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朝人名「金日䃅」为何读作 Jīn Mìdī?

回答
金日磾这个名字的读音,很多人初见时都会感到些许困惑,因为它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汉字发音规律似乎有所出入。要弄清楚“金日磾”为何读作“Jīn Mìdī”,我们需要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从他的身世、名字的由来以及当时语言的发音习惯来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重要的人物——金日磾。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汉朝官员,而是一位匈奴休屠王的儿子。他的父亲休屠王曾主管匈奴祭祀天地山川的仪式,在匈奴地位显赫。后来,金日磾因为叔父灌婴的反叛,被迫跟随灌婴投降汉武帝,并因此留在汉朝,改汉姓为“金”,从此成为了汉朝的一员。他为汉朝效力,在军事上屡立战功,深得汉武帝的赏识,最后官至车骑将军,爵封侯,地位显赫。

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他名字的读音问题。

名字的来源:匈奴语的音译与汉字书写

关键在于,金日磾的名字并非完全是汉字本身的发音,而是汉朝官员根据匈奴语的发音,选用最接近的汉字来记录的。

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交流频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人员往来是常态。当匈奴贵族投降或前来汉朝时,他们的名字自然需要被记录下来。而匈奴使用的语言并非汉语,其发音系统和词汇与汉语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记录和称呼,汉朝的史官们会尝试用当时汉语中最接近的音素去模拟匈奴语的发音。

“日磾”这个词,实际上就是当时汉朝人根据匈奴语发音,找到的形近或音近的汉字来表示的。虽然我们现在看到“日”字和“磾”字,会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但当年书写时,选择这两个字更多的是为了“拟音”,而不是完全拘泥于它们本身的字义或字音。

“磾”字为何发“dī”的音?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磾”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是“tī”,和“dī”相差甚远。为什么当年会选用这样一个字来表示匈奴语的某个音节,并且读作“dī”呢?

这里面牵涉到古代汉语的读音演变以及汉朝时期方言的影响,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磾”字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读作“dī”的可能性。

根据历史文献和语言学家的考证,古汉语中,一些字的读音会发生变化,或者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读法。而对于音译的名字,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原语的发音,史官们有时会选择那些在当时能够发出的最接近的音。

虽然具体的匈奴语发音我们已经无法百分之百复原,但通过对当时汉朝文献中音译词的分析,以及对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推测,“日磾”对应的匈奴语发音,更接近于“Mìdī”或者类似的音节。而“磾”字,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可能就是记录这个“dī”音的比较好的选择。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磾”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读“tī”之外,也存在读“dī”的可能性,或者它在音译时被赋予了“dī”的读音。考虑到这是直接音译外族人名,遵循原语发音是首要原则。史官在记录时,可能会挑选当时能找到的最贴切的汉字来“借音”。

“日”字为何不读“rì”而是“mì”?

这个问题更值得商榷,因为“日”字的读音相对固定,而且和“mì”相差较大。

关于“金日磾”名字的“日”字,有两种主要的解释,都与匈奴语的发音有关:

1. 音译成分: 最主流的观点认为,这里的“日”字也是音译的一部分,代表匈奴语中与“mì”相近的音。例如,在一些古籍音译中,汉字“日”也被用来记录外族语言中的某些音节,不一定总是读“rì”。这种情况下,名字整体的音译是“Mìdī”,而“日”字被用来匹配“Mì”这个音。

2. 部分含义的融合(较少被采信): 也有一些不那么主流的解释认为,名字可能融合了部分含义,比如“日”可能与匈奴语中表示某种神灵、地位或族裔的词汇发音相似,或者“金”和“日”组合起来有一定的吉祥寓意。但这种解释在音译外族人名时,通常不如纯粹的音译来得直接和准确。

