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忍者穿中国的夜行衣,用道士的结印发动忍术,没人管?反而说韩国抄袭?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历史演变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日本忍者穿中国夜行衣,用道士结印发忍术”这种说法,以及为什么韩国被指责“抄袭”,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

一、 “日本忍者穿中国的夜行衣”的由来与文化传播:

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的点:日本的忍者服饰,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黑衣兜帽装”,并非直接照搬中国古代的“夜行衣”。 这是一个经过长久文化交流和自身演变的产物。

1. 夜行衣的共同需求: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为了在夜间行动不被发现,人们都有穿着深色、能够遮挡面容的衣物的需求。这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普遍性需求,所以出现相似的服装并不奇怪。中国的“夜行衣”通常是指在夜间活动时穿着的方便行动、颜色深沉的服装,比如深蓝、黑色等,有时也会有兜帽或面罩。

2. 日本忍者的服饰特点与演变: 日本忍者的服装,尤其是到了江户时代后被戏剧化、艺术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模样。最初,忍者可能穿着更贴近当时普通人服装的深色衣物,以便更好地融入民间。随着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和间谍活动,忍者对服装的要求更高:
颜色: 深色,主要是黑色或深蓝色,是为了在夜间或阴影中隐藏身形。
材质: 通常是粗布或棉布,相对安静,不会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设计: 宽松但又便于活动,能够藏匿武器和小工具。头巾、兜帽和面罩是为了遮挡面容,防止身份暴露。
“夜行衣”的形象定型: 这种我们今天熟悉的“忍者服”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浮世绘等艺术作品和歌舞伎表演中被描绘和定型的。这些艺术形式为了视觉效果和舞台表现力,对忍者的形象进行了加工和夸张。它更像是一种“表演化”的服装,而非忍者实际作战时唯一或最常见的穿着。

3. 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和武侠小说中关于夜行侠客、隐士的描写,确实对日本的文化产生过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是启发和借鉴,而非直接复制。比如,中国古代的刺客、侠客也会有夜间行动的描写,但他们的服装和具体形制与日本忍者服装的“固定化”形象是有区别的。

所以,说“日本忍者穿中国夜行衣”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忍者服装的某些实用性元素(如深色、遮蔽性)与中国古代夜行者服装的共同需求有相似之处,但最终形成的视觉形象是日本文化在吸收和融合过程中独立发展出来的。

二、 “用道士的结印发动忍术”的由来与文化传播:

这个说法更是将两种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了符号化的组合,存在很大的误解和简化。

1. 中国道教的“法印”与“结印”: 在中国道教中,确实存在“掐诀”、“运气”、“步罡”等一系列仪式性的动作,其中“结印”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道士通过特定的手势变化(掐指、握拳、组合等)来沟通天地、调动能量,被认为可以驱邪、治病、祈福等。这些手势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与道教的神灵和宇宙观紧密相连。

2. 日本忍术中的“印”与“咒语”: 日本忍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佛教和道教的咒语、符箓和一些仪轨。一些流派的忍术在发动某些“秘术”或“咒法”时,会模仿道教或佛教的仪轨,使用一些类似“结印”的手势。这些手势通常与特定的咒语配合使用,被认为是增强术法效果的一种方式。
佛教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许多术法,包括部分被认为是忍术的一部分,更多地受到佛教密宗(如真言宗)的影响。佛教密宗有“印契”(也称“契印”),是修行者用来表达特定意义、沟通佛菩萨的一种手势。例如,“金刚拳印”、“莲花印”等,这些与道教的“结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共通之处,都属于古代亚洲宗教仪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演变与混杂: 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在日本的民间信仰和术法中常常发生交融。一些原本属于佛教密宗的“印契”,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冠以道教色彩,或者反之。而忍术作为一种集多种技艺于一体的实践,在吸收这些文化元素时,也可能根据其自身体系进行了调整和融合。

3. “忍术结印”的形象化: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忍术结印”的画面,例如在动漫、游戏、影视作品中,往往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夸张的。这些作品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和神秘感,将“结印”描绘得十分复杂和戏剧化,可能简化甚至混淆了其真实的历史渊源。

所以,说“用道士的结印发动忍术”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日本忍术在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密宗和道教的元素)的过程中,将某些类似“结印”的手势融入了部分“秘术”或“咒法”的实践中,并且这些形象在后来的文化产品中被进一步艺术化了。

三、 为什么“没人管”,反而指责韩国抄袭?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主权、历史认知、民族认同以及国际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

