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阅兵的摩托车叠罗汉不能体现出印度的军事实力?

回答
印度阅兵上的摩托车“叠罗汉”表演,确实是一个非常吸睛的节目,但也恰恰是因为它的“特立独行”和高度观赏性,反而让它与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硬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军事实力”这四个字究竟包含哪些东西。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主要看的是几个硬杠杠:

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和数量: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比如,你的空军有多少架先进的隐形战斗机?海军有多少艘航空母舰、核潜艇?陆军有多少现代化的坦克、火炮、防空系统?这些都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强大工业基础才能支撑的。
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战备能力: 即使有先进的装备,如果士兵训练有素,指挥体系高效,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快速反应并有效作战,那才是真正的实力。这包括单兵作战技能、战术协同、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国防科技研发能力: 能够自主研发先进武器装备,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是国家军事自主和长远发展的基石。很多国家虽然能购买先进武器,但如果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一旦技术封锁,就可能陷入被动。
战略威慑和实战经验: 核武器、弹道导弹等战略武器能够形成有效的威慑。同时,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能够不断优化战术战法,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
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高素质的军事指挥官、技术专家是军队的灵魂。

再来看看印度阅兵上的摩托车表演,它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表演,说白了,是一种特技展示和团队协作的表演艺术。它高度依赖于:

精湛的个人骑术: 骑手需要有极高的平衡感、操控技巧和反应速度,才能在不稳定的摩托车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严密的团队配合: 数十甚至上百辆摩托车同时进行复杂编队和人员叠加,对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指令的清晰传达以及对彼此位置的精准判断,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周密的排练和组织: 要达到那种丝滑流畅、令人惊叹的效果,背后是无数次的排练、试错和精益求精。

那么,为什么这些优点和军事实力之间存在差距呢?

1. 缺乏直接的作战效能: 摩托车叠罗汉的表演,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直接的作战能力。它不能摧毁敌人的目标,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士兵,更不能改变战场态势。虽然它展示了人的勇气和身体的柔韧性,但这和军事上的“杀伤力”是两码事。

2. 偏重于观赏性而非实战性: 阅兵本身就有展示国家形象和军队风貌的作用,而摩托车表演正是将这种观赏性推向了极致。它的主要目的是给观众带来震撼、惊叹,从而塑造一种强大、有组织的军队形象。但这种形象的塑造,与军队实际的作战能力并不完全等同。就好比一个球队,球技精湛的表演者可以赢得满堂彩,但如果他们的战术和体能不过关,在真正比赛中依然会输得很惨。

3. 侧重点不同,资源投入的优先级也不同: 要维持一支高水平的摩托车特技队,需要投入大量的训练时间和精力在表演艺术上。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则需要将资源优先投入到武器研发、平台建设、人员培训(尤其是针对作战技能和战略指挥)、情报收集、后勤保障等更“硬核”的领域。如果一个国家把过多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这种表演项目上,反而可能挤占了真正提升军事实力所需资源的投入。

4. 反映的是训练的严谨性,而非武器的先进性或战略的宏大性: 诚然,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表演,也侧面反映了印度军队在训练上的投入和纪律性。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细节控”的体现,而非战略层面的实力。一个军事强国,不仅仅是士兵们能玩转特技,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能够驾驭先进武器体系、制定复杂战略战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的能力。

5. 易于被“表面化”解读: 这种表演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容易让不了解军事的人产生一种“印度军队很厉害”的直观感受。但这种感受,可能更多是建立在“表演精彩”的基础上,而非对其实际军事能力的深入了解。就像看杂技表演一样,观众会为表演者的技艺喝彩,但不会因此认为杂技演员们就具备了运动员的竞技实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意义。 这种表演确实能够:

提升军队士气: 士兵们通过艰苦训练完成的精彩表演,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展现国家形象: 作为阅兵项目的一部分,它能够对外展示印度军队的纪律性、组织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军事文化,吸引眼球。
体现一定的工程和组织能力: 要组织如此大规模、高难度的特技表演,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指挥、协调和管理能力。

但总而言之,摩托车叠罗汉表演,更像是一种“军事界的艺术体操”或者“行为艺术”,它的亮点在于其观赏性、技巧性和团队协作,而这些与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实力——即其维护国家安全、投射力量、应对威胁的硬核能力——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 它们是两种不同维度上的能力展示,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就好比你看到一个艺术家画出了一幅精美的画作,这固然能体现他的艺术天赋和技巧,但这和判断他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是两回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改一下,前面有点怪,我就加个结论:印度军人“叠罗汉”有助于整体战斗力,我军曾经也这样而且效果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军丢掉了这个优良传统的大半。不仅不应该嘲笑印度,实际上我们的军队文宣部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等应该捡起落下的东西。



我倒是不认为印度的阅兵叠罗汉完全不能体现军事实力(实际上我是台黑,但不是印黑,实际上印度军队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歌可泣的)

实际上印度军队叠罗汉更类似于我们的群众花车游行,是大家看得开心的。

之前的步兵方队实际上走的还可以,甚至可以说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你们看看那些不入流的国家阅兵,那还叫阅兵?不如叫月饼算了。

印度军队有黑点,但也是有亮点的,比如说印度军人吃苦耐劳对给养要求不高,黑点是历史遗留的战役指挥人才实在太少。

这和印度教育能力整体低下有分不开的关系。

中国最明智的行为实际上从刚革命开始就有了,那就是教官兵们文化知识。在解放后也大力推动教育,而且是平民教育。

印度军队就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历实在是太低,能够直接从军人当上指挥官的太少,尤其是缺乏基层军官。

