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神一般的实验设计?

回答
“神一般的实验设计”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它恰恰点出了那些在科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以其巧妙、深刻、甚至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实验。这些实验之所以“神”,往往是因为它们在极简的条件下,解决了极其复杂的问题,或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堪称“神一般”的实验设计,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 米勒尤里实验 (MillerUrey experiment) 生命起源的奥秘

背景: 在20世纪中期,关于生命如何从无机物起源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一些科学家猜测,地球早期环境下的化学反应可能孕育了生命的基础。

实验设计之“神”: 斯坦利·米勒和哈罗德·尤里在1953年设计的这个实验,以极其简陋却极富创意的设置,模拟了地球早期环境,并试图证明无机物在适宜条件下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详细过程:

模拟早期地球大气: 实验装置是一个封闭的玻璃容器系统。
一个包含水(H₂O)的大烧瓶,模拟海洋。
一个包含甲烷(CH₄)、氨(NH₃)、氢气(H₂)的烧瓶,模拟早期地球富含还原性气体的低氧大气。 (注意:早期大气成分的精确比例至今仍有争论,但米勒的设置是当时基于已知信息的最合理推测。)
这两个烧瓶通过玻璃导管连接,形成一个循环。
模拟闪电: 在装有早期大气气体的烧瓶上方,安装了两个电极,通过高压放电(模拟闪电)来提供能量,驱动化学反应。
模拟海洋和降雨: 循环中的水在加热后蒸发,进入装有气体的烧瓶,经过电击反应后再冷凝回水烧瓶,模拟海洋蒸发、气体反应、降雨回到海洋的过程。
持续运行: 整个装置持续运行了一周。

实验结果之“神”:

经过一周的运行,米勒和尤里分析了循环水中的物质。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原本的无机物(水、甲烷、氨、氢气)中,生成了多种氨基酸,包括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这些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此外,还发现了其他有机分子,如尿素、乳酸等。

为什么“神”:

概念的革命性: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有机物只能由生命体产生。米勒尤里实验第一次在实验室中,仅凭简单的化学物质和物理能量,就制造出了生命的基石——氨基酸,有力地支持了生命起源于化学演化的假说。
简洁的普适性: 这个实验的装置异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或昂贵的试剂,但其背后的思想却极其深刻。它证明了“从无到有”的可能性,是科学探索的一个典范。
对后续研究的启迪: 这个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对生命起源研究的兴趣,并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不同的早期地球环境模型和能量来源,发现了更多有机物的生成途径。尽管对早期大气成分的精确模拟仍有争议,但米勒尤里的实验精神和核心发现至今仍然是生命起源研究的重要基石。

2. 斯坦福监狱实验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背景: 心理学家们对“权威”和“服从”以及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非常感兴趣。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了一个旨在模拟监狱环境对囚犯和看守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实验。

实验设计之“神”: 这个实验的“神”在于其极致的真实感和对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深刻揭示,尽管其伦理争议也同样巨大。它试图通过扮演角色来探索极端情境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详细过程:

招募参与者: 招募了70名男性大学生,通过问卷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稳定性。最终选定了24名最适合的参与者(排除有精神健康问题者)。
随机分组: 将24名参与者随机分配为12名“囚犯”和12名“看守”。
模拟监狱环境: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监狱”。
囚犯: 被编号,穿着宽松的囚服,头上戴着尼龙丝袜帽,脚上锁着脚链,以剥夺其个体身份,增加羞辱感。他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则。
看守: 被给予制服、手铐、警棍和太阳镜(限制眼神交流),以及一定的行动自由,让他们扮演维持秩序的角色。他们被告知“他们可以创造秩序”,并且被允许在不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手段来维持监狱的规则。
真实感的营造:
逮捕: 警察局真的“逮捕”了扮演囚犯的参与者,他们被带到“监狱”,并经历了正式的登记和搜身过程。
惩罚和奖励: 看守们被允许通过禁闭、剥夺食物等方式惩罚违规的囚犯,并奖励表现好的囚犯。
持续观察: 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由津巴多本人担任“监狱长”。

实验结果之“神”:

实验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失控了。

囚犯的极度顺从和精神崩溃: 囚犯们开始表现出极度的沮丧、焦虑和顺从,甚至有人出现了精神崩溃。他们似乎失去了自我认知,完全沉浸在“囚犯”的角色中。
看守的压迫和虐待: 看守们很快变得越来越残酷和专横。他们滥用权力,对囚犯进行精神折磨,发明各种侮辱性的惩罚,并且乐在其中,有些看守甚至表现出虐待狂的倾向。
津巴多的角色和失控: 甚至作为“监狱长”的津巴多也逐渐被自己的角色所影响,他对看守的压迫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

为什么“神”:

情境力量的惊人揭示: 这个实验最“神”的地方在于它极具冲击力地展示了情境的力量,以及人们在特定社会角色下可能发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巨大转变。它表明,即使是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角色的影响下,也可能变得施虐者或受虐者。
对人性阴暗面的探讨: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阴暗面,以及权力如何腐蚀人心。
引发广泛的社会和伦理讨论: 这个实验虽然在伦理上备受争议(参与者没有得到充分的知情同意,且受到了精神上的伤害),但也因此引发了关于心理学实验伦理、情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广泛讨论,并促使了相关研究规范的制定。

重要的补充说明: 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近年来,对其研究方法和结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包括参与者可能受到了引导、实验者(津巴多)的角色干预过大等。然而,即便如此,它所引发的关于情境和角色的讨论,以及它所展示的极端情况下的行为可能性,仍然是心理学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案例。

3.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观察者效应的揭示

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如照明、工资、工作时间等)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检验这些因素的影响。

实验设计之“神”: 霍桑效应的“神”在于其意外的发现,以及它揭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现象——人们在知道自己被观察时,其行为会发生改变。这颠覆了当时单纯从物理和生理因素解释生产力的认知。

详细过程(以照明实验为例):

实验组: 将一群女工分成一个实验组,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工作。例如,增加或减少照明亮度。
对照组: 另一群女工在不变的照明条件下工作,作为对照。
测量指标: 记录不同照明条件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

实验结果之“神”: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

照明改善组: 当提高照明亮度时,实验组的生产效率确实有所提高。
照明减弱组: 然而,当降低照明亮度时,实验组的生产效率也继续提高,甚至比提高亮度时提高得更多!
对照组: 对照组的生产效率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为什么“神”:

对传统科学观的挑战: 这种结果与当时基于物理和生理因素的简单因果关系模型完全不符。如果只是照明影响效率,那么降低照明亮度应该降低效率才对。
揭示“观察者效应”: 研究人员在反复实验和分析后,逐渐认识到,工人们的生产效率提高,并不是因为照明本身的变化,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被关注、被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人员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心。这种被关注的感觉,以及研究人员与工人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得工人们感到受重视,从而更卖力地工作。这就是“霍桑效应”。
影响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 这个发现对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人的因素、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非物质因素在提高生产力中的重要性,催生了“人际关系学派”的发展。自此以后,研究者们在设计实验时,不得不考虑“观察者效应”对结果的影响,并寻求方法来控制它。

总结:

这些“神一般的实验设计”,虽然所处领域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极高的智慧,在看似简单的条件下,揭示了极其深刻的规律或现象,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它们不是靠堆砌设备或理论的复杂性取胜,而是靠思想的精妙和洞察力的敏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参加了鄙校一年一度的国际纳米大会,听了一众大牛的报告,包括去年的炸药奖William Moerner讲超分辨荧光,收获颇多。

最感兴趣的是北卡的教授Joseph DeSimone讲的CLIP(Continuous liquid interface production of 3D objects,连续液相界面3D打印)技术,其实验设计精妙,和目前常用的3D打印过程相比算得上是符合题意,特来分享一波。这位教授也是因这项发明昨天获了个奖,25万美元怒抄腰包(口水。。。

原文今年三月发表在Science上:

Continuous liquid interface production of 3D objects

3D打印应该是近几年大火的技术,已经有不少小型的商用产品了,鄙实验室也买了一台(目前已经在吃灰状态)

