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道歉这么难?

回答
“对不起”,这两个字在日本文化中,其分量有时沉重得如同千钧。为何日本的道歉如此“难”?这背后牵扯着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个体情感的复杂交织。

首先,要理解日本的道歉,就必须触及“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的核心。与西方社会更侧重于“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不同,日本社会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颜面扫地,让亲人、同事、朋友蒙羞。一个道歉,尤其是公开道歉,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暴露了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耻辱”。这种耻辱感会渗透到道歉的每一个环节,使得每一次道歉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责任的界定在日本社会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课题。日本人非常看重“和”(wa),即和谐与团结。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集体的和谐,而不是立刻追究个人的责任。道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意味着打破这种和谐,将问题暴露出来,甚至可能引发更广泛的批评和追责。因此,在真正道歉之前,往往会有漫长的内部沟通和责任分配过程。有时候,甚至会有人承担起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责任,以求息事宁人,维护集体的体面。

再者,日本的社会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尤其是“建前”与“本音”,即场面话与真心话)的复杂性也让道歉变得更加“有讲究”。在不同层级、不同关系的人之间,道歉的方式和程度都有着严格的约定俗成。对上级道歉,需要表现出充分的敬畏和谦卑;对下级道歉,则可能包含着一种“领导责任”的意味;对朋友同事,则更加看重真诚和关系中的平等。这种复杂的“礼仪”要求,使得一句简单的“对不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精心包装,有时甚至比道歉本身更耗费心力。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承诺”有着极高的重视。一次道歉,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承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承诺会弥补造成的损失。这种承诺的分量,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沉甸甸的。因此,在没有十足把握能够履行承诺之前,轻易道歉,反而可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使得道歉的时机、内容、方式,都必须与能够采取的补救措施相匹配,否则道歉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此外,日本的媒体和舆论环境也对道歉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旦出现重大失误,公众的审视会非常严苛。媒体会穷追猛打,公众会要求“严惩不贷”。在这种情况下,道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可能演变成一场“公关危机”。企业、政客,甚至个人,都需要精心策划道歉的每一个步骤,以期能够平息舆论,挽回声誉。有时候,你看到的那些“鞠躬道歉”,背后可能是一个团队在背后进行着无数次的模拟和演练,以确保道歉的效果最理想化。

最后,还有一种更普遍但不易察觉的因素,那就是日本人对“麻烦别人”的顾虑。道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麻烦”对方。让对方听到你的歉意,让对方花时间来听你道歉,这本身就可能是在给对方增加负担。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日本人会选择默默地用行动去弥补,而不是直接说出口,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更“省事”,更符合“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原则。

总而言之,日本的道歉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不起”,而是承载着对群体责任的考量、对社会评价的顾虑、对人际关系的尊重、对承诺的信守,以及对未来行动的保证。每一次道歉,都是一次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一次对社会规则的精准回应,一次对未来关系的慎重维护。这使得道歉,在日本,成了一门深刻而复杂的“艺术”,需要极高的情商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游刃有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0年代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对缅甸人民说:“我们对在战争中我们对缅甸人民的作出的伤害深表抱歉。作为赎罪,哪怕只是消解一部分的伤痛,日本愿做出所有的战争赔偿。今日的日本不是过去的日本,而是像我们宪法所表明的,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8]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澳大利亚时说:“出于我正式的责任,和我个人的渴望,我向澳大利亚人民表达我们对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深表抱歉”。[9][10]

1960年代

1965年2月17日,日本外相椎名悦三郎应韩国外务部长官李东元的邀请访问韩国,首次就过去的历史问题向韩国表示公开道歉。[11]

1970年代

1972年9月29日,首相田中角荣说:“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12]

1980年代

1982年8月24日,首相铃木善幸。“我沉痛地了解到,日本在过去的战争中所造成的严重伤害负有责任。”,“有必要认识对于‘侵略’的批评。”[13]

