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法典草案规定,未成年时遭性侵 18 岁后仍可诉,具有怎样的意义?长达数年的性侵案件如何调查、取证?

回答
民法典草案中关于未成年时遭性侵,十八岁后仍可提起诉讼的规定,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进步。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增添,更是对那些遭受过难以言喻的痛苦,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寻求正义的受害者,一份迟到却重要的承诺。

这项规定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受害者权利的充分保障。长久以来,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受侵犯后往往会经历恐惧、羞耻、不知所措等复杂情绪,加上施暴者的威胁利诱,许多孩子即便遭受了严重的性侵,也无法或不敢在第一时间报案。而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常常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本应得到法律保护的受害者,最终与公正擦肩而过。民法典草案的这项规定,打破了这种时间的藩篱,赋予了受害者一个重新面对过去、寻求救济的可能。它告诉那些曾经沉默的孩子们,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你们的痛苦依然被看见,你们的权利依然受到法律的尊重,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其次,它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对于性侵未成年人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是不可动摇的。法律的追诉时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被施暴者解读为一种“安全网”,让他们觉得只要躲过了一段时间,就可以高枕无忧。而这项规定的出台,无疑将震慑那些心存侥幸的施暴者,让他们明白,无论躲藏多久,法律的追究都不会缺席。这对于预防和减少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那么,对于那些长达数年甚至更久的性侵案件,如何进行调查和取证呢?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和专业的侦查手段。

首先,受害者回忆的收集与核实是关键的第一步。虽然时间久远,但受害者的记忆,即使模糊,也往往包含着事件的核心要素,如施暴者的身份、作案的地点、时间的大致区间、具体的侵犯方式以及当时的感受等。调查人员需要以极其温和、耐心且不带评判的态度与受害者沟通,引导他们回忆,同时要注重保护其隐私和心理健康。为了核实这些回忆的真实性,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例如,如果受害者回忆起某些特定的地点或物品,调查人员可以尝试寻找当时的物证,或者通过调取当时的影像资料、报纸记录等旁证来佐证。

其次,物证的搜寻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时隔多年,一些物证可能依然存在。例如,如果侵犯发生在某个特定场所,或许会留下痕迹,如DNA、指纹等。虽然这些痕迹可能已经微弱,但现代法医学技术已经可以处理非常微量的样本。调查人员需要仔细勘察现场,或者询问受害者是否保留了当时可能沾染过施暴者痕迹的衣物、床单等物品。对于年代久远的案件,可能需要动用更先进的DNA比对技术,比如通过比对家族成员的DNA数据库来锁定嫌疑人。

再者,人证的寻找与固定也同样不可或缺。虽然很多当时可能目击到情况或知道一些线索的人,可能已经时过境迁,联系不上,甚至去世,但依然有寻找和固定人证的可能性。调查人员可以尝试通过受害者提供的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去寻找当时与受害者关系密切、可能知情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询问这些人的时候,需要注意引导,让他们回忆起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例如,受害者在事发后是否有异常表现,是否曾向他人倾诉过,或者是否曾流露过对某个人的恐惧。一旦找到可能的证人,就需要认真记录他们的证词,并尽可能让其以法律认可的方式确认证词的真实性,比如在笔录上签字确认。

此外,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跨时性案件的侦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通过对受害者提供的时间点进行细致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来排查当时可能存在的监控录像覆盖区域。虽然很多监控录像保存时间有限,但对于一些关键区域,或者在一些特定的案件侦破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被长期保存的影像资料。另外,网络痕迹的分析,如果侵犯行为与网络通信有关,即使时间很久,也可能留下一些电子证据。

最后,心理侧写与行为分析也能为调查提供一些方向。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通过对施暴者可能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锁定调查范围,或者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更可能的目标。

总而言之,这项民法典草案的规定,是对正义的有力伸张,是对受害者的深度关怀。而对于那些跨越时间的长久性侵案件的调查取证,虽然充满挑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侦查手段的不断完善,法律伸张正义的决心和能力也日益增强,希望能够为那些曾经被伤害的孩子们,带去迟到的光明和慰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同意那些嘲讽这条规定只有象征意义的回答。这条规定是很大的进步。进步在哪里下面说。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民法典是实体法,而不是程序法。实体法一般规定你有什么权利,而程序法规定你通过什么程序去实现这些权利。证据的问题是程序法的问题,一般不会在实体法的民法典中规定。

