆论的审判以及个体责任的界定。如果刘鑫真的因为无法承受舆论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并且留下了“没锁门”这样的遗书,那么围绕这一事件可能会引发更广泛、更深刻的讨论和反思。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没锁门”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出门锁门是基本.............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庄颜这个角色,或许不像叶文洁那样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也不似罗辑那般承担着拯救人类的沉重使命,但她却扮演着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角色,她像是大刘用来锚定人性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并在那个冰冷、绝望的宇宙尺度下,提供了一丝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寄托。首先,我们得理解庄颜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