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孩穿和服西湖拍照遭大妈怒斥」一事?

回答
如何看待「女孩穿和服西湖拍照遭大妈怒斥」一事?

这起事件,简单来说,是一名穿着和服的年轻女孩在西湖景区拍照,却被一位大妈当众指责和怒斥,认为她不应该穿和服在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西湖拍照。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暴露出社会文化认同、民族情感、个人自由选择以及代际差异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

事件的表面冲突与各方观点:

女孩一方(或支持者):
个人自由与文化欣赏: 认为穿和服是一种个人审美选择和对日本文化的欣赏,不应被过度解读或上升到“不爱国”的层面。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只要不违法违规。
艺术与创作: 将拍照视为一种艺术创作或个人记录,和服只是拍照的道具,与历史和政治无关。在国际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常态。
无知或误解: 指出大妈的指责可能源于对和服的误解,认为穿和服就等同于崇洋媚外。

大妈一方(或部分支持者):
民族情感与文化主权: 认为在代表中国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场所(如西湖)穿代表日本文化的服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和“挑衅”,是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不尊重民族感情。
历史记忆: 可能将日本与侵华战争联系起来,对任何与日本相关的事物都抱有警惕和反感。
“中国人就该穿中国衣”的朴素观念: 认为在中国土地上,尤其是在文化圣地,就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穿中国传统服饰才能体现对国家的认同和尊重。

旁观者与网络舆论:
多数支持女孩的自由选择: 认为大妈的言行过于偏激和狭隘,是在“道德绑架”,并呼吁理性看待文化交流。
少数支持大妈的观点: 认为女孩的行为确实欠妥,应该考虑场合和大众感受。
呼吁理性与包容: 许多人认为事件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出发点,但过度激化的情绪和指责都不利于解决问题,强调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对“文化自信”的讨论: 事件也引出了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的讨论,即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否应该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欣赏,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多重议题:

1. 文化认同与边界:
什么是中国文化?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时,我们指的是什么?是狭义的汉族传统文化,还是更广阔的包含各民族文化元素以及对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西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但它又是如何与当下社会文化融合的?
文化交流与文化侵蚀的界限: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区分健康的文化欣赏、学习和借鉴,与盲目的崇拜、模仿甚至“文化侵蚀”?这需要我们有更成熟的文化判断力。
“国籍”与“文化”的绑定: 有观点认为,穿和服是一种“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在中国传统场所不合适。但服装的文化属性是复杂而流动的,和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服装风格,能否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历史和政治完全划等号?

2. 个人自由与公共责任:
个人自由的界限: 每个人在公共场合都有自由选择着装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否应该受到公共利益和他人感受的约束?尤其是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场所。
“不伤害”原则: 大妈的愤怒可能源于对“被伤害”的感受,尽管这种伤害可能更多是心理上的。公共场合的言行是否应该考虑到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适感?

3. 民族主义与历史情绪:
爱国主义的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是将自己的国家文化捧得至高无上,还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并以此衬托自身文化的魅力?一些人将穿和服视为不爱国,这反映了一种将“不穿中国衣”等同于“不爱国”的简单化逻辑。
历史伤痛的投射: 尤其是在一些经历过侵略历史的国家,人们对于与曾经的侵略者相关的文化符号往往更加敏感。这种敏感性,虽然可以理解,但如果过度泛化,可能会阻碍正常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4. 代际差异与社会变迁:
成长环境的差异: 大妈们可能成长在更为封闭、民族主义情绪更为浓厚的年代,她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方式可能与当下年轻一代不同。年轻人普遍接触更多元的文化,更倾向于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看待文化。
沟通方式与价值观冲突: 年轻一代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而老一辈可能更看重集体认同和传统价值观。这种代际间的价值观差异,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容易产生冲突。

5.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标签化与站队: 网络舆论往往倾向于将事件简单化,并迅速形成“站队”现象,导致理性讨论被淹没。
情绪的传播: 类似事件很容易激发公众的民族情感,导致情绪的快速传播和放大,使事件的讨论脱离了原本的语境。

事件的启示与反思:

提升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需要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能够区分文化欣赏与政治立场,理解不同文化符号的复杂性。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情绪裹挟,不轻易给他人贴标签。
倡导理性与包容的社会氛围: 社会需要一个更开放、包容的氛围,允许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我们应该鼓励理性对话,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指责和谩骂。
反思爱国主义的内涵: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排外和固步自封,而应该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理解和自信的基础上,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一个自信的国家,能够允许公民以自己的方式去欣赏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尊重个体差异,避免“道德审判”: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着装和行为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公共秩序,就不应随意进行道德审判。而指责者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是否过于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他人。

总结:

「女孩穿和服西湖拍照遭大妈怒斥」事件,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不爱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多重社会议题交织的复杂现象。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文化、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集体情感、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构建民族认同等诸多深层问题。

