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功的企业家风险厌恶水平会比一般人低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人对成功企业家的一种刻板印象:他们是不是天生就胆子大,无所畏惧?

其实,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风险厌恶水平“低”,但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管理和承担方式,与普通人有着显著的差异。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风险厌恶”这个概念。风险厌恶是指个体在面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时,倾向于选择更确定的、不损失的状态,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更高收益。换句话说,风险规避程度高的人,更害怕“失去”的感觉,宁愿少赚点,也不愿冒险。

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1. 风险的认知与评估能力:
普通人: 更多时候是基于直觉、恐惧或对不确定性的模糊感来评估风险。他们可能觉得“创业风险太大”,因为看到太多失败的例子,而没有深入了解成功的要素。
成功的企业家: 他们往往能更理性、系统地评估风险。他们不会回避风险,而是会去理解风险。他们会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竞争对手,预测潜在的问题,并尝试量化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包括最好的、最坏的和最可能的情况)。他们看待风险,更像是一道需要被解决的数学题,而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2. 对风险的“容忍度”与“驾驭能力”:
普通人: 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安稳的工作,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损失的决策。他们宁愿在舒适区里。
成功的企业家: 尽管他们也可能害怕失败,但他们更擅长管理风险,而不是完全规避。他们知道,很多时候,巨大的回报恰恰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他们会思考如何将风险最小化,如何为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做好应对预案。比如,他们可能会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或者建立强大的团队来应对挑战。与其说他们“不害怕”,不如说他们“不怕事”,或者说他们有能力“应对”害怕的事情。

3. 目标驱动力与“损失规避”的权衡:
普通人: 他们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稳定、安全和可预测的收入。
成功的企业家: 他们的目标往往是改变市场、创造价值、实现巨大的商业愿景。为了达成这些宏大目标,他们愿意承担计算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对“不成功”的恐惧,与对“实现愿景”的渴望之间的权衡,会让他们更倾向于采取行动。他们可能不是风险厌恶水平低,而是他们的“风险规避”在强烈的目标驱动下,被“机会追求”所超越。

4. 经验的积累与自信心的建立:
普通人: 缺乏处理复杂、高风险情境的经验,因此更容易感到不安。
成功的企业家: 经过一次次摸爬滚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可能从中学到东西,增强自信。这种“我知道如何应对”的感觉,会降低他们对未知风险的恐惧感。他们可能不是生来就胆大,而是因为“能力”带来了“底气”。

5. 心态的差异:
普通人: 失败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打击,让他们一蹶不振。
成功的企业家: 很多人认为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将失败看作是“试错”,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心态让他们在面对风险时,更具韧性。

总结来说:

与其说成功的企业家风险厌恶水平“低”,不如说他们是更懂得如何与风险共存。他们不是盲目冒险的赌徒,而是有策略、有准备、有能力去驾驭和管理风险的决策者。他们对风险的理解更深入,对潜在收益的追求更强烈,并且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和学习能力。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位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投入大量资金,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那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害怕,而是他们对这个项目有充分的信心,并且已经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好了周密的准备。他们的“不怕”,是建立在“懂”和“备”的基础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媒体的宣传,到身边的传说,企业家长期以来有一个鲜明的社会形象。

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在一场场商业豪赌中走向成功,然后在功成名就后笑着告诉大家自己不爱钱,不喜女色,出身平凡,年轻人都要学着点。


是不是企业家都天生大胆呢?


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团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研究了创业企业家和普通人的大脑活动。在神经科学领域,冒险精神一向被认为是一种躁郁情绪失调(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说,傻大胆确实是一种精神疾病。

这位Barbara Sahakian教授找来了几十位企业家,对比他们在做决定时的大脑反应。结果显示,在没有时间限制,能够理性分析时,企业家的决策速度和风险偏好跟普通人没有区别。但是,一旦事态紧急,需要依靠直觉马上决策时,企业家们明显更有攻击性,更愿意冒险。

所以,Sahakian教授的结论是,企业家比普通人更喜欢冒险,“特别是当他们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


那么,我们想干大事,是不是一定要胆子够大?