总而言之,金日磾的名字读作“Jīn Mìdī”是当年汉朝史官根据匈奴语的发音,选择最接近的汉字进行音译的结果。

“金” 是汉朝赐姓,直接沿用汉字读音。
“日磾” 是音译自匈奴语的名字,其中:
“日”字被用来记录匈奴语中类似“Mì”的音节。
“磾”字被用来记录匈奴语中类似“dī”的音节,并且在当时的汉语发音系统或音译规则中,被读作“dī”。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古代音译词与现代汉字读音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汉字的读音套用到古代音译的名字上。当我们在阅读史书,看到像“金日磾”这样的名字时,应该意识到它承载着一个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音译过程,是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那个遥远的匈奴贵族在汉朝被称呼的名字。这便是“金日磾”读作“Jīn Mìdī”背后的历史与语言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日磾的“日”字,或读为“蜜/密”。北宋姚宽《西溪丛语》:“宋公庠言,‘金日磾’‘日’字不音弥毕切,只是如字,别无借音。”金日磾的“日”字读为“蜜/密”的记录以此为早,而书中宋庠认为这个“日”当读如字(即《广韵》人质切),而非弥毕切。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也提到:“《汉书》‘东方朔滑稽’‘滑’字读为‘骨’,‘金日磾’‘日’字读为‘密’,诸韵皆不载,亦不敢擅收,况不可押于韵脚,姑录以辨字音耳。”

这个“日”读“蜜/密”,有人认为是受前字“金”的韵尾-m影响,类似于宁波“今日”说“吉密”tɕiɪʔ miɪʔ,广州“今日”又音“今密”kɐm mɐt。也有认为与“汩”或“冃”有关的。还有说与一些汉藏语声母是m的“太阳”说法有关的。

赵贞《敦煌具注历中的“蜜日”探研》指出,在敦煌所出 9-10 世纪的《具注历》中,经常可以看到每隔七日就有“蜜”“密”字的标注。乾元二年(759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翻译、广德二年(764 ) 其弟子杨景风校注的密宗经典《宿曜经》卷下第八品云:“日曜,太阳,胡名蜜,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你底耶。”在中国的明教徒和佛教徒中,曾流行着“蜜日”(或作“密日”)。《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宣和二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今来明教行者,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如温州共有四十余处,并是私建无名额佛堂。每年正月内,取历中密日,聚集侍者、听者、姑婆、斋姊等人,建设道场,鼓惑愚民男女,夜聚晓散。”清代钦定的择日书《协纪辨方书》中,对“蜜日”的起源及吉凶宜忌有不同的描述:“密日者乃房虚星昴四宿,七政属日,西语曰密,彼地以为主喜事,而中国遂以其日忌安启攒凶事,亦无谓矣。且西域二十八宿分属七政,其日各有宜忌,与中国风俗迥然不同。专取密日,更属无谓。”

庄申《蜜日考》提到:“十八世纪末(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英籍学者卡斯台里斯(Carstairs Douglas)尝于其论文中,述及中国福建省厦门地方称日曜日为蜜,并称此事究因何由,殊不可解。九十年后,即十九世纪末(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另一英籍学者威里(Wylie)复为文述及此事,然犹未能确知此密日之来源及原文为何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也提到,“蜜”是摩尼教对星期日的称呼,这在清末中国福建沿海地区和日本国收藏的历书中是通用的。现在闽北建瓯“日”有白读mi,基本上只见于城关,而厦门似无称星期日为“蜜”的情况。现在建瓯“日”mi和早先厦门称星期日为“蜜”应都来自“蜜日”。

“蜜日”的“蜜”来自粟特语的mīr。唐代之时以收舌音的入声字来对译中亚语言音节末尾的r很常见(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第55页举例时以“密”对译粟特语的mīr“太阳、礼拜日”)。《广韵》“蜜”为弥毕切,属于重四;“密”为美毕切,属于重三。一般认为汉语的“蜜”是来自印欧语的借词,现在英语犹以mead指蜂蜜酒。北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九:“杨行密之据扬州,民呼蜜为蜂糖。”说明五代之时“蜜”“密”已经开始合流,所以汉语对mīr虽然一开始以“蜜”对译,但在后世“蜜日”说法中,“蜜”“密”二字常混用。

