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通过,那么结婚需要设置冷静期么?

回答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通过,确实引发了关于“结婚是否需要设置冷静期”的广泛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

首先,我们得明白“离婚冷静期”的初衷是什么。它主要是为了给冲动离婚的夫妻一个反思和挽回的机会,避免因为一时情绪或者误会而草率做出决定,从而减少家庭的破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益。核心在于“避免草率”。

那么,将这个逻辑反过来思考“结婚冷静期”,我们首先要问:结婚会存在“草率”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结婚也可能存在“草率”。比如,未到法定婚龄就匆忙结婚;或者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因为外界压力、一时冲动或者不成熟的爱情观就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些情况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导致婚后生活的不幸。

如果设立结婚冷静期,理论上可以实现什么?

1. 加深双方了解: 结婚冷静期可以强制性地给双方一个“缓冲期”,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家庭背景、甚至财务状况。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评估对方是否是那个“对的人”,以及自己是否真的准备好承担婚姻的责任。

2. 理性决策,减少冲动: 就像离婚冷静期劝阻冲动离婚一样,结婚冷静期可以劝阻冲动结婚。很多人可能是在恋爱激情最高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候决定结婚,一旦冷静下来,可能会发现一些之前被爱情滤镜遮盖的问题。

3. 增强婚姻的稳定性(理论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期和深入了解,如果双方依然坚定地选择结婚,那么他们的婚姻基础可能会更加牢固,对婚姻的承诺也可能更加坚定。

4. 给予家人和社会介入的机会(谨慎考虑):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意见在子女婚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冷静期或许能给家人一些时间去沟通和了解,也让社会对这桩婚事有更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但是,如果真的要实行“结婚冷静期”,会面临哪些现实的挑战和反对的声音呢?

1. 侵犯个人自由和隐私: 结婚是两个成年人基于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国家过度干预其决策过程,可能会被视为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侵犯。尤其是要求强制性的“了解期”,如何界定“了解”的深度和标准?谁来监督?

2. 操作上的难度和成本: 设立结婚冷静期,需要一套完整的登记、审核、监督流程。例如,如何确认冷静期内的“了解”行为?如何处理不配合的情况?这无疑会增加政府部门的工作负担和成本。

3. 可能阻碍健康的恋爱关系: 并非所有恋爱关系都适合通过漫长的“冷静期”来检验。有些感情可能在热恋期之后会自然冷却,强行延长冷静期,反而可能让原本有希望的关系因此无疾而终。

4. “了解”的有效性存疑: 即使设置了冷静期,一对新人真的能在规定时间内“充分了解”对方吗?婚姻的考验往往是在婚后漫长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浮现的,靠一段冷静期就能解决婚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未免过于理想化。

5. 市场经济和婚姻的“契约精神”: 在现代社会,婚姻更多被看作是一种基于情感和契约的结合。如果将它过于制度化、流程化,可能会削弱其情感的纯粹性。

6. “闪婚闪离”与“闪婚冷处理”的界限: 离婚冷静期是为了挽回,而结婚冷静期如果设定不好,反而可能演变成一种“冷处理”——大家不那么重视婚姻的开始,反正有冷静期可以“反悔”。

7. “先结婚后了解”的文化惯性: 在一些社会观念中,婚姻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了解”的开始。先有了婚姻的承诺,再在婚姻中磨合和深化了解,也是一种模式。强制性的冷静期可能会打破这种传统的节奏。

对比离婚冷静期与结婚冷静期,核心区别在于:

离婚冷静期: 是“为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婚姻)设置一道缓冲,以减少其不必要的终止”。它是对一个已经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状态的干预。
结婚冷静期: 是“在法律关系(婚姻)成立之前,设置一道程序,以确保其成立的审慎性”。它是对一个即将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准入”控制。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为结婚设置冷静期吗?

