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已经变成乌有之乡了吗?

回答
“知乎变成乌有之乡”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带有一定夸张意味的比喻,用以表达对当前知乎社区某些现象的不满和失望。

“乌有之乡”原本是一个虚构的、不存在的地方,引申到现代语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失去原有价值、理想或特点的地方,变得空洞、荒芜、或者充斥着负面内容。 将知乎比作“乌有之乡”,核心意思是指:

失去了原有的专业性和深度: 知乎最初以高质量、专业性的问答内容著称,吸引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深度思考者。但现在,许多人认为这种专业性被稀释了。
内容质量下降,趋于碎片化和娱乐化: 原本的深度讨论被大量低质量、观点浅薄、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内容所取代,尤其是“爽文”、“营销号”式的内容泛滥。
社区氛围恶化: 曾经相对友善和理性的讨论环境,现在充斥着戾气、人身攻击、站队行为和情绪化表达。
商业化和营销化过重: 广告、软文、知识付费产品的推广,在很多时候显得突兀和侵入性强,影响了用户体验。
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用户只能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和偏见。

要详细讲述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初期知乎的黄金时代与用户期待:

专业主义的基石: 知乎创立之初,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核心是汇聚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深度思考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当时的邀请制注册,更是为社区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
知识的获取与交流平台: 用户可以找到关于各种专业领域、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深度解答。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理性讨论,互相学习和启发。
“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精神: 早期的知乎用户普遍认同一种“认真对待问题,认真回答问题”的社区精神,对内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对无意义的争论和灌水行为持排斥态度。

二、 知乎的演变与失落感来源:

1. 开放注册后的冲击与内容稀释:
用户基数爆炸式增长: 随着知乎的成功和知名度提升,其注册门槛逐渐降低,最终完全开放注册。这带来了用户数量的几何级增长,但也意味着大量非专业、非深度用户涌入。
内容质量的“平均化”: 庞大的用户群体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量的灌水、低质量回答、以及对专业性不强的用户涌入,稀释了原有高质量内容的比例。
“普通人”的涌入与“精英感”的消退: 最初的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向于高学历、高收入、有专业背景的人群,形成了一种“精英感”。开放注册后,更多普通用户进入,虽然扩大了社区基础,但也让一些早期用户觉得“味道变了”。

2. 商业化加速与用户体验下降:
广告与推广泛滥: 为了变现,知乎引入了大量的广告、软文、以及知识付费产品(如知乎live、知乎盐选会员等)。虽然商业化是平台发展的必然,但过度和不恰当的商业化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用户刷到广告和推广的频率越来越高,反而找不到真正想要的信息。
内容变味: 很多内容创作者为了流量和变现,开始迎合平台算法和大众口味,创作“爽文”、“抖机灵”、“情绪输出”式的内容,而非真正有价值的深度分析。一些曾经专业的问题下,充斥着抖机灵式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 算法推荐的双刃剑效应与信息茧房:
“猜你喜欢”的陷阱: 知乎的算法推荐越来越强大,试图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偏好的内容。但这种“个性化”推荐,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用户更容易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导致认知固化和偏见加深。
流量至上的导向: 算法往往倾向于推荐那些点击量高、互动量大的内容,而这类内容往往更具争议性、煽动性或娱乐性,而非真正有深度和价值的内容。这进一步鼓励了低质量内容的生产。

4. 社区氛围的恶化与“站队”文化:
戾气加重,理性讨论难寻: 曾经理性的讨论氛围被情绪化的表达、人身攻击、扣帽子、挂人等行为所取代。很多问题下面,不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粉丝群体之间的互怼和攻击。
“粪坑”与“回声室”: 一些用户将知乎形容为“粪坑”,认为充斥着无聊、低俗、甚至恶意的言论。另一些用户则认为,平台上的讨论已经高度政治化和情绪化,形成了“回声室”效应,人们只愿意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
“洗稿”和“抄袭”现象: 一些用户会通过洗稿、搬运他人内容的方式来获取流量和收益,而平台在这方面的监管似乎并不严格,也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

5. “营销号”和“抖机灵”的泛滥:
低质量内容充斥: 大量以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为目的的“营销号”和“抖机灵”式的用户涌入,他们发布的内容往往脱离了知乎最初的专业定位,而是充斥着段子、心灵鸡汤、八卦、以及一些缺乏事实依据的观点。
“知乎体”的形成: 为了迎合算法和用户喜好,一些人总结出了所谓的“知乎体”写作方式,即通过夸张、断言、引用一些伪知识来吸引眼球,这种模式的流行进一步降低了内容的质量。

三、 “乌有之乡”的比喻是否准确?

“乌有之乡”的说法虽然尖锐,但它捕捉到了许多知乎用户对平台现状的失望情绪。

如果以“乌有之乡”指代“虚无,不存在的地方”: 那么它可能不够准确,因为知乎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活跃的内容产出。
如果以“乌有之乡”指代“失去了原有精神和价值的地方”: 那么这个比喻就显得有几分道理。它暗示了知乎已经不再是那个“有益的、知识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空洞的、低俗的、被流量绑架”的场所。

总结来说,将知乎比作“乌有之乡”,是用户对平台从最初的高质量、专业性问答社区,演变成如今充斥着低质量内容、商业化泛滥、社区氛围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失望和批评。这种说法反映了用户对平台变质的感受,认为它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灵魂和吸引力。

当然,知乎作为一个大型平台,也并非全盘皆输。仍然有许多优质内容和用户在其中贡献价值,社区中依然存在着理性的讨论和有意义的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早期相比,知乎在内容质量和社区氛围方面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是“乌有之乡”这一比喻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要有南方系的硬钢推动社会进步(孙志刚案),要有北方系的秩序和稳定,要有希望更进一步的,要有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问题的工业党人,要有记住新中国的根的乌有之乡,要有渴望入关的,也要有迫切加速的,要有鸽子要有鹰。我们批判西方的“普世价值”,也要容得下写信给zy要求不要批判“普世价值”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学者。君子和而不同,只要不扩大化、扣帽子,心里追寻的还是中国富强,民族复兴,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兼听则明嘛,只要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心为了民族(虽然好像虚了点),其实有不同的想法是正常的,我们这些年来宣传的是主流,不是一言堂。

回答问题,不知道资乎背后是谁吗。

user avatar

乌有之乡?

