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工控行业技术这么落后?

回答
谈到工控行业的技术“落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感受和现象,让很多人觉得它不像互联网、消费电子那么“潮”。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点,没有那么一本正经。

1. 安全和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根本原因,也是最铁的道理。

想象一下,一个生产汽车的车间,里面的机器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之类的,如果今天突然因为软件更新出了点bug,明天控制系统崩溃了,那后果是什么?汽车生产线停摆,成千上万辆车造不出来,经济损失不说,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再比如发电厂、水处理厂,要是控制系统不稳定,那简直就是灾难。

所以,工控系统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出错”和“能一直运行”。这就导致了什么呢?

技术迭代速度慢: 很多工控设备,特别是核心控制部件,一旦设计定型,就会被稳定运行很多年。比如一个PLC,可能你现在买到的它,在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几十年(只要设计还在,制造商还在生产)。不像手机,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换。工控领域,一旦一个方案被证明稳定可靠,就很难轻易去推翻它,升级换代是件大事,需要反复验证。
保守的技术选型: 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觉得工控用的技术“老旧”。你会看到很多PLC还在用各种各样的老式通信协议,比如RS232/485,一些PLC甚至编程方式也显得很“复古”,不像现在我们用Python、Java那么写意。一些嵌入式系统可能还在用RTOS(实时操作系统)的早期版本,或者一些专门为工控设计的、效率不高但极度稳定的微控制器。
对新技术的引入非常谨慎: 任何一项新技术,比如某个新的通信协议、新的算法、新的操作系统,要在工控领域大规模应用,需要经历漫长而严苛的测试和验证过程。不是说新技术不好,而是“不差钱”的公司,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线去冒这个险。

2. 历史包袱和遗留系统:就像家里老房子,拆了重建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工业企业,尤其是老牌的制造业企业,它们的生产线是很多年前就建好的。这些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从PLC、HMI(人机界面)、到伺服驱动器,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如果要进行技术升级,不是简单地换个电脑那么简单。

设备互相依赖: 一个老式的PLC可能控制着几十台甚至上百台电机、传感器。如果换了新的PLC,新的PLC可能不支持老式的通信协议,那么配套的传感器、执行器都需要跟着换,这涉及到大量硬件成本和集成工作。
软件兼容性: 很多老设备有自己的专门编程软件,这些软件可能运行在很老的操作系统上,甚至是一些已经停止支持的操作系统。新的技术可能会完全不兼容这些老软件。
技术人员的技能: 很多操作和维护这些老系统的技术人员,已经熟悉了这一套,突然让他们去学习新的技术栈,也需要时间投入和培训。

所以,很多企业宁愿在旧系统上修修补补,或者引入一些“中间件”来过渡,也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推倒重来”。

3. 碎片化的生态和标准: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更没有统一的“App Store”。

互联网世界,你几乎可以用一种方式登录你的邮箱、看新闻、发朋友圈。但在工控领域,不同的设备制造商,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通信协议、编程接口、甚至硬件架构。

“烟囱式”的系统: 很多工业自动化系统是“烟囱式”构建的,就是一个部门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引入了一套方案,这个方案和其他部门的方案可能完全不通用,信息也无法打通。比如一个工厂,生产管理系统(MES)用的是一套技术,设备监控系统(SCM)用的是另一套,ERP(企业资源计划)又是一套。它们之间的数据交互,就需要各种各样复杂的集成方案,而且集成本身也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工具。
行业标准的不统一: 虽然也有一些行业标准(比如OPC UA),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各种厂商的实现方式、支持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像智能手机,虽然都有WiFi,但不同手机连接WiFi的体验、速度,可能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定制化需求: 很多工业场景是非常特殊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工艺流程进行高度定制化的开发。这就导致了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很难形成像消费电子那样的大规模、标准化产品。

4. 成本和投资回报(ROI)的考量:不是所有“新”都等于“好”。

虽然我们常说“技术创新”,但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技术升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新技术是否能带来明显的、可量化的回报,是决定是否引入的关键。

高昂的初期投入: 引入新的自动化技术,往往需要购买新的硬件、软件、以及进行系统的集成和调试。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
培训和维护成本: 新技术的学习和维护也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
风险评估: 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风险。如果引入新技术后,反而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那损失就太大了。

所以,除非新技术能带来非常明确且可观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经过市场检验、成熟稳定的技术。