我认为,相比于强制性的、制度化的“结婚冷静期”,更有效且更值得提倡的方式是:

加强婚前教育和指导: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婚姻意义、夫妻相处之道、法律权益等方面的婚前教育课程,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责任感。
鼓励婚前咨询: 提倡并推广婚前咨询服务,让情侣们在进入婚姻前,有专业人士指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风险评估。
提高个人对婚姻的责任感: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公民对承诺和责任的重视。

总而言之, 离婚冷静期是为了“刹车”,而结婚冷静期则像是“限速带”。虽然都是为了安全,但“刹车”是针对已经行驶起来的车辆,而“限速带”是在车辆还没启动前就强制放慢速度。

结婚的本源是两个人情感的自然发展和自主选择。过度强调制度化的“冷静期”,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婚姻蒙上不必要的隔阂和审查,甚至让原本美好的感情在等待中消磨。更重要的是,结婚与离婚有着本质的区别:离婚是解除一段已存在的法律关系,而结婚是建立一段新的法律关系。 建立一段积极、健康的关系,更多依赖于双方的意愿、了解和承诺,而非强制性的等待。

所以,对于“结婚是否需要设置冷静期”,我的看法是:理论上可以讨论其可行性,但现实中操作困难重重,且存在侵犯个人自由的风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通过教育、引导和咨询来提升人们结婚的审慎性和责任感,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离婚冷静期的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生产单位,结婚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有利,离婚破坏社会发展,对社会不利。

任何一个长久的文明,对离婚这种事情都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

中国在30年前离婚也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只是最贱30年,传统崩溃,信仰塌陷,群魔轮舞,年轻人思想被西方文化冲击的七零八落,已经无法判断是非,离婚这个事情才渐渐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了。

但是离婚对社会伤害很大,不仅仅是离婚双方遭受极大的痛苦,孩子、双方家庭都跟着遭殃。

什么离婚追求幸福?

离婚有个毛的幸福?绝大多数离婚的人,你去采访一下,有几个幸福了,超过20%没有?!

