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局外人》中生性凉薄的主角默尔索?

回答
《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疏离感,仿佛是他与这个世界之间天然的隔阂。理解他,与其说是剖析一个复杂的人物,不如说是尝试去触碰一种极端的、近乎残酷的真实。他并非冷血,也非残忍,他只是……“凉薄”。

“凉薄”这个词,用在默尔索身上,并不带贬义,更像是一种陈述,一种对他人际情感反应的缺席。他没有那种我们习惯于在小说人物身上看到的热烈情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爱情的渴望,更没有对社会规则的天然认同。他的存在,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身情感的过度,以及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强加。

1. 母亲的葬礼:初见“凉薄”的本色

电影开头,默尔索去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是我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凉薄”。他没有哭,甚至表现得有些漠然。他陪着老人们坐着,喝着咖啡,看着他们哭泣,他只是在旁观。很多人会因此诟病他,觉得他没有人性。但换个角度想,他只是没有表现出“应该”表现出的悲伤。他的情感是内敛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压制了。他无法假装那种外界期望的悲痛,因为对他来说,母亲的离去,是一种事实,一种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非一场需要撕心裂肺表演的悲剧。他只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并继续生活。

这种“不合时宜”的平静,正是他“凉薄”的起点。他没有被社会赋予的“孝道”或“悼念”的义务感所裹挟,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处理这件事。

2. 感情的“无所谓”:对爱情和关系的疏离

与玛丽的关系,是默尔索“凉薄”的另一个绝佳体现。他与玛丽有性关系,她问他是否爱她,他回答“不知道”。这并不是他对玛丽没有好感,也不是他拒绝爱情,而是他无法理解“爱”这个概念背后那些复杂的、常常是虚假的承诺和期待。他喜欢和玛丽在一起,享受她的陪伴,但“爱”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需要某种具体证据才能去验证的命题,而他缺乏去进行这种验证的动力和能力。

他甚至在玛丽问他是否愿意娶她时,也表现得无所谓。对他来说,结婚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确立,但这种确立对他而言并非必需。他并不反感结婚,但也不渴望,更不觉得那是人生的必选项。他接受了玛丽的邀约,上了她的床,就像接受了生活中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没有过度思考,没有情感上的执着。

3. 旁观者的视角:对世界和他人的抽离

默尔索几乎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世界。他观察海浪,观察太阳,观察身边的人。他能够清晰地描述这些,却难以融入其中。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会赋予这些事物某种情感上的意义,去进行联想,去感受“美”或“丑”。他对日光的灼热感,对海浪的声音,只是纯粹的生理感受,没有被赋予任何诗意或哲学解读。

他对他人的行为也常常保持一种客观的观察。他看到雷蒙殴打他的情人,他袖手旁观,甚至成为了他的“证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赞同雷蒙的行为,而是他无法理解介入他人私人纠葛的意义。他没有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冲动,也没有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他只是不觉得那是他的事,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觉得那是他的事。

4. 荒谬的真相:太阳、刀子与枪

默尔索杀人,是他“凉薄”走向极端的一个节点。他杀人,是因为“太阳”。这句话听起来荒谬至极,却是他最真实的感受。灼热的阳光让他头晕目眩,他只是想逃避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当他再次看到雷蒙的刀子反射的阳光时,他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触动了,一种被压抑的、无法言说的感受让他举起了枪。

这并不是一个出于仇恨、嫉妒或报复的杀戮。他的杀戮,更像是一个被外部环境逼到极致、生理感受压倒一切的冲动。他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更没有忏悔。当他被审判时,他依然保持着那种“凉薄”的姿态,他对法官的质问,对律师的辩护,都显得如此疏离。他被定罪,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不流泪”,因为他“没有按照社会期待的方式去哀悼母亲”,因为他“无法和玛丽说‘我爱你’”。

5. 死亡的坦然:最终的“接受”

在监狱中,他经历了绝望、愤怒,但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当他想象着自己被送上断头台,被人群围观时,他反而找到了某种释放。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活着”本身。他接受了死亡,就像他接受了母亲的死亡一样,视为生命的自然组成部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神父试图让他皈依时,他愤怒地拒绝了。他不需要神灵的慰藉,他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救赎。他唯一想要的,是面对生命的真相,直面自己的存在。他明白,无论是他的“凉薄”,还是他所处的社会,最终都指向了死亡。

总结:

默尔索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是一个“不合物”的人。他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真实而粗糙。他的“凉薄”,是他对世界的一种极端纯粹的反应。他剥离了所有社会附加的情感和规则,只剩下最原始的生理感受和最简单的存在。