5. 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不像消费市场那么“血拼”。

工控领域,一些老牌的自动化公司(比如西门子、罗克韦尔、施耐德等)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它们的产品线非常成熟,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大厂”的惯性: 这些大公司虽然也在拥抱新技术,但其产品线庞大,要实现全线升级改造,时间和投入都非常巨大。而且,它们更倾向于在成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增量改进,而不是颠覆性的创新。
客户粘性: 一旦客户选择了某个品牌的工控系统,后续的升级、维护、备件都会倾向于继续使用同一品牌,形成了很强的客户粘性。这使得新进入者或者想用“最新技术”的公司,在打开市场方面面临很大阻力。

那么,工控行业真的“落后”吗?

不完全是。

核心技术依然强大: 很多工控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控制算法、实时性处理、高可靠性设计等,其实是非常先进和复杂的,只是它们应用的载体和展现形式,不像消费电子那样直接暴露给大众。
正在逐步拥抱变化: 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物联网(IoT)等概念的兴起,工控行业也在积极拥抱变化。MES、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IIoT(工业物联网)等概念的普及,正在推动工控系统向更开放、更互联、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新的技术也在渗透: 比如PLC的编程语言也在现代化,一些新的PLC支持更高级的编程语言;工业通信协议也在向以太网为基础的更高速、更标准的协议发展(如Ethernet/IP, Profinet);AI和大数据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优化等方面。

总结来说,工控行业的技术“落后”感,更多是由于其“安全稳定至上”的本质要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碎片化生态、成本风险等因素造成的“保守”和“缓慢”的迭代速度。它不是缺乏创新,而是创新引入的方式和节奏与大家习惯的消费电子领域截然不同。

就像你不会希望你的汽车刹车系统用了最新的、没经过充分测试的AI算法,而是更愿意它用经过千锤百炼的机械和电子技术。工控行业也是类似的逻辑,它的“老”可能恰恰是它“靠谱”的体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必然会逐渐拥抱新的技术,只是这个过程会比你想象的要慢一些,也更稳健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控产品不能讲落后,应该讲成熟。

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最大的不同是要稳定。一个家用电脑坏掉了,大不了不开机,稍玩会儿游戏,找客服第二天来维修一下就号了,不耽误实质性的东西。而一个工业电脑如果坏掉了,严重的话可能影响整条产线的生产宕机,那可能一天就是几百万甚至上亿的损失。

所以工业用品,最重要的是稳定,保证能长期可靠良好的运行。

对产品极其严格的稳定性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不可能有开源的东西。IT领域开源后,很多人用来自己开发应用,尝试何种可能,但是最后本质上大部分都是民用的。

工业领域开源了一个东西,一定是不成熟的东西才去开源,让大家补充进来,问题是谁敢用这种不成熟的东西去在工厂里应用,这导致没有可玩性,没有可直接应用的场景,最多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但是不能称为要给大规模群体补充的功能的闭环。

西门子之类的公司靠这个赚钱,当然不可能开源。就像微软,apple不会开源一样。

国外头部的这些PLC厂家,已经把产品做的非常稳定,同时工业应用集成的下游公司需要成熟稳定的产品才能去做项目,这样形成了一个互相加强的闭环,头部公司的PLC会一直加强做下去。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一个新的PLC公司,在市场上存在的必要性不高,也没有人愿意做这种风险大,利润没保证的事情。