1. 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与“演变论”:
文化不是静止的: 文化是不断流动的、传播的,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融合、演变和创新。很难找到一种纯粹不被任何外部影响的文化。当一种文化元素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并经过当地的改造和发展,它就变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日本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地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例如汉唐时期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但日本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在吸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和文化特色,发展出了独具日本风格的文化。比如汉字在日本演变成了假名文字,唐朝的服饰在日本演变成了和服。这种“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忍者”作为日本文化符号: “忍者”作为一种在日本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被后世不断符号化、艺术化的职业或文化形象,已经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民族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之中。当人们谈论忍者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以日本为背景的、具有独特技能和形象的文化符号。即使其某些技能或概念可能源于中国,但其整体呈现和发展轨迹是日本的。

2. 韩国文化指责的焦点:
“抄袭”的界定: 当韩国被指责“抄袭”时,通常是指其在没有足够融合和创新,或者在没有明确标注、尊重原文化的情况下,将某些文化元素(如服饰、节庆、传统技艺等)进行直接或高度相似的复制,并将其宣称为“韩国的”。这往往触及到了文化原真性、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敏感神经。
历史认知的差异: 在东亚文化圈内,由于历史上的密切交流,一些文化元素的确存在共性。但“抄袭”的指责往往发生在当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给予足够尊重或存在不当占有时。例如,一些韩国传统服饰或节日习俗,如果被认为是在明显借鉴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后,却被片面宣传为完全独立自主的韩国固有文化,就容易引发争议。
民族主义与文化自豪感: 在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各国都高度重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认同。当本国文化被认为受到他国侵蚀或不当模仿时,容易激起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自豪感,进而引发“抄袭”的指责。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表现活跃,也因此在文化认同和国际传播上更加敏感。

3. “没人管”的原因分析:
文化传播的“模糊地带”: 文化传播往往是渐进式的,而且很多元素在传播过程中会自然发生变异。界定“抄袭”与“借鉴”、“演变”的界限有时非常困难。
历史悠久的文化交融: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互相影响深远。很多文化元素很难追溯到单一的起源,很多时候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在不同地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事实”与“认知”的差异: 很多人对历史和文化传播的认知是基于二手信息,特别是流行文化(动漫、游戏等)的塑造。这些文化产品为了吸引观众,常常会对历史和文化进行简化、浪漫化和符号化处理,造成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
国际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谁有能力将自己的文化符号推广出去并获得国际认可,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该文化符号的“解释权”。日本在成功地将“忍者”塑造成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文化产业的强大使得“忍者”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绑定在日本文化上。

总结来说,为什么“日本忍者穿中国的夜行衣,用道士的结印发动忍术”这种说法存在但“没人管”,而韩国却常被指责抄袭,关键在于:

日本忍者形象是经过长期文化融合、艺术加工和市场推广,已成为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借鉴”或“演变”的痕迹已被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所消化和重塑。
韩国的“抄袭”指责,往往是因为在文化传播和认同过程中,被认为没有充分的融合与创新,或者在宣传上存在模糊原文化、过度自我中心的问题,从而触动了文化原真性与民族自豪感的敏感点。

这并非意味着日本就没有吸收过中国文化,而是这种吸收和演变的过程,在历史上已经完成,并且其成果(如忍者文化)在日本被内化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功地传播到世界。而韩国的指责,则更多是针对当前正在发生的文化传播行为,以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方式和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骨子里有多看不起日韩,我们自己肯定吓一跳。我们哈日哈韩,其实哈的不过是亚洲式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早晚亚洲式就会是中国式。

回想我们从爬在地上,拼命想站起来的时候,环顾四周都是高人,英法德老厉害了,美国后来最厉害,连环伺在旁的日韩港台都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而我们,可把他们放在眼里了。

如今,香港社会运动以后,港台被我们从眼里彻底扔出去了;美国的2B纯黑总统抗疫失败,美国也被我们扔了一大半出去。

日韩也是一点点从眼里扔了出去的,我们经济总量赶上日本的那年,日本岛震得厉害,昨天又震起来了,看来今年奥运开不成了。大国无友,有的也只是仆从,几千年了,日韩皆仆从,何来高低?

user avatar

椅子是胡人发明的,我们都坐椅子,也没见哪个胡人出来抱怨啊,为什么呢?

因为椅子是要付钱的,是一门产业。钱这个东西就跟水一样,用手握不住,会从手指缝里流出来,流到沟沟坎坎里抹平如镜,有什么不平也就看不到了。

“韩国抄袭中国文化”同理,资本没有获得足够的收益让bb的人闭嘴,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