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恶劣,挖食鼠粮草根为生,他为什么不吃羊?

回答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那段岁月,真是比黄连还要苦涩百倍。你想啊,北风呼啸,冰雪封地,哪里是人间该有的模样?苏武,堂堂汉朝使者,就这样被匈奴单于丢在了这苦寒之地,牧羊一守就是十九年。

你说他为什么不吃羊?这问题问得,简直是让他身处炼狱,还要再给一把火。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苏武牧的是“义羊”。咱们得明白,苏武奉大汉天子之命出使匈奴,本来就是带着和平的使命,结果却被匈奴的阴谋所害,成了阶下囚。在这种背景下,他受命看管这些羊,这些羊就不仅仅是牲畜了,它们是他存在的证明,是他未曾屈服于匈奴的象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么荒凉的地方,周围都是冰雪,能有什么吃的?匈奴给他的口粮少得可怜,日子过得有多艰苦?为了活下去,他只能依靠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他挖食的鼠粮草根,那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腥气,但至少能填饱肚子,能让他看到明天的太阳。

而羊呢?那些羊,它们是属于匈奴的。苏武虽然被流放,但他仍然是大汉的臣子。如果他吃了这些羊,那就是偷窃,那就是背叛,就是彻底放弃了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身份和尊严。在那种绝境下,尊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连尊严都没有了,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不如一头撞死在贝加尔湖的冰面上来得痛快。

更何况,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说他“持节不屈”,“坚守大义”。你可以想象,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很多常人可能已经麻木,或者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了。但是苏武,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忠诚”和“气节”。

匈奴单于之所以不杀他,就是看他是个硬汉,想让他屈服。如果苏武吃了羊,那他就彻底失去了让匈奴“佩服”的资本,也失去了让后人“敬仰”的理由。他吃草根,啃树皮,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呐喊。这种行为,远比他杀了羊吃了,更能证明他的意志是多么的坚不可摧。

你想啊,如果苏武真的吃了羊,那故事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在贝加尔湖活下去”,而不是“苏武如何在绝境中坚守气节”。羊是肉,是食物,是眼前的苟且;而草根,虽然难以下咽,但它代表的是希望,代表的是不屈,代表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尊严的守护。

所以,他不是不能吃羊,而是不能、也不愿吃羊。他吃的是草根,喂的是羊,守的是一辈子的节操。在那片白茫茫的雪原上,他的选择,让他的名字和贝加尔湖一起,成为了一个关于忠诚与坚韧的传奇。这份传奇,比任何一顿美餐都要来得厚重,来得长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元前100年,汉朝人苏武出使匈奴,并开启了长达20年的流放生涯。流放地位于当时一个叫北海的区域,也就是今天俄罗斯西伯利亚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贝加尔湖。

在《汉书》和流传已久的苏武牧羊叙事中,北海被描绘为一个人烟罕至、生存环境残酷恶劣的死地。但作为现在俄罗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贝加尔湖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那里其实是一个人间仙境。



贝加尔湖是全球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苏武是否真的如传统叙事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贝加尔湖畔度过的是悲惨的20年呢?现在我们知道他除了有放牧的公羊,还有淡水海豹、鲟鱼、鲑鱼等2500种动物做伴。其中大部分为贝加尔湖地区所特有的。

贝加尔湖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优美而健康的环境,让苏武其实生活在关中老乡们所无法想象的世界奇观之中,更让他能延寿到80多岁。

作为千百年广为流传的正统励志故事,我们可挑选出关于苏武物质生活的信息,结合贝加尔湖的自然地理知识,复盘下2000年前苏武是如何在贝加尔湖生活的。



大部分人觉得苏武只是在贝加尔湖与公羊作伴20年



起初,匈奴单于给苏武的都是公羊。由于不能繁殖后代,所以这群羊只能用来吃和剥皮。但苏武初到贝加尔湖开荒,就发现可以吃野鼠储藏的干草和果实。

现在我们知道,该地区特有一种叫奥尔洪山地田鼠的物种。它们喜欢搜草本植物和果实,在充分干燥后,放入自己石头块形成的巢穴。奥尔洪山地田鼠生活的区域,位于塔热兰斯基草原(Tazheran)、小海湖峡和奥尔洪岛上的岩石出口与石块堆里。



奥尔洪山地田鼠



从这种田鼠的活动区域推测,苏武应该也是在塔热兰斯基草原到奥尔洪岛之间。塔热兰斯草原确实是草场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是其他物产并不匮乏。