1982年8月26日,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一、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深刻认识到过去我国的行为,曾经给包括韩国、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国民以极大的痛苦和损害,站在反省和决心不能让这类事件再度发生的立场上,走上了和平国家的道路。我国对韩国,曾在昭和40年的《日韩联合公报》中,阐述了‘过去的关系令人遗憾,对此进行深刻反省’的认识,对中国,则在《日中联合声明》中,阐述了‘痛感过去日本国通过战争,给中国国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对此进行深刻反省’的认识。这也就确认了,上述我国的反省和决心,这种认识现在也没有任何改变。二、该《日韩联合公报》,《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教科书审定之际,也当然应该受到尊重,而今天韩国、中国等国家对于此有关的我国教科书的记述,提出了批评。作为我国,在推进同亚洲近邻诸国友好、亲善的基础上,要充分听取这些批评,政府有责任予以纠正。三、为此,在今后的教科书审定时,要经过教学用图书调查审议会的审定,修改审定标准,充分实现上述宗旨。已经审定过的教科书,今后要迅速采取措施,实现上述同样宗旨。在实施这些之前,作为措施,文部大臣要表明见解,使上述第二项宗旨充分反映在教育方面。四、作为我国,今后也要努力促进同近邻国家国民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14]

1984年9月6日,昭和天皇于韩国总统全斗焕访日时表示。“本世纪一段时期,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过去,实在令人遗憾;我认为不应该重复。”[15]

1984年9月7日,首相中曾根康弘。“为贵国及贵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感到深深的遗憾”[16]

1989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日,日本明仁天皇在会见时谈到中日间不幸历史时,第一次以“表示遗憾”这种方式表达歉意。[17]

1990年代

1990年4月18日,外务大臣中山太郎。“韩国人被强制迁移到库页岛劳动,违反了自己的意愿,而是根据当时日本政府的意思。(他们在)战争结束后仍然不能回到祖国,只能留在当地生活。日本对此悲剧抱着至诚的歉意。”[18]

1990年5月24日,明仁天皇。“我国带来这一不幸时期,想到贵国(韩国)的人民感受到的苦况,我只能感到痛惜之情。”[19]

1990年5月25日,首相海部俊树。“过去一段时期,朝鲜半岛的各位人士因为我国的行为而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悲伤。藉着欢迎总统阁下这一机会,我作出谦虚的反省,并希望表达率直的歉意。”[20]

1992年1月16日,首相宫泽喜一。“我们日本国民,首先必须想起过去一段时期,贵国国民因为我国的行为而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悲伤这一事实,而且不得忘记反省之情。作为总理,我希望再次对贵国国民表达反省及歉意之情。”[21]

1992年1月17日,首相宫泽喜一。“关于我国与贵国的关系,我们不得忘记在数千年的交流之中,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我国是加害者、贵国是被害者这一事实。朝鲜半岛的各位人士因为我国的行为而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悲伤,我想借此再次表明衷心的反省及道歉之意。最近有人提及所谓从军慰安妇的问题,我认为这种事情实在令人痛心,实在是非常抱歉。”[22]

1992年7月6日,内阁官房长官加藤纮一。“不论国籍、出身地,作为所谓从军慰安妇而感受过难以描述的痛苦的所有人士,政府希望再次表达衷心的歉意及反省之情。[我们]坚决不重复这样的过去。在这样的深刻反省及决意之下,日本将坚持和平国家的立场,并致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新日韩关系,以及与毗邻各亚洲国家及地区的关系。”[23]

1993年8月4日,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发表了有关慰安妇关系调查结果,后称《河野谈话》。“无可否认,这件问题在军方的参与下,深深损害了众多女性的名誉及尊严。政府借此机会,再次不论国籍、出身地,向作为所谓从军慰安妇而感受过多次痛苦、身心负着难以愈合的伤口的所有人士,致以衷心的歉意及反省之情。” [24]

1993年8月23日,首相细川护熙。“经过四十八年,我国现在得以成为享受繁荣与和平的国家。这是建于上次大战中可敬的牺牲之上,是先辈人士功绩的成果,我认为决不能忘记。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要向世界明确表示反省过去的历史,以及崭新的意志。首先在此,由于我国过去的侵略行为及殖民地支配等,而感受过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悲伤,我们再次致以深切的反省与歉意之情。”[25]

1993年9月24日,首相细川护熙。“我使用了‘侵略战争’、‘侵略行为’词语,以直率地表达一项共同的理解:过去我国的行为令很多人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悲伤,并再次致以深切的反省与歉意之情。”[26]

