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篡改历史的证据和实例有哪些?

回答
李世民篡改历史的指控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围绕着他登基过程中一些关键的疑点和史书的记载方式展开的。虽然要找到直接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他刻意销毁或修改了某些原始史料,这在历史研究中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古代史料的保存和流传本身就存在诸多变数。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指控的由来,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改写”痕迹:

玄武门之变:权力的奠基与历史的叙事

李世民最主要的“篡改历史”的指控,集中在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终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的过程中。而对于这段关键的权力更迭,史书的记载方式和侧重点,被认为是李世民及其团队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进行的“叙事构建”。

《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对比与差异:
官方史书的视角: 魏徵、房玄龄等人在李世民登基后,都被委以重任,参与了史书的编撰。《旧唐书》成书于唐代初年,其史官的立场和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李唐皇室的影响。而《新唐书》虽然晚一些,但其编纂者欧阳修等人在一定程度上试图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但也难免受到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制约。
对玄武门之变的描绘: 两部史书都详细记载了玄武门之变的经过,但对于事件的起因、李世民的动机以及一些细节的描述,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可能反映了史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和强调。例如,史书会着重强调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威胁,以及李世民被迫自保的“正义性”,而对于李世民主动策划政变的部分,则可能相对淡化或以“迫不得已”来包装。
细节的选择与省略: 史书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必然存在选择性。对于那些不利于李世民形象的细节,可能被有意无意地省略或模糊化。例如,对于政变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残酷手段,或者李世民在事件发生前的具体谋划,史书的记载往往是经过润色的。

“罪证”的塑造与“罪犯”的标签化:
李建成、李元吉的负面形象: 史书在描述李建成和李元吉时,往往会突出他们的“昏聩”、“残暴”或“妒贤嫉能”,以此来衬托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和政治才能。例如,可能会夸大他们对李世民的打压,或者描绘他们之间的不和,以此证明李世民的崛起是顺应民心、铲除不公。
“妖言惑众”的说法: 在玄武门之变前,史书中记载了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意图陷害李世民的“证据”,例如说要将李世民置于死地等。这些“证据”的真实性以及其来源,往往难以考证,但它们在史书中被反复强调,成为李世民行动的“合法性”支撑。有学者认为,这些“证据”的出现,可能是在政变发生后,为了给李世民的行为提供辩护而精心“制造”出来的。

关键人物的证词与立场:
魏徵的角色: 魏徵在玄武门之变后,从李建成的幕僚转变为李世民的重臣,并参与了史书的编纂。他的证词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虽然被视为重要的史料,但也带有其作为李世民臣子的立场。他在史书中对李世民的赞美,以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批评,很可能是他为新政权服务的体现。
其他重要人物的记录: 史书中对其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行为和言论的记录,也可能经过了选择和提炼,以符合李世民的政治需求。

“贞观之治”的包装与功绩的放大

除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许多政策和成就,在史书中也被描绘得光辉灿烂,这其中也可能存在“历史的改写”或“叙事优化”的成分。

“魏徵进谏”的“剧本化”:
历史记录的神化: 魏徵以直谏闻名,他的许多劝谏都被载入史册,成为“魏徵劝谏”的经典故事。例如,关于“谏太宗十思”,或者在某些政策上对李世民的批评。这些记载无疑展现了李世民虚心纳谏的一面,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记载可能经过了“剧本化”的处理。
选择性的记录与表演: 史官在记录时,可能选择性地记录了那些魏徵“成功劝谏”的例子,而那些未能奏效的,或者李世民不愿接受的谏言,则可能被省略。甚至,一些谏言的发生,也可能被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李世民本人也鼓励臣子进谏,这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史书的记载可能将这种策略进一步升华为一种“艺术”。

