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民政部要求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离婚辅导」?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回答
民政部近期提出要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和“离婚辅导”,这无疑是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举措,尤其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维系家庭稳定、提升婚姻质量、促进个人幸福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并深入探讨它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与深层考量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一政策并非凭空而降。近年来,社会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婚恋观的多元化、年轻人对待婚姻的焦虑感增加,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推出的这套“组合拳”,可以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也是一种主动的干预和引导。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将工作重心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大趋势。婚前指导和保健,就像是给婚姻这艘船在启航前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和“导航”,能有效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
提升婚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健康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婚姻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幸福感,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度。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人拥有高质量的婚姻,减少不必要的家庭冲突和破裂。
回应多元需求,提供专业支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婚姻中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包括情感沟通、经济规划、育儿理念等等。传统的经验式婚姻教育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 “婚前指导”:为婚姻“打好地基”

婚前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在新人步入婚姻殿堂之前,提供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婚姻的本质,为婚姻生活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深化对婚姻的认知: 很多人对婚姻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浪漫的爱情阶段,却忽视了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和长久经营的模式所包含的责任、义务和挑战。婚前指导可以帮助新人认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结合,更涉及到双方家庭、未来规划、经济分担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学习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 婚姻中最大的“杀手”之一就是沟通不畅。指导可以教授新人如何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倾听对方,以及在面对分歧时,如何采取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矛盾升级。
建立现实的期望值: 很多婚姻的破裂源于对婚姻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婚前指导可以帮助新人理解婚姻是平凡的、需要经营的,爱情的激情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深厚的感情和默契。
认识到责任与承诺: 指导会强调婚姻中的责任和对伴侣的承诺,这包括对彼此的忠诚、对家庭的担当,以及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这能增强新人在承诺时的审慎性。

三、 “婚前保健”:为婚姻“添砖加瓦”

婚前保健,更侧重于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为婚姻提供保障,可以说是为婚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增加稳固性。

促进生理健康,优生优育: 婚前医学检查是婚前保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不仅是为了排除可能影响婚姻和生育的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更是为了通过科学的健康指导,帮助准新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未来的优生优育奠定基础。这体现了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关注心理健康,识别潜在问题: 除了生理,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婚前保健可以包含心理咨询或评估,帮助新人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识别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婚姻的心理问题,如严重的焦虑、抑郁、性格缺陷等。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可以避免日后成为婚姻的定时炸弹。
提升性健康知识,促进和谐性生活: 性生活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前保健可以提供科学的性健康知识,解答关于性行为、避孕、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疑问,引导新人建立健康的性观念,促进和谐的性关系,从而增强婚姻的亲密感。
生育健康指导,规划家庭未来: 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婚前保健可以提供关于备孕、孕期保健、母婴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家庭的未来,减少生育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 “离婚辅导”:为“散场”提供出口和重启的可能

如果说婚前指导和保健是为婚姻“保驾护航”,那么离婚辅导则是在婚姻出现危机,甚至走向尽头时,提供一种更加人性化、有建设性的处理方式。这并不是鼓励离婚,而是当婚姻确实无法维系时,提供一种更加体面的、负责任的“退场”机制。

降低冲动性离婚,减少伤害: 很多离婚是在情绪激动、缺乏理性沟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离婚辅导可以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下来、梳理情绪、理性分析问题的空间,帮助他们认识到冲动离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子女的伤害。
协助处理财产和子女抚养问题: 离婚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的争夺。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帮助双方在法律框架内,以更平和的方式协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时间精力消耗。
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未成年子女是婚姻破裂中最无辜的受害者。离婚辅导会重点关注如何减少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帮助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共同制定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和教育计划。
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离婚过程对双方都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打击。辅导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失落、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逐步走出离婚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促进“平和分手”,保留社会关系: 即使婚姻走向终结,很多离婚的双方仍有共同的朋友圈或社会联系,尤其是有子女的情况下,更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联系。离婚辅导可以帮助双方达成“平和分手”,尽量减少对彼此的伤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将曾经的夫妻转变为能够合作的父母。
反思与成长,为未来铺路: 对于一些人来说,离婚也是一个反思自己过往婚姻模式、学习个人成长机会。辅导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不足,从而为未来的感情关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五、 总体积极影响

综合来看,民政部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离婚辅导”的举措,将会在多个层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1. 提升婚姻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事前教育和事中干预,有望从源头上减少不健康的婚姻模式,提升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和婚姻满意度。
2. 减少社会成本: 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婚姻的稳定能够减少因家庭破裂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单亲家庭的抚养困难、子女教育问题、社会救助压力等,从而降低社会整体的运行成本。
3. 保护未成年人: 特别是离婚辅导,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未成年子女身上,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4. 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 婚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的成熟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这些指导和辅导,能够引导人们以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婚姻和情感,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5. 形成积极的婚恋观导向: 这些政策的推行,也在向全社会传递一种信号:婚姻是需要学习、需要经营的,也是需要负责任的。这有助于扭转一些过度浪漫化或轻视婚姻的观念。