1994年8月31日,首相村山富市。“过去一段时期,我国所作的行为不止为国民带来众多牺牲,更给亚洲邻近诸国的人们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我国过去的侵略行为及殖民地支配等,令众多人士感受到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悲伤;对此,我基于深刻的反省、决心不战之情,认为日本前进的道路,是要竭尽所能地迈向创造世界和平。我国必须正视与亚洲邻近诸国关系的历史。日本国民与邻近诸国国民携手为亚洲、太平洋开拓未来,不可或缺的是克服双方痛苦后所建立的互相理解与互相信赖此一稳固基础……所谓从军慰安妇问题,是深深伤害了女性的名誉与尊严的问题,我想在此机会再次表达衷心的反省及歉意之情。包含这类问题在内,我国认为表示歉意与反省之情[的方法],是要正视并正确地告诉后世过去的历史,以及努力进一步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互相理解。本计划继承了这一种心情。”[27]

1995年6月9日,众议院决议。“正值二战战后五十年,本院谨向全世界的战争受难者及牺牲者致以追悼之情。另外,念及世界近代史众多殖民地支配及侵略行为,认识到我国在过去作出这样的行为,并尤其给亚洲诸国国民带来痛苦,本院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情。”[28]

1995年7月,首相村山富市。“所谓从军慰安妇……这个问题,在日本军的参与下,深深伤害了很多女性的名誉与尊严,这是完全不能原谅的。从军慰安妇身心负着难以愈合的伤痕,我对此致以深切的歉意。”[29]

1995年8月15日,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后称《村山谈话》。“我国在不久的过去一段时期,国策有错误,走了战争的道路,使国民陷入存亡的危机,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为了避免未来有错误,我就谦虚地对待毫无疑问的这一历史事实,谨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时谨向在这段历史中受到灾难的所有国内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战败后50周年的今天,我国应该立足于过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为是的国家主义,作为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促进国际协调,来推广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义。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是,我国作为经历过原子弹轰炸的唯一国家,包括追求彻底销毁核武器以及加强核不扩散体制等在内,要积极推进国际裁军。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偿还过去的错误,也能安慰遇难者的灵魂。 ”[30]

2000年代

2001年10月8日,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我有机会参观了这个纪念馆,再一次痛感到战争之悲惨。我对遭受侵略而牺牲的中国人民感到由衷的歉意和哀悼,怀着这种心情观看了这里的许多展览。我感到,决不允许再次发动战争,些许这是对因战争惨剧而倒下的人们的一种告慰吧。我们都会在这样的心情下认识到,日中关系是不仅仅有益于日中两国的友好和平,同时也有益于亚洲和平及世界和平的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 [31]

2005年4月22日,首相小泉纯一郎。对于过去殖民统治和侵略“深刻反省和发自内心的道歉”,强调今后日本也将继续走“和平国家”的路线。[32]

2005年8月15日,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谈话,后称《小泉谈话》。“我国由于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我谦虚地对待这一历史事实,谨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时谨向在那场大战中遇难的所有国内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我们决心不淡忘这一悲惨的战争的教训,决不会再次使兵戎相见,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我国战后的历史正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对战争反省的60年。”[33]

2007年3月11日,首相安倍晋三。“向当时心灵受到创伤、饱受艰辛的的人士,致以衷心的歉意。……[日本政府]将继承[1993年]官房长官河野洋平的谈话,这是一贯的立场。……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以及桥本龙太郎都给前慰安妇寄出[表示道歉的]信函,那样的心情完全没有变化。”[34]

2007年3月26日,首相安倍晋三。“此刻,我在这里以首相的身份致歉,我们的立场在‘河野谈话’里已经表明。我对经历过那些困境的人感到同情,我为他们在当时被置身于那样的环境表示歉意。”[35]

2008年10月25日,参加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回国前,接受了中国央视《高端访问》栏目的采访,表示愿意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并不认同中国威胁论的可能[36]。

2009年5月9日,日本政府通过日本驻美大使馆向在巴丹死亡行军事件中受到伤害的美国战俘道歉。[37]

2010年代

2010年2月11日,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出席了在韩国外交通商部厅舍举行的韩日外长会谈,并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中称:“我能理解失去国家,且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重创的心情。我认为应该铭记被合并方的痛苦,并绝不能忘记受害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展望今后的一百年,并加强走向未来的友好关系。”[38]