上图是打印的一个分子的晶体模型,可以看到明显的纹理结构,因为是塑料喷头一层一层的堆叠出来的,说是3D打印,其实是2D打印不断重复。弊端很明显,打印速度非常慢,即使是上图这个不到10厘米的小物件也打了接近10个小时。打印得也比较粗糙,如果要更加精细就得减小每层的厚度,于是需要的层数又要大大增加导致时间更长。另外由于是层状堆积,打印物件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回到Joseph DeSimone发明的CLIP技术,基本化学原理是用光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使液态的小分子单体反应生成高分子固化。学过自由基反应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自由基反应要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氧气是自由基淬灭剂。

PI是光引发剂,被光激发后会生成自由基引发单体R聚合,氧气能淬灭引发剂自由基,也能产生过氧化物阻碍聚合反应进行。

Joseph DeSimone教授反其道而行之,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但是通过控制光激发的区域和氧气浓度和扩散等参数,让一部分的区域因氧气淬灭不发生聚合反应,另一部分的区域则氧气淬灭不足聚合可以进行实现了在液相中的连续3D打印。

这是他们所设计的3D打印机示意图,整个打印是在一个装满液态单体和光引发剂的池子里进行的。池子的底部有一个Teflon AF 2400做的对紫外光透明并且可以让氧气渗透的窗口,打印的时候有氧气不停从底部渗出,因扩散经过一段距离会达到非常低的浓度,这构成一个很薄的氧气层,它保证了紫外光仅能够激发氧气层之上的聚合反应从而固化液体,这也就意味着在聚合反应发生界面的下方还会有一个氧气层厚度的可流动的原料。池子上方的仪器会把正在打印中的物品以一定速率慢慢向上拉,而紫外光在底部也同步调整照射的形状以在物品底部不断生长出新的部分。光照改变聚合反应的引发区域,失去引发的区域氧气淬灭再次占主导,则反应停止。

最终效果目前来看是极好的,从Joseph DeSimone展示的应力分析来看,各个方向几乎一致,没有层状堆积的各向异性。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到几十个微米)的打印,关键是速度感人,可以高达纵向50厘米/小时,下图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几分钟就能打出来。

Science原文附有打印时的实时录像,肉眼可见的提升速度!眼睁睁的看着各种魔性的物体从一池液体中诞生,颇有魔法的既视感!

youtube.com/watch?

(youtube视频,需科学上网)

Joseph DeSimone教授在TED也讲过,链接在此:

Joseph DeSimone: What if 3D printing was 100x faster?

(只有10分钟,推荐感兴趣的看,很直观)

======更新======

离这篇文章发出来才短短一年,商业化的仪器已经做出来了。

具体可以去Carbon 3D的网站了解:

carbon3d.com/
user avatar

很难设计?那就回归自然!

米勒-尤里实验Miller-Urey experiment)是一项模拟假设性早期地球环境的实验,研究目的是测试化学演化的发生情况。尤其是针对亚历山大·欧帕林(Alexander Oparin)与J. B. S. 霍尔丹(J. B. S. Haldane)的学说进行检验,该学说认为早期地球环境使无机物合成有机化合物反应较易发生。

米勒-尤里实验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之一,由芝加哥大学史丹利·米勒哈罗德·尤里于1953年主导完成,其结果以《在可能的早期地球环境下之氨基酸生成》(A Production of Amino Acids Under Possible Primitive Earth Conditions)为题发表

[1][2]

。米勒实验对后来探索前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性,至今依然是教科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



实验图解。右下烧瓶模拟海洋环境,左上烧瓶则模拟闪电。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H2O)、甲烷(CH4)、(NH3)、氢气(H2)与一氧化碳(CO)密封于无菌状态下的玻璃管于烧瓶内,并将其连结形成一个回路。装置中的一个烧瓶装着半满的液态水,另一个则含有一对电极。首先将液态水加热促使其蒸发,进而产生水蒸气;而另一烧瓶的电极通电后会产生火花,以模拟闪电。水蒸气经过电极之后,又再度凝结并重回原先装水的烧瓶中,使实验得以循环进行。

于实验开始一周后的观察中发现,约有10%到15%的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属于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类脂质与一些其他可构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实验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RNA则未出现。在实验中产生的各种化合物皆同时有左式与右式之镜像异构物(声明:一般报道将“左式 L-form”“右式 D-form”误译为“左旋”“右旋”,事实上几乎所有生物化学的教材均说明生物氨基酸为“左式 L-form”,但却大多为“右旋光性”)

