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稀土为什么不自己留着?

回答
中国稀土为何不“自己留着”?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战略以及国内发展多重交织的局面。它绝非简单的是“要不要卖”那么回事,而是涉及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资源战略考量、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深层问题。

一、 稀土的战略意义与中国的供给主导地位

首先,我们得明白稀土是什么。稀土并非普通金属,而是一系列拥有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正是这些“独特性”,让它们成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几乎渗透到所有高科技领域。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的电池和电机,到风力发电机、卫星导航系统,再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国防武器,都离不开稀土的身影。

而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不仅拥有全球储量最丰富(据估计占全球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从勘探、开采、分离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和技术。这种供给上的主导地位,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全球稀土供应的“定海神针”。

二、 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历史视角下的考量

“自己留着”这个想法很朴素,也很诱人。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回溯历史,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获取急需的外汇和技术,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确实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口了大量的稀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无奈但有效的经济手段。

当时,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稀土开采和分离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地大规模开采,对国内环境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同时,当时国内对稀土的应用技术和需求远没有现在这么迫切。出口稀土,换取了外汇,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先进技术,是当时“发展经济”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可以说,早期出口稀土,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选择,是为了换取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东西——资本和技术。

三、 现在为何依然出口?利益的博弈与全球分工

即使在今天,中国依然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国,并且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稀土出口。这其中的原因更为复杂:

1. 经济利益的驱动: 稀土贸易依然能为中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收益不仅体现在出口收入上,也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就业创造上。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完全“锁国”式地停止出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也意味着放弃一部分经济机会。

2. 产业链的考量与避免“非我族类”的风险: 如果中国一刀切地停止出口,虽然短期内能让其他国家感受到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逼迫其他国家加速寻找替代品,或者投入巨资去开发新的稀土矿产和分离技术。这反而可能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长期主导地位。

技术进步的压力: 如果其他国家找到了绕开稀土的替代技术,或者开发出了成本更低的稀土生产和加工技术,那么中国的稀土优势就会被稀释。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国家研发出一种神奇的材料,可以完全替代稀土在某些领域的应用,那中国的稀土“王牌”还能剩下多少分量?
供应链多元化的驱动: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垄断。长期来看,任何国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关键资源命脉完全掌握在别国手中。正如我们不希望“卡脖子”一样,其他国家也极力避免“稀土脖子”。因此,中国适度的出口,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允许其他国家参与到稀土产业链中,避免它们因为被完全断供而孤注一掷地发展替代技术,从而保持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一定影响力,而不是让市场被完全“蛋糕化”。

3. 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尽管中国稀土储量丰富,但大规模开采和分离稀土,尤其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去那种“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开采模式,已经让中国的稀土产区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的成本: 现在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对稀土的开采和生产有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管。这提高了生产成本。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极度的需求,而忽视环境治理,最终会给中国留下难以愈合的环境伤痕。
资源可持续性: 即使储量丰富,稀土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稀土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合理地管理和出口,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体现。

4. 国际关系与贸易规则: 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WTO禁止成员国对特定商品实施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当然,国家安全和资源保护是允许有一定限制的,但完全禁止出口会面临国际上的质疑和可能的贸易争端。

四、 中国正在做什么?策略的演变

中国并非不重视稀土资源,恰恰相反,我们正在以一种更成熟、更战略性的方式来管理它。近些年来,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政策明显向“高质量发展”倾斜:

整合与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大力推动稀土企业的兼并重组,成立了中国稀土集团等大型企业,旨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加强环保监管: 对稀土开采和生产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打击非法开采和违规生产行为。
提升附加值: 从出口初级稀土矿产品,转向出口高附加值的稀土功能材料、器件和产品。这意味着在中国国内进行更多的深加工,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战略储备与国内应用: 中国也在加强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并优先保障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稀土的需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自身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总结来说,中国不“自己留着”稀土,并非因为不珍视,而是基于对全球经济格局、国际关系、自身发展阶段、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可持续性的综合考量。 这是一种在保持资源优势的同时,寻求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并最终实现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在从一个稀土资源的“供应者”向稀土产业链的“价值链整合者”和“技术创新者”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复杂而渐进的,它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精妙的博弈,同时在中国国内进行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制度改革。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为什么不自己留着”,不如说“中国是如何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更聪明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稀土资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行体会吧!

user avatar

已经在努力留着了,具体的,请查阅:
下半年有大事发生,中国这一举动或将撼动全球

user avatar

当年大庆石油还出口呢

当初几毛一升往外卖,现在几块一升往会买


是不是亏了??