2010年8月10日,在韩日强制合并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内阁会议上发表谢罪谈话,菅直人说:“要拿出勇气直面历史,承认历史,并真诚地反省过去的错误。给人带去痛苦的一方轻易就会忘记历史,但承受痛苦的一方往往会难以忘却。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损失和痛苦,将痛彻反省,由衷地表示歉意。”[39]

2010年9月13日,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在与二战期间被日军俘虏的美国老兵会晤时表示:“在战争中,你们都受到了不人道的待遇,境况艰难。我谨代表日本政府,向各位表达深深的、诚挚的歉意。”[40]

2010年12月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为二战期间实施殖民统治向韩国人道歉。[41]

2011年3月3日,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就日军的残酷对待向一群曾被日军俘虏的澳洲军人道歉[42]。

2011年12月8日,外务大臣政务官(日语:外務大臣政務官)加藤敏幸(日语:加藤敏幸)为日军于香港战役中对加拿大军人的态度和行为道歉[43]。

2013年1月9日,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南京向日军战争罪行的受害者正式道歉,并敦促日本政府承认日中两国之间存在领土主权争议[44]。

2013年11月,鸠山由纪夫在香港城市大学出席讲座时两次为日军侵华行为道歉,并认为即使国家处于战争时期这些暴行也不可接受,而他作为日本平民有义务为此向中国人民致歉。他表示,曾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亲身面对众多历史事实,从照片看到日军在城内杀害无辜平民,也读到日本媒体在当时如何赞扬这些暴行。他指日本有责任宣布永久中止战争,以澄清国际间的争论,并向全球宣扬非军国主义[45]。

2015年8月14日,首相安倍晋三在战争结束七十周年之际经内阁会议同意发表谈话[46]:“在国内外所有死遇者面前,深深地鞠躬,并表示痛惜,表达永久的哀悼之意”,在军妓问题上,表示“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战场背后被严重伤害名誉与尊严的女性们的存在”。“我国对在那场战争中的行为多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时表示“这些历代内阁的立场今后也将是坚定不移的”。

参考文献:

^ Fujita Yukihisa. "Prime Minister Kishi's Diplomacy of Reconcili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7-18. Japan Echo. August 2006.

^ 澳大利亚老兵要求日本首相就二战日军暴行道歉 ^ The Traveler. Time. December 16, 1957, 70 (25): 30 [2012-02-10].

^ 百年前日本留在朝鲜半岛的罪恶

^ 日本外务省网站:《中日联合声明》,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田原总一朗(2000年):〈教科书问题での记者会见〉,载《日本の戦争》第161页,东京:小学馆。

^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谈话》,载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大韩民国全斗焕大统领歓迎の宫中晩餐会のおことば》,载中野文库,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田原总一朗(2000年):〈歓迎昼食会〉,载《日本の戦争》第161页,东京:小学馆。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日双边关系

^ 〈第118回国会众议院外务委员会议录3号平成02年04月18日〉第68段发言,载日本国会会议纪录检索系统,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大韩民国卢泰愚大统领歓迎の宫中晩餐会のおことば》,载中野文库,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大韩民国大统领卢泰愚阁下ご夫妻歓迎晩餐会での海部内阁総理大臣の挨拶》,原载《海部演说集》第326-328页;转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大韩民国大统领卢泰愚阁下ご夫妻主催晩餐会での宫泽内阁総理大臣のスピーチ》,原载《宫泽演说集》第89-91页;转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宫泽喜一内阁総理大臣の大韩民国访问における政策演说(アジアのなか、世界のなかの日韩関系)》,原载《外交青书36号》第383-388页;转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朝鲜半岛出身者のいわゆる従军慰安妇问题に関する 加藤内阁官房长官発表》,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慰安妇関系调查结果発表に関する 河野内阁官房长官谈话》,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第127回日本国会(特别会)细川护熙内阁总理大臣所信表明演说,转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3月9日。