对政敌的处理与宽容的塑造:
“罪不至死”的辩护: 在李世民登基后,对一些支持李建成的官员,他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并没有大肆杀戮。这在史书中被描绘成他仁德、胸怀宽广的表现。然而,这种宽容也可能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收服旧臣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在史书中被放大,以塑造其“宽厚待人”的形象。
“罪魁祸首”的定位: 对于一些反对李世民的势力,史书可能会将他们描绘成“罪魁祸首”,以此来衬托李世民的“拨乱反正”。

对社会问题的淡化:
繁荣景象的强调: 史书在描绘“贞观之治”时,往往强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虽然这些成就确实存在,但对于当时可能存在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史书的记载可能相对较少或被淡化,以呈现一个更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如何看待这些指控?

“篡改”与“叙事构建”的界定: 在古代历史学中,“篡改历史”通常指的是故意销毁、伪造或歪曲史料。而“叙事构建”则更多是指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根据撰史者的立场和目的,对事件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以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叙事。对于李世民的情况,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后者,即他通过影响史书的编纂过程,对历史进行了“叙事构建”,以达到巩固统治和塑造自身形象的目的。
史料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书,都是经过历代传抄、修订和筛选的。原始史料的流失、官方立场的影响,都使得我们难以百分之百还原历史真相。因此,在评价李世民“篡改历史”的说法时,也要考虑到这种历史研究的固有局限性。
功过并存的评价: 尽管存在这些关于历史叙事的争议,但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统治时期,确实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评价他时,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既看到他的功绩,也要认识到其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和历史叙事的加工。

总而言之,关于李世民“篡改历史”的指控,更多的是指向他如何通过影响史书的编撰来构建有利于自己的历史叙事。通过对史书细节的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权力更迭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记录和解读,往往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李世民要看起居注,耿直的大臣说不给看,就不给看。

起居注精编为实录了,他看了,发现玄武门之变写得太隐晦,就指示:周公、季友也杀兄弟,但那是为了国家,史官不必隐讳,应该削改浮词,直书其事。

然后我们都看到了,谁杀的李建成,是他自己,伟大光明正确的伟人圣人李世民亲手杀死了他大哥。不是把责任推给小兵甲。

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是被斩草除根,不是自杀,而且傻子都看出这是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能控制哪部分历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主编会去问他这个死去多年的人哪些史料可信可取,哪些不可信不可取吗?

温大雅的创业注是为了吹李渊,当然也不会黑大少爷。

所以比如某场战斗中,李建成坠马了,创业注是不提的。要是看官觉得这是李世民为了黑他哥加的,我也无力反驳。

出现分歧记载,后世史官是信温大雅还是信李世民,李世民做不了主。创业注的侧重点是李渊,两唐书太宗本纪的侧重点是李世民,侧重点不一样导致戏份看起来不一样,但未必矛盾。而且如果我们偏信创业注,光看创业注只字不提平阳公主就认定李唐开国没她的事,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引用了实录中他认为黑了李建成的史料,明确说觉得是黑,所以不取。

司马光还明文记载了所谓李世民指使改史的经过,李世民咋让它流传下来的?

据说有几位大员史书无传,是因为他们是太子党,光辉事迹被抹杀了。

然而,从二品大员安州大都督韩良是宰相韩瑗的父亲,是李世民的人,一样没什么记载,事迹在神道碑上。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李渊父子也没有些人说的被李世民抹杀得很不堪。旧唐书高祖纪明文记载已经是唐太宗的李世民搞定了突厥后如何和太上皇互相吹捧,如何把开国之功归于老爹的英明的。

李元吉要杀李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阻止了。

刘黑闼被李建成平定,李建成安抚降者,众人悦服。

就连李元吉,打败王世充及因功受赏都记载在两唐书本传了,反而资治通鉴写得好像他败给了王世充(不利,总管卢君谔死之)。

如果一场战斗是李建成打的,李世民基本不可能改成是他李世民打的。他需要把以前所有写好的国史、实录、与李建成有关的文件都处理了,要把所有跟李建成一起作战的人都封口,如果运气不好有人早就死了,还要把墓志挖出来把墓志上的李建成删掉。要是有人私下修史说李建成如何如何还得查禁,还是有人传唱个什么太子破阵乐也得管一管。要不要把事情做到底,再去战场清理一下遗存,全换成玄甲军的?

