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家长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词,你多半不会从正面意义上去使用。
我只听说要么搞艺术成功了形成了文化输出,要么搞商业成功了形成了文化输出,从没听过以文化输出为目的还能成功的。
被输出的时候是贬义词,输出别人的时候是褒义词。
现在文化输出成什么了?
我就不懂了 90年代-10年,中国还没有现在富强呢,为什么能排除 英雄啊 十面埋伏啊 秋菊打官司 这样片子,成龙能带着自己的电影打进好莱坞,怎么现在就一个屁都没有了?
问为什么,来一句:我们不在乎。
这特么的是你不在乎的问题么?
像你没上清华,是因为你不在乎清华吗?
扯远了……
文化输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特么的了解文化。
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自信起来了,这叫自大。
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输出……
你到底想啥呢?
因为在中国进行“文化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例如,已经5个月没法的版号)
绝大多数爱好者和作者都知道在没多少“文化创作实践”的基础下讨论“文化输出”大多数时候是个笑话
原神、少前、明日、碧蓝航线等是例外。少前和明日算是定了一种“中国式手游”的风格-未来/近未来/现代风格+厚涂美术+其实是方便过审但是可以解释为“灰人”-只看衣服看起来能融入环境的低威胁风格、有一大堆大衣外套带子的近似机能风服装设计;原神不必多说-米哈游的游戏工业水准都能媲美育碧了,才能在游戏里面夹杂璃月这个“私活”,同时也带来了国产的“3D科幻二次元”风格浪潮;就连碧蓝航线也能证明:“中国开发商对XP系统的开发运用能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但是这些例外有几个作者自己成天把“文化输出”挂在嘴边?(当然,为了确保不被其他官方机构刁难还是要争取一个被官方承认的“文化输出”)
“成熟的作者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人喜欢,不成熟的作者用口号、民族、政治正确来掩盖自己的不成熟”-我说的
在原神皮肤修改事件之后我意识到了
文化输出很多时候是大家希望有一个“免死金牌”,但是原神皮肤修改事件之后大家应该打破了这种幻想
天桥打把势卖药的都知道的道理。
先把人吸引过来,套上近乎,再聊卖大力丸和金创药的事。
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东西,不能当做输出的起手式,因为高冷傲娇是没人要的败犬。
高级文化玩意是给入门了的中高端爱好者准备的。
起手就接触高级文化玩意,只能被作为猎奇题材的谈资,承载不了你想要传达的意志、思想和文化。
传统戏剧不是能当文化输出,但是那同样是高端玩家的玩意。
不能拿着老玩意当起手式,谁会关心那个叫Mu Guiying和She Taijun为什么打仗?和mu大陆还有女权运动有关系么。
你弄个“粤剧特X普”都比一个没多少人听说过的“穆X英挂帅”吸引人。
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彻底的反面教材。
很多打着“文化输出”的产品和机构是在拿着
在中国年轻人里面都冷门甚至快绝户的文化玩意当成“authentic and only”、“guaranteed and only”甚至“orthodox and only”、“official and only”代表。
仿佛展示柜里的标本,精致,无生气,先天就散发着拒人八百里之外的气场。
现实生活里的傲娇没人要好伐,谁知道你什么时候才娇啊。
当然,这里涉及到一个更核心的问题。
什么是当代文化,能当名片递出去,作为卖点有人看的那种。
要么放下高冷的身段拥抱平民玩意,要么放弃“主动输出高冷”的愚蠢想法。
“文化输出”不是玄学,也不是“贬义词”,而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真正意义上“进步”“发达”的最简单的评价标准。
简单地说,软实力强的,根本用不着主动“输出”;而软实力弱的,不论看什么都是“文化入侵”。
一战时,当一队德军在清理败退英军遗留下来的物资的时候,就有一些德军意识到,这场战争德国最终是会输掉的,因为即便是英军吃了败仗没带走的这部分物资,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奢侈了。
二战时,当苏军攻入柏林时,尽管苏联的军事胜利已成定局,但一些苏军在亲眼见到了什么是欧洲生活水平后,心里已经对苏联是否真的“先进”产生了一丝怀疑。
而在冷战尚未真正结束前,西方的知识分子,很多人是字面意义上“聪明的人容易变成赤色分子”,他们尽管不认可苏联,但仍相信书上的那个理想世界,是比现实中的西方更加“进步”的,颇有一种“东方”怕普通人见识到西方的生活水平从而产生“自卑”和“怀疑”,而“西方”怕普通人接触到东方的思想从而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意思。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既是灵魂,又是标准,是一种超脱硬实力的存在,只要“神”不散,即便“形”一时散了,也有复活甚至更上一层楼的可能,就像三国、南北朝、辽宋夏金元和军阀割据时那样。
但这种“神”也不是平白无故能够产生的,它也需要依托足够客观的现实而存在,就像清末的国人,即便再怎么爱国,即便再怎么“文化自信”,也不会认为凡事都是大清的最好,反而会感觉学习欧美日本才是自强之道。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强弱很容易辨别,能做到这两点,就足可以说它的软实力是“强”的:
1、当看到或使用这个国家的产品时,会对这个国家叹服欣赏,甚至心生向往。
2、在带着这种向往的心态来到这个国家后,也不会失望,甚至想要作为它的一部分而留下来。
最重要的是,想要拥有这种“能力”,不论是对于“国”还是具体的“个人”来说,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说到底,只要自己足够强的话,还需要怕什么“文化输出”和“文化入侵”吗?