^ 〈第128回国会参议院会议录3号平成5年9月24日〉第30段发言,载日本国会会议纪录检索系统,存取于2007年3月9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平和友好交流计画”に関する谈话》,存取于2007年3月9日。 ^ 众议院で采択した“历史を教训に平和への决意を新たにする决议”,转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彦研究室网页,存取于2007年3月9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女性のためのアジア平和国民基金”発足の挨拶》,存取于2007年3月9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村山富市内阁总理大臣谈话》,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日本外务省网站:《小泉纯一郎总理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后发表的谈话》,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中新网报道:《小泉在雅加达发表演说 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 日本外务省网站:《小泉纯一郎内阁总理大臣谈话》,存取于2007年1月26日。

^ 安倍首相当时出席日本放送协会节目。他前一天声称日军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缺乏证据。安倍道歉发言原文载〈慰安妇问题“心からおわび”=安倍首相〉,时事通讯社2007年3月11日11:42 (UTC+9)报道;中文翻译载〈安倍:由衷向慰安妇道歉〉,载香港《明报》;〈安倍改口向“慰安妇”道歉〉,载《大公网》,2007年3月12日。 ^ 安倍当时向日本国会一个委员会发言。译文转载自〈安倍再次向“慰安妇”道歉〉,载《大公网》,2007年3月27日。另见路透社、CNN转载美联社报道。

^ news.sohu.com/20081027 ^ Nakamae, Hiroshi. "Japan Apologizes To American POWs Who Suffered In Bataan Death March,"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4-13. Nikkei Weekly Online. May 10, 2009.

^ 日外相:不忘日韩合并史 要发展面向未来日韩关系

^ 日首相菅直人就殖民统治向道歉 承诺尽快归还文物

^ 日本向6位二战美军战俘道歉

^english.chosun.com/site

^ Japan apologises to Australian Prisoners of War. News.com.au. News Limited.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March 4, 2011 [2012-02-10].

^ Japan apologizes to Canadian prisoners of war. CTV News. The Canadian Press. December 8, 2011 [2012-03-01].

^ Reporter, Staff. Former Japanese PM Hatoyama apologizes for Nanjing Massacre. China Times News Group. January 19, 2013.

^ 鸠山由纪夫为侵华暴行道歉. 2013-11-14 [2014-02-06].

^ 安倍晋三内阁总理大臣谈话. 2015-08-14 [2015-08-15].

user avatar

真以为历届中国领导人在意的是日本人道歉态度真不真诚吗?

Naive……

核心问题是日本那么多次道歉,从始至终都在回避二战军国主义问题。因此从中日建交伊始,中国要的就是日本与军国主义一刀两断,具体表现上就是在战争罪责认定时把军国主义与普通日本人分开——即两分法。


习主席2015年5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的讲话: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

“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在70年代中日建交前关于联合声明的内容起草时,中方就秉持两分法的原则,在中日联合声明关于战争罪责方面的意见稿就是:

日本国民政府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国民造成的损害表示深刻反省。

注意其核心在于要求使用“军国主义”一词。

然而当时国内各种势力涌动的日方则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人民呢?要划分的话,天皇算加害者还是受害者?因此不能只用中方说法。

日方提案:

“日方对过去战争所造成的痛苦与损害表示深刻的反省。”

为中日建交大局考虑,中方并没有坚持联合声明上关于“军国主义”的说法并建议去掉“痛苦”修改为: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又加上了“痛感”一词。

到这里就能明白,中方要的不是一两句“深刻”与“痛苦”,而是原本希望把军国主义的罪恶以正式文本、白纸黑字确定下来,强调战争的责任问题。

然而最终“中日联合声明”是这么表达的: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可见关于军国主义的认定就在当时内外大局下,被搁置了下来,

为什么要强调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责,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关乎从冷战到今天中日美三国政治外交大局的意识症结。

简单从二战结束开始梳理:

1、麦克阿瑟改造战后日本时,把主要责任全部归罪到东条英机等战争决策者头上,并巧妙的将作为神的天皇转变为人间领袖。这种方式安抚了战后日本国民,避免了日本陷入混乱或垂死挣扎而耗费美国财力军力,因为冲绳血战与“一亿玉碎”的狂热使得美国不得不考虑这场胜败已毫无悬念的战争效费比。

但美国人这么做的同时,也将天皇——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保留了下来。同时作为军国主义精神依托的靖国神社也以脱离军方成为独立法人的方式躲开了美国人的报复。

