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海宁某女子国家公祭日穿和服逛街?

回答
浙江海宁女子在国家公祭日穿和服逛街一事,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焦点:

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行为。2023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八个国家公祭日,旨在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浙江海宁一名女子身穿日本和服出现在商业街区进行购物。这一行为被路人拍摄并上传至网络,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事件的焦点在于:

时间敏感性: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庄重肃穆的日子,是民族记忆和国家情感表达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时间点做出被认为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很容易触动公众的神经。
服装象征性: 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其背后承载着日本的文化,也与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紧密联系。虽然和服本身是一种服饰,但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出现,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历史的漠视甚至挑衅。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一方面,穿什么衣服是公民个人的自由,法律不禁止在公共场合穿和服。另一方面,在国家公祭日这样的特殊日子,公民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尊重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

不同角度的观点与解读:

对于这一事件,社会上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谴责与批评:
历史受害者视角: 认为这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极大不尊重,是对民族伤痛的践踏。在国家公祭日,纪念死难者是最重要的,穿戴象征日本文化的服饰,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爱国主义视角: 认为这是缺乏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情感的表现,是“崇洋媚外”的行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应当团结一致,而不是宣扬异国文化。
道德审判视角: 认为该女子的行为是道德败坏、没有良知的表现,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教育。

2. 理性看待与辩护(相对少数):
个人自由至上: 认为穿什么衣服是个人自由的范畴,只要不违法,他人无权干涉。国家公祭日不应该限制公民的正常生活和个人选择。
文化交流视角: 认为和服只是一种服饰,不代表其个人对侵略历史的支持。不能因为服装就将个人简单地标签化,应该区分文化与政治。
“猎巫”行为批评: 指出网络上对该女子的围攻和谩骂可能存在“网络暴力”和“情绪化审判”的问题,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

3. 法律与政策的边界:
法律层面: 从中国的法律条文来看,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国家公祭日穿和服。相关法律主要集中在禁止宣扬侵略战争罪行、否认侵略历史等方面,而穿和服本身不直接触犯这些法律。
政策与建议: 一些评论认为,虽然法律没有禁止,但从社会公序良俗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进行倡导和引导,呼吁公众在特殊纪念日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情感的关注。例如,可以出台一些行业规范或倡议书,引导公众在特定日子里的行为。

事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与讨论: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个体的行为,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

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和传承历史记忆,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维系民族认同,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网络舆论的边界与责任: 网络在传播信息、表达观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放大情绪、形成群体性攻击。如何引导健康的舆论环境,防止网络暴力,是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引导公民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涉及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敏感时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往的思考: 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进行健康的跨文化交流,不被误读或过度解读,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看待“穿和服事件”?

我认为,看待海宁女子在国家公祭日穿和服逛街的事件,可以采取一种审慎、理性但同时不回避情感和历史维度的态度。

肯定历史的庄重性: 首先必须承认,国家公祭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庄严日子,是承载民族悲痛和反思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日子里,全体公民都有责任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遇难者的哀悼。
区分个人行为与政治立场(但不能完全割裂): 和服作为一种服饰,其本身可以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可以理解有些人可能不了解其敏感性,或者仅仅是出于对服饰本身的喜爱。然而,在国家公祭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任何带有明显异国文化符号的装扮,都极易引发联想,尤其是在与日本侵略历史的背景下。因此,即使是出于个人自由,也需要审视其行为是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触犯民族情感的底线。
反思社会教育与引导的不足: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可能暴露了社会在历史教育、民族情感培养以及引导公众在特殊日子里行为规范方面的某些不足。让公众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在特定场合的行为选择应如何考量,是社会需要努力的方向。
避免过度道德绑架与网络暴力: 在表达对事件的不满时,应该理性克制,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或进行人身攻击。将个体行为无限放大,进行群体性的道德审判,往往会偏离事件的本质,并且对社会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关注更深层面的议题: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评判,更重要的是从中引申出关于民族情感、历史记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网络伦理等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和富有责任感的社会。