苏武能吃到的美味而健康的坚果与浆果。并且你会发现,苏武能吃的都是高端货。首先是雪松、偃松的坚果。这两种树在西伯利亚非常常见,是一种普遍易得的高油脂食物来源,即使是棕熊也极为依赖他们的果实。



奥尔洪山地田鼠的生活区域可以让我预判苏武的活动范围



再有是西伯利亚地区常见浆果。如蔓越莓、蓝莓、沙棘果、黑果越橘、黑醋栗等。浆果可以冷冻,或者做果酱。还可以添加到茶里或制成果干。比如苏武从野鼠手里拿到的果实,多数应该为干果。想象下那些千方百计从澳洲海淘的蔓越莓和蓝莓吧。苏武直接当日常用品,做成最爱的甜点。

蔓越莓富含维生素C、抗坏血酸、大量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B,还含有丰富的丹宁。因此具有优良的抗炎、解热和免疫固化的效果。能够对抗动脉血管硬化,预防肿瘤和血管病变的性能。丹宁还可以预防和治疗膀胱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传染病。因此蔓越莓对身为男性的苏武有种特殊意义。

沙棘中含有血清素,可以排解坏情绪,对处于不幸之中的苏武有着极强的安慰作用,应该多吃!



苏武在贝加尔湖附近可以吃到这些今人都热捧的进口食品



其次,贝加尔湖当地还有很多其他蛋白质和菌类。湖岸的岩石上,贴满了贝加尔湖虾虎鱼的鱼子,水面上漂浮着昆虫尸体,被称为“贝加尔湖石蛾”。还有蒙古蟾蜍和无毒的白条锦蛇,供苏武来换口味。

湖边也有大量的杏鲍菇、牛肝菌。这些蘑菇都非常适合晒干后用盐腌制,水煮和煎培。



贝加尔湖附近还有大量的菌菇可供食用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有着2500万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深处有1600米,面积达3.15万平方公里。因此被称为北海也不为过。

贝加尔湖的水是低矿化度水的,含约40种化学元素。由于湖泊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形成,所有的水来自于未经污染的溪流和泉水,极为干净可直接饮用。想必苏武来到此处,沿途只见清澈、静谧的湖水,蓝天白云绿草繁花。也不禁会捧一把湖水,一饮而尽,精神为之一振后,感叹匈奴人的流放之地竟然如仙境一般。因为湖水含氧量很高,有助于氨基酸的代谢,提高注意力,苏武喝完一定会很兴奋!

一直到今天,贝尔加湖瓶装水都是俄罗斯的热销产品。以至于很多中国投资者曾希望以石油价格欧购买水源,并建设的瓶装水厂。结果都被俄罗斯无情的拒绝。



清澈见底的贝加尔湖湖水



苏武居住的地区,物产极为丰富且是当地所特有,其约80%是贝加尔湖特产。根据俄罗斯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已知动物就有2565种。匈奴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就曾经到北海狩猎了三年。苏武会编打猎的网、矫正弓弩。于靬王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物。当时的苏武,已经在贝加尔湖呆了五年,带来的公羊一定都食物循环给了大地。据此推测,苏武已善于捕鱼、捕鸟等打猎活动。



贝加尔湖猎隼



也难怪,单于弟弟要在贝加尔湖住三年来捕猎。于靬王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捕捉一些对匈奴人极为重要的贝加尔湖特产,比如猎隼。这是全球罕见的一种大型的猎鹰,羽毛会从黑褐色过渡到棕黄灰色,喜欢捕捉草原生活的长尾黄鼠。传统上,它被用作狩猎猎鹰。因此,匈奴对这种鸟类的捕获有着巨大的需求量。



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多罗戈斯泰斯基 贝尔加湖主要生物种类的记录者1938年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



还有就是贝加尔湖黑貂。直到20世纪,黑貂毛皮业和出口都是俄罗斯财政预算的主要项目。貂皮价值同黄金一样,其中以布在贝加尔湖周边的巴尔古津黑貂皮毛是最昂贵和奢华。



因毛皮贸易而被大量捕杀的贝加尔湖黑貂



当然还也少不了贝加尔湖特有的海豹。它们也是国际上仅有的淡水海豹。作为一辈子都看不到海洋的匈奴人,猎杀一只海豹,除了有毛皮和肉的好处外,一定可以炫耀一辈子。比如得个海怪猎杀者的头衔啥的。