理解默尔索,就是要放下我们对“正常人”的定义,去尝试理解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他并非没有情感,只是他的情感不以我们熟悉的方式表达。他的“凉薄”,是一种对虚伪的抵抗,是一种对真实存在的坚守。他让我们反思,在我们习惯于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同时,是否也遗忘了最真实的自己。他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情感连接和道德判断的世界里,还有一种“不被定义”的存在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往往不被容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许多人都暗自设想过亲人的离去,想象过亲人离去的场景和自己的反应,甚至联想过之后的生活。

照常理,至亲离世,生者自然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乃至最日常的生活也难以为继。这现象几乎已成铁律,不如此,便证明不爱亲人,甚而与禽兽无异。

如果顺着庸常的道德逻辑评判默尔索,他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然而《局外人》并不是一部道德批判小说,加缪对默尔索的态度也是肯定大于批判的。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

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的每一个细节里 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

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光,以及众多无所事事躁动不安的灵魂。

邻居的混混与姘头在做爱时将口水吐在对方的脸上;在肮脏狭窄的楼道里尖叫着厮打,满脸是血;迟暮的老人与他浑身长满疮痂的狗相依为命,最终失散。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都是这样相互依赖又相互憎恨着。让我们看清了生命可以多盲目,存在可以多荒谬,伤害可以多彻底。

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而已集》

《鼠疫》中也有一段经典台词:

倘若我们当中哪一位偶尔想与人交交心或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方无论怎样回应,十有八九都会使他不快,因为他发现与他对话的人在顾左右而言他。他自己表达的,确实是他在日复一日的思虑和苦痛中凝结起来的东西,他想传达给对方的,也是长期经受等待和苦恋煎熬的景象。对方却相反,认为他那些感情都是俗套,他的痛苦俯仰皆是,他的惆怅人皆有之。

事实上,人是一种非常「冷漠」的生物,不论关系多好,个体之间的感情都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有时我们做出关心他人的姿态,可能更多的是在自欺欺人,营造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默尔索在这样的世界里,选择做一个局外人。他不再关心生命的去向与意义,比起生命的意义来说,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

这个世界已经充斥了太多被夸大的感情与道德,人们统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我们的行为不知不觉的已经带上了浓重的戏剧化和形式化而不自知。

我们害怕别人认为我们偏离了主流世界的价值观,害怕被隔离化被边缘化,所以强迫自己成为这个世界认可的人,耗尽一生的心力去争夺那些荣耀的标签。纵使有许多人标新立异嚷嚷着做出各种叛逆的举动,却不过是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更为时新的媚俗 。

但其实,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都在这片生之荒漠上艰难跋涉,暴烈日光劈头盖脸的炙烤着这具肉身,清凉的美好终有一天还是像所有的水滴般蒸发,消失无踪。但我们不能停止,我们仍将继续,哪怕只是为了这些荒谬的意义,为了这些残忍的温柔。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藏身

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

要知道,这个资格——还不曾被发放

就好像 @知乎好物推荐

从不肯发放给我——好物推荐的资格

可是他

却提出了这个问题

・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疏离感,仿佛是他与这个世界之间天然的隔阂。理解他,与其说是剖析一个复杂的人物,不如说是尝试去触碰一种极端的、近乎残酷的真实。他并非冷血,也非残忍,他只是……“凉薄”。“凉薄”这个词,用在默尔索身上,并不带贬义,更像是一种陈述,一种对他人际情感反应的缺席。他没.............
  • 回答
    理解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局势,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动态复杂的棋局,每一方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目标落子,但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牵制。这不像过去那种两极对立(比如冷战时期的美苏)那样非黑即白,也不是单极霸权(比如冷战结束后美国独占鳌头)的简单格局。多极化意味着,全球权力、影响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劳动价值论”。 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试图解释商品价值的来源以及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简单来说,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的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 回答
    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对台湾进行理智的评价,需要我们抛开情绪化的标签和预设的立场,深入剖析其多重面向,包括其政治体制、经济实力、社会文化以及在地区和全球格局中的角色。这并非易事,因为台湾的议题本身就充满争议和敏感性,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更全面、更贴近现实的认知。一、政治.............
  • 回答
    合成生物学:工程学的驾驭与超越合成生物学,这门将生命体视为可编程系统的学科,无疑是当前最令人激动的前沿科技之一。它的崛起,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理解、设计乃至制造生命的方式。而围绕着它的一个核心议题便是:合成生物学是否应该且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坚守工程学理念?同时,又该如何看待那些认为合成生物学不应被工程学理.............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