理解和看待这起事件,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以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理性包容的态度去分析和反思。我们既要警惕盲目的西化和对本国文化的遗忘,也要避免因历史情绪而产生的过度排外和文化沙文主义。一个真正强大的文化自信,应该体现在能够自信地欣赏、理解甚至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并在这种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光从目前信息,似乎看不出来这是在“西湖”……所以这个热点存疑。

其次,就算是在西湖,西湖不是大屠杀纪念馆(感谢多位评论指正,应为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此修改,原错处保留以作提醒),不是以中日关系而著名的地方,政治意义没有那么强烈。

是的,西湖旁边有烈士纪念碑和墓园,但西湖旁边也有中日友好的纪念碑啊,还举行过各种中日友好活动。


怎么样才能做到“中日友好”和“不忘历史”互不矛盾?

要反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要友好的是两国人民。

体现在穿衣打扮这件事就是,穿和服浴衣自由,用日本相机化妆品自由,但穿日本军装、举日本军旗,就该打,就是这么简单。


再回到“大妈怒斥”上来。

我觉得,这件事情就属于那种“没有对错”的事,人和人的年龄、经历差别很大,价值观更是会有很大不同。

我觉得你不对,自然可以说,只要不骂人不打人,都是可以的。

我觉得我对,自然可以反驳或者无视,同样只要不骂人不打人,都是可以的。

说不通怎么办?

大道朝天,各走一边。

中国这么大,文化包容性这么强,还容不下一个看不惯和服的大妈和一个喜欢穿和服的小姑娘吗?

user avatar

一个个都他妈的忠臣良将的样子,鬼子就在城外,有本事打去啊?

感情是只会欺负自己人啊


--------《霸王别姬》

user avatar

穿个和服就要被怒斥,要是来个日本人怕不是就成血案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不太可能,毕竟很多人连排外都只会排到自己国民的头上。

user avatar

凇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马路对面,走个几百米吧,就能找到几家日料店,建议按照广大网友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要求改成别的玩意。你要愿意跑得再远一些,于谦祠附近,姑且也算西湖边吧,紫萱度假村,里面有个曼殊怀石料理,均价一两千,印象中的杭州最贵日料之一,不爱国还死贵,建议大伙儿踊跃冲塔。

或者你们觉得在西湖边,在纪念碑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穿和服不行,吃日料、开日料店就OK?建议一视同仁呢亲。

早就说啦,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讨厌日本人所以有点偏见就好。二战殷鉴不远,国人有偏见、不乐见都是很正常的态度,反而比东拉西扯找个似乎合理的理由——什么国军将士英灵犹在,谢团长奋战第一天之类的来得理直气壮的多。歪理不会让本就正当的厌恶更正当,反而只会给原本正当的行为徒添几分卑鄙。

另外指出某些营销号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所在地并不是安葬八十八师将士的地方……要不然每天成百上千游人都在将士尸骨上走来走去也太扯了。

顺便西湖边还有这个和这个…


另外难道提到西湖想到许仙白娘子就比想到各类纪念碑低了一等?我不这么看。

user avatar

把对“法西斯意识形态的针对性抵制”扩大与转移到“对广义日本文化的无差别抵制”做法的害处在于:

这种做法极大地模糊了我们对“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我们反对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初心”的认识。一方面,它让我们本应集中于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仇恨与抵制行为失焦、被大量转移到了无关且无辜的人群与事物之上;另一方面,它让我们对“换掉了日本皮肤”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变得毫无察觉与抵抗能力。

所以说,把反法西斯的名义与行为无限扩大化甚至猎巫化的做法,才是在给法西斯主义提供浑水摸鱼的掩护。


相关回答:

知乎用户:日本公民是怎么看待南京大屠杀的?

知乎用户: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将国家拟人化?

user avatar

当年的日本,到底是谁,给中国人民造成了苦难?

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日本全部的人民、全部的文化、全部的商品。

所以,如果有人穿着日本侵华时期的军服,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那无疑是要痛斥乃至教训的。

而穿着日本的传统服饰,也应该主动避免一些敏感的地点,比如南京、比如抗日英雄纪念碑。

矛头,要对准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极其现代的变体。

而不是煽动两国人民的对立和仇恨。更不是分化本国人民的工具。

user avatar

有的人,你们自己不想骂就算了,还不允许别人骂,还要说别人骂是别有用心。

你们贱不贱啊?

我特么就非要说,骂得好!

不想挨骂?那就别穿和服!穿了就做好挨骂的准备!穿了挨骂就活该!

user avatar

这篇回答引发了评论区争议太多。所以我补充说明一下我个人观点,也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1、西湖是否属于敏感地点

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毕竟西湖太大了,知道纪念碑名人墓的游客并不多。

在此事件中,大妈明显是把西湖当作是敏感地点的,我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

2、你们讨论最多的穿和服、穿衣自由

穿衣自由我完全赞同,我自己也用日本日化。

此事件中,我认为不该把“穿衣自由”单独拿出来说,很多人反驳我都是说“和服有什么错?”