史官揣摩李世民的意图抹黑一下其他人是有可能的,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基调和政治定位是李世民定下的,仅此而已了。

user avatar

看遍答案,没有证据。很多都是推测。


个人意见是,这古今以来,能让你明明白白的在史书上看到我想看史书,的还是第一个吧。

这种事史官都敢记载,也表明他的态度了吧。

真改完全可以让史官去掉这段。

以上单纯抨击那些拿这一段史料来论证改史的人。何必呢,人家这一段就是表明自己坦坦荡荡,现在反而被你们当成阴暗的证据了。

还有就是很多都是先分析一堆,我觉得什么什么,比如首先认为他怕别人知道,他怎么怎么,先给他做个心理建设,然后再去拿东西论证如果按这个心态他这个史料就是证据。

问题是,难道不应该客观分析史料,来证明各种观点吗,这个观点包括各种原因的改史各种原因的没有改史。

你直接内定一个结局然后找史料辅助,然后说的天花乱坠的。无异于先戴个有色眼镜看人。

还是一个史观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篡改历史的指控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围绕着他登基过程中一些关键的疑点和史书的记载方式展开的。虽然要找到直接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他刻意销毁或修改了某些原始史料,这在历史研究中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古代史料的保存和流传本身就存在诸多变数。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指控的由来,以及其中可.............
  •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
  • 回答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走上玄武门之变这条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篡位”二字,更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本事”。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背后,个人野心、政治现实、家庭矛盾以及时代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李世民并非毫无准备或自不量力。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隋末乱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几乎是以.............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历史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人心一样,很难说最爱的是哪一个。李世民一生中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但说到“最爱”,长孙皇后和杨妃无疑是其中最常被提起、也最有分量的两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哪一位在他心中的位置更重。长孙皇后:相濡以沫的挚爱,国母的典范首先,必须说长孙皇后。她跟李世.............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李世民和朱元璋,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班子,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带着各自的班子进行一场“逐鹿天下”的模拟对决,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要分析谁能获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一、 战略与军事能力 .............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虽然李世民的封.............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是“被洗白得最白的帝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包括他真实的功绩、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和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的伟大功绩。 开创“贞观之治”: 这是李世民最显著的成就。他登基后,.............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李世民和杨坚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开创了重要的朝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然而,要说谁“更厉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一、出身背景与上位过程: 杨坚: .............
  • 回答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奠基者之一,他对“打天下”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唐朝得以建立和壮大的核心力量。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非常详尽: 一、 武力征伐,建立唐朝基业的决定性军事统帅李世民最直接、最显著的贡献就是他在隋末乱世中的军事才能和一系列关键性的军事行动。他不仅仅是战场.............
  • 回答
    李世民登基后避讳“民”字,以及这是否违背了他“济世安民”的初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古代帝王政治、文字狱以及统治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李世民登基后的“避讳”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避讳”。在中国古代,君王的名字是不能随意使.............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喜欢成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并且史料也提供了不少线索,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定论,会有些复杂。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李世民对“长生不老”和追求“超越凡俗”的观念是有所关注和倾向的,但这种关注更多是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并非现代意义上对“成仙”的纯粹热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如果”的魅力。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唐朝盛世的缔造者,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统治风格。如果李世民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走向李隆基的老路,甚至重蹈覆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和李隆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提到李世民,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可这位伟大的帝王,身上其实也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甚至觉得有点“萌”的地方。细细扒拉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天子也有他温情脉脉、甚至有些“接地气”的一面。一、 对妻子的深情和占有欲:长孙皇后是他的“软肋”也是“盔甲”。李世民对长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