即便是印度现在的军队,文盲率也是高的吓人。

但如果说印度军队是个战斗力很低的军队,那这是说过头的,因为你是在和五常比。

如果脱开五常来看,虽然印度军队当然比不上一些欧洲军队,但大体上应该还能算是装备不错(从质量到数量),训练也不错且军事纪律较好的部队。

你看看意大利,你看看西班牙。

我们就拿宇宙第一强国意大利来说好了,虽然他们自制的公羊坦克是比印度阿琼好,但是他们的装备量实在是太少了,战斗机也很落后。

所以说说印度军事能力低,完全是和五常比出来的。



我们说回印度叠罗汉花车游行吧。

难道中国军队就没这样过吗?实际上是有的,军人文工团,军队歌舞团都有给群众编排戏曲,表演杂耍等特长来搞好军民关系的故事,也被流传为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我们也可以看到,印度的军民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去征兵的办事人员也受到了欢迎,这和那些地方官僚去拜访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一个有人民支持的部队,其纪律实在是差不到哪里去,而一支纪律较好的部队,战斗力显然也不低。

至于阿三经常把武器炸飞天,还是要平均文化素质太低背锅。

印度太尴尬,文化高了可以去做程序员,就算你进入了海军,还是不如去当程序员。

所以你看印度的核潜艇上都一堆初中文化水平的,这和我国海军现在已经普及了高中学历是完全两个概念,而且中国的教育也更加严谨扎实一些。

军队对于平民的文化工作,是颇为有益的,目前中国军队丢掉了很多这样的传统,也算是宣传工作的懒政,这里还是要向印度军队学习一个。

这样的军队对民众的宣传,难道不会对战时征兵工作有帮助吗?难道不能促进军民和谐吗?难道不能提高军事纪律和对人民的使命感吗?难道不能提高军人的自我价值认同吗?

我想是都有的。

所以说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印度军队的这种杂耍行为,对军事实力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不仅不应该一味的黑,实际上好的方面也应该学习学习。

即便是台湾军队,我们也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喝水喝水300CC就很值得我军学习,这告诉我们饮水的重要性,而中国至今还没有配备官方标准的水袋,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了,因为饮水时不时短缺的确经常发生。

印度军队在乱局中独立,在吹逼中挨揍,在困难中前进,在简陋中发展,和买办斗争,和官僚斗争,和毛子钓鱼工程斗争。

能坚持下来,在子弹都很难生产的情况下维持了多个国有军事研究机构的种子,难能可贵。

现在印度又开始点基础建设科技树,应该会前途坎坷又无量。

给印度军队说句好话

印度军队里虽然也有很多歧视,但是最低贱的小兵也能成为军士长,甚至武器操纵人员。

他们也可以和原来不同种姓阶级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印度军队里亦有老师,亦有课堂教授这些士兵认字写字,普及文化知识。

兴教育,破旧阶级,作为一国军队,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先兆?

可以说印度军队,是一支超越本国最可能有的军队水平的部队,是先进的,是进步力量。

一个国家带动人民前进的,往往是军队,所以印度军队是一支好军队。

user avatar

其实阅兵中出现摩托车叠罗汉确实能反映出印度的军事实力的某一面,比起题主说的个人技巧、协作精神,阅兵式上的摩托车特技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先看一下面几篇。

纳粹德国也玩摩托杂耍?想不到吧 德国二战时期的军用摩托车
熟悉的画风!英国阅兵也“开挂”了

(这里的阅兵其实是爱丁堡军乐节节目)

显然摩托车在一战、二战时是一种非常新兴单兵交通工具,其意义类似于现在的全地形车甚至无人机。因此当时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都非常重视摩托车的军事应用。

所以,在当时能组织起庞大摩托车高水平特技表演,确确实实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与军事力量的体现。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摩托车特技自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但这个“当时”是半个多世纪前,而现在各军事强国基本上不会把摩托当作主力装备,只有某些特种部队配备摩托作为辅助。因此,在体现军事实力的阅兵上,摩托车特技就退出了军力展示的舞台,成为某种特色项目。

印度军队同样也不怎么用摩托作为大规模作战装备,但为什么印度人在阅兵时喜欢这一套呢?

一叶知秋,这种现象其实是印度军队制度缺陷的反映。

印度武装部队的前身是原殖民地雇佣军,也沿袭了后者的制度与风格形成以下特征:

1、文官控制军队(总理通过内阁秘书处协同国防部领导军队)

2、“军队国家化”理念下的军队独立王国(不受制约的腐败)

3、雇佣兵传统影响下金钱导向的价值观(脆弱的作战意志与军人低下的社会地位)

4、高种姓军官与低种姓士兵的普遍现象

阅兵式的摩托车特技表演,个人分析根源还是在文官制军这一条上。因为作为殖民时代的遗产,即使脱离现代战争实际并且与战斗力无关,官僚化的体制、崇英氛围下的国民情怀也足以使其延续到今天。

事实上不仅仅是摩托车特技表演,骆驼兵、老式步枪、被军方嫌弃的阅兵坦克—阿琼,印度阅兵式上有太多的不符合一支现代军队的该有的东西一再出现,这其实就是一场挂着阅兵名号的大汇演。

在本该展现军人荣光的阅兵式上,真正的军人只能听从政治摆弄没有发言权。

一个没有优良传统与光荣的军队没有灵魂,一个没有充分经历战火考验的国家不会有真正强大的军队。

从叠罗汉的摩托车大抵能看出这反映印度军队真正实力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