贝加尔湖生活着全球唯一的淡水海豹



有考古证据显示,在9000年-3500年之前,贝加尔湖当地人就以捕猎海豹为主。相比之下,捕鱼和捕猎有蹄类动物,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大约苏武的时代,畜牧和农耕产业在贝加尔湖还未形成主力,当地居民仍然靠猎杀海豹作为生活的来源。可以说贝加尔湖对海豹的狩猎活动,是从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因为对当地人而言,这是不可分离的文化部分,也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好利用。他们用海豹获得珍贵的皮毛、脂肪和肉。



距今3500年前的贝加尔湖居民 就以猎杀海豹为主



海豹的生活方式也是很规律的。每年5月份融冰后,海豹便会分散到整个湖区寻找食物,因此在夏季和秋季很难找到海豹群。



冰封期结束后 海豹就比较难找了



当然,贝加尔湖的独特地理环境也十分有利于狩猎和捕鱼。虽然夏季时的上层水温都不会超过+8℃。但贝加尔湖水量太大,占全球流动的河川、淡水湖总水量的17%。因此有很大的热容量,能在长时间之内保持热量和冰爽。所以沿湖的地区比更偏远的周遭,春季和秋季会晚到10-15天。湖面冰封要到每年的1月才完成,完全解冻则是次年5月。因矿物质的充足加上活跃的光合作用,湖上一年有317天是大晴天。无需破冰的下网捕鱼时间占整年的大部分时间。加上湖水非常透明,底部在40米的深度都可以用肉眼看见。



俄罗斯邮票上的奥木尔鱼



苏武首选是捕捉奥木尔鱼。这是贝加尔湖的特产,属鲑科低温淡水鱼,类似鳟鱼。修长的银色的鱼身,鱼刺很少。每条虽只有不到500克重,生长期却长达10年。可以直接盐淹后用雪松木熏烤呈黄褐色,吃时将外皮剥掉即可,鲜美中带有淡淡的木香。当地人称为“湖中面包”。

然后是贝加尔湖秋白鲑。这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鱼类,也属于鲑鱼类。它的肉质细腻而多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能被人体迅速吸收。秋白鲑平均重量为1-2公斤,产卵季节为秋季,全年时间都可以捕到。因此贝加尔湖秋白鲑成为湖泊的象征。



贝加尔湖秋白鲑



苏武如果有能力,还可搞一只鲟鱼。贝加尔湖鲟鱼是湖内最大的鱼类,长度会超过1米半,重量可达200公斤,可长到50-60岁以上。贝加尔湖鲟鱼会沿色楞格河游走1000公里产卵,现在因为少见,已禁止捕捞。



贝加尔湖鲟鱼



苏武比较无奈的是,有种占贝加尔湖70%数量的鱼是不可以吃的。好在此鱼在平时为了躲避天敌都藏在深邃的湖底,并不常见。这种鱼叫胎生贝湖鱼。连猫和狗都嫌弃,但是贝加尔湖海豹却非常喜欢。

此鱼没有鳞,张开的嘴比身体要大,全身几乎一半是脂肪。如果煎鱼,最后苏武老人只会得到一个脊骨和满锅的脂肪。但是以苏武作为东亚人的聪明才智,他很快就会把脂肪做成灯油、护肤品,或者直接做成中药!



全是都以脂肪为主的胎生贝湖鱼



此外,苏武还可以靠杜父鱼、海螺、龙虾等几十种湖产,或者捕猎驯鹿来大快朵颐。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根据记载,单于弟弟在贝加尔湖狩猎三年后也生病了。他赐给苏武马、牲畜(公母牛羊)、衣服、帐篷。在他死后,部属离开。附近的丁零人在当年就盗走了苏武的牛羊,他又回到了开始没有牲畜的困顿状态。



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驯鹿





经常出现在贝加尔湖畔的西伯利亚岩羊



公元前3世纪左右,丁零人已散居在贝加尔湖一带,并被匈奴征服,纳入其部落联盟。他们属于贝加尔湖南方色楞格河流域、蒙古高原北部和南西伯利亚的突厥系游牧民族 。其活动的阿巴干城和乌兰乌德城附近,还发现过中国汉代的宫殿建筑和城市遗址,出土刻有“天子千秋、常乐未央”的瓦当 。后来丁零的一部形成了铁勒部落的一支,也就是骨利干人,居安加拉河至贝加尔湖以南。

据记载,骨利干人其地在夏天几乎没有日落。当地还出好马。他们先是东突厥的臣下,后臣服于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贡“十骥”。此后又融入回纥汗国,在蒙古征服后,形成了今天的布里亚特蒙古人。