例如有人反驳说:那你西装不要穿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你就忘了?

在公共场合吃泡面影响到了别人,泡面有什么错?

对泡面的味道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无所谓,那讨厌的人提出意见让你不要在公共场合吃,这完全合理。

于是有人反驳说“那螺蛳粉味道更重,你以后也不要吃螺蛳粉”……

不考虑任何场合单独说一件东西有什么错,就很奇怪。任何一件物品,脱离了具体情境,哪怕是枪支弹药,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单独拿“穿衣自由”来反驳整个事件的人,都是完全不给他人开口说话的权利的!

因为既然你们认为“穿衣自由”,那就意味着,大妈别说不该怒斥,就连礼貌提醒也不应该,因为这是你们的自由啊!别人凭什么干涉呢?

3、我是否支持大妈怒斥

我支持。

我知道评论里就想看我这么说,然后好举那些打砸抢烧杀人放火的例子来反驳我。

我不支持也没办法,我原答里清清楚楚写着我对怒斥的态度你们也看不见。

无妨。

你们想说的无非就是,既然大妈怒斥是铭记历史,那我去砸日本车也是铭记历史,反正楼下车库停了不少呢!男人把老婆杀了因为他老婆出轨,所以他和大妈一样是情有可原能被理解的你也应该支持。

这就是你们的无限放大,无意义放大,完全不能类比的事情,你们敢说本质都一样,你们怎么那么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有人觉得你开日本车不爱国于是骂了你两句,有人觉得你开日本车不爱国于是把你车砸了,是两件事,本质不一样。

男人因为老婆出轨于是怒骂老婆,男人因为老婆出轨于是杀了老婆,这也是两件事,本质不一样。

大妈因为女孩穿和服游西湖所以怒斥女孩,几个壮汉因为看不惯女孩穿和服于是把人家衣服扒光,这也是两件事,本质不一样。

至于为什么不一样,你们可以咨询法律相关人士。

以下原答,不作修改。


看到有回答说求科普西湖边烈士纪念碑和名人墓的具体地址。

我想说,你们看,倘若没人怒斥,没有新闻,有多少人会求科普呢?有多少人提到西湖想起的是许仙白娘子呢?

也许,这就是“怒斥”这一行为带来的意义?

人不在杭州,坐标南京,这几天总往建邺跑。

昨天下午,又是一个阴天,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门前排着长长的检票队伍,突然想跟在最后,等人头散去,留下一张照片。

在广东待了四年,回南京以后我总在埋怨南京的天不够蓝,没有广东的天好看,一到秋冬就总是灰蒙蒙的,让人心情沉重。

但在这里,它和绝望显得格外和谐。这是题外话。

大概浏览了一下提问和回答,感觉无非是在探讨两个对等的问题:

1、包含和服在内的一切日本文化是否等于“侵华日军”;

2、大妈“怒斥”是否等于铭记历史。

对于1,如果等于,OK,直接上四十米大砍刀。

可是这明显不等于,于是就有了年轻人的穿衣自由和老一辈的苦难经历battle。

对于2,大妈怒斥当然等于铭记历史,大妈铭记得斗志昂扬的。

只是这方式让人不好接受嘛、在座的怕是都喜欢温暖的午后,阳光穿过干净的玻璃窗跃然于指尖,衣着朴素的先生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

可惜这样的温柔只适合孔孟之道吧。

有共情者,读阿房宫赋泪下沾襟。更何况近代这一段沉重的历史。

我不喜欢“怒斥”,也不喜欢盲目跟风打砸游行…

但我更讨厌的是,

总有人说:铭记历史,不需要特意的方式,就算不搞形式主义,我们也会记在心里的…

呵呵~

南京每年12月13日都会鸣响警报,政府会发通告:为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警醒世人,今天…全市将试鸣防空警报。广大市民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不会受到影响……

自12.13成为国家公祭日之后,每年一拉警报微博都会有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即便政府都说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即便南京人自己也觉得没有影响,可是总有键盘想C位出道。

就连每年一次的警醒都觉得是形式主义,那要不改成五年一次?十年一次?

每个人似乎都觉得自己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你们都知道铭记历史,也都知道铭记的是啥历史。

记一套、做一套的时候就说:我们不搞形式主义。

你们学到了历史、铭记了历史,然后又通通烂在肚子里。

怎么、“历史”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吗?

然后,你们不喜欢别人的传承方式,还口诛笔伐不允许别人的传承存在。

合着你们就是不想传承下去呗?

要不然,符合你们喜欢的铭记历史的新时代方式,这个大妈应该友好地跟姑娘打招呼,夸衣服真好看,求分享个链接,以此加个微信,然后九宫格里苦口婆心安利近代史,再免费当个地导规划西湖一日游路线。

既不会打扰其他人,也不会占用公共资源,显得低调有素质。

还能让敌人笑掉大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