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政府部门叫作“省”?

回答
要聊日本政府部门为什么叫“省”,得先从日本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说起。这事儿不简单,跟日本古代的官僚体系、明治维新后的改革,以及它吸收大陆(特别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都有关系。

咱们一点一点来捋。

古代中国的影子:从“部”到“省”的演变

要理解“省”这个说法,就得看看它的源头。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三省六部制”。这里的“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后来有演变,比如唐朝是尚书、门下、中书)。它们的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其中尚书省下面就分管六个“部”,比如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才是具体执行各项政务的机构。

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在宋朝以后,“省”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变化,但“省”作为高级别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一直存在。

明治维新:日本官僚体系的全面重塑

日本真正大规模引入并使用“省”这个概念,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在幕末时期,日本的政治结构还是幕府统治,虽然也有一些官僚机构,但跟现代国家的概念相差甚远。

1868年明治维新爆发,推翻了德川幕府,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府。为了快速国家近代化,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至关重要。当时,日本的领导层非常积极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同时也参考了它们认为先进的中国古代政治遗产。

在建立新政府的过程中,日本模仿了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某些理念,但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最初,明治政府设立了“太政官制”,这是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下面再设一些具体部门。但很快,他们就借鉴了中国“部”的概念,将一些具体的政务部门命名为“部”。

为什么是“省”而不是别的?

那么,为什么最终定名为“省”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学习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和语言的深刻影响。唐朝的律令制度对日本古代的律令制(Ritsuryō system)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套制度就包含了“部”的概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政治精英们对中国古典文献和政治思想有相当的了解,他们看到了“省”在中国古代作为高级别行政机构的地位,认为这是一个权威且成熟的名称。

2. “省”的权威性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省”往往是参与国家最高决策的机构,地位非常高。明治政府希望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和国家代表性的中央政府,采用“省”这个名称,能够赋予这些部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政治上的稳定性,暗示其作为国家核心治理力量的地位。

3. 与“部”的区别与整合: 在早期,日本也曾使用过“部”的名称。但随着政府机构的不断细化和发展,需要区分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省”作为比“部”更高级别、更具统领性质的机构名称,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各个具体业务部门。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部门都叫“部”,可能会显得机构林立,缺乏层级感。“省”这个名称,就带有一种“统领”、“管理”的意味,比如“内务省”就统领着地方行政、警务、卫生等多个方面。

4. 避免与民间或特定领域的混淆: 在日本,也有一些民间组织或商业机构会使用“部”来命名。而“省”这个名称,在政治语境下,更明确地指向了政府的中央行政机关,避免了混淆,也更加专业化。

从早期名称到现代“省”

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中央行政机构名称变化还比较频繁,有些名称可能更偏向于“局”、“寮”等,但很快就趋向于统一。例如,最早的内务省、外务省、大藏省(后来的财务省)、陆军省、海军省等核心部门,都确立了“省”的名称。

这些“省”的设立,是为了对应国家现代化的四大支柱:内政、外交、财政、军事。每一个“省”都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国家职能。

总结一下:

日本政府部门之所以叫做“省”,是明治维新时期,在借鉴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尤其是“三省六部制”的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现代国家治理的需求,所做的政治命名选择。

历史渊源: 受到中国古代“省”作为高级别行政机构的启发。
政治象征: “省”带有权威性和国家代表性,符合明治政府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愿景。
层级区分: 区别于更具体的业务部门(早期也用“部”),“省”显示出更高的统领和管理职能。
专业化与规范化: 确立“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的标准名称,避免混淆。

所以,“省”这个名称,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承载了日本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对国家治理体系设计的一种思考和选择,也体现了其在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化创新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直到今天,日本政府的核心部门依然沿用“省”的称呼,比如内阁府、总务省、法务省、财务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日本中央政府的核心骨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省,它最早的含义之一,有“审查”的意思,比如《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当然,这个意思到后代读音发生了分化)。

大家都知道,皇宫又叫“禁中”,之所以称“禁”,是因为这地方禁止一般人随便进入,这就是“紫禁城”的“禁”字的来由。(至于那个“紫”字,是来源于天上的紫微垣,这里就不多说了。)

到西汉后期,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他姑妈),她爹名字叫做“王禁”,为了避讳,不让天下人把皇宫叫“禁中”了,而是改成了“省中”。

为什么呢?就是我们一开头说的,“省”有个“审查”的意思,原来“禁中”是禁止一般人进入,现在改叫“省中”,就是要对进出的人进行审查,一个意思。

所以从这时起,皇宫又被称作“省”了,比如有个词语叫做“宫省”。

大家还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原来皇宫中一个掌管皇帝图书的小机构——尚书,逐渐掌握了行政权,成为了内朝的核心,起了个名字,叫“尚书台”,到东汉时,更是“三公虽设,政归台阁”,成为了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

因为尚书台一开始是内朝,就设在皇宫中,也就是“省中”,所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就改名为“尚书省”。——从这时起,“省”又成为了政府机构的名称。

大家也都知道,隋唐时,国家机构叫做“三省六部”制,三省,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行政。这个“省”就是从这地方来的。

唐宋时期,官制有非常大的变迁,这个咱不细表,就但说这个中书省,到元朝时,门下、尚书两省皆废,由中书省统领百官,权力非常大。元朝的中书省,不但掌管中央事务,而且也管理地方,元大都周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全部,以及山东、河南一部分的广大地区,全部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行政区划上,这块地方就直接叫做“中书省”。——又称作“腹里”。

再远一些的地方,中书省肯定管不过来,那怎么办呢?