古代丁零人的后裔布里亚特蒙古萨满


考古证明,那一时期匈奴人在贝加尔湖地区形成了城镇和农田。虽然这些丁零人的一些人偷了苏武的牛羊,但也会帮助苏武交换他所缺乏的粮食、农具、盐等重要生活用品。

公元前72年,也就是苏武归汉以后。匈奴在汉朝和乌孙部落的联合打击下败北,入冬后又遭遇大型雪灾,百姓、牲畜损失良多,丁零趁机攻打匈奴形成独立。



1700年俄罗斯地图上的贝加尔湖地区


古人的漫漫长夜,除了创造人类,几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因此苏武回汉朝时说,自己在北海和匈奴妹子有生个儿子。

要知道他出使匈奴时,已经年过40,回到汉朝已年过60。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还能与匈奴妹子产生诸多爱情的结晶(考虑到古代的婴儿死亡率和女儿无法归国,无疑苏武在匈奴不止让匈奴妹子怀孕一次),西伯利亚的纯天然草药和温泉,无疑是他能够强体健身的基础。



今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的妇女



在贝加尔湖可以找到海量的药用植物,大约有一千多种。当地无疑是中医爱好者的天堂。例如,红景天、熊果、甘草、岩白菜、松林子宫、茴香、越桔、母菊、鳞毛蕨、蕨类等许多种类。其中一种当地萨满常用于治疗仪式的百里香,主要生长在岩石边坡和草原。它含有精油,它的浸泡液可广泛于治疗各种疾病,是堪比中医白兰根的神药。

还有猎人常吃的映山红,为持续跟踪猎物而补充精力的滋补品,也是保持男性精力的一种草药。



苏武可以在贝加尔湖附近找到很多经典的中草药材



当地也产亚当斯杜鹃花、巴丹叶,这些都有助于解毒消炎、增强免疫的草药。还有柳兰茶这种富含丰富的抗氧化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植物。据了解,这种植物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橙子多3倍。

如果苏武犯了思乡病,引发抑郁症,也可以建议他试试泡一颗委陵菜。据说可以有助于恢复神经系统,缓解抑郁症。苏武生活的草原还产中华保健神药--冬虫夏草。



苏武也可以在贝加尔湖畔找到冬虫夏草



像贝加尔湖这样的湖泊,处于地震带附近。不小地震很多,更盛产温泉。今天已发现的医用温泉就有300余处。温泉具有镇静、止痛和消炎的功能。能改善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并调节皮肤的功能。苏武老先生暂时放下手持的汉朝符节,泡在温泉中放松治疗一番,想必十分地惬意。



老乡见老乡 两眼泪汪汪



在苏武流亡的后期,投降的汉朝将军李陵曾来探望他。并送给他酒、歌舞表演和牛羊数十头。二人在湖畔把酒言欢,欣赏匈奴妹子们的歌舞。能在西伯利亚遇到陕西老乡,听着来自家乡的消息,和自己归乡的希望,让苏武颇为欣慰。



豫剧《苏武牧羊》众多喜羊羊簇拥的苏武



实际上,苏武的贝加尔湖流放生活是十分精彩的。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流放的后期,也不乏老乡探望、匈奴妹子的歌舞和美酒。

贝加尔湖的优美环境和孤独的流放生活,锻造出苏武的强健身心。在他终于回国后,便卷入了权臣霍光的党争。最终导致长子被杀,自己罢官被囚。但面对如此的晚年厄运,苏武仍然平静安详地活到了八十岁。转载于头条 冷炮历史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苏武不吃羊了?

我家也养羊,可我也不会天天吃羊肉呀

看看《汉书》怎么说的: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去北海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去。这分明就是不让回去了,用一个戏谑的理由来羁縻他而已。流放北海,远离大汉,没有逃回去的机会。就是现在的监视居住。

匈奴并没有想弄死他,可是也不想放他。但是匈奴又没有监狱这些刑事机构来关押他,所以只能流放北海。不能直接弄死苏武,自然要给食物,但是也不会让他食物很充足,过得很潇洒,还是要折服一下他,最好能让他屈服投降。

才到北海的时候,粮食没有运到,只能挖些野鼠收集储存的果实、种子吃。羊估计也不会很多,又没有母羊,不能繁殖,吃一只少一只。食物不充足,苏武必须从长计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随便吃羊的。所以必须采集一些野鼠储存的食物来补充。