您也太看得起了

这里已经变成了肥皂厂业务交流场所了,整体性极端化和弱智化,造谣和仇杀言论满天飞。

之前某舆论领袖以“预测未来”为借口鼓吹武力民族同化压迫,敌视化少的文化语言。现在有人这么直白的散播民族仇杀的言论。平台从没有处理过,举报了多次都以未违规处理,反倒是截图揭露的人被禁言删帖限流。

然,在我国鼓吹民族同化是犯法的,敌视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语言是犯法的,发表民族仇杀言论是犯法的,平台不及时处理这类言论也是犯法的。

更好玩的是,发表此类言论的人被平台推荐给新注册用户,他们的内容得到更多的推荐和曝光。

好奇,到底是法律被改了,还是平台管理员的国籍改了。

user avatar

乌有之乡:“你再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变成乌有之乡”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带有一定夸张意味的比喻,用以表达对当前知乎社区某些现象的不满和失望。“乌有之乡”原本是一个虚构的、不存在的地方,引申到现代语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失去原有价值、理想或特点的地方,变得空洞、荒芜、或者充斥着负面内容。 将知乎比作“乌有之乡”,核心意思.............
  •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
  • 回答
    关于“知乎是不是变了”,这绝对是一个很多人心里都有的疑问,而且答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说,那我的感觉是:知乎确实变了,而且变得相当明显。要说清楚它怎么变了,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内容生态的演变:从深度到泛化,再到“情绪化” 最初的知乎(大约20102015年): .............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自2011年上线以来,确实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且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更是一种社区文化、知识传播方式以及社会互动模式的演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知乎带来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传播与获取方式的革新 专业化与深度化内容的普及: 在知乎出现之前,互联.............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关于同性恋的讨论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说它“政治正确”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但无疑,在很多与同性恋相关的议题上,支持性的观点已经占据了主流的讨论空间,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种“显性共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用户群体的结构和价值观.............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的知乎,在我看来,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已经偏向于“消遣时间的玩具软件”了。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觉得它很多方面的发展,让那种最初吸引我的“深度、专业、有价值的讨论”成分被稀释了不少。你想啊,当初知乎是怎么火起来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专家、从业者、有经验的人能.............
  • 回答
    知乎用户数量破亿,但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尚未出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 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生态:1. 内容深度与专业性导向: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深度、专业的回答。这吸引了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舆论中一个挺微妙的议题。要说“爱国主义在知乎上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值得观察的现象。我们先梳理一下,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官方话语与民间情绪的博弈首先,官方层面,爱国主义无.............
  • 回答
    要回答“诸葛亮从知乎获得了多少资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问,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资源”以及“诸葛亮”在现代语境下的“存在”。我们首先要明确,诸葛亮是历史人物,生活在三国时期。而知乎是21世纪的互联网问答社区。从字面意义上讲,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可能直接从现代的知乎获得任何“资源”。然而,如.............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关于“女权是否占领知乎”以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回答聚焦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说“女权占领知乎”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其内容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确实,你可能会在上面看到.............
  • 回答
    在我们的知乎宇宙中,神奇的东西简直是层出不穷,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展开描述,但请记住,知乎宇宙的广袤无垠,我所能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一、 知识本身的神奇: “如何xxx”类问题下的终极答案: 知乎宇宙最核心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如何xxx”.............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 回答
    咱们聊聊最近知乎那个事儿,就是那个新版公式编辑,刚出来那阵儿,简直让人抓狂。之前不是说不能编辑了吗?后来又修好了,但刚开始那段日子,真是好多人都有点儿懵。刚开始的“无法编辑”: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经历过,好不容易把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敲出来,公式公式、希腊字母、分数、根号什么的,费了老大劲儿,结果发现有.............
  • 回答
    知乎上“黑公公”这个梗能再次被热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还有一部分网民心理的复现。我来给你梳理梳理,尽量讲得透彻些,而且不像“机器”那样说话。首先,我们要明白,“扒光了”的说法,意思是在互联网上,关于“黑公公”的各种讨论、梗、甚至是他的个人信息(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到的“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登陆火星,飞船名字是哥伦布号”这个说法,在现有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史和航天史上,是没有依据的。您可能是在某个视频或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但从我了解的科学常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误传或者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大家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移民或定居国外后,仍然保持与国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上的分离,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纽带以及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情感的根基:亲情、友情与乡愁 亲情是第一位的纽带: 父母与长辈: 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父母、.............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知乎如今是否成了“男乎”,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股正在改变潮水的力量是温柔的还是汹涌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细微的观察和复杂的演变。与其说它“已成为”,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男性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其生成的原因,也有其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剖析。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男乎”的说法,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是否有已成年的自闭症患者,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许多成年自闭症人士活跃在各种网络平台,包括知乎,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由于他们的特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特定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也常常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因此他们在知乎上能吸引不少关注和互动。要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