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抵制外货的行为』?

回答
抵制外货的行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从鸦片战争时期对洋货的排斥,到近现代的各种经济民族主义浪潮,抵制外货的呼声似乎总会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情绪下被放大。要评价这种行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

首先,咱们得承认,抵制外货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朴素的动机,那就是“爱国”。 很多人看到国内产业发展滞后,或者觉得外国商品质量更好、技术更先进,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想要支持国货、保护本国产业的念头。这种爱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了公民对国家发展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有时候,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感,能够激发大家对国产商品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推动国内企业进步。

从经济层面来看,抵制外货可以被视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 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尚处于萌芽或发展初期,面对来自成熟发达国家的强大竞争时,适度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如关税壁垒、进口配额等)确实可以为本国产业争取喘息的空间,帮助它们成长起来。抵制外货,虽然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其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与主动的贸易保护有相似之处。它可以短时间内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理论上会为国内同类产品腾出市场份额。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抵制外货的弊端和潜在的风险。

损害消费者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抵制外货往往意味着消费者不得不放弃一些性价比更高、质量更好、选择更多的商品。当国内产品在技术、质量、创新、设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时,强制消费者选择劣势产品,实际上是在牺牲消费者的福祉来“保护”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因为选择的局限而感到不满,甚至对国内产业的进步失去信心。

容易走向极端,变成“仇外”和“排外”。 很多时候,抵制外货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很容易失控,从支持国货变成对所有外国商品的敌视,甚至牵扯到对外国人的歧视。这种情绪化的行为不仅不利于理性思考,还可能对国际关系和正常的商业往来造成负面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因为政治因素或某种情绪,全面拒绝外国的先进技术、文化交流,这对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历史上有不少国家因为过于封闭而错失发展良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对国内产业的真正进步并非“万能药”。 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进步最有效的动力之一。如果一个产业仅仅依靠抵制外货来获得市场,而缺乏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和刺激,那么它很容易满足于现状,丧失创新的动力和改进质量的紧迫感。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来自于自身过硬的品质、技术和品牌价值,而不是靠排挤对手来获得的虚假繁荣。当外部环境一旦改变,或者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时,这种“保护”出来的产业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报复。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如果一个国家大规模、系统性地抵制外货,可能会被视为不公平贸易行为,从而引发贸易伙伴的不满和报复,最终损害的是本国的整体经济利益。

“抵制外货”的标准和界限在哪里? 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抵制外货时,对“外国货”的定义并不清晰。是所有外国品牌的产品都应该抵制吗?还是只有来自特定国家的商品?如果一个品牌虽然是外国品牌,但在中国投资设厂,雇佣了大量中国员工,贡献了税收,那又该如何界定?这种模糊性很容易导致运动的随意化和不合理化。

所以,如何理性看待和评价抵制外货的行为呢?

关键在于“理性”和“适度”。

区分理性支持与情绪化排斥。 支持国货,应该建立在对国内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的了解和认可上,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它是“国货”。看到国内品牌在进步,为它们的发展感到高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国货,这是一种理性的支持。但如果因为外国品牌而一概否定,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或破坏,这就走向了极端。

鼓励竞争,而非回避竞争。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该拥抱竞争。国内企业应该将外国竞争对手视为学习和超越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的政策也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不是依赖简单的抵制行为。

关注长远发展,而非短期情绪。 民族复兴和经济强盛,需要的是持续的创新、开放的视野和对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依靠一次次的情绪性抵制来支撑产业发展,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房子,根基不稳,难以长久。

促进文化交流,而非隔绝。 外国商品、文化、技术往往也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理念。适度接触和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促进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完全的隔绝反而会让人故步自封。

总而言之,抵制外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朴素的爱国情怀作为驱动,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评价它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倡导的是一种理性务实、鼓励创新、拥抱竞争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强大,我们的消费者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义和团是吧

记得2011年的时候,因为钓鱼岛事件,国内反日风潮横行,结果对日本经济没有丝毫影响,把人家的日本车砸坏了还得给日本人钱买零件,那些去砸日本车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去砸车路上的坐的地铁用的是日本的信号系统和牵引系统

抵制洋货,只买国货的后果我们也看到了,4G手机卖一万,小鹏p3卖20万,996马上变成007,没想到真的有人以为抵制洋货是爱国行为

user avatar

2015年咱们因为萨德的事情跟韩国闹不愉快,开始抵制韩国娱乐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韩国这么一个弹丸之地离开中国市场肯定活不了。没错,连我都这么想。