于是中书省就派出自己的一些官员,委托这些人代表自己去管辖那些地方。派出的这个机构,就叫做“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这个字,就表示中央外派机构,比如自古就有“行台”(尚书台的外派机构),“行营”(统帅出征时在外设置的办事机构,常公最喜欢搞这个)。

元朝就这么着,一共在全国设立了陕西、湖广、云南、甘肃等等十个行中书省。——至此,“省”正式成为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朝时,基本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只是把名称改为“布政使司”,不过大家习惯上还是称之为“省”。与此同时,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趁机废中书省,将六部直属于皇帝,至此,作为中央机构的“省”不复存在,从此以后,“省”就成为了单纯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

为什么日本的中央机构都叫做“省”呢?

因为最初日本是学中国唐朝,也就是三省六部制,所以他们中央机构就叫做省。到后来,他们也没有经历过行省制变革,“省”并未政区化,所以直到今天,依旧保持了政府机构的含义。

user avatar

因为当年日本学唐朝时学偏了。

说日本文明是在华夏文明滋润下成长起来的,那可不是随便说说。

别说日本的“省”,其实翻看整个日本的行政体系,虽然也受西方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的影响,但仍旧能找到中国唐朝、明朝的官制影子。

日本的中央政府机构,由内阁大臣(首相)领衔内阁作为日本最高行政机关。而组成内阁政府下属的政府组成部门就是“省”。

在现代中国人理解中,“省”是地方行政机构的称谓,但这是受元朝行省制的影响。元朝之前,隋唐的中央行政机构就是由“省”组成——这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当年白江口之战,日本趁唐朝平定高句丽、百济之时,以倾国之兵介入朝鲜半岛局势,欲与唐朝争夺东亚霸主之位(别笑,当时日本就是这么膨胀)。结果日本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海军被唐军的军舰虐,倭国船撞都撞不动唐朝船。陆军面对唐朝甲胄齐全的步骑,更是被单方面屠杀。

此战之后,日本举国震惊,随后便开始了大化改新,全面向唐朝学习。尤其是行政制度等方面,几乎都脱胎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但是日本在学中国的时候,总是容易学偏。

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到了日本,就变成了两官八省制。这时候,唐朝三省六部的三省,就被省并到了太政官,而六部则变成了八省。

也就是说,日本大化改新,没改好,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却把三省变成了两官,六部变成了八省。

而这种习惯,也延续到了现代。

现代日本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被称之为省,类同于中国的中央部委。

大体上,现代日本省以下机构,内部机构称之为局,直属机构称之为厅,附属机构称之为院、所,咨询机构称之为会。

厅局以下机构,则为课,类似于中国的处级单位。

到了地方上,日本又分为都、道、府、县,这些单位的名称都源自于中国。而都、道、府、县的机构统称为厅,厅的长官被称为“知事”,源自中国古代的知府、知县,当时又称“知某州事”和“知某县事”,因此被简称为“知事”。

综上,日本作为一个次生文明,必然要受原生文明的影响,但在学习原生文明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结合自身的特点去进一步消化,甚至跑偏。

所以就出现了题主你的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省」的本职工作差不多就是现在的「XX部」

起因是元代蒙古刚刚统一中国时,中国当时一级行政单位是「路」

但是因为元代中国地域太大,又战乱不断,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中央出现了管理困难。

如果某地出了什么重大事故,从基层层层上报到中央再层层下发回去早就时过境迁来不及了。

所以元代在原本「XX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XX行省」

这个「行省」的意思就是「行中书省」,意思是这就是「中书省」在这个「路」的行在。

这样出了事就不用再把什么事情都往中央报了,这个「行中书省」发的命令就是等同于中央的那个「中书省」

最开始只是在少数比较事多的地方设立,后来渐渐的「行中书省」越立越多。

到了明朝就几乎固定下来,后期就事实上成了中国的一级行政单位,并在清朝简化为「XX省」并官方确定了下来。

举个现代的例子,

如果万一以后有一天,国朝因为事情太多,于是在某些省份建立了「行国务院」,然后越建越多,说不定几百年后,中国的一级行政单位就会变成「院」。到时候打开地图就是「四川院」「广东院」「河北院」等等了。

而日本,简单来说,没有这个历史变迁,所以「省」就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基本上而已,当然不可能原汁原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