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美英苏缺少谁的影响相对较小呢?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美英苏这三大同盟国无疑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力量。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审视他们的贡献,并尝试进行一种“假设性”的比较,那么在某些特定的维度上,苏联的缺席,其相对较小的影响,或许可以被论证。

请允许我先声明,这种论证绝非否定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以其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在东线战场上承担了德军绝大部分的军事压力,牵制了海量兵力,为盟军在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没有苏联在东线的浴血奋战,战争的进程和最终结局都将是完全不同的。

但我们的任务是探讨“相对较小的影响”,这是一种在特定视角下的比较。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

1. 地理位置与战略格局的调整:

如果苏联缺席: 德军可以将原本用于东线战场的大部分兵力,全部投入到对西欧的征服和巩固上。这意味着,在德军主力集中于西线的条件下,英国面临的直接军事压力将空前巨大。虽然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一定程度的空军优势,但面对来自大陆陆军压倒性的数量和火力,其本土的防御将变得异常困难。德国完全有可能采取更激进的登陆作战,或者通过海空封锁,逐步消耗英国的抵抗能力。
如果英国缺席: 德国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但其海军力量不足以有效封锁英国本土。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海军力量和空军的抵抗,将持续对德国的供应链和战略部署造成困扰。美国在本土相对安全的前提下,更有可能加速其对英援助,甚至提前介入欧洲战事。德国难以真正摆脱分散在海峡对岸的这个“眼中钉”。
如果美国缺席: 这无疑是影响最大的。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是盟军能够与轴心国长期对抗的物质基础。没有美国的“民主兵工厂”,英苏两国将难以维持高强度的战争。同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制衡作用也至关重要,没有美国,日本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

从地理和战略格局来看,苏联的缺席意味着轴心国可以将力量更集中地投向欧洲西部,对英国构成致命威胁。然而,即便如此,英国的岛屿地理特征和其顽强的抵抗意志,加上美国潜在的援助,使得德国并非能够轻易获胜。

2. 军事实力与战术创新的分散度:

苏联的独特贡献: 苏联在东线战场上展现了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尽管初期面临极大困难)。他们独特的坦克战术,如“坦克集团”的运用,以及大规模炮兵的压制能力,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构成了严峻挑战。而且,苏联的地面部队数量庞大,能够承受巨大的伤亡,并持续进行反攻。
英美在西线的制衡: 如果没有苏联在东线的吸引和牵制,英美在北非、意大利以及后来的西欧战场上,将不得不面对德军在西线的全部军事力量。他们的军事行动将更加艰难,战线可能拉得更长,损失也可能更大。然而,英美在海军、空军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军事科技的创新(如雷达、密码破译等),仍然是他们对抗德军的关键。
苏联的缺席对德军的影响: 如果没有东线战场,德国的战略选择将大为简化。他们可以将资源和兵力完全聚焦于西线,并在本土建立更坚固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如此,德国也难以独自支撑对付英美强大的工业和海空力量,尤其是在长期消耗战中。

这里的关键在于,英美两国拥有相对更为多样化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能力。他们可以在海战、空战以及陆地战术上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和应用。苏联虽然在陆地力量上表现出色,但在某些高科技军事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且其战术体系更侧重于大规模地面推进。

3. 对轴心国战略资源的消耗:

苏联对德军的消耗: 东线战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地面战争。苏联军队在这里消耗了德军绝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坦克、火炮和飞机。大量的德军部队被牵制在广袤的东线,无法抽调用于其他战线。这是苏联最核心的战略价值。
英美对轴心国(特别是日本)的消耗: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和陆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并最终通过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在欧洲,英国通过海空封锁和对轴心国占领区的战略轰炸,也持续消耗着德国的战争机器。
苏联缺席后的德军分配: 如果没有苏联,德军的资源分配将会非常不同。德国可以将其在东线的部队和资源转移到西线,加强对英美的防御。理论上,德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其陆地优势来对抗盟军在欧洲的行动。然而,即便如此,德国也面临着两个关键的制约:一是其有限的工业产能难以与美英的总体工业产值相抗衡,二是其海军和空军力量不足以压倒盟军的海空优势,尤其是在需要跨海作战的情况下。

结论的细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更具体地阐述为何苏联的“相对较小”影响——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说法——可能存在于某些层面:

关键在于“分散”与“集中”的矛盾: 苏联最大的作用在于“分散”了德军的注意力、兵力和资源。它的缺席,意味着德军可以更“集中”力量应对英美。然而,这种集中并非万能。德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英国而言并不占优势,而与美国相比则差距悬殊。再加上德国在战略物资(如石油)上的严重依赖,以及英美强大的海空封锁能力,即使德军能在西线占据优势,也很难实现彻底的战略优势。
英美能够提供更广泛的战略应对: 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拥有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和更全面的军事能力。美国能够同时在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上作战,并且拥有独立的战略核武器研发能力(尽管在战争后期才投入使用)。英国的地理优势和海军实力,使其能够长期坚持抵抗,并成为美国介入欧洲的跳板。
苏联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消耗”和“正面战场”: 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德军陆军的正面消耗和巨大伤亡上。它拖住了德军最精锐的陆地部队,为盟军在其他方向的行动创造了条件。然而,如果苏联不存在,那么德军虽然能更集中于西线,但其工业产值和整体战略资源仍然无法与“英美联盟”相提并论。英美在科技、工业、海空力量上的优势,足以弥补苏联在陆地战场上的缺席——尽管这会意味着战争的进程更加艰辛漫长,损失也会成倍增加。