还有一点,“廪食不至”说明是有粮食补给的,估计不多,有时又因种种原因运不到。可苏武是汉人,估计也不习惯天天吃羊肉,想吃粮食有没有,挖些野鼠储存的果实吃也正常。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这说明苏武不仅吃羊,而且因为有于靬王赠送的牛羊、物品还过了一段很不错的日子于靬王和他关系不错,送了他不少东西。可是后来于靬王死了,部下也迁徙走了,苏武的牛羊又被丁令人偷走了,生活又窘迫了。

这是草原居民经常碰到的事。别看草原牧民天天吃肉,其实生活还是很苦的,毕竟畜牧业收入不稳定,最大的问题是食物储存难题。肉不像粮食可以长期储存。遇到大雪大寒,牲畜大量冻死;遇到大旱,牲畜大量饿死;遇到抢劫,牲畜就会大量减少;遇到瘟疫,牲畜就会大量瘟死。这时就会食物短缺,生活就会很苦,挖野鼠储存的食物吃也是常有的事,并非苏武发明的。

苏武是个有气节,不辱使命的人。

也没必要搜肠刮肚、牵强附会的找各种观点来旁证。客观的事事实就可以证明了

user avatar

讲《苏武传》,“苏武被匈奴拘禁滞留19年,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甚至吃老鼠吃草籽……”

学生问:“老师,他为啥不吃羊?”

当时我就蒙了,从来没想过,他为什么不吃羊?为什么呀?在课堂上仓促地说:“可能在苏武心中‘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不愿意监守自盗吧。“

回来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思考:

第一,“他没有带孜然。”哈哈,逗你一乐,不过也是事实。孜然最开始是香料,后用于烹饪,大约是在唐代以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那么没有孜然,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汉代人究竟吃不吃羊肉?我们知道最早的时候猪牛羊是祭祀用的,《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也就说作为珍贵的食材,羊肉一般人是吃不到的。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华元就因为分食羊肉不公而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唐宋时期,吃羊肉在贵族间盛行(牛,作为生产资料还是要保护的)。那么,我们看到了,苏武之前有人吃,苏武之后仍有人吃。苏武作为汉使,“位列将”,“爵通侯”,人又在塞外,吃个羊肉应该不算啥大事。当然不排除苏武本人饮食习惯就是不吃羊的,毕竟受不了羊膻味的人还是蛮多的。在生死关头,不吃,我认为是个人选择,毕竟死神面前还要挑剔味道不合常情,毕竟他连老鼠都吃了。好,苏武不吃羊不是自然条件不允许,而是个人选择。

第二,为了国家尊严。苏武是汉使,他的行为就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关乎国家民族大义。这点苏武本人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猪队友张胜的密谋败露之后,苏武为不受连累损害国家尊严两次要自杀。“见犯乃死,重负国”。在匈奴多次威逼利诱,劝降无果的情况下,“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你看到了,让苏武去没有人烟的北海放牧公羊,等到公羊产子才能归汉,是匈奴人刁难苏武而设置的“不可能的任务”,是对苏武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苏武在这种情况下不吃羊,不给匈奴人口实,是无声的反抗,是捍卫国家尊严。

第三,为了个人尊严。苏武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猪队友”副将张胜不仅参与了匈奴内部的谋反,而且在连累了苏武的情况下投降了。苏武不认罪不投降,自杀被抢救回来后,卫律李陵等来劝降均拒绝了。特别是好友李陵的劝降,极具说服力,从匈奴单于诚意款款,苏武家破人亡,自己投降心态和汉武帝不值得尽忠等方面,可谓入情入理,句句肺腑。苏武却用"感皇恩",“臣侍君,犹子侍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回绝了。可以看出苏武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是极高的,忠君爱国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利益交换或索取。而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坦荡刚毅,有自己的坚守,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体面。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理解苏武宁愿啮雪吞毡,吃草籽吃老鼠也不愿吃羊的行为。就像《庄子*秋水》中记载了那种志向高洁的鸟,“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很难想象苏武会成为一个监守自盗的人。

第四,为了树立典型。写下这一条时,我心里也在想,是苏武不吃羊?还是班固认为苏武不能吃羊?这么说吧,苏武远在北海不毛之地,不见人烟,而且与外界几乎不联系。他吃不吃羊,谁去查证?放牧的公羊究竟是不是自然死亡?为苏武立传,因为苏武放牧十九年不辱使命,大义凛然,堪称道德楷模。为了凸显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张胜、卫律、李陵,他们衬托了苏武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怨无悔。那么班固不写苏武吃羊,是不是也是为了苏武的英雄形象呢?当然这样想,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假如我告诉你,苏武在匈奴娶了个匈奴女人,生了个儿子叫“通国”呢?后来通过汉宣帝从匈奴赎了回来,做了郎官呢?你心中的英雄是不是轰然倒塌了?