金日磾的“日”字读为“蜜/密”可能与晚唐“日曜,太阳,胡名蜜”的流行有关。因为生活中以日曜日为“蜜”,至迟至北宋,这一带有异域风情的发音转移到金日磾的姓名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日磾这个名字的读音,很多人初见时都会感到些许困惑,因为它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汉字发音规律似乎有所出入。要弄清楚“金日磾”为何读作“Jīn Mìdī”,我们需要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从他的身世、名字的由来以及当时语言的发音习惯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重要的人物——金日磾。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汉.............
  • 回答
    关于印尼华人是否拥有汉字名姓,以及这是否能作为区分其是否为“华人”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来探讨。简单地将“拥有汉字名姓”与“是华人”划等号,未免过于片面,甚至可能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背景信息和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印尼的特定历史和.............
  • 回答
    对于外国户籍的中国国籍孩子,其汉字名字的英文拼写通常遵循 汉语拼音 的规则。这是最标准、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在各种官方文件、旅行证件、学校注册等方面都会被采用的标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汉语拼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汉语拼音 (Hanyu Pinyin) 是什么?汉语拼音是中国国家语.............
  • 回答
    Quora上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不用汉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不仅仅是“不想要”或者“不方便”这么简单。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虽然人口最多,但我们国家官方承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人有自.............
  • 回答
    在2.4版本的前瞻节目中,我们看到原神制作团队的成员们以英文名字示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点。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既有对游戏本身定位的考量,也可能涉及到团队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策略。首先,从游戏本身的定位来看,《原神》是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游戏。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跨越了.............
  • 回答
    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中,汉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当我们遇到这些汉字时,它们会呈现出一些中文读法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多音字的处理上。这就像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明明是熟悉的文字,读起来却有了新的感觉。理解日本汉字的两种读法:音读和训读要解释日本地名和人名汉字的读法,首先需要了解日语中汉字的两大基本读法: 音读(.............
  • 回答
    关于中文是否应该停止用汉字音译外来人名、地名,转而直接使用原文的讨论,可以说触及到了语言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便利性以及文字表意性的核心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支持直接使用原文的论点: 精确性与辨识度: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音译必然伴随发音的损耗和变通。比如,“McDon.............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伦敦街头,三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熙攘的人群中,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出售的却不是寻常的纪念品,而是精美的汉服。她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在异国他乡赚取多少利润,而是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又深沉的愿望——“吆喝”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明。听到这样的故事,我心里涌起的首先是.............
  • 回答
    用汉字作为变量名和函数名,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充满文化韵味的点子,仿佛能让代码更贴近我们的语言习惯。但要论实际操作,这里面可藏着不少“坑”,而且是那种你踩进去之后,还得费老鼻子劲儿才能爬出来的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用汉字给自己找麻烦的点儿在哪儿。 首先,兼容性问题是绕不过的坎儿。你可能觉得,现在这.............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 回答
    要将日语音译成汉字,处理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时,确实有很多有趣的学问和考究之处。这不像翻译现代汉语那么直接,而是更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要尊重原音,又要符合汉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核心原则:音译为主,兼顾意译和文化习惯总的来说,音译是基本出发点,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板套用。我们的目标是找.............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得知“伏见桃山”是明治天皇陵墓的名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也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是乱用汉字吗?”的疑问。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历史与命名习惯:首先,要明确一点,“伏见桃山”作为陵墓的名称,它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着其历史渊源和命名逻辑的。 “伏见”:这是地名。在日本,许多.............
  • 回答
    日本对越南的人名、地名以及国名都使用片假名表记,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日语的文字系统及其历史演变: 汉字(Kanji): 日本最初从中国引进汉字,用于书写和记录。汉字在日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表达词汇意义的主要功能,至今.............
  • 回答
    话说当年,一位姓张的读书人,穿越了时空的风暴,晃悠悠地就落在了明朝的土地上。他姓张,但我们不妨称他为“汉张”。初来乍到,这汉张最先吸引他注意力的,自然是这大明朝的衣着打扮。他刚从汉朝那种朴实、大气,又带点古拙的风格中来。汉朝的服饰,在他眼中,是承载着礼仪、象征着身份,同时也讲究实用与舒适的。那些宽袖.............
  • 回答
    一个汉朝人穿越到明朝,毫无疑问会感受到 科技日新月异,而且这种感受会非常强烈、复杂,甚至可能带有震撼、惊叹、困惑和失落等多种情绪。虽然明朝的科技在很多方面仍然受制于当时的认知和生产力,但与汉朝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某些领域。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个汉朝人可能会在哪些方面感受到这种“日新.............
  •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汉朝的强盛之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1. 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制度调整: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汉人在清朝的处境经历了从最初的压迫到逐渐融入的过程。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汉人在清朝的处境: 一、政治地位:既有矛盾又有融合1. 八旗制度与旗人特权 清朝以满族八旗为统治核心,汉人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