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西这种老工业基地,便利店行业为什么比北上广还繁荣?

回答
山西,这片曾经孕育了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如今在便利店这个看似“新潮”的行业里,却展现出了让人惊讶的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北上广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还要繁荣。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山西的肌理,去感受它独特的经济结构、消费习惯和城市生态。

一、 工业基础的“余荫”与“惯性”:孕育了特殊的消费土壤

首先,得承认山西的“老工业基地”属性是其独特之处的根源。虽然我们常说“转型”,但庞大的工业体量,特别是煤炭及其衍生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了山西的经济和就业。这带来了几个关键影响:

稳定的“上班族”群体: 尽管产业结构在调整,但仍有大量在大型国企、煤矿、化工厂等单位工作的职工。这些人通常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并且作息时间也相对固定(倒班制也普遍存在)。便利店能够提供便捷的早餐、午餐、晚餐,以及加班后的宵夜,正好满足了他们对“即时性”和“便捷性”的需求。北上广虽然也有大量上班族,但竞争更激烈,工作压力更大,节奏更快,便利店的功能可能会被其他渠道分散,比如外卖平台更发达,选择更多样。而在山西,便利店往往是他们快速补充能量、解决餐食的首选。

“家门口”的依赖性: 很多老工业企业所在地,尤其是过去形成的职工家属区,生活配套相对集中,而大型商超往往在城市中心区域。住在这些区域的居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或是行动不便的,对于“家门口”的便利店有着更高的依赖度。便利店不仅是购买日常用品的地方,也承载了社区信息交流、邻里互助的功能。这种社区渗透力,是很多在北上广深新开发区域建立的便利店难以企及的。

消费观念的“务实”与“性价比”: 山西人的消费观念相对务实,注重性价比。便利店提供的是“够用就好”的商品,价格透明,而且由于其小体量,进货和运营成本可能也相对可控,因此在价格上往往能与小型超市竞争,甚至在某些单品上更具优势。对于习惯了精打细算的山西人来说,便利店的便利性与价格的平衡,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而在北上广,消费者可能更愿意为品牌、体验支付溢价,或者直接转向更具规模效应的超市、线上平台。

二、 都市化进程的“补位”与“填空”:便利店的战略性扩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但与北上广那种全面、快速的城市扩张不同,山西的城市发展往往呈现出“补位”和“填空”的特点:

填补“真空地带”: 在一些新建的住宅小区、城市新区,或者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往往滞后于居民入住。这时,便利店就扮演了重要的“填空”角色。它们能够快速落地,提供最基础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即时性需求,从而在城市发展初期就建立起稳固的客户群。

弥合“服务断层”: 很多城市街道,尤其是老城区,人流量大但缺少大型商业体,便利店的出现恰好弥合了这种商业服务上的断层。它们能够深入到城市的毛细血管,将服务半径缩短,让居民购物不再需要长途跋涉。

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便利需求: 山西一些城市的地理环境,例如地形起伏或冬季的寒冷,也增加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更倾向于就近购买所需物品,便利店的“近”和“便”就显得尤为珍贵。

三、 运营模式的“本土化”与“差异化”:更贴近本地需求

便利店的繁荣,也离不开其运营模式的成功适应。虽然便利店的模式是标准化的,但在山西,本土企业和品牌往往能做得更加“接地气”:

精选的商品结构: 本土便利店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山西人的口味和偏好,在商品品类上有所侧重。例如,对于一些当地特色小吃、饮品,或者北方居民习惯的食品,便利店的陈列会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北上广的便利店商品同质化程度更高,更倾向于大众化。

灵活的经营时间: 许多山西的便利店,尤其是开在老工业区或居民区附近的,经营时间可能比很多北上广的便利店更加灵活,能够满足24小时或者超长营业的需求,这对于夜班工人或有特殊需求的居民非常重要。

社区化的服务: 一些山西的便利店不仅仅是卖货,还兼营代收快递、水费电费、彩票,甚至提供简单的维修服务。这些社区化的附加服务,增强了便利店的粘性,使其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格的“亲民”策略: 相对于北上广便利店可能偏高的价格,山西的便利店在定价上往往更加亲民,更能赢得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青睐。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在山西市场更容易获得成功。

四、 人口结构与消费习惯的微妙差异

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 尽管北上广的年轻群体是便利店的主力军,但山西的年轻群体虽然也在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可能还保留着一些传统观念。便利店的即时性、便利性固然吸引他们,但他们可能同样会考虑便利店的性价比,或者将便利店作为一种“补充性”消费渠道,而不是完全依赖。

家庭式消费的便利性: 在一些家庭场景下,如果家里老人或孩子需要某些零食、饮品或药品,便利店的出现能快速解决问题,而无需全家出动前往大型商场。这种家庭式的便利需求,在山西这样更注重家庭生活氛围的地区,可能更为突出。

总结来看,山西便利店行业的繁荣,是其特殊的工业历史背景、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以及本土化运营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对北上广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于山西的实际,满足了当地居民在特定生活节奏、消费习惯和地理环境下的真实需求。便利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终端,更像是城市肌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将便利和活力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才显得比一些大城市更加“繁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有很多,下面一个一个说吧,