如果自己足够强的话,又何必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去获得“自信”呢。
另一种形式的伏拉夫吧,反正都是转内销
因为所有文化进入都会被丑化成文化入侵,那么夸奖文化输出毫无意义
因为《原神》呗。
以前说文化输出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嗨。每每都是没等着输出出去,先内卷了。
结果输出了几十年,汉服在那儿吵吵山不山。戏曲开始开黄腔。老外知不知道不清楚,反正咱们自己看着都头大了。
结果突然互联网上一声炸雷,黑暗降临了。一个中国游戏居然三天两头跑到油管、非死不可、推特上面洗排行榜。几百万老外三更半夜不睡觉就等着看一个中国死宅在那儿尬讲(关键他们还听不懂)就为了第一时间掌握游戏动态。
最近更是云堇一声戏腔,让油管上京剧视频播放量直接翻倍。再不污名化文化输出,那不让米哈游一家懂完了?还要不要和谐了?
看到楼下有个人提须弥来了,还是文化输出吗?
这是个不错的问题,我们看这么一段话。
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5] 的确,他从他的勤奋的父亲手中继承了一个统一和繁荣的帝国。他计划武力扩大帝国的领土和影响,并付诸行动。但他的这些梦想和远征既不是狂想,也不是没有前例的。它们倒不如说充实了他父亲已经仿效而他本人设法去完成的汉帝国的模式。只是由于他最后一次冒险行动的灾难性的失败,他的过去给人以恐怖的形象,他执政的全部历史才遭到了歪曲。当我们考察了他的政治作风以及他的高级官员和亲密顾问,我们也许就能更多地看到他的复杂的性格。我们首先应注意萧后,虽然她显然是他的知心人,但却不像他的母后那样起着积极的政治作用。
这段文字出现在《剑桥中国隋唐史》讲的完全是中国的故事。但是呢……你看完以后感觉是啥?是不是觉得隋炀帝没有那么坏了?这完全就是用外国那套看历史的逻辑在说中国历史。这就是文化输出。谁告诉你不说自己的故事就不能文化输出了?
当年被输出的时候这就是褒义词,现在想要输出的时候突然就变成贬义词了。
你说为什么?
这个风谁在吹?
我给大家理一理脉络。
中国过去是搞孔子学院是吧?然后有人就说了,这不是文化输出,你搞得这些老气横秋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爱看,外国人就更不爱看了,你怎么输出?
(其实孔子学院就是个教汉语的地方,跟文化输出不怎么沾边,最大输出指标就是教多少老外学会汉语。结果年年被拿起来当反面教材,也真是冤。)
后来大家就达成一致意见了,文化输出就应该搞流行文化,搞三俗,搞下三路,这样外国人就会喜欢,就会接受。
这可不是我胡说,不信你翻翻前几年的问答,所有高赞答案都是这么说的。
当时我就说你要真这么搞,没搞出名堂则罢,一旦搞出名堂了,人家马上换一套说辞说你输出的都是垃圾,你还没得辩。下三路不是垃圾是什么?
后来中国有些人就真的开始坑坑巴巴对外输出三俗文化了。你别说,效果还真不错,在亚非拉地区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形象。这种事你只看英语互联网是看不出来的,英语互联网对中国的正面信息防范极严,迄今只有李子柒和原神突破了障碍,我猜大概是原神李子柒并没有展现任何刚健和有攻击性的意识形态,气质上比较软,所以人家也就抬抬手放过了。但在各种小语种国家那里,中国形象改善速度是很快的。我常年跟踪这些信息,感受很深。
有人说你输出这些有什么用?
怎么没有用呢?
国产烂剧在客观上就是能掩护