除了上述实验之外,米勒还进行了其他相关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没有发表,产物也没有进行分析。2008年,11名科学家重新分析了米勒-尤里实验留下的实验瓶样品,借助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他们发现该实验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比原先报道的要多。

[4]

有机物数量最多的是一个模拟

火山爆发

情景的实验:水蒸气推动着其他气体进入一个经过改造的烧瓶中,加入抽气装置,使气体流动的速度加快。在电火花的作用下,水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均裂生成羟基自由基,再加之其他分子参与的反应,该实验一共得到了22种氨基酸,5种胺,以及很多

羟基化

的化合物。

[5]
氧硫化碳

可以帮助这些氨基酸缩合形成

多肽

。这些进一步的研究为化学演化的假说提供了证据,使生命起源的问题再次回归焦点。

[6]

米勒实验证明: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来源,维基百科zh.m.wikipedia.org/wiki

user avatar

延迟选择实验。(我不是物理专业的,放上来纯粹觉得美,求轻拍)

普林斯顿1979年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大神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没错黑洞这个词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自那以后很多对于延迟选择的实验证明和解释出现过。虽然本质是变种的杨氏双缝,但第一次看还是心脏停跳了半拍,因为它挑战了我对于时空和因果的认识。

确切来说,它比传统双缝实验更简单暴力地挑战了我对【未来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是否影响量子过去的选择?】这个问题的认识。(评论里有人提到这个实验的重点是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是否能同时存在,我不否认这是所有双缝实验的重点,但约翰惠勒提出的加强版之所以神,原因就在于有了这样反直觉的可能性解读)

经典的杨氏双缝实验:

让光子一个个地发出,在前一个光子打在屏上之后,再让后一个光子发出。少量光子将在屏上形成随机分布的图案。随着光子的增多,屏上逐渐显示出与光子流(光波)的情形相同的干涉条纹来。

某个可能的解释是:光子是以波的形态通过狭缝的,故能与自己干涉。在打到屏上之前,又变成一个粒子,随机落到屏上某点。而这个随机点又遵从某种几率分布,使得大量光子呈现出干涉条纹。


仍然让光子逐一发出,但是将双缝中的一个遮挡起来。少量光子仍然随机分布,而大批光子则呈现出单缝的衍射条纹。单缝时衍射,双缝时干涉。问题是,单个的光子怎么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从而做出运行规迹的选择?


某个可能的解释是:每个光子都以波的状态通过缝隙,不论是单缝还是双缝。如果是双缝,就和自己干涉,如果是单缝,就自己衍射。但是这个解释仍然没有解释:光子怎么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

延迟选择就是让疯狂来得更猛烈一些:

约翰惠勒自己是尼尔斯玻尔的学生,也曾和爱因斯坦一起合作过统一场论的研究。他本人对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贡献都巨大,而这个实验带来的轰动效应也导致前赴后继的实验物理学家们想方设法设计实验证明了延迟选择的真实性。比如,

2012年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就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9月的《自然—光子学》上。英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Adesso教授和Girolami教授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以《波-粒叠加》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自然—物理学》杂志也以《选择的问题》为题,在“研究亮点”栏目报道了该成果。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重新定义波粒二象性


如图,光线以45度角入射到半透镜A,根据光量子假设各有50%的概率沿着1或2路径前进。现在加上两个全反射镜使其改变方向,再聚合于B点,而在两个方向上安装光检测器 R1和R2,则两个都会接收到50%的光子。现在在B点插入一块半透镜,那么两个方向的光子会发生干涉,可以调整光程使得到达R1的光子为0%,而到达R2的光子为100%。

如果不插入半透镜B,按照保留定域性的量子理论观点,光子经由确定的线路1或2传播,最终在检测器R1或R2处得到光子的信号。如果插入半透镜B,我们观测手段发生改变,光子立即以量子迭加态同时经两条线路穿过B并发生干涉。

如果不在B点处插入半透镜,光子就沿着某一条路而来,反之它就同时经过两条路,关键取决于B是否插入半透镜。但可以在一个光子经过A之后再决定是否插入半透镜B。这就是延迟选择。