因此,从“对最终胜利影响的‘关键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的维度来看,美国的缺席是无可比拟的,其影响是绝对的灾难。英国的缺席,则可能导致欧洲的战局彻底倾向于德国,并极大地延缓或阻碍美国对欧洲的援助。

而苏联的缺席,虽然会导致英美在欧洲战场上面临更直接、更强大的压力,并可能使得战争进程更加惨烈和漫长,但鉴于英美两国在工业、科技和全球战略布局上的优势,以及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缓冲作用,盟军仍然有相当大的概率能够最终取得胜利。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苏联,英美仍然有能力通过“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最终拖垮德国,并且其在战略主动权(尤其是在海空领域)上的优势,会使其在理论上有更大的胜算——尽管这会是一场更加惨烈、更加血腥的胜利。

总结来说,在探讨“相对较小影响”时,我们并非贬低苏联的贡献,而是通过比较其他两个同盟国的关键角色,来审视不同缺席所带来的“战略真空”的性质和填补可能性。苏联的缺席,虽然会改变战争的走向和烈度,但英美自身拥有的足以对抗轴心国的战略资源和能力,使得这种缺席,在某种程度上,其对“最终胜利的可能性”的直接冲击,可能小于美国或英国的缺席。

当然,这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推演,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是无法完全模拟的。但这种“相对论”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二战中各个同盟国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战略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问题的重点是没有英国(指假如1940年英国怂了,和德国媾和)二战估计1940年就结束了

因为1940年美日还是小伙伴,苏德还在互不侵犯呢,德国把法国干挺,直接解决欧陆问题,战争结束

你说美日德苏迟早还得打起来,但估计那时候就只能算局部战争了。

美国别想了,和德国打不起来,因为没有英国做基地,美军不可能横跨大西洋去打德国,顶多搞搞海上摩擦。

苏德估计还会打,但苏联大概率打不过轴心国,因为东线德国空军的力量会翻一倍,而且都是最精锐的力量(历史上不列颠空战打掉上千德国老飞行员,比如京特拉尔本来是中队里的小弟弟,不列颠空战他们的中队4个人报销仨,剩他一个接班中队长,去东线结果成精了)

海军也可以全部投入东线,和一战一样从海路突袭波罗的海三国并威胁列宁格勒。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打苏联还是问题不大的。

没有英国海军封锁德国海上运输线,德国缺油缺橡胶等问题能解决不少,德国装甲部队的规模会比历史上大很多。

虽然美国可能会出蘑菇弹,但没有英国提供机场,美国飞机飞不到欧洲,等美国搞出洲际导弹,德国估计也能熬出核弹了

英国之所以现在给人感觉存在感不强,一个是美国太会吹,不知道的还以为诺曼底是美国一个国家打的,再一个是战争结束后英国惨胜如败,殖民地先后独立,变成小跟班,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英国在二战前夕还是世界霸主,其态度足以影响战争走向。

其他两家也一样不可或缺,究其根源,是美国参战前,法国战败后,英国和苏联加起来只是和德国势均力敌,少一个都会导致天平彻底失衡。在亚洲唯一有实力击败日本的就是美国(苏联远东部队受制于后勤,对极盛时期的关东军缺乏足够的战略优势,海军也拉垮)。所以这三家哪个都不能缺。

非要挑一个的话,考虑到核心战争策源地还是欧洲,具体是德国,解决德国就能解决一半以上的问题,美国最开始反倒没那么重要,因为英法苏联合是有能力彻底打垮德国的,但由于法国瞬间败亡让这个机会丧失掉了,美国也就真的不可或缺了。

user avatar

这三缺谁都不行。

美国毫无疑问不能缺,日本就是被美国一己之力按下去的。没了美国的话,日本在远东一家独大。等英德分出胜负以后多半也没有人能按的住他了。同时美援对于战争初期陷入泥潭的英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援助物资,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大的增强了苏联的生产能力。

苏联也同样不能缺,没有东线的绞肉机,美英根本没有反攻欧洲大陆的希望。同时苏联拼命保住了高加索油田也是致命一着,联合英国对挪威的封锁使得德国一直处于缺油状态。


美苏的作用其实大家都很了解,这里需要着重讲一下英国的作用。英国也同样不能缺,二战中英国的主要贡献有:

1.完全控制地中海,掌握了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给了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在非洲怼人的机会。同时避免意大利舰队,维希法国舰队和德国舰队联合的机会。

2.为破译enigma密码机做出主要贡献。破译密码对于战争来说能带来多么至关重要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破译德国密码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Bletchley park在英国人的主导下进行的。