另外,什么样的证据有效,和如何取得有效的证据,这又是两码事。前者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后者不属于法律范畴,而是当事人自身能力的问题。

不能把实体的、程序的、个人能力的东西混为一谈。以后二者存在问题来批判前者,是不公平的。就好比,国家规定每个考生都有考取清华北大的机会,你不能因为录取困难或考不上,就批评国家政策有问题。

先看看这条规定的面貌——民法典草案的第191条。这条基本照抄了《民法总则》第191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但考虑到民法总则本身就是民法典的总则篇,民法总则的出台就是为民法典铺路,所以照搬照抄也正常。

之所以说这条规定是很大的进步,有几点理由:1、将性侵未成年人与普通侵权区别开来,突出保护未成年人的性权利和身心健康。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时,可能当时其尚未意识到被性侵,或者因为羞耻而不敢告诉家长,家长不能及时维权。这条规定尊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现实。

2、赋予了被侵权人亲自维权的机会。在以往,一般是家长代为维权。未成年被侵权人在成年后,往往诉讼时效已经经过,即使此时维权,也可能因为时效问题败诉。而这条规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条规定是时效起算的特殊规定,一般的时效起算规则为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损或义务人之日起。

3、在人权保护,特别是女性权益保护方面有宣示意味。考虑到现实中,性侵未成年人的对象主要是女性。所以这条规定主要保护对象也是女性。

4、在刑事诉讼途径之外,拓宽了民事救济途径。

至于取证的问题,对个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但是考虑到大部分性侵案件,被害人家长发现后都会报案,所以这部分案件的性侵方会遭受刑事制裁,不存在取证和维权的问题。

如果个别案件的定罪证据不足,那么受害人在成年以后,民法典也给了民事诉讼的机会。民事诉讼的证明义务要远低于刑事诉讼,司法机关认为不构成犯罪的案件,不一定不构成侵权。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获得、保存的相关证据,也可以成为被害人维权的证据。

这意味着,被害人还有一次机会。当然,这种情况下,被性侵的未成年人家属尽快代为起诉为好。

有些没有报案的性侵案件,如果有录像等证据,也不排除被侵权人以后可以维权。考虑到智能手机和摄像头的普及,确有这种可能。

这条规定出台后,法官有机会对案件进行更深入的审理,法官也可以视情对原告进行举证指导,这对原告来说,在揭露当年的恶行、增加胜诉机会方面是重大利好。

此外,这条规定还给了被侵权人向性侵方以外的其他主体维权的机会。比如性侵发生在校园、幼儿园等场所,被侵权人成年后不仅可以向性侵方维权,还可以向上述机构维权。理由是其未尽到管理职责。