总而言之,海宁女子穿和服逛街事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个人权利、历史情感、社会责任和文化认同等多重维度。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既要尊重历史的严肃性,也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和情绪化的攻击,力求从更全面、理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中国人搞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一个口号是打倒日本军国主义,但你上街问10个人,9个人都不知道什么制度是军国主义,于是打倒日本军国主义直接变成了打倒日本。

和服这东西,军国主义诞生之前就有了,军国主义也没有对和服进行过什么改造,更关键的是,和服还是从中国学去的。

我要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看到有人穿和服上街高兴还来不及,和服的存在不正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连小日本的服饰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吗?

三菱公司,以前是帮军国主义造武器军舰的,不知道造了多少武器打死了多少中国人。开三菱车的行为比穿和服严重多了。然而如果国家公祭日有人开三菱车,却不会受到任何批评。

和服事件能被这样炒作,足以见得,脱离了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都会变成反智的猎巫游戏。

话说回来,我还是依旧反对和服木屐,因为我认为这是日本国的封建遗毒,文化糟粕,穿上干活根本不方便,就是日本人在日本国内要是天天穿和服我都会不赞成。

user avatar

我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象牙制品,只要在朋友圈和抖音上看到了类似兜售或者转卖的内容,都会举报,

然后官方给我的所有反馈都是“含有违规行为,平台已对XX视频进行处罚……”

因为我明确知道在国内出售购买象牙制品是违法的,所以我看到了肯定会举报,举报了也理应会有相应的反馈。

之前有同事带过象牙的镯子,我问了一嘴是象牙的么?

她说是,然后还没等我说什么,

人家就再也没戴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问了,她才不戴的,反正关系也一直不错,她也不缺一个镯子戴。

但是她如果执意要戴,我也不可能把她怎么样,持有象牙制品是不违法的,她大可以说这是家传的。她从我的态度上觉察到有人不喜欢这玩意,那就不戴了,为了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友谊,这同样是她的处事方式。

穿和服和买卖象牙是两码事,如果我在公祭日看到了街上有人穿着和服走路,唯一可能的做法是走过去当面和他讲,你今天穿这个衣服,是不合时宜的。

至于他听不听,我不知道。

我的观点是恒久的,比如全世界人类就是不应该消费象牙制品,在中国,公祭日不应该穿着和服逛街,但我要为了我的观点做什么,这是有区别的,举报与否,是做法的不同。

我不会为了我的观点,去找些理由附会,如果我不喜欢别人的观点,我也没必要换些牵强的例子去归谬就为了批判别人。

我觉得公祭日不应该穿和服上街,但我在公祭日真的没遇到过穿和服逛街的人,等我遇到了再说。

这底下其他答案罗里吧嗦得大可不必,

你们觉得公祭日可以穿和服上街,就把这句话打出来当做答案,搞个接龙也行,这是你们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就行了,用不着讲那么多不知所谓的话,读起来令人厌烦。

必要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下个公祭日身体力行地做任何你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青年们不要一遇到这种事情,就榛榛狉狉一窝蜂式地窜出来说说说,感觉自己很有文化,很有三观,其实无非是说一些虽然我公祭日指定不穿和服, 但我就是要捍卫你自由着装的权利的俗套,以及一种被迫害妄想发作的恐慌,

思想依旧很肤浅。

大部分人分不清公祭日穿和服和大学社团招新用旭日旗图案的区别,

一件事到底能不能干,要看社会付没付执法和教育的成本来阻止你,

比如国家禁止象牙贸易,打击象牙制品走私,背后有强大的海关执法能力作保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执法成本,

同样, 旭日旗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标志,是被东亚各国抵制乃至坚决禁用的,义务教育以及大学必修课都有这部分,社会同样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告诉过你这东西不好了,

大学生或者企业要是再去找到旭日旗图样去制作并堂而皇之展示出来,那就是非常不合适,而且一定要收到惩罚的,举报他们也是合情合理。

目前,社会还没有对公祭日能干嘛,不能干嘛有一个规则或者说公序良俗上的导向,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和选择也是现状。