3.没有英国海军控制北大西洋,北极航线根本开不起来。没有北极航线的补给,苏联不一定会输给德国但是必然要遭受更大的损失。

4.自不列颠空战以来,英国就持续的对德国工业区进行轰炸,对德国军工产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个时候甚至美苏都还没有参战呢。如果没有英国的轰炸,巴巴罗萨行动时的德国只会更加强大。

5.对挪威的持续骚扰使得德国在挪威屯以重兵(相对),极大的分散了德国的兵力。(直到诺曼底前夕,希特勒都相信盟军会在挪威登陆反攻德国)

6.给了自由法国逃跑的空间,使得大量的法军避免向德国投降,进一步加强德国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英国的话,在无需大规模改变历史进程的情况下。德国将可以肆无忌惮的攫取北欧和非洲的资源,同时苏联将无法获得美援,东线只会打得更加辛苦悲惨。再加上美国海军老旧的标准战列舰,使得在衣阿华级服役前,美国人根本没有能打击德国海军的能力。(北卡的震动问题直到衣阿华服役之后才算勉强控制住,在那之前靠4条南达对抗2条俾斯麦,2条沙恩,2条黎塞留和2条敦刻尔克明显是强人所难)


为什么相比美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国的作用总是被轻视呢?那是因为英国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在祖先的荣光下达成的。

为什么英国在地中海的贡献总是遭到忽视?是因为意大利太拉?还是因为英国已经控制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港数十上百年。英国已经把这些关键区域变成堡垒,使得控制地中海变得容易?

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是没造啥大船,但是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建造的数量和吨位都是直追美国,远超德意日三国加在一起的量。如此多的船坞船台,如此庞大的造船工业也是祖上老牌帝国留下的。而这些,都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迅速顶上的。英国在二战中轻型舰艇的下水吨位超过美国的80%,而美国当时的造船能力已经饱和。伊利诺伊和肯塔基号延迟的原因就是为埃塞克斯级让路,可以想象没有英国的话,美国或许能多建造几条驱逐舰,但是肯定填不上缺口。

而正是因为这些祖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使得英国反而是最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美英苏这三大同盟国无疑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力量。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审视他们的贡献,并尝试进行一种“假设性”的比较,那么在某些特定的维度上,苏联的缺席,其相对较小的影响,或许可以被论证。请允许我先声明,这种论证绝非否定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 回答
    在分析哪个国家对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最大贡献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军事投入、牺牲程度、战略地位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冲突中,苏联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者,其贡献可以说是奠定胜局的基石。然而,其他同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谱写了反法.............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二战胜利后,如果日本被中美英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其历史轨迹和如今的模样,将会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调整,而是一个牵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国际关系的巨变。一、 占领格局与初期影响:首先设想一下可能的分区方式。最直接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 美国: 考虑到其在太平.............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结束,当尘埃落定,硝烟散尽,世界本应迎来和平的曙光。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在这关键时刻转向,美英法盟军选择立即向曾经的战友——苏联宣战,那么这幅被我们熟知的战后格局,必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场更加惨烈、更加难以预料的冲突。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政治版图的剧变。 欧洲: 原本由美英法主导的西欧.............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世界格局便进入了全新的重塑时期。在此过程中,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美国和苏联,在对战后中国前途的设想上,却悄然显露出分歧,甚至有试图“瓜分”中国的意图。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各自的战略利益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历史背景的催化剂:战时合作下的暗流涌动首先,.............
  • 回答
    “二战没有中国,美英俄法必将亡国”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激进,也充满了假设和推测的色彩。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是复杂的,它是由无数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像二战这样规模宏大的全球性冲突中。 任何“如果……会怎样”的推演,都必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也引发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讨论。如果二战的轴心国是美国、中国和苏联,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结果也难以简单断定是轴心国胜利还是失败。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轴心国的本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战时期轴心国(德、日、意)的本质和它们的目标。它们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结局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英法这两个老牌欧洲强国,而不是远隔重洋的美国和横跨欧亚的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面貌,恐怕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欧洲的重建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巴黎和伦敦,而非华盛顿和莫斯科,将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两座城.............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关于日军在二战期间发布的“大本营发表”战报中宣称击沉美英航母的数量,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性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信息宣传与实际战果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找到一个精确的、官方统计数字,而且是根据“大本营发表”内容来统计的,确实有些难度,因为日军的宣传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并且在信息公开方面并非完全透明。不过.............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都经历了极为惨烈的战斗。要判断哪一场战役更“血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伤亡人数、战役的残酷程度、以及对参战双方的影响。综合来看,冲绳岛战役对美军而言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而阿登反击战(突出部战役)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遭受的一次重大挫败.............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 回答
    关于二战美军442步兵团的战斗力以及它是否能说明黄种人比白种人战斗力更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442步兵团的背景、战绩,然后进行更广泛的讨论,避免以偏概全。442步兵团的背景和战绩:442步兵团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其成员几乎全部由日裔美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