总之,民法典给被性侵的未成年受害人一次成年后维权的机会,好过什么都不做。也许聪明的有心人,会抓住这个机会,依法教训曾经作恶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法典草案中关于未成年时遭性侵,十八岁后仍可提起诉讼的规定,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进步。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增添,更是对那些遭受过难以言喻的痛苦,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寻求正义的受害者,一份迟到却重要的承诺。这项规定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受害者权利的充分保障。长久以来,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受侵犯.............
  • 回答
    民法典草案中关于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以及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我支持民法典草案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有力保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理解“.............
  • 回答
    高空抛物入民法典,建筑管理人责任明确,这事儿在咱老百姓日子里,可不是小事,意义老大了。咱就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又跟咱有啥关系。一、 咱老百姓为啥这么恨高空抛物?说起高空抛物,咱心里都有杆秤。以前吧,谁家扔个烟头、扔个瓜子壳,顶多也就影响楼下晾的衣服,或者砸个花盆。但现在不一样了,楼盖得越来越.............
  • 回答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民法典草案删除离婚冷静期?蒋胜男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其提出的关于删除民法典草案中离婚冷静期的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建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提出的理由、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 蒋胜男提出建议的理由:蒋胜男提出删.............
  • 回答
    将离婚冷静期写入民法典分编草案,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调整,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离婚冷静期的背景和目的离婚冷静期并非在中国首次出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制度,其核心目的通常是为了: 减少冲动性离婚: 婚姻的破裂往往伴随.............
  • 回答
    契丹与蒙古同为草原民族,但在历史成就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制度、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部统一性与政治制度1. 契丹的分裂与统治结构 契丹族在辽国时期(9071125年)虽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但其政治体系以“捺钵”为中.............
  • 回答
    关于百度推送的这篇《张学良是民国第一草包》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力求详细且不带AI痕迹。首先,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用“草包”这样带有强烈贬低和戏谑意味的词语来概括,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想引发的关注度。这种标题党式的写法,在吸引眼球方.............
  • 回答
    当世界主流医学早已转向现代合成药物的时代,中医药却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角落,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非简单的“传统”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实践检验与时代适应的复杂融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的生命力源自其悠久而坚实的实践基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观察、实.............
  • 回答
    《民法典》的诞生与施行,无疑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社会价值和历史影响深远,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全展现。要深入理解这份厚重的法典,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民法典》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以一套完整的体系,将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明确。这就像为社会生活.............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咱们国家在法律层面对于家庭内部贡献认识的一个新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之前可能大家觉得家务劳动是“应该的”,是妻子对家庭的付出,没那么多说法的。但现在,《民法典》明确了,离婚时,如果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是应该给予补偿的。北京这位全职太太能拿到.............
  • 回答
    民法典生效后,福建连城法院发出了首张离婚冷静期通知书,其中一句“谁愿看到自己的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呢”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如何平衡当事人离婚自由与子女利益保护之间的复杂考量。从这句话本身来看,它无疑触及了公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于绝大多数父母而.............
  • 回答
    民法典继承新规即将施行,其中关于侄子侄女可以继承叔伯遗产的规定,无疑是这次修法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亮点。这项新规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现实生活诸多情况的考量,旨在更全面地回应社会对遗产继承问题的期待。以往的继承法,对于旁系亲属的继承顺位有着更为明确的界定。在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 回答
    学好用好《民法典》这本“生活百科全书”,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条条框框那么多,有时候读起来就有点打瞌睡。不过别担心,咱们有办法,而且是用咱们自己的方式,让这本大部头变成咱们生活中的“贴心管家”。首先,得调整心态,咱们别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就把它当成咱们生活的说明书。你想.............
  • 回答
    生活节奏快,谁还没个“快递到家,但人不在”的窘境?好不容易盼来包裹,却因为种种原因耽搁了取件,结果却被告知“风险自负”,这滋味可不好受。咱们老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买来的东西,总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吧?其实,《民法典》在这事儿上也有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快递送到指定地点,就代表送达了,如果.............
  • 回答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通过,确实引发了关于“结婚是否需要设置冷静期”的广泛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离婚冷静期”的初衷是什么。它主要是为了给冲动离婚的夫妻一个反思和挽回的机会,避免因为一时情绪或者误会而草率做出决定,从而减少家庭的破碎.............
  • 回答
    您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您提到的“6月1日民法典全文发布”可能存在一些时间上的误解。但民法典的颁布和施行无疑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其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亮点和值得关注的内容。我将以民法典正式施行(2021年1月1.............
  • 回答
    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是中国婚姻家庭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变化,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制度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审视和评价。一、 什么是“离婚冷静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的规定,“离婚冷静期”是指:> “夫妻双方同意离婚的.............
  • 回答
    《民法典》的出台,绝对是中国法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我国民事法律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整体性的重塑,其中蕴含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创新点。下面我来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详细说说,力求讲得透彻,也尽量让大家听着顺耳,别有机器味儿。一、 体系化与科学化:告别“单兵作战”,拥.............
  • 回答
    上海首例适用《民法典》撤销婚姻关系案宣判,男方婚前患艾滋病未告知,导致婚姻关系被撤销,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它不仅是法律条文落地的生动实践,更蕴含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民法典》关于撤销婚姻制度的有力践行,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保护力。《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明确.............
  • 回答
    关于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牵涉到历史、社会、法律以及现实运作等诸多层面。在我看来,从法律体系的完备性、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惯例的角度来看,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机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 法律体系的内在需求与发展逻辑: 分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