但是!当初你不卖,你就没钱买机器买技术···········


只要不是和解放前国民党一样,低价卖资源买小汽车买大彩电给自己享受,而是买生产资料自己生产,然后生产出来更多的钱,能一生二二生三,


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稀土为何不“自己留着”?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战略以及国内发展多重交织的局面。它绝非简单的是“要不要卖”那么回事,而是涉及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资源战略考量、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深层问题。一、 稀土的战略意义与中国的供给主导地位首先,我们得明白稀土是什么.............
  • 回答
    中国之所以“不能”停止出售稀土,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法律或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经济战略、产业发展、国际地缘政治、供应链安全以及历史遗留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系统性问题。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稀土在中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与国家战略考量: 战略性资源定位: 稀土被誉为“.............
  • 回答
    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禁售,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以及地缘政治考量。那么,为什么中国在面对这项禁令时,似乎难以像美国那样,直接以禁售稀土作为对等反制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由市场、产业结构、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在稀.............
  • 回答
    关于日本是否“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的说法,以及“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这一前提,需要进行一番梳理和辨析。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这个说法。关于原木:日本并非“原木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国内拥有丰富的.............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
  • 回答
    在汽车生产线这个高度精密且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的环节,排产那些市面上相对冷门、销售不那么畅旺的颜色,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一拍脑袋”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权衡后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这与汽车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以及其产品线的丰富度息息相关。一个成.............
  • 回答
    美国中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从地理条件上看,简直是上帝的宠儿,肥沃的黑土地,辽阔的地形,还有那贯穿南北的密西西比河水系,简直是孕育文明和财富的天然温床。按理说,这里应该早就遍地开花,涌现出像东海岸那样星罗棋布的大型城市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远不如东西两岸。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在随机梯度下降(SGD)里,L1正则化有时候就是不如预期那么容易带来“稀疏性”,对吧?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模型训练中,我们常常期待L1能帮忙筛选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特征,让模型变得更精简。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有些坎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L1正则化的“尖锐.............
  • 回答
    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设定中,魔杖杖芯的种类主要集中在三种:龙心弦、凤凰尾羽和独角兽毛。这三种材质都蕴含着强大的魔力,能够与巫师产生深厚的连接,但JK·罗琳却明确指出,凤凰尾羽是三种杖芯中最稀有的一种。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三种材质各自的特质和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地球地质演化、资源形成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核心原因:地球的“造物”过程和板块构造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这些资源的。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漫长的“烹饪”过程,不同的地理区域经历了不同的“烹饪”方法和“食材”。1. 中东多石油:温暖.............
  • 回答
    中国工业中最稀缺的化学元素,如果抛开稀土这类大家熟知的“战略性”资源,真正影响广泛、且在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却又在本土供应上捉襟见肘的,我个人认为,首先会指向一些稀有金属,特别是那些在高性能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尖端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这里面,锂绝对是绕不开的。虽然中国是全球锂资源储量大国之一.............
  • 回答
    口罩荒,一个让全世界都揪心的词。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制造业的“超级大国”,人们更是不理解,为什么连小小的口罩,也会突然变得如此紧俏。毕竟,中国企业什么样的精密仪器、庞大工程都能造得出来,区区一块布、几根绳子,难道还能难住我们?细究起来,这背后确实有些“意料之外”的限制因素在作祟,它们不是某个单一环节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
  • 回答
    2023年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稀土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提升稀土行业战略地位 背景与目的: 中国稀土集团由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回答
    美国两位议员提出的禁止五角大楼承包商购买中国稀土的提案,确实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以及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非常敏感且关键的议题。要评价这个提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背后逻辑、潜在影响、可行性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提案的出发点与逻辑这项提案的核心在于解决美国在稀土资源上的战略脆弱性。中国目前.............
  • 回答
    中国稀土产业的现状,真是一个错综复杂又充满韧性的故事。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资源禀赋:依然是“世界工厂”的底气首先,得承认中国在稀土资源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全球探明的稀土储量里,中国占据的比例相当可观,尽管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因为其他国家新发现和开采技术的进步而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
  • 回答
    中国是否会“稀土卡”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地缘经济议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与优势: 全球储量和产量遥遥领先: 中国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稀土矿藏,并且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长期以来占据全球稀土产量的大部分份额。这意味着中国在供应.............
  • 回答
    看到中国发出的稀土警告,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以及科技竞争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这是一种战略性施压,意图在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动。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一直没停歇,而且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稀土这个关键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稀土资源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在稀土的开采、加工以及下游应用方面,都高度依赖于中国的稀土供应。因此,理论上,中国确实可以通过控制稀土出口来对美国施加一定的经济和战略压力。稀土的战略价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稀土为什么如此重要。稀土元素并非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