不是山西便利店多,而是太原多。


简而言之其实是因为太原太落后,

反而给了便利店生存发展的机会。


一、太原的人口密度其实相当高。

比北京的人口密度要高出来很多。


北京虽然人口多,但大饼摊得大。

北京的城区面积,实在大到离谱。


太原是河谷城市,周围三面环山,

人口集中在狭窄的汾河谷地两侧。


太原人口虽不多,但城区人口多,

这个比例超过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太原没像其他省会一样大肆兼并,

主城拥挤不堪,近几年才拓展开。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是最主要原因,

这是便利店能活下来的最大支柱。


二、太原以前的交通确实不发达,

老百姓去大超市购物比较不方便。


省会城市里太原交通几乎最落后,

去年年底才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


太原以前几乎一座立交桥都没有,

堵车很严重,开车出门很不方便。


老百姓去离家很远的超市不方便,

一般来说只好在小区周边的购物。


直到前几年耿彦波出任太原市长,

才让太原有了立交桥和地铁线路。


这时候便利店已经遍布大街小巷,

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到便利店购物。


三、太原经济不发达,房租很低,

这是便利店活下来很重要的原因。


太原以前市政建设极其落后无能,

城区到处都是城中村以及小平房。


便利店能低价租到城中村小平房,

这让便利店最弱小时站住了脚跟。


四、九八年下岗造成人工成本低,

太原是老工业城市,下岗工人多。


很多人愿意被低价格长时间雇佣,

这让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非常的低。


总而言之,人口密集、交通不便、

房租和工资低造就了太原便利店。

user avatar

如果看了山西便利店这几年的发展,那自然会意识到这是必然的结果。

当大型超市出现时,人们热论大型超市对实体便利店的冲击,认为商品丰富、选择富余的大型超市才是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小商店只能作为其可有可无的补充,绝对成不了气候。

当网络电商出现时,人们热论网上电商对线下实体商场和店铺的冲击,认为大型超市在冲击下已经是自命难保,小商铺更是在夹缝中生存,面临被淘汰出门。

此番山西太原便利店行业的逆势生长,成为对这一疑惑最好的回答。

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连续7年统计并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数据显示,2019年太原便利店城市发展指数排名第一,2020年排名第二,仅次于厦门,远高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相对更高的北京、深圳、武汉、长沙、程度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

这一现象不得不值得我们思索,太原便利店是如何才能在零售危机下大放光彩的。

从区域特性上看,太原经济发展密度相对降低反而成为便利店遍地开花的成本优势。

像北上广深,经济密度高,可谓寸土寸金吧,房租人力成本较高,很难铺平商业成本,这样的城市里大型超市就具有成本摊销的优势,产品选择丰富多样有吸引力。

偶尔碰上一个节假日大打折扣走销量,直接承担了消费者一周乃至一个月的消费需求。

再说,大型超市往往与商场直接捆绑,目的就为了让用户在一番享受娱乐后高高兴兴地往家里备点存货,而小商铺哪有在大型商场中获得一块落脚地的能力呢。

像三四线城市,经济密度低,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客单价不高,便利店利润低,很难形成规模,一般一个稍大型的商场就能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了,小商铺就真的是用来补充救急的。

反而是太原这种二线城市可能在这方面更具备优势,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都处于上升期,其次城市内部的经济密度也相对比较平衡,店铺租金成本相对较低,消费市场比较均衡,使得便利店深入大街小巷成为可能。

再从便利店的发展环境来看,山西便利店真正做成了一个以为客户提供生活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实体店,远远超越了以销售为主的传统销售模式。

山西便利店的逆向生长离不开唐久和金虎这两家本土便利店,在太原,人们打趣说

“推开太原的任何一扇门,30秒之内,你一定能发现唐久和金虎。”甚至是,“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可见两家行业的市场规模之大和在太原人民心中的情感之深。

唐久和金虎属于太原本土品牌,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在零售业务发展上形成了市场先发优势。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完备成熟商品供销链条直接就是立在后来者面前的行业准入门槛。同时,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的官方支持,也增强了便利店行业发展内生力。

同时,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唐久和金虎两家店形成两相制衡的态势,促进了两家店在市场驱动力下开始从传统的以“有什么卖什么”的卖方市场逐渐让位于“要什么卖什么”的买方市场进行转变。

一是优化消费体验,包括提升商品品质及更新速度,及时响应市场潮流需求,24小时营业等、而小型便利店具备的服务调整的灵活性在品质和便利上大有文章可做。

二是在商铺服务上更具有人文情怀。不仅仅局限于商品销售,还代水电费收缴、临界接收快递、团购等,通过事无巨细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小小的便利店拥有了社区小超市的人情味。

三是在消费者维护和激励上更加用心,例如通过发券、会员等等手段,提高了复购率、拉动了潜在的消费需求。

这支撑起了在山西太原这种人口和经济都不是一线的城市里,让便利店的密度远超一线城市的底气,同时也让外资品牌很难轻易踏足等。

作为一种一种生长于中国本土的便利店新型态,太原便利店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形成一种在零售领域相对前沿的“硬门店,软服务”的经营模式,这也被后来者7-Eleven总结为便利走向世界的关键。

太原便利店在太原市场内部已然具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和群众基础。

在此基础上,引入支付宝是太原便利店积极拥抱数字化,主动适应零售行业发展潮流重大举措,这种比国外便利店品牌更早适应由支付宝等支付品牌推进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诞生了一种介于国际连锁大牌便利店和本地小超市之间的形态。

既有连锁大牌的标准化产品、服务和扩张能力,也能够帮助二三线城市的本土便利店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主导,在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感和更新完善内部供销链条做出有为努力,快速崛起,在零售行业领域中树立本土品牌形象。

而此番太原为本地品牌做出的数字化准备中植入支付宝,可谓强强联手,势必会推进太原便利店在居民消费升级这一新机遇下做出更加突出的成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