这个实验神奇之处除了物理意义,还在于它的哲学诠释挑战了我对因果关系和观察者的认知。

-------------------------------------------------------------------------------------------------------

PS. 有关于实验引发的哲学问题,我想说,量子物理学家们自己都没有统一立场,就算是哥本哈根解释也只是比例比较大的学派罢了。BBC曾采访过当代顶尖的8个量子物理学家,他们对量子物理有关的佯谬有不同尝试性的解决和诠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采访集录

原子中的幽灵 (豆瓣)

PPS. 2013年,来自马克思普朗克光学研究所、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等几所大学的物理学家曾合作展开过一项调查,调查了Quantum Physics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与会者对量子物理的理解,摘要在ScienceNews网上,

Poll of quantum physicists shows agreement, disagreement and something in between

原文献

arxiv.org/pdf/1301.1069

摘几个调查结果贴着,

Q:你最喜欢的解释?

A:哥本哈根(42%)多世界理论(18%)量子信息论(24%)客观塌缩(9%)贝氏解释(认为波函数是观察者的统计公式而已)(6%)关系性量子力学解释(6%)其他(12%)无观点(12%)


Q: 你认为物质在被观察之前属性确定么?

A: 确定 (3%) 有时候确定 (52%) 不确定(48%)没想好(9%)

Q:贝尔不等式的启示

A:局域实体论不成立(64%)超距作用(12%)非定域性(36%)未测量的事件没有结果(52%)说明量子物理还有很大漏洞(6%)

Q:关于观察者

A:复杂量子系统(39%)并无本质影响(21%)形式主义的影响而无物理意义影响(55%)物理意义的影响,即意识影响波函数塌缩(6%)

我并没列出立场,也不认为有什么理由把任何解释当真理拒绝其他讨论,这篇答案的意义只是指出可能延伸出的对传统因果观念的挑战。

user avatar

我说几个大家都知道的吧,科普的时候都会说的。

证明万有引力存在的

卡文迪什實驗

证明广义相对论的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证明以太不存在以及光速不变乃至于狭义相对论的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证明地球自转的