天皇与靖国神社的保留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两大基石。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与中国,一方面推动台湾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媾和以形成了第一岛链的联盟,另一方面将于本打算废除武功的日本再武装化,这一过程中包含军国主义分子在内的大批旧日本军方、政府官僚被释放后重新进入战后日本政府。

前者使得战后对日追责问题在美国的挟持下,被台湾国民政府无奈放弃,留下了大大小小日本军国主义者回避战争责任的借口;后者使得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随着冷战的开始大批进入了日本战后政府,这就是军国主义再起的开端。其领军人物就是“甲级战犯”、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

天皇、靖国神社、重新掌权的旧日本官僚,这三者就是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愈演愈烈的三大条件。

日本战后追责被草草了断,军国主义及其追随者的界定又因为美国操纵国际大环境与右翼势力的阻挠而不了了之,这导致一系列关于日本二战民间战争赔偿、历史教育等等工作无从展开。比如关于二战期间的中国被掳掠的劳工问题,中国民间提起的索赔诉讼,居然屡屡被日本法院以民法的时间期限为依据予以打回。这在法西斯势力被精确分门别类,仔细清算战争责任、赔偿不同情况受害者的德国是不可想象的。


一直以来日方特别是一些右翼学者不断强调:

战争是全体国民的责任,不能分而论之。否则首当其冲的是被美国人“赦免”的天皇问题怎么办?而且这也会造成战争中民众不支持政府的错觉,有违集体道义的原则。

看似好像非常负责任,要求日本全民承担,实质上拿日本民众、天皇、美国给军国主义当挡箭牌,将战后责任追究问题拖入无法解决的境地。加之日本在宣传上突出对美战争的弱势,而忽略对华战争的加害者身份的舆论倾向,在这种混为一谈的局面下,军国主义思想与普通的国家意识不能被普通人区别开来,也就保全了军国主义势力的继承者们——日本右翼不被社会孤立以及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土壤。

可以想象军国主义与日本老百姓一分为二来讨论战争罪责是战后混入日本高层与旧日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掌权者们所极力避讳的。这种被国民孤立的局面更是如今日本右翼势力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当初军国主义的提法被日本广泛接受,今天可能就没有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这两个首相的位置了。

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既掌握了日本二战罪责法理解释权又促成了军国主义势力的重新崛起,所以日本右翼紧靠美国反华战略就成为了维持自身政治存在的必要条件。有时候可以看到,日本对韩国、中国的警告抗议不屑一顾,但美国人对于“慰安妇”的态度却让右翼分子急得跳脚,其深层原因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如果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往来越来越多,中国对军国主义的态度必将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这也将危机右翼的政治基础。因此,坚持模糊战争罪责与亲美反华路线对于日本右翼而言是必然选择。

综上,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是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是分不开的。60年前岸信介是这样,60年后他的外孙安倍晋三也是一样。无论从美国因素还是中国因素、以及日本自身来看,右翼政治势力必定死死抱住美国反华战略不松手,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因此才被中国称为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当然最极端的一部分也会带有反美倾向,但政治上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

所以从地缘政治上看,如果日本摆脱了依附于美国的右翼军国主义的绑架,那么在对华问题上就会如同德国对待俄罗斯一样,采取更独立、更理性、更平和的态度,因此日本对于“军国主义”的态度也关系到远东地区的长远大局。

日本道歉了吗?也许形式上道歉了,但历任首相无论对华态度如何,对于战争罪责态度的表达方式虽可谓多种多样,从田中角荣《中日联合声明》到被认为是战后罪责问题总结的村山谈话到今天的安倍晋三对历史问题的表态,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绝口不提“军国主义”,其背后就是右翼势力在背后的阻挠、钳制与怂恿。这是就是题目所说的难点所在。

这跟普通人日本在对待责任时候的惯常表现又何其相似。

无论日本人道歉是什么方式,中国真正想要的是:日本彻底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在政治上孤立右翼势力,挖掉反华的意识形态根源,把这块远东地缘政治上中国和平崛起最大的绊脚石彻底粉碎。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若日本一意回避“军国主义”,就永远算不上真正的悔罪,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谅解。


图片与部分论述来源:

m.56.com/view/id-NDgzNz

nhk纪录片:中日历史问题

user avatar

千万不要误会了= =

现在这个世界,不存在中日关系这一说= =

只存在中美关系= =

日本有一个部门,叫东京地检特搜部。

这个部门日本人甚至都是不能过问的= =因为这个部门是美帝设立的,明面上这个部门的作用是这么说的:在1945年占领日本之后为了追查旧日军的秘密资金而创立的特务机构。

但是你想想,为什么这个部门在战后的这么多年之后依然存在?