坚决支持政府的离婚冷静期设置,利国利民,百利无一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通过,确实引发了关于“结婚是否需要设置冷静期”的广泛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离婚冷静期”的初衷是什么。它主要是为了给冲动离婚的夫妻一个反思和挽回的机会,避免因为一时情绪或者误会而草率做出决定,从而减少家庭的破碎.............
  • 回答
    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是中国婚姻家庭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变化,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制度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审视和评价。一、 什么是“离婚冷静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的规定,“离婚冷静期”是指:> “夫妻双方同意离婚的.............
  • 回答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民法典草案删除离婚冷静期?蒋胜男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其提出的关于删除民法典草案中离婚冷静期的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建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提出的理由、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 蒋胜男提出建议的理由:蒋胜男提出删.............
  • 回答
    将离婚冷静期写入民法典分编草案,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调整,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离婚冷静期的背景和目的离婚冷静期并非在中国首次出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制度,其核心目的通常是为了: 减少冲动性离婚: 婚姻的破裂往往伴随.............
  • 回答
    民法典生效后,福建连城法院发出了首张离婚冷静期通知书,其中一句“谁愿看到自己的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呢”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如何平衡当事人离婚自由与子女利益保护之间的复杂考量。从这句话本身来看,它无疑触及了公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于绝大多数父母而.............
  • 回答
    关于民政部就“离婚冷静期一方不同意离婚怎么办”的回应,即“起诉或者再冷静反思”,这背后其实牵扯出很多现实的考量,也折射出法律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局限与智慧。首先,我们得明白“离婚冷静期”这个制度的初衷。设置离婚冷静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冲动离婚的夫妻一个“刹车”的机会,希望能挽回濒临破碎的家庭。它提供.............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咱们国家在法律层面对于家庭内部贡献认识的一个新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之前可能大家觉得家务劳动是“应该的”,是妻子对家庭的付出,没那么多说法的。但现在,《民法典》明确了,离婚时,如果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是应该给予补偿的。北京这位全职太太能拿到.............
  • 回答
    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全年共有213.9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较2020年的373.1万对下降了约40%。这一数据的变化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婚姻家庭观念、经济环境、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变化的核心原因 1. 疫情特殊时期的阶段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难有个确切数字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民政局门口哭鼻子。但我想,如果真的要说,能在那个场合哭出来,多半是因为心里压了很多说不出口的东西。你想啊,民政局门口,那个红色的章一盖,一个婚姻就这么变成过去了。对很多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纸文书的结束,更是很多年情感投入的终结。离婚,尤其是走到民政局这.............
  • 回答
    广州离婚名额“一号难求”:现象背后的多重解读近期,一则“广州市民政工作人员称2月离婚名额已全部约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更有传言称,广州每日的离婚名额上限为330个。这一现象,无疑给不少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或已在婚姻围城中挣扎的市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服务供给.............
  • 回答
    关于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实施的“限号离婚”措施,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话题,而且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影响,以及大家怎么看。“限号离婚”是个啥情况?简单来说,浦东新区民政局为了应对离婚登记的排队高峰,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车牌限行的做法,就是根据离婚申请人.............
  • 回答
    民政局回应“广州未来一个月无婚可离”并推出预约离婚爽约拉黑、180天内不能预约的措施,这是一个涉及婚姻登记管理、社会服务效率以及公民权利保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分析:一、 事件背景及民政局回应的“合理性” 回应“广州未来一个月无婚可离”: 这句话本身可能是一种.............
  • 回答
    民政部近期提出要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和“离婚辅导”,这无疑是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举措,尤其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维系家庭稳定、提升婚姻质量、促进个人幸福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并深入探讨它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一、 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与深层考量首先,.............
  • 回答
    这对夫妻在民政局门口发生的冲突,实在令人心痛。可以想象,走到这一步,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情绪。婚姻的破裂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办理离婚的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双方都带着对过去的不舍、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可能积累已久的怨恨。当女方在民政局内部先动手打了男方一巴掌,这无疑.............
  • 回答
    美国运输机飞离喀布尔机场时,三名男子从飞机上坠落身亡的悲惨事件,确实是阿富汗人民渴望离开国家的一个缩影。这起事件本身就很触目惊心,它直接展示了当时喀布尔机场的混乱和人们绝望的心情。但要理解为何有大批民众想离开阿富汗,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导致这种局面的多重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阿富汗当前严峻.............
  • 回答
    “回家的火车票”——这句话,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一句咒语,是每年春节前夕,一场无声却又席卷全国的“大迁徙”的号角。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涌入城市,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的逐渐淡出,有人开始提出疑问:春运,这个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庞大现象,真的会随着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渐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塔利班希望阿富汗逃亡民众留下来,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和现实考量。对于当地群众而言,留下来还是离开,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没有绝对的“更好”选择,只有不同情况下的权衡。我们从塔利班的立场、民众留下的原因、离开的风险以及他们面临的生活变化等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塔利班希望阿富汗逃亡民众留下来的原因:1..............
  • 回答
    瑞丽,这座与缅甸一衣带水的边境城市,近几年来,似乎总与“封城”这两个字紧密相连。当官方出面否认“长期封城”的说法时,民间却流传着“生活难,离瑞更难”的叹息。那么,瑞丽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性?官方的“否认”与民间的“事实”官方的表述通常基于严格的统计数据和政策解读。在他们的语境.............
  • 回答
    意大利媒体泄露封城令导致民众提前离开,这一事件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和情况分析: 事件回顾:媒体泄露与民众恐慌性转移背景:2020年3月,意大利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北部伦巴第大区。为了遏制病毒的蔓延,意大利政府正在讨论并准备实施一.............
  • 回答
    民法典草案中关于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以及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我支持民法典草案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有力保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