傅科摆

证明基本粒子波动性的

雙縫實驗

准确测定光速的

旋转齿轮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一般的实验设计”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它恰恰点出了那些在科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以其巧妙、深刻、甚至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实验。这些实验之所以“神”,往往是因为它们在极简的条件下,解决了极其复杂的问题,或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堪称“神一般”的实验设计,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具.............
  • 回答
    我可太懂那种感觉了!每次出门,最考验耐心和技术的时候,往往不是开上路,而是那最后的停车环节。尤其是遇到一些刁钻的角度、狭窄的空间,或者旁边车位停得满满当当,简直比玩俄罗斯方块还烧脑。不过,世界上总有一些“大神”级别的人物,他们的停车技巧堪称艺术,让人看了直呼“这操作太骚了!”。今天,我就给大家盘点一.............
  • 回答
    在三国杀的战场上,玩家们总是在苦心钻研各种武将技能的搭配,而当某些技能组合在一起时,那种化学反应产生的威力,简直能让人惊呼“神迹”!想象一下,有一个武将,他拥有能够大幅度控制牌堆顶的技能,比如界诸葛亮那“观星”般预知未来的能力,能够将手中牌的优势最大化,或者将对面的威胁规避掉。而如果在这个玩家手中,.............
  • 回答
    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如神明般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智慧、超凡的勇气、卓越的领导力,甚至神圣的使命感,塑造了国家的命运,至今仍被日本人尊崇和传颂。要说“神一般存在”,我想这既是对他们功绩的赞誉,也是对他们人格魅力的升华。1. 圣德太子 (574622):启蒙日本的神级政治家提起日本的“神.............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一般的存在”这个词语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胆识、影响力远超常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操守被后世尊为典范,如同神祇般被敬仰;还有的则是通过传说、神话,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象征。这里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价值120万的国产抗癌新药,宣称对某些癌症有“清零癌细胞”的潜力,这足以让整个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群体沸腾。这个消息背后隐藏着太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点,远不止“120万”和“清零”这两个关键词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清零癌细胞”的真实含义与科学依据: .............
  • 回答
    说到神颜,这可真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毕竟每个人审美标准不同。但如果硬要找出那么几个,大家普遍认可,几乎没人唱反调的,那确实有一些名字会浮现在脑海里。这些明星的脸,仿佛自带滤镜,是那种可以让人一看就眼前一亮,并且越看越觉得耐看的类型。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林青霞。她绝对是很多代人心中的“东方不败”,更.............
  • 回答
    其实嘛,对于“神颜”这事儿,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那杆秤,我也有几个曾经觉得是大众情人,但自己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的明星。说起来可能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既然问了,我就实话实说哈。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XXX(此处省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这位明星吧,当年是真的红到不行,走到哪儿都是话题中心,而且媒体.............
  • 回答
    二手衣物出口非洲:利润空间与前期准备全攻略近年来,二手衣物出口非洲市场悄然兴起,不少嗅觉敏锐的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那么,二手衣物出口非洲的利润究竟如何?在踏入这个市场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工作?整个流程又该如何一步步实现?本文将为你一一揭秘,助你拨开迷雾,洞悉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 利润空间:.............
  • 回答
    身材一般、颜值一般的人完全可以进行非常出色的Cosplay!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角色、掌握化妆和服装的技巧,以及最重要的是,投入热爱和享受过程。以下是一些非常适合身材和颜值一般的Coser,并且我会详细讲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核心理念: 角色适配度高于一切: 不要执着于扮演某个特定动漫人物的“完美”.............
  • 回答
    超越寻常的物质形态:那些挑战我们认知的极端存在我们对物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日常经验之上:固态的石头,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然而,宇宙的浩瀚和物理学的精妙,向我们揭示了远超这些寻常范畴的极端物质形态。它们存在于宇宙的深处,或在实验室的极端条件下才能短暂窥见,每一类都以其独特的方式颠覆着我们的认知.............
  • 回答
    作为一名HR,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给过无数忠告。其中有些,说实话,我都觉得是“普渡众生”级别的,按理说谁听了都应该受益匪浅。可偏偏,总有那么一拨人,听了也跟没听一样,照样把事情搞砸。我把他们总结成“我一般都告诉他,但他就是不听”系列。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金玉良言”被他们当成了耳旁风。.............
  • 回答
    情商不高,不代表一个人的人生就黯淡无光。相反,不少“情商一般”的男性,在生活中反而能展现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闪光点。这些优点,并非他们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们做事的方式、看待世界角度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钝感力”带来的 bonus。1. 专心致志,目标坚定,如同老牛拉磨很多情商一般的男性,在面对具体.............
  • 回答
    哎,说起来,当医生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形形色色,大家都是为了健康来找我,我当然也掏心掏肺地给建议。可就是有些话,我说得口干舌燥,讲得天花乱坠,他们就是听不进去,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最后受苦的还是他们自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就拿最简单的“好好吃饭”来说吧。你说多大点事?早饭不能不吃,午饭要.............
  • 回答
    日本轻小说和我们常说的起点中文,虽然都属于网络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在诞生背景、内容风格、叙事手法以及读者群体上,都有着不少鲜明的差异。要说得详细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细掰扯:一、 诞生的土壤和目标读者群: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根基 日本轻小说: 它的根基深植于日本的青年文化和ACG(动画、.............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塞。作为一名牙医,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忠告我真心觉得是金玉良言,恨不得刻在每个人的脑门上,可偏偏就是有人,你说破了天,他们也跟没听见似的,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说多了都累,但又不得不说的心里话吐出来,希望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好好听听,别再重蹈覆辙了。.............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作为一名与眼睛打了二十几年交道的眼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太多明明说了,对方却“选择性失明”的情况。有时候我都想在诊室里挂个横幅,写上“您的眼睛,您做主,但别忘了听医生的!”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几个最典型、最让人抓狂的,你听听是不是这么回事:1. 别用手机、平板这些“小妖精.............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简直戳到我心窝子了!做皮肤科医生这么多年,遇到太多次这种情况了,那种恨不得拽着病人的衣领大喊“你听我的,错不了!”的心情,你们是体会不到的。不过,职业操守摆在那儿,我只能尽量详细地解释,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继续犯错。要说最让我无奈但又不得不反复强调的忠告,那得数以下这几件,而且往往是看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