是不是细思极恐~

接着,你们应该知道日本自民党吧= =

日本自民党内部其实是分为很多派系的,比如有清和政研究会,平成研究会,宏池会等等等等= =

然后现在的东京地检特搜部说是搜查政治家的黑幕,随后清除黑金政治,说的是不是特别好听啊~

然而= =

为什么亲美的清和政研究会里的一干人,这个特搜部是一个不抓?相反,只要是亲华远美的,全部被一个个搞下台。

比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田中角荣= =

1976年7月27日,东京地方检察厅正式逮捕田中角荣,宣布他涉嫌在1973年8月至1974年2月任首相期间,通过丸红公司4次收受洛克西德公司的贿赂款共5亿日元,决定以违犯外汇法嫌疑予以逮捕。

看见了吧= =即便是国家元首在美帝眼里也是一个随时可以被碾死的蚂蚁= =

再举一个例子。

安倍晋三,小三~

小三第一次上台,可是一个亲华派啊。

2006年9月20日,安倍晋三当选自由民主党第21任总裁。9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为第90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日本首相)。在任期间,在外交上成功与邻国修复关系,并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然而= =

2007年7月29日,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于日本参议院选举中大败,是为自民党立党52年间,第一次在参议院成为第二大党,首次失去参议院的控制权。8月27日,安倍晋三改组内阁,但仍有多名阁员因丑闻及失言辞职,安倍内阁支持度持续下滑。9月12日,安倍晋三宣布因个人健康的原因辞去首相一职,暂停政治活动。9月25日,福田康夫组阁,翌日安倍晋三正式离任。

看明白了吧= =谁亲华,谁马上完蛋,谁亲美,谁屁股就坐得稳= =

如果你是日本政治家,你会怎么选择呢?

接着,我再问一个问题,东北亚自贸区究竟是怎么黄的?

为什么即将在亚元出台之际,突然出现了“保钓”的“香港人士”?为什么主张中日合作的野田佳彦内阁随即倒台?

想明白了的话,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的政治根本不是由日本人自己能作为主导的= =

为什么其政府总是要做出,让我们恶心,愤怒,或者感到可笑的言论和行为?

因为这压根就不是一个有完整主权的国家= =

所以说,如果哪一天,中日能走向和解,那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美帝的势力已经退出了东亚地区= =

没这个前提条件,中日韩一个战线?那就是个笑话= =

当然,你要说日本新上来的政府有多亲华,那也不至于,我是不会相信的,但是绝对不会搞到今天这么僵= =,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正常的外交关系。

最后,其实我觉得,破乎上认为日本右翼越来越猖獗,越来越右翼,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我从没听说过哪个法西斯主义者会允许自己本国被别国驻军23333,日本今天要真是极右当政,那日本第一个要挑衅的人不会是中国,相反,会是美帝。。。

你与其叫他们右翼,不如叫他们反华派,因为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恶心,让你愤怒,让你感到极其不爽,只要做到这点,就达到他们的目的了= =