当然,任何政策的落地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持续的推进。如何确保婚前指导和保健的专业性、可及性?如何让离婚辅导真正触达需要的人群并发挥实效?这些都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的。但从方向上看,民政部的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站在了提升民众幸福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立场上,值得肯定和期待。它标志着我们在处理婚姻家庭问题上,正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科学、也更加人性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离婚冷静期,大多数人是反感的。有很多人举出家庭暴力的例子,认为这样的举措“逼”得一些水深火热的女性可能被家暴致死。

说的很对。那么,有人想过另一群人吗?这些人在婚姻中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矛盾轻易离婚,甚至多次离婚,这样婚姻中的孩子成长环境堪忧。

政策考虑不足,反对者考虑何尝是完整的?

所以这个建议,应该兼顾,对于纠纷应该强制心理咨询评估,对可以进行干预的做干预。

同时对出现暴力伤害/出轨等特殊情况开通离婚特别通道。


建议民政部强制要求离婚家庭必须到指定机构接受不少于4次的家庭心理咨询。这样的机构可以同时招收一定数量社工用于对这样有矛盾家庭的定期随访反馈中。甚至可以把这块做大,与妇联合作,对婚姻中家庭关系不和等各种问题,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和干预。往大了说,可以让大多数家庭拥有自己的专属咨询师(虽然分母可能有点大)

这样,既可以与离婚冷静期相结合,也可以解决大量咨询师闲置的问题。帮LDB把屁股擦一擦也是好的。

user avatar

感觉楼里的回答大多不够全面,特此回答此问题。

我认为:政策是好政策,但是真正执行起来不会有好结果。简单来说的话:这项政策根本上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服务的。

————分割线(本段是论据可以跳过)————

历史上出现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我们中国人熟知的“大东亚共荣圈”,最早由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提出。其最早的理想是“亚人治亚,驱逐白人”。《大东亚宣言》中将其表述为“建设共存共荣、自主独立、没有人种差别的共荣圈”。客观来说是积极的,从历史角度也是有进步性的。

但是这个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步沦为日本单方面对外军事扩张及对被占领地区进行资源掠夺。这一点我相信,只要是中国人都很熟悉,不用多说。

另外,韩国全斗焕政府在80年代由于当时韩国犯罪率(尤其是恶性犯罪)居高不下,曾建“三清教育队”。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监狱的功能,负责教育改造违法分子。(很多人受到韩剧《第5共和国》的影响对三清教育队的认识有偏差,在这里推荐看看BV1Gi4y157TT,这是当时韩官方拍的宣传片,虽有宣传美化的成分,但也有参考价值)

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三清教育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沦为全斗焕政府打击政敌的工具。从事实上也没能有效阻止当时韩国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在1987年(全斗焕任期最后一年)四大凶恶暴力犯罪达到9342件。在全斗焕政权时期,四大凶恶暴力犯罪的年均增加率为6.24%。(感谢答主“广津乙”给出的数据)

————分割线————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证明一个问题: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执行的起来未必就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

民政部的这项政策其实也是这样,单独拿出来看,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我之所以说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包括其他答主也无人看好)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项政策的核心目的:

这项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当前的三胎政策,保证中国未来人口增长和生育率。

看清楚这个目的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不会有好的结果了:

1.该政策本质上就是舍本逐末——三胎政策出现后,网民的各种负面反应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不生孩子的原因很多,并非全是观念问题。就连日前卫健委分析生育意愿降低原因时都承认「经济负担重」占 75.1 %。可见不想办法降低养娃成本,而去搞什么“婚前辅导”压根无法发挥太大作用。

2.由于动机不纯导致该政策的宣扬内容上定会有所偏差——既然这项政策是为三胎服务的(或者说是围绕着保证人口增长这个指挥棒来转的),那么在实际过程中,所谓的“辅导”会讲哪些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了。

3.该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从政策原文看,这项政策主要依靠的是“社区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专业人才”。说的那么高端,其实说白了就一句话“居委会大妈”。可见这项政策本质上也只是以宣扬为主,并没有太强的行政强制力。那么你说你的,听不听就是我的事情了。更何况居委会也有其他事情要做,不可能整天上门宣扬叫你生三个孩子。

4.该政策在执行手段上没有保证——说回上一条有关强制力的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在八九十年代执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由于硬指标强行摊派,加上当时法律不健全的因素。就出现了我们都知道的那种满街抓大肚婆,甚至强行堕胎强行结扎的情况。而现在随着法律的完善,人民也更加重视自己的人权。所以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不可能像当初执行计划生育那样,强行要求每个家庭生三个。

综上所述:这项政策的前景严重堪忧!

user avatar

我帮你们打听了,事实上雷声大,雨点小。

刚好熟人在相关部门一线,其实人家对你们结不结婚离不离婚没啥兴趣。你们过得不好又不扣他们工资。

user avatar

想回答,一看“人民网”提问,我还是闭嘴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