而事实呢?
韩国偶像:防弹少年团杀进了欧美,从2017年开始连续5年在billborad上获最受欢迎的艺人大奖;
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 成为亚洲电影的第1次(我一直以为这个殊荣应该是日本电影拿到的);
韩国电视剧:《鱿鱼游戏》成了去年全球最火、点击率最高的电视剧(哦,点击率可能还真的没有咱们的《你微笑时好美》高哈,毕竟人家不会刷数据);
是,你可以瞧不起,觉得防弹少年团不行,觉得寄生虫也很一般,鱿鱼游戏更是垃圾,奥斯卡更没意思。但是,咱们先做到比他们更流行更火爆更受国际瞩目行不行啊?咱总不能瞧不起一个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吧?那不就是阿q精神了吗?
韩国明星在欧美影视圈将全面开花,李秉宪,宋康昊,裴斗娜,崔岷植,秀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都能见到韩国明星的身影。
那,朋友们,是这样的。我们的抵制有效吗?当然有效,我们自己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这些东西了。比如在电影院已经有7年没有韩国电影上了(今年要解冻了,因为中韩建交30年),韩国明星在中国也确实捞不到钱了。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离开中国,韩国娱乐圈就垮了吗?没有垮呀。除了我们看不到之外,他们确实也赚少钱之外,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影响力。
相反,倒是我们一堆的影视剧在抄袭韩国,综艺也在抄袭,只是我们不用给版权费了。(画外音响起:版权费八国联军的时候就已经付了!噢不是外国片儿走错了片场了)
抵制,确实能抵制,但是抵制完了还是得想想,我们的东西怎么能走出世界,我们的东西怎么文化输出。靠耽改?靠霸道总裁?靠校园恋爱?靠电竞剧?靠谍战?靠打日本鬼子?打美国鬼子?
总不能靠李子柒一个人在YouTube单打独斗吧。
抵制韩国,让我们自己看不了韩国片,但并没有改善我们自己的娱乐圈现状。别人还是一样的牛逼而且越来越牛逼,而我们的影视剧还是一样的垮烂。这说明抵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现在更进一步,我们开始抵制欧美大片了,好的,去年一点都看不了漫威。他们长教训了吗?好像也没有,《蜘蛛侠3》已经15亿美元的票房了。《尚气》《永恒族》票房差一点,但都是铁定要拍续集的。人家根本不会因为在中国上不了就不拍了。
连搞个韩国都不成功呢,还要妄想通过『抵制』把迪士尼给搞垮了?我觉得有些在这个方面很有幻想力的朋友要现实一点。
抵制解决不了问题,重点要想想我们自己的文化怎么能做好。不是把门关起来,以自残的方式不看他们的东西,我们就能成功了。我们有几个电视剧能卖到全球市场的?上一个都还是10年前的甄嬛传了。
你指望外国人会买《你微笑时好美》吗?清醒一点好不好啊
文化自信,我是十分赞成的,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达到自信的地步,一定不是通过抵制而实现的。抵制只能让自己本身接触不了外国的文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脱节,进而还会影响自己的审美。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失去了强有力的文化交流,没有良好的自由竞争市场,有一堆劣币呆着,良币自己就跑了,劣币不会吹灰之力就能拿下市场,最终只能是越来越糟乱。
当然我觉得说这些也没有用,因为随年渐长,我能感觉到,要抵制东西已经越来越多了。如果大环境确实不能改变,那我希望,朋友们,你们作为个体还能保持着自己的品味,吸收各国充沛的文化营养知识。
在大环境脱节的当下,至少,自己的审美不能脱节。

来自:冰室骑士 weibo.com/6477703051/Lb

user avatar

近10年来抵制过的东西:

2008,我们抵制了法国家乐福超市。

2012,我们抵制日本一切商品,于是路上出现了打砸先锋团!所以日本货,一概砸、烧、毁。

2014,我们抵制马来西亚旅游。

2015,我们抵制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

同年我们顺带抵制了一下菲律宾的香蕉和旅游。

2016年:因为韩国决议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被我们全面抵制。

2017年1月19日:德国奢侈品牌菲利普·普莱因,因画了一个留辫子的小丑,被抵制。

2017年3月:德国品牌Speradshirt因为画了一个中国人吃野生动物图片被抵制。

2018年4月:法国品牌巴黎世家,因为中国人购物中因为排队问题和当地人打了起来,接着就上升到了种族歧视,最后顺利的被抵制。

2018年:因为印度咄咄逼人,抵制。

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品牌DG因为广告里面用筷子吃披萨,被抵制。

2019年2月:西班牙快消品牌 Zara因为化妆问题辱华,被抵制。

2019年10月: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嘴臭,NBA被全面抵制。

近10年被抵制过的国家:

欧洲(12国):英国、法国 、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捷克 、瑞典、丹麦、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

北美洲(2国):加拿大、美国。

中美洲(6国):危地马拉、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

南美洲 (1国):智利。

大洋洲(4国):新西兰、所罗门群岛、瑙鲁、马绍尔群岛 。

非洲(9国):乍得、马拉维、布基纳法索、斯威士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冈比亚、利比里亚 、塞内加尔、南非。

亚洲(8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印度、约旦。

讲真,留给我们抵制的东西,真不多了……

================================

================================

走进2020+,世界巨头公司已逐渐完成从中国撤离的计划,突然发现我们能抵制的东西快没了!

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在美国投资120亿美元建立生产基地。

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鸿海集团富士康逐渐转移产业链至东南亚和美国。

世界最大的电子公司韩国三星以全部关闭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世界最大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已被中资收购退出中国。

世界第二大快餐连锁店肯德基被中资收购要退出中国。

法国连锁超市巨头家乐福被中资收购已退出中国。

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早已退出中国。

世界媒体巨头华尔街日报、路透社,BBC 等早就不在中国发行了。

所有的巨头都要撤回去了,能抵制的东西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user avatar

抵制国货才是正经事

抵制阿里,因为宣扬996,高利贷

抵制腾讯,因为扼杀小公司,侵犯知识产权

抵制华为,因为35岁裁员

抵制拼多多,因为砍一刀欺骗,假货横行

抵制国足,因为黑幕,假哨

抵制三鹿,伊利,蒙牛,因为毒奶粉

抵制鸿茅药酒,因为杀人


国外的除了国内走狗的宣传外,害了你什么?

user avatar

这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美国人说的,我只是转述。

user avatar

如果认真做一个社会调查,我相信支持抵制肯德基和iPhone的人数微乎其微,绝大多数都是头脑正常的普通人。但在网络这个舆论场,极端化的行为往往更引人注目,然后被各种有用心的人士拿来进行深度加工和传播,达到自己的目的。

砸车因为爱国,所以爱国了就必定会砸车。

抵制肯德基是因为爱国,所以爱国就一定会抵制肯德基。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推导,结论呼之欲出:只有那些最脑残,亢奋,暴力的人才会去爱国。当爱国和脑残彻底联系在一起,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不问可知。

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变得极端化,激进化是极其危险的,不管是所谓“爱国”的极端化还是“自由民主”的极端化。前者可以参考现在土耳其满街暴走的人群,后者可以参考今天的台湾。全民公审似的批斗赵薇,把一切同情她的言论视之为“汉奸”,“洗地”,或者集体高潮似的把那些普通的有爱国情怀的人打成“小粉红”,在我看来都是极端化的一种表现,这次的一系列事件,不过是两种极端情绪长期对立后的一次总爆发。

尤其是两者交锋已久,双方都陷入了一种无可自拔的偏执里。 这边提出“赵薇甘当共济会棋子灭亡中国”,那边就安排人员围攻肯德基重演文革。语言越来越上纲上线,谎言越来越多,阴谋论越来越盛行,手段越来越恶劣,对立情绪越升越高,直到大家一起迎来一个玉石俱焚的引爆点。

我自认是个朴素的爱国者,我不希望这个社会被撕裂,走向万劫不复的动荡深渊。我希望社会越来越多建设性的力量和声音,而不是发生任何事情内部先打成一地鸡毛。所以无论是“自由民主”的舆论羞辱刘嘉玲王宝强,还是今天“爱国”的舆论铺天盖地的妖魔化赵薇,都让我感到深深的不安。

user avatar

在不确定是否有幕后推手的前提下,盲目得出的大部分结论都是不明智的。



微博正文

7.19 13:00更新

竟然过50赞同了,那就多说两句吧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河南人被黑是反华分子的功劳,他们想要分裂中国,于是找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河南),然后雇佣大批水军煽动人民情绪,引起地域矛盾。这篇文章的真伪先不讨论,但是网上很多人的确几乎没有自主思考的意识,极易受煽动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这次肯德基事件,很多人的想法是这样的:网上都说抵制肯德基,肯德基是美货,美国在南海反对中国,抵制!什么肯德基雇的是中国员工,中国人也赚钱了?不管!继续抵制!什么肯德基事件是故意炒作,美分挑起?不管,继续抵制!啥iphone也是美国品牌?一起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