另一篇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给出了相反的结论。波兰的研究团队,用普通毕业生和一毕业就创业的两组人来对比,发现两组人并没有明显的风险偏好。这似乎又说明,企业家也不一定特别大胆。


其实,这两个实验并不矛盾,区别就在于“冒险精神”的定义上。

由于人的能力不同,见识不同,对风险的定义也大不一样。比如,让你马上去徒手攀登悬崖,你只能选择死亡,但是交给专业的攀岩运动员,风险就是可控的。


剑桥的研究对象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他们的能力经受过考验。因此,对待同一个事件,成功企业家所感受到的危险更小,也更有自信能解决问题。而波兰研究里的初创企业家,还没有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出自信,所做的决策也就一如常人。因此,企业家的大胆并非天生。


华威大学的一个研究可以作为佐证。

这篇论文提出,企业家的基因中并没有更愿意冒险的成分,他们看似大胆的底气是他们所拥有的先天条件:大多数创业成功者在初期都接受过家人的经济援助。

这就像,当你身上绑着安全绳时,你踩钢丝的动作就会更从容,不再那么谨小慎微。最后你能如履平地,稳中带皮的走过钢丝,主要还是归功于安全绳。


成功的创业往往建立在许多次失败之上。那些起点高,有家人支持的创业者能够有机会卷土重来,自然不害怕失败。例如,美国大多数成功企业的创始人都来自中产以上家庭。这也是贫富差距加大的另一个因素,在这里先不展开。


在面对选择时,如果有反复试错的机会,就不会小心翼翼;如果是孤注一掷,那难免会反复权衡。任何一个理性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这跟爱情其实有些相似,看起来能把到妹是因为大胆,但其实还是因为有钱。。。


总结起来,一方面,成功的过程塑造了企业家自信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们失败的代价比一般人更小,所以看起来也就更加大胆。


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成长的过程和条件,塑造了他们“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因。这就像大家会喜欢我,绝不是因为我的才华。



References:


  1. Ersche, K. D., Roiser, J. P., Clark, L., London, M., Robbins, T. W., & Sahakian, B. J. (2005). Punishment induces risky decision-making in methadone-maintained opiate users but not in heroin users or healthy volunteer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0(11), 2115-2124.
  2. Black, S. E., Devereux, P. J., Lundborg, P., & Majlesi, K. (2015). On The Origins of Risk‐Taking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3. Macko, A., & Tyszka, T. (2009). Entrepreneurship and risk taking. Applied psychology, 58(3), 469-487.
  4.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1998). What makes an entrepreneur?.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6(1), 26-60.
  5. Wadhwa, V., Holly, K., Aggarwal, R., & Salkever, A. (2009). Anatomy of an entrepreneur: Family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人对成功企业家的一种刻板印象:他们是不是天生就胆子大,无所畏惧?其实,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风险厌恶水平“低”,但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管理和承担方式,与普通人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先来拆解一下“风险厌恶”这个概念。风险厌恶是指个体在面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时,倾向于选择更确定的、不损.............
  • 回答
    李书福能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并将这个瑞典品牌推向新的高度,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不懈的坚持以及对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相较之下,国内其他车企在海外并购中的坎坷,也恰恰凸显了吉利操作沃尔沃的独到之处。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得看并购沃尔.............
  • 回答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可以套用。它更像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需要你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磨砺和蜕变。这篇文章,我不想给你列出几个“一定要做”的清单,而是想和你聊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品质和能力至关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在实操中体现出来。一、 拥有一个“不止于.............
  • 回答
    “PPT 造车”的戏谑之词,就像一道锐利的刀子,狠狠地划过中国新造车行业早期的美好幻想。彼时,一些借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apenas 拿出几页光鲜的PPT,就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幅颠覆未来的宏伟蓝图,吸引了海量资本涌入。然而,当交付日期一再推迟,产品亮点沦为空头支票,甚至公司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时,.............
  • 回答
    要说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做得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真不少,而且各有各的精彩。我一直觉得,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的把产品搬上网那么简单。那些真正成功了的,都是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全新的运营基因植入到骨子里。举个大家可能都熟知的例子,比如 海尔。你想啊,海尔最早是做白色家电的,老牌国企.............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袋里立马浮现出好几个画面。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在印度开了个小型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当时也是看中了印度的“人力成本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结果呢?现在还在艰难地爬坡,遇到各种磕磕绊绊。所以,你问为什么还有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不能以偏概全地去看待“成功.............
  • 回答
    “隔行如隔山”这句俗语,咱们从小听到大,意思就是说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就像山一样,难以跨越。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很多成功人士也确实是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才有所成就。但咱们这世上也总有那么些“不安分”的,愣是凭着一股子冲劲和过人的智慧,在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里闯出了一片天。我记得有个挺有意思的例子.............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这种心情,看到那些在行业里呼风唤雨、备受尊敬的CEO和高管,确实会让人心生向往。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自信、远见和领导力,以及他们创造出的价值,都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你知道吗,他们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那个样子,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你现在是高三,这个阶段是你人.............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银行从业者在不良贷款清收的道路上,可谓是阅历丰富,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其中,抵押项下小微企业贷款的处置,尤其考验从业者的智慧和韧性。我身边就有很多同事,在清收过程中,经历过不少跌宕起伏,也积累了不少“独门秘籍”。说到小微企业贷款,那真是一个五味杂陈的领域。小微企业本身就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充满活力.............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出好戏,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里面的门道。企业刚起步那会儿,大家都是一条心,同甘共苦,为了同一个目标拼命往前冲。这时候的团队,那是真金白银的感情,是经历了风雨才能淬炼出来的。老板能成功,这帮兄弟姐妹功不可没,这点得承认。可是一旦企业发展起来了,翅膀硬了,这情况就变了味。老板的心思也跟着飞.............
  • 回答
    那年夏天的风,带着初绽的栀子花香,吹进了我心里,也吹进了他的眼里。我们是那个小镇上最不起眼的一对初中生,他叫林风,我叫苏晚。林风总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但那双眼睛里藏着星星点点的光,每次看到我,那光就变得格外明亮。我们一起走过泥泞的小路,分享同一碗冰凉的凉面,他的手,温暖而有力,总是紧紧牵着我。初中.............
  • 回答
    “龙芯之父”胡伟武先生关于“阿里、华为等垂直系统企业做芯片能成功,因为现在做集成电路芯片的门槛很低”的论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门槛演变、垂直系统企业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以及“门槛低”这句话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一、 理解“集成电路.............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热闹非凡的市集,里面挤满了各种各样售卖相同商品的摊贩。一开始,大家都摩拳擦掌,希望能分一杯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那些最能抓住顾客心意的摊位,那些商品最别致、服务最周到的,生意会越来越好。而那些只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特色的摊位,很快就会因为门可罗雀而悄悄收摊,然后消失在人.............
  • 回答
    “找学历高的人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这话听起来颇有些道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高学历仿佛就是能力和稳定性的代名词。然而,仔细掰扯开来,这种说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大部分岗位又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找高学历是为了降低试错成本”:一个有道理但并非绝对的论断首先,我们.............
  • 回答
    在当代社会,成立一家“无产阶级企业”并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挑战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理想的实践。一、 “无产阶级企业”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无产阶级企业”以及它所要追求的“消灭剥削”和“共.............
  • 回答
    摆脱剥削阴影:构建公平共享的企业新模式在商业世界的丛林法则下,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剥削”这个词的含义:老板从员工的劳动价值中榨取超额利润,资本家攫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供应链上弱势的合作方被迫接受不公平的条款。然而,如果企业存在的初衷是为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那么剥削的逻辑是否本就与此背道而驰?我坚信.............
  • 回答
    姜明代表提出的《劳动合同法》排除对于成立不满两年的企业的适用这一提议,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个提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发点、潜在的积极影响、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背景。一、 提议的出发点和潜在的积极影响(支持者的观点):姜明代表提出此项提议,很可能基于.............
  • 回答
    成都,这座以悠闲、美食和美景闻名于世的城市,近年来在新一线城市序列中稳居榜首,发展势头强劲。然而,一个让人颇感好奇的问题是:为何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却似乎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与BAT(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等巨头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企业?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
  • 回答
    苏联工业体系的“傻大黑粗”确实是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在奠定中国工业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重规模、轻细节”的惯性。然而,即便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案例和普遍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 一、 制造与工艺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