回到个人层面,假如自己活了十几二十岁了,支持一个事情不知道为什么支持,反对一个事情又反对得无力,那赶紧强大自己的三观才是正途,而不是说一些自己都拿捏不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对自己成长也没啥帮助。

user avatar

我还是这个看法,不该管的不要管。

大马路是公共场所谁都能走,穿和服在一年其他日子里都没问题,那么在今天穿和服在大马路上走,也不该有什么问题。

该保护的是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自由,毕竟本来也不违法。警方该批评教育的应该是那些占用公共资源报警扰民的人。

当然警方处理本身还可以,通报里明确说了不违法,但照顾那些上蹿下跳的人感受,批评教育意思意思,基层做事情总体还有分寸,没有过分激化矛盾。

日本人有问题怼日本人去,别盯着自己人欺负。我们有些人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因为软柿子好捏,但捏软柿子树立自己爱国人设,脸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下面的很多人

请你们过来回答我

你家死人了

谁穿一套红衣服去你家吊唁

这个事违法吗?

法律没规定参加葬礼不能穿红的吧

一天天违不违法挂嘴边的

法律是做人的最低底线这句话说多少遍了

做事就非得踩着红线玩?

公祭日就非得穿和服满街溜达?

user avatar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不是最浅显的道理了吗?

神父来清真寺喝酒吃肉,还不准阿訇报警了?

穿和服在一年其他日子里都没问题,那么在今天穿和服在大马路上走,也不该有什么问题。

我在其他地方吃卤猪肉喝酒都没有问题,所以我到清真寺里吃卤猪肉喝酒也不该有什么问题。

这是类似“和尚报警带走大闹山门的神父”,“阿訇报警带走在清真寺喝酒吃肉的神父”一样的事情,本身就不是什么“公私权力”之争。

公祭日穿和服,和清真寺里吃猪肉、天主教堂唱佛经是类似的,多少沾点激化矛盾。

把人带离现场,免得出事,这是保护,不是伤害。

user avatar

她穿什么衣服是她的自由。网友不喜欢也是网友的自由。但任何公权都不能去制止或惩罚她。

user avatar

1,女子违法吗?不违法。

2,网友网暴对吗?不对。

3,网友应该对她不满吗?应该。

有人用当天不能看日漫,不能吃日料,不能开日本车来为女子辩护,我觉得有点瑕疵。

不是错误,是瑕疵。

因为看日漫,吃日料,开日本车,显然是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为,人们非常有可能因为不知道公祭日而“照常”无意做出了行为,本身没有主观恶意。

但是,穿和服也是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为吗?这个恐怕就有待考证。

譬如,这个女生平常就因为爱好或者工作需要经常穿和服,那这就有可能是和上述吃日料一样的无意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这个女生平时从来就不穿或者很少穿和服呢?

那么她在公祭日穿和服到底是无意还是有意?

她是因为不知道公祭日做出了无意的日常行为还是恰恰因为知道是公祭日才做出了有意的反常行为?

我不知道,我也没说一定怎样,但是我觉得不应该直接忽略或者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user avatar

那么我想问一下:国家公祭日开日本车和用日本工业用品的人怎么处理?下列所有的日本工业公司都直接参与了二战,直接对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

购买任意一件下列工业用品的就是给敌人输送了无数发子弹,购买其工业用品的危害性比和服更大,建议一并通报,不服从者直接按叛国罪逮捕。

1.马自达前身是叫东洋软木工业公司,成立于1920年,1927年改称东洋工业公司,1984年公司以创始人松田的姓氏命名,翻译时则采用“松田”的音译“马自达”。二战期间,它为日本军队大量提供来复枪,60年代开始生产轿车,在中国圈粉无数。

二战期间,日产被安排生产日军中高级将领使用的指挥车,能容纳5-7人,代号为model70的中高级轿车,该车型是东风日产

2.天籁(参数|图片)的鼻祖。另外用于运兵和轻型武器的80卡车,载重量大的180卡车都是日产生产的典型军车。

3.尼康刚成立那会叫日本光学,在二战期间负责了日本几乎所有水面舰艇观瞄设备制造,还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相机、轰炸机瞄具等,战后差点被美国暴力解散。