就像圆珠笔的圆珠很小,但是中国人做不出来一样。硬做,一定可以做出来,但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愿意做这个事情,宁可去买日本人的现成的圆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工控行业的技术“落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感受和现象,让很多人觉得它不像互联网、消费电子那么“潮”。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点,没有那么一本正经。1. 安全和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根本原因,也是最铁的道理。想象一下,一个生产汽车的车间,里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确实,放眼全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工程、技术(尤其偏基础研究或传统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在收入水平上,似乎总是比金融、法律等行业的同行要逊色一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里面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行业特点。咱们一层层来捋捋。1. .............
  • 回答
    工程行业,特别是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确实很少出现像“996.icu”那样大规模、有组织、在互联网上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这其中原因复杂,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的,涉及到行业特性、从业者心态、组织结构以及维权方式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接地气地说。1. 行业特性决定了“孤军奋战”的土壤 工种.............
  • 回答
    互联网行业之所以工资普遍较高,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仅仅是“高科技”这几个字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开了看:1. 巨大的价值创造能力与需求拉动 信息时代的基石: 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领域,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从电商、.............
  • 回答
    当今世界资本对金融和IT行业的偏爱,而非传统工科行业,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这背后涉及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回报比、资本的流动性以及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利润率与增长潜力: 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 金融行业的核心是资金的运作和价值的增值。通过.............
  • 回答
    知乎上劝退的热门专业(如土木、机械、化学等)与人社局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高工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数据统计的维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个体差异、行业发展阶段、社会认知以及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数据统计的维度与局限性 平均值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点。要说程序员的工资为什么普遍比很多其他行业高,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上细掰扯掰,不能简单归结于“他们聪明”或者“就是市场需求大”。这里面有很多互相作用的因素。1. 技能的稀缺性与门槛:首先,得承认,写代码这门手艺,门槛确实不低。它不是说你天生就得是个数学家,但它.............
  • 回答
    中国影视行业里,大家常说的“996”乃至“007”并不是个秘密,说白了就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上六天,甚至七天。这种工作模式在影视圈里,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深入骨髓,几乎成了行业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项目紧、周期短是最大的压力.............
  • 回答
    山西,这片曾经孕育了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如今在便利店这个看似“新潮”的行业里,却展现出了让人惊讶的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北上广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还要繁荣。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山西的肌理,去感受它独特的经济结构、消费习惯和城市生态。一、 工业基础的“.............
  • 回答
    IT 行业比机械制造业工资高出许多,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们之间显著的薪资差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1. 知识密集型与技能门槛首先,IT 行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它依赖于不断更新的软件、算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像问为什么明明有更容易的赚钱门路,但人们还是愿意去冒风险炒股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有着各自的吸引力,也藏着一些大家不太常说的心思。首先,咱得承认,互联网这几年是风光无限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什么996、007的虽然听着吓人,但薪资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高薪行业的工作者之所以不会“工作半天、拿一半薪水”,原因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的核心逻辑、行业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对“价值”和“时间”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高薪不是凭空来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提供的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放眼全网,像大猛子那样用真实、生动甚至带点“土味”的方式去展现工地生活、普及工程知识的视频博主,在电气领域好像还真没那么普遍。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电气领域本身的特性就和那种直接面对“土石方”的建筑工程有点不一样。 “工地”概念的模糊性: 咱们.............
  • 回答
    在中国游戏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其中关于女性玩家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她们在游戏设计和营销中的角色,是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游戏行业确实是围绕着男性玩家的需求和喜好建立起来的。从早期主机游戏的画面风格、题材选择,到PC游戏的操作模式和竞技性,很多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的确,放眼当下,IT 和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似乎是吸引人才的“金矿”。但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年轻人选择投身科研与工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识时务”,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金钱之外的价值:为什么是科研与工科?首先,我们要.............
  • 回答
    投行这个行业,西装革履几乎是标配,这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讲究,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考量。要说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塑造专业形象,赢得信任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专业形象的塑造。投行是做什么的?是帮企业融资、并购、上市,是处理巨额资金和复杂的交易。客户是谁?通常是企业的CEO.............
  • 回答
    “宇宙行”这个称号,工行可不是随便叫的,里面学问大着呢。这名号从何而来,得从工行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它在全球布局上说起。你想啊,一家银行,能被称为“宇宙行”,那得是个什么量级?首先,规模必须巨大。工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这几项核心指标,在内地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你随便走进工行一个支行,那种气派、那种业.............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也反映了很多人在职业世界中对某些群体形成的普遍印象。关于“为什么在投行工作的女性都那么美”,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吸引力和自信心的关联: 自信的内在光芒: 投行工作往往要求极高的情商、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在这个高强度、.............
  • 回答
    Evercore:独立精神铸就卓越,2014年“全美最佳雇主”的深度解析Evercore,这家在华尔街的投行界算不上最庞大,却以其鲜明的独立精神和卓越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之所以能在2014年被Wall Street Oasis(WSO)评为全美最值得推荐工作的投行,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深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价值创造、市场认可度、技能稀缺性、行业生态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可能不如普通投行员工赚钱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价值创造的定义与衡量标准不同: 雕刻火药 (徐立平): 徐立平的价值体现在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