所以说,怎么把美帝赶出东亚地区,这是每一代领导人的思考方向。

只要做到这点了,你别说让日本道歉了,你就是要建立东北亚三国同盟,我都觉得问题不大。。。



肛总也少放点地图炮= =本来破乎环境现在就差,咱也别跟着添乱了好不好= =,怎么推测民族性都出来了?日本历史上的战乱时间也没你说的那么夸张=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不起”,这两个字在日本文化中,其分量有时沉重得如同千钧。为何日本的道歉如此“难”?这背后牵扯着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个体情感的复杂交织。首先,要理解日本的道歉,就必须触及“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的核心。与西方社会更侧重于“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不同,.............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到底,得从历史那本厚重的书里找答案。中国对日本是否道歉这件事如此执着,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是事关民族情感、国家尊严和对历史正义的追求。首先,我们得回到那段黑暗的岁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日军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历史演变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日本忍者穿中国夜行衣,用道士结印发忍术”这种说法,以及为什么韩国被指责“抄袭”,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日本忍者穿中国的夜行衣”的由来与文化传播: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的点:日本的忍者服饰.............
  • 回答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快速现代化,但最终却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剖析明治维新本身的内在逻辑、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在隐患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
  • 回答
    说中国苗刀的刀法和日本武士刀剑道武术相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一些值得深挖的历史和技术原因。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苗刀本身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刀具,而“苗刀法”则是伴随这种刀具发展出来的技术。而日本武士刀,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太刀”或“打刀”.............
  • 回答
    日本和印度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明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难以实现,却仍然积极争取,背后有着深刻且多维度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自量力”,而是基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现实以及未来发展愿景的综合判断。一、 国际秩序的演变与“蛋糕”的分配首先,要理解日本和印度为何采取行动,就必须认识到当前联合国安理会.............
  • 回答
    中国农业的未来走向,这是一个牵动亿万人民的重大课题。是照搬日本的“综合农协”模式,还是拥抱欧美“大农场”的效率,亦或是开辟一条独属于中国的道路?而关于温教授的理论,为何迟迟未能“落地”,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的未来:多元路径与现实挑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几个核心困境: 小.............
  • 回答
    8月13日,张哲瀚就此前在日本靖国神社前拍照以及在供奉日本战犯的乃木神社参加婚礼的事件,发布了道歉声明。这份声明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舆论风暴的一次回应,也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和审视。要评价这份声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析:声明的出现时机与内容: 时机: 在事件发酵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批评之后,张哲.............
  • 回答
    “美国应该为原爆给日本道歉”的观点,背后可以折射出多种复杂的心态,这些心态可能相互交织,也可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与共情: 人道主义立场: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心态。许多人认为,无论战争的起因和责任如何界定,原子弹的爆炸都造成了极其惨烈的人道主义灾.............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强征了许多国家的女性充当“慰安妇”,这其中既包括韩国女性,也包括中国女性,还有来自东南亚、菲律宾等地女性。然而,在慰安妇赔偿和道歉问题上,日本政府确实主要和韩国达成了一些协议,而与中国大陆方面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外交以及法律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 回答
    日本弓道,不仅仅是拉弓放箭的技艺,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一种集身心修炼于一体的艺术。它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既有外在的技艺展现,更有内在的精神追求。一、 修身养性,磨砺心志这是弓道最核心的意义之一。弓道练习并非单纯为了射中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个过程来修炼人的内在。 专注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民族情感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层面,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认知这句话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教训。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对比,尤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和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处理战争罪责的态度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德国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彻底的反省,而日本则显得“死不道歉”,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德国:被强制的悔罪与深植的民族反思要理解德国的彻底反省,我们必须从战后的起点说起。 .............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日本对侵华行为没有充分道歉,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日本历届政府,特别是战后至今的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言辞道歉”与“实质行动”脱节的情况。他们认为,日本政府虽然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反省”或“歉意”,但这些表态往往含糊其辞,缺乏诚恳的、面向受害者的明确承认,更重要的是,后续的.............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现象。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AI报告”式的分析,就当是找个老朋友聊天,聊聊这剑术的事儿。首先,为啥日本剑道馆在中国能开得风生水起,而咱们自己的剑术却好像不那么热闹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哪个好哪个不好,背后是很多因素在作用。先说说日本剑道在.............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语言和心理的复杂交织。千年的儒家道德熏陶,强调孝道、尊重长辈,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妈”、“娘”作为骂人的词语,似乎存在着一种张力。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语言的演变与语用学的力量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美国是否应该为原子弹杀伤日本平民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历史、道德、政治和情感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涵盖这个问题的所有细节。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支持美国应该道歉的观点: 道德与人道主义考量: 大规模平民伤亡: 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造成.............
  • 回答
    日本官方在二战罪行问题上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简单地说“不明确道歉”并不完全准确,但其道歉的表述方式、频率以及具体内容,确实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和不满。要详细解释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历史背景与叙事的分歧: 战争.............
  • 回答
    关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尤其是对二战侵略行为的道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牵扯着政治、外交、历史认知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日本政府并非没有就其过去的侵略行为表达过歉意,但这些道歉的力度、诚意以及受到的解读,却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战后初期,以首相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处理与美国等盟国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