我们敬仰英雄,也得允许英雄是个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

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几点。

也有学生问我:“老师,苏武值得么?”这个问题,我不回答。价值判断这个事儿,得你自己来。你看重什么,自然会选择什么。

最后撒点鸡汤: “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user avatar

苏武是使者,出使匈奴代表的是大汉的形象。副官张胜参与刺杀卫律事败之后,怕死而降;卫律劝苏武也投降,苏武拒绝并且拔刀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匈奴想饿死他,就给他关到了大窖里面,然后苏武就饮雪吞毡数日不死。

这里的'毡"经人考证是发菜,又名毡毛菜,蓝藻类,高蛋白,贝加尔湖等地的土特产,苏武当时吃的就是这东西,纯绿色食品,至今仍是当地牧民家宴的菜品。

再说为什么苏武不吃羊。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汉书 李广苏建传》

原文写的很清楚,匈奴把他迁到北海牧羝,并说羝产乳的时候才放他回汉,同时没有给他粮食。

羝是什么?就是公羊。牧羝就是牧一群公羊。这一群公羊吃一只就少一只,少一只就少一分回汉的机会。

可能匈奴的本意就是永远不会放你回汉,不给你粮食看你饿极了吃不吃羊。注意,这些羊都不是苏武的,都是匈奴人的。苏武要是吃掉了匈奴的羊就相当于是受了匈奴的恩惠,那么匈奴就能进一步地感化他,攻略他。(写到这里要提醒一些妹子,尽量不要接受没有感觉的男生的恩惠,因为他们大多就是抱着和匈奴人一样的心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同时苏武作为外交官,又不能偷吃了羊装作被狼叼走了。所以他坚决不吃,况且那些野菜野鼠和羊肉比起来未必就差。野鼠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蛋自质含量丰富,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味,野鼠汤非常滋补,广西柳州以及昭平县就有“一鼠胜三鸡”的说法,菜色泽红润,色、香、味、形俱佳。金庸在《连城诀》里写到:

宝象曾吃过老鼠,知道鼠肉之味与瘦猪肉也差不多,眼见这两头老鼠毫不肥大,想是破庙之中无甚食物之故,一时沉吟未决。

况且羊肉的膻味在没有一些材料辅助的情况下很难消除,苏武未必喜欢吃。野菜前面也提到了,都是高蛋白绿色食品,现代人都想吃的东西。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苏武不吃那些公羊就显而易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那段岁月,真是比黄连还要苦涩百倍。你想啊,北风呼啸,冰雪封地,哪里是人间该有的模样?苏武,堂堂汉朝使者,就这样被匈奴单于丢在了这苦寒之地,牧羊一守就是十九年。你说他为什么不吃羊?这问题问得,简直是让他身处炼狱,还要再给一把火。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苏武牧的是“义羊”。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在二十世纪末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世界格局。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场巨变的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尽管其过程伴随着阵痛与挑战。首先,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终结为思想解放创造了空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既有 一些值得肯定的早期努力和理论基础,但更多的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整体而言,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是 “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其后期,由于经济压力和官僚主义的阻碍,环境问.............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苏联,这个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极其醒目位置的国家,其扮演的角色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一个巨型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投射出权力斗争的阴影。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人类文明探索自身可能性的一场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实验。要理解苏联的角色,我们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191.............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苏联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段既辉煌又充满遗憾的历史。它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充满了国家意志的驱动、军事需求的牵引,以及在意识形态壁垒下的独特探索。早期起步与辉煌:通信先行,军事驱动在电子信息技术萌芽的早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列昂尼.............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苏联的别名:一段历史的缩影提起苏联,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在20世纪呼风唤雨的庞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苏联也曾有过许多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简称,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简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政治诉求甚至民间情感的折射。而当人们提到“俄罗斯”,它又是否能完全等同于那个曾经.............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名义上是为了协助中国抗日战争,但其在驻扎期间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和财产的处理,引发了诸多争议,并被一些历史研究者称为“暴行”。要详细了解这一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背景:首先,理解苏军进入东北的背景至关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统治已显颓势.............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 回答
    关于苏联军队在东北枪毙违纪士兵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况下,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是苏联军队纪律体系的一部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苏联军队以其严酷的纪律而闻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历史传统和战争时期的需求。在.............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