3.二战的时候叫中岛飞机公司,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超过三菱成为日本最大、世界上属一属二的飞机制造商。战败之后中岛改名富士,生产斯巴鲁汽车。

4.松下电器在二战时一直是为日军生产枪械,1943年7月,松下公司又开始制造整套的无线电收发报机。1944年,松下电器生产了几乎所有军用通信设备的整机和部件,如:大型收发报机,便携式收发报机。

5.二战时,内外交困的丰田被纳入军需工业品生产商,日本陆军将丰田的所有库存车一购而空,这才解了它的燃眉之急。丰田成为日军车辆的主要供应商,1944年更改为“护国工厂”,因此在战争结束时,丰田厂房被盟军夷为平地。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丰田也有参与,为美军大量生产了军用卡车。现在丰田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

6.号称“杀人工厂”,二战初期横扫东亚和太平洋的零式战机就是三菱生产的,除此之外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武藏”号、以及各种重型坦克、步兵战车、雷达等,据统计三菱共生产各类飞机18000架,坦克装甲车4650辆,除了制造军火,它还从中东地区购买鸦片贩销到中国。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家里生活在南京至少六代以上的南京人,我对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在公众讨论上应该持有一个什么等级上的愤怒,时常抱有困惑。

简单来说,我时常见到年轻人比老人更加愤怒,而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加愤怒。

你要是真的见到本地的老人,有可能会发现他们根本不讨论这件事情。

就拿我家来说,我小时候是根本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这件事的。家里在说过去故事的时候,也根本不提这一茬。等到学校学了,回到家里问爷爷,才知道在日本人进城的前两天,他跟着家大人带着弟弟逃到乡下去了。后一日等日本人进了城,他记得跟着父母站在山坡上眺望南京城,整个城市在夜里被火光烧的,天空亮如白昼。

你不能说因为他逃出去了,所以他对日本人没有私怨。因为等过了一个半月他们回到城里的时候,发现家里选择不逃走的、关系极好的亲人就那么没了。之后,作为印刷工人的他的父亲,因为拒绝为日本人制作传单,似乎也被吊起来鞭打过。

你也不能说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老人开始遗忘。直到现在,在问起这些旧事的时候,他都能准确的和你叙述。那是在某一年的几月几日夜里两点四十五,先是在城东南传来零星的枪声,院子里所有人都爬起来躲进防空洞。枪声一直响到四点半,街上开始乱起来。等到天一亮,知道是某某某的士兵进城了,大兵们三三两两的挤在老百姓的门洞口倒着休息,兵又是哪里来的。

我曾经以为他是麻木,而且麻木的令我费解。比如我小学两年级期末考试拿了满分,当天下午爷爷就带我去了城里新开的唯一一家日本料理,盘腿坐在榻榻米上吃炸虾。那时第一次吃到外国菜的我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吹嘘了好久。但等到我十几岁再想起来的时候,困惑于老人家为什么就能心安理得的走进被一道道拉门包围起来的高级日本料理店,祥和的看着孙子吃炸虾。

日本人不是应该和他不共戴天吗?难道不是那些人鞭打了他的父亲、谋杀了他的至亲吗?甚至对于中心大酒店为什么会请日本人来开了一家那么贵的日本饭店,尤其是还开在南京的土地上,似乎都是出奇的。

但是他绝不麻木。在看到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那些老照片,老文件,他的眼泪流的让你知道这世界一定发生了错事。

我时常感叹那个时代的人比起我们实在是承受了太多。哪怕是作为首都的小老百姓,家里怎么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断了粮,辍了学,死了人,亲人离散的再也不知去处。我也时常好奇我母亲家里那些实际参与了战争的再长一辈人的故事,但他们也时常都是淡淡的。

等到了某个时刻,我突然怀疑,对于他们那一两辈人来说,造成痛苦的原因可能都是无指向性的。日本人杀人,军阀杀人,国民党杀人。日本人来了也吃不饱,国民党来了也吃不饱;谁在上面都是物价飞涨,没有出路。

但他们恰恰明白,这些痛苦的根源都出在同一由头上:人民没有力量。因为无法反抗,所以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更证明了所谓三座大山的合理性。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身上;它甚至可以是任何人,是日本人,是八国联军,是国民党政府,等等等等。

我也怀疑南京人在这件事情上看的更开。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真的有日本人在南京受到如何的区别待遇,也没有人主动凑上去说,喂,你的祖先杀了我们三十万人。这和我爷爷愿意带我去吃日本炸虾是一个道理:我们固然铭记过去的痛苦,但在拥有掌握命运的能力之后,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轻易的再发生之后,也可以自信的去看看日本人吃的是什么。

所谓的不反对日本人,而反对军国主义,可能还没有把这个话说透。铭记这样的糟糕经历,祭奠遇难同胞,不是教我们去仇恨具体的某个人,某种主义,而是要使自己不要再落到同样的境地去。

补充一下关于“本地人都被杀光了”这种论调。当年我母亲认识我父亲的时候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全城杀光。只是:

  1. 作为当时的首都,有些数据认为南京当年的人口在106万人左右。30万虽然惨烈,但并不是全部南京城的人都牺牲了。
  2. 我冒充南京人又没有什么好处。我、父亲、爷爷,做印刷工人的曾祖父,这是四代人。往上一代,开油漆铺子的;再往上一代,做的当铺里的朝奉。这就是六代人。现在老人家认为向前数的第七代是最早搬来南京定居的一代。安徽出身的小商人,买下了后来几代人住的两进院,就在净觉寺后面,和做穆斯林帽子的一条街隔着。只是并不是很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没数上。

最后一次补充:某些读者为什么就觉得我原谅日本人了?这篇文章试图讨论的问题是“何种程度的愤怒更合乎理性”,而不是说屠杀有正当性。这特么屠杀哪儿来的正当性啊。再者说,就算如有一天日本人为屠杀行为谢罪和赔偿了,也不代表中国人就不能愤怒。补偿行为和情绪认知是分开的。

认为文章没有直接点题的读者,我就在这儿说大白话了:我希望中国的人民自身强大起来,不要受来自任何方向的强权欺凌。这阅读理解有这么难?

user avatar

阿尔塔米拉诺来啦。

冲锋我在行,搞事我第一,出事我先走,活到九十六。

user avatar

记下了,明年劳动节找找有没有穿汉服的。

这帮小鬼既然想要上纲上线,那就让他们看看啥叫专业人士。

user avatar

孙权: 为什么全世界人都要针对我(T.T)。

吴服(ごふく gofuku)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因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传入日本的缘故,开始出现此名。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蚕绢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1957年6月、京都、大阪、中国、名古屋、东京的各吴服専门店共同创立了全国吴服専门店会连合会。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6] 。

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服上。[7] 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8] 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50多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制作和服的越后上布、小千谷缩以及结城紬更是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2年6月8日,全国吴服専门店会连合会改为全国吴服専门店协同组合。[9]

中国吴地以吴服闻名天下[1] 。《松窗梦语》载:“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

《古事记》中卷曰:“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又贡上手人韩锻。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即是说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论语、千字文、锻造工以及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这件事与兵库县的吴服神社祭祀的织姬和东汉渡来的阿知使主(刘阿知)有关。“三十七年,帝遣阿知使主於吴,求缝工,得吴织·穴织等四女归。会帝崩,因献仁德帝。”也就是说,当时从中国渡来两个织姬传入中国的纺织技术,吴织媛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则称:“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即呉国から汉织·呉织が渡来帰化。《日本书纪·应神纪》载:“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

《日本国志》亦曰:“应神帝之初,得《论语》、《千文》于百济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复遣阿知使主、都贺使主于吴,二人,汉孝灵皇帝之后也,魏受禅后,辟乱至倭。考庚午即西晋永嘉四年,其日吴者,意当时就吴地求之也。此事载日本《应神本纪》。求织缝女。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及得工女还“。所以,和服的纺织和缝制技术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此外,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着吴织女和汉织女。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 吴织神 汉织神;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另有日本西宫市喜多向稲荷神社祭祀了汉织女吴织女的织姬大明神。日本谣曲《吴服》唱曰:“不思议の事を闻くものかな。それは昔の君が代に。唐国よりも渡されし。词“绫织二人の人なるが。今现在に现れ给ふは。何といひたる事やらん。”

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分别的(因贵族所穿的公家着物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于唐朝,而该类服装以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屋go ku fu ya),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1]


user avatar

穿日军军装合影,显然是挑衅。

但是,穿和服算吗?吃日料呢?去柔道、剑道、合气道、空手道道场呢?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不要搞肃反扩大化。

历史上,在肃反中杀人最凶的人,往往也是革命低潮时期叛变最积极最迅速的人。

user avatar

虽然没有法律限制,但我认为一些特殊的日子要特殊对待。

就比如9.18、7.7、12.13这样的日子,尽量别穿和服,要懂得避讳。

平时穿什么衣服是自己意愿的事,

如果你在日料店上班,如果你就是喜欢和服,平时就是一年365天穿,特殊日子别出门蹦达,也没人会说什么。

可是你早一天不穿,晚一天不穿,偏偏在这种特殊的日子,上大街上招摇,那么显眼,你不被骂谁被骂?

这就像是在别人家正在办丧事的当天穿了一身红色,在别人婚礼当天你穿了一身丧服出行,你说招骂不招骂?

纯属招骂行为。

如果这时候你还觉着穿衣自由,那把别人家带入你自己试试看。

从早上打开第一眼,但凡是看一眼手机,一定会有信息推送,哪怕你关掉所有的推送,你看一眼朋友圈,上一下网,基本就能看到国家公祭日的哀悼。

怕不知道的不是公祭日,只是不知道公祭日的惨痛历史吧?

据海宁当地媒体了解,该女子为当地南关厢一茶艺馆店长,兼职做网店模特,自备有各式服饰。13日中午接一店铺邀请,穿着和服前往拍摄,拍摄结束后回到茶艺馆换上了自己的衣服。

有一说一:

既然是兼职模特,就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原因,邀请店铺是怎么想的,非要在公祭日安排和服拍摄?恐怕对这段历史也是不知道的状态吧?

每一年都有在特殊日子穿特殊服饰的人,每一年都被骂,都不知道反省与避讳一下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浙江海宁女子在国家公祭日穿和服逛街一事,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焦点: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行为。2023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八个国家公祭日,旨在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浙江海宁一名女子.............
  • 回答
    关于浙江舟山星仔海鲜排挡的事件,我理解你希望了解一个更深入、更具人情味的版本,而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报告。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一些关于旅游、诚信和地方发展的敏感话题。事件的缘起:“天价”的阴影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要说星仔海鲜排挡,就得先提一下舟山作为一个海滨城市,以海鲜闻名。许多游客慕.............
  • 回答
    “浙江一农村7成工厂关门但无人失业,村民收入反而涨了”这个现象,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违背经济规律。但仔细分析起来,这背后可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现象本身解读:为何工厂关门,失业率却为零,收入反而增长.............
  • 回答
    看待浙江千岛湖某变电所工作,没有宽带、快递、外卖,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的选择,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愿意”或“不愿意”能概括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工作的“硬”条件和“软”缺失:“硬”条件(可能存在的优势): 工作性质和稳定性: 变电所工作通常属于电力系统,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稳.............
  • 回答
    浙江嘉兴大年初一发生的杀妻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关于为何有人围观、有人阻拦,但仍未能阻止受害者遇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突发性: 突发暴力: 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其他原因,当暴力发生时,往往是极其迅速和出乎意料的。凶手的行动可能在几秒或几十秒内完成,留给旁观者.............
  • 回答
    浙江卫视错把雷军当周鸿祎事件:如何看待与制作人责任分析浙江卫视在某节目中将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照片误植为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这一“乌龙”事件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失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看待此次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节目制作人的责任承担。 一.............
  • 回答
    浙江卫健委调查“每月补贴 1000 元你愿意生二胎或三胎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接地气且直击痛点的民生议题。它的出现,首先反映出当下社会对于生育意愿低迷的焦虑,以及政府希望通过经济杠杆来刺激生育的尝试。要怎么看待这个调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政策的出发点:缓解生育困境,提振人口数量首.............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让人非常不适,也充满了争议和令人不安的元素。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男子的行为。他让自己的女友染上毒瘾,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和卑劣的行为。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他这样做,不仅仅是毁了女友的健康和前途,更是将她推入了深渊,剥夺了.............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浙江如此迅速地复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热闹。一、 浙江的经济基因:敢闯敢拼的创业土壤首先,浙江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头。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草根创业者,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这种基因意味着一旦市场有需求,或者说一旦情况允.............
  • 回答
    关于浙江一老板禁止员工在公司热饭的现象,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设施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下从法律、管理逻辑、员工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禁止员工在公司热饭的可能原因与争议1. 管理逻辑与成本考虑 卫生与安全问题:企业可能认为员工在办公区域热饭(.............
  • 回答
    浙江男子街头戴日本军帽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既有对历史事实的铭记,也有对社会公德的呼唤。对于警方通报该男子系初中生且“出于好奇”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进行教育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 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行为本身与行为者的身份和动机。 行.............
  • 回答
    雅戈尔,这家曾经的“中国服装第一股”,其22年间依靠炒股获利约400亿元,远超其服装主业一年10亿元的净利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实体企业如何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及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价值的重塑作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现象:一、 雅戈尔的“双轮.............
  • 回答
    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进行上课走神监测,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一、事件的背景和技术实现: 技术原理: 这种头环通常利用脑电波(EEG)或眼动追踪技术来监测学生的注意力状态。脑电波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例如当一个人分心时,大脑的某些区.............
  • 回答
    这则新闻引发了很多关于儿童隐私保护的讨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何看待浙江一父亲给女儿换尿不湿,支开围观的叔叔的行为?这位父亲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称赞和支持的。他的行为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对孩子隐私的高度重视: 即使是在一个公共场合,这位父亲也清楚地认识到,给孩子更换尿不湿是一个私密的生理.............
  • 回答
    浙江省关于省级单位在气温3度以下才能开空调,且开空调不得高于16度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努力。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季,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也符合国家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如何看待这项规定: 积极方面: 节能减排的导向.............
  • 回答
    这事儿吧,听起来挺膈应人的。一个好心人把丢了的 iPad 还给失主,结果反被怀疑,你说这世道怎么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好像是说,有个哥们在外面捡到了一个 iPad,这 iPad 挺新的,一看就挺值钱。这哥们挺实在的,想着失主肯定心急如焚,就把 iPad 拿回去了。然后通过一些途径找到了失主,把 iP.............
  • 回答
    浙江蹦床公园的这一事件,尤其是男孩父亲那句“你不服报警啊”,着实让人感到一丝荒谬和不安。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两个孩子间的冲突,更牵扯到家庭教育的理念、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处理纠纷的方式。事件的表象:一场孩子间的冲撞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孩在蹦床上,因为某种原因(具体原因在报道中可能不详尽,但通.............
  • 回答
    最近,“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删除河南卫视台标发布洛神水赋《祈》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小小的“风波”。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就是河南卫视在2023年跨年晚会上推出的一个节目——《洛神水赋·祈》。这个节目因为其极具创意的.............
  • 回答
    嘉兴市近日发布的“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无疑是当前劳动关系领域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项举措的初衷,据官方解释,是为了规范劳动者的维权行为,遏制恶意维权、重复维权现象,从而维护正常的劳动关系秩序,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然而,这项看似“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在实践中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