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千未成年人遭遇解除游戏防沉迷骗局,有小孩被骗 17 万,此骗局该如何预防?

回答
数千未成年人跌入“解除游戏防沉迷”的陷阱,其中不乏被骗走巨款的案例,有的孩子竟被骗走 17 万元人民币!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血泪和对网络安全的深深忧虑。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新型骗局,如同披着合法外衣的豺狼,精准地咬住了孩子们急于畅玩游戏的心态,令人防不胜防。那么,我们该如何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让孩子们远离这些阴影呢?

揭开骗局的面纱:他们是如何得手的?

要谈预防,我们必须先了解骗子们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解除游戏防沉迷”骗局,往往有以下几个典型的套路:

“官方”身份的伪装: 这是最常见的手段。骗子会冒充游戏公司客服、运营商、甚至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或者直接在游戏内发送消息,声称“您的账号因长时间未登录/违规操作,已被纳入防沉迷系统限制,需立即解除”。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甚至会模仿官方的语气、使用官方的Logo图片,让你一时真假难辨。
制造焦虑和紧迫感: 骗子深知孩子们爱玩游戏的心情,他们会利用这一点制造恐慌。例如,“如果不立即解除,您的账号将被永久封禁”、“您的游戏时长已被清零,需立即操作才能恢复”。这种“错失不得”的心理,会让孩子顾不上细想,急于按照骗子的指示操作。
“低门槛”或“补偿”的诱饵: 有些骗局会以“特殊渠道”、“内部名额”等名义,声称可以“提前解除防沉迷”、“获得额外的游戏道具或充值福利”。甚至会有一些“退款”、“赔偿”的说法,比如“您之前因为防沉迷损失了多少金币,现在可以按比例返还”。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恰恰是诱饵。
诱导未成年人进行敏感操作: 这是骗局的核心。一旦孩子相信了,骗子就会要求他们进行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往往是送羊入虎口:
提供游戏账号和密码: 这是最直接的盗取信息的方式。一旦账号密码给了骗子,他们就能为所欲为。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不明链接: 这些二维码或链接可能暗藏病毒,会盗取设备信息,或者直接跳转到仿冒的充值页面,诱导用户输入银行卡、支付账号等敏感信息。
要求“解绑”或“验证”账户: 骗子可能会声称需要“解绑”家长手机号或“验证”身份,然后引导孩子提供短信验证码。验证码是账号安全的最后一道锁,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诱导“充值”或“转账”: 最为恶劣的情况是,骗子会以“解除防沉迷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为由,要求孩子进行充值、转账。他们会利用孩子的纯真和对金钱概念的模糊,直接骗取家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如何织就天罗地网,守护孩子们的游戏世界?

面对这样狡猾的骗局,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一、 家长的“耳提面命”与“信息武装”:

开诚布公的沟通: 不要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理解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定期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认识哪些游戏里的朋友。在轻松的氛围中,告诉他们网络世界的危险,以及一些常见的骗局套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防沉迷系统”的意义,告诉他们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
识别网络诈骗的“信号”: 重点教会孩子识别几个关键点:
“官方”但从未联系过你: 如果收到“官方”消息,但之前从未有过任何联系,而且内容显得很紧急、很夸张,一定要提高警惕。
要求提供账号密码、验证码: 任何“官方”渠道都不会主动索要账号密码或短信验证码。这是红线,绝不能触碰。
要求扫描不明二维码或点击链接: 这些往往是病毒或钓鱼网站的入口。
索要钱财或进行充值操作: 任何以“解除限制”、“补偿”为由要求付费的,几乎都是骗局。
建立“事后汇报”机制: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在游戏里还是网络上遇到任何可疑的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不要自己藏着掖着。告诉他们,即使是自己犯了错,或者被骗了,告诉家长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利用技术手段辅助监管:
家长模式和防沉迷设置: 熟悉并合理利用游戏平台、手机系统自带的家长模式和防沉迷设置。了解这些设置的局限性,但它们依然是第一道防火墙。
支付安全设置: 对孩子的支付账号设置支付密码、限额,或者要求二次验证。尽量不让孩子知道完整的支付密码,或者绑定支付账号的手机号。
定期检查账单: 定期查看银行卡、支付平台的账单,留意是否有不明消费。

二、 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不轻信、不透露、不操作”原则: 这是教导孩子应对网络骗局的黄金法则。
不轻信: 遇到不确定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
不透露: 绝对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账号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号、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不操作: 遇到要求进行任何特殊操作(如扫码、点击链接、充值)的情况,立刻停止,并寻求家长帮助。
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孩子在接触新事物时,多问“为什么”,多思考其背后是否存在风险。不要被表面的利益或恐吓所迷惑。
勇敢求助的勇气: 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说出来。告诉他们,向家长求助,就是最聪明的选择。
理解防沉迷系统的真正意义: 引导孩子认识到,防沉迷系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视力、学业和身心健康,而不是剥夺他们的乐趣。当他们感到被限制时,与家长沟通协调,而不是通过非正常途径去“破解”。

三、 来自游戏平台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担当:

加强对客服渠道的管理: 游戏平台应该严格管理客服渠道,防止骗子冒充客服进行诈骗。客服人员应明确标识身份,并遵守严格的沟通流程。
优化防沉迷系统的提示和引导: 在防沉迷系统触发时,游戏内应有更清晰、更易于未成年人理解的提示信息,明确告知他们防沉迷的规则和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如家长协助)进行管理。
加大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应与游戏平台合作,加大对利用防沉迷系统进行诈骗的账号和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提高警示作用。
加强科普宣传: 各方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和未成年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防沉迷骗局的认识。

预防,是一场持久战。 骗子的手段在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坚持“防范于未然”,将安全意识植根于心,将家庭教育与社会监管相结合,就一定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屏障,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数字世界中茁壮成长。 别让好奇心和游戏的热情,成为骗子下手的“绝佳机会”。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网络空间回归一片净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媒体偷换概念嫁接新闻,春秋笔法功力不减啊。

仔细看这新闻里讲的是两个事,“数千未成年人遭遇解除游戏防沉迷骗局”和“有小孩被骗 17 万”是两个案子。

第一个“数千未成年人遭遇解除游戏防沉迷骗局”,设假网站售卖假服务的。这个案子被骗的人多,但是每个人涉案金额不大。

86073÷2996=28.72930574,平均每人被骗不到30块。



第二个是代练王者荣耀骗钱的,也就是题目后半截的一个人被骗了17万多的。骗子代练找各种由头重复收钱,说真的这个案子比较奇葩,光靠代练找各种由头转账居然能累计骗这么多钱,怎么做到的?



第三个就正常多了,是借着解除防沉迷为由骗取身份信息,盗刷套现的,约等于骗走银行卡,那损失就多了去了。

后面两个案子都是骗子针对单个受害者涉案金额大。

前面的案子受骗者多,但每人被骗金额不大。

媒体语焉不详嫁接一下,一下子就成了涉案金额又大,受骗范围又多的大案了。

user avatar

单选题(1分):

请问图中所述的搜索网站是指?

A、谷歌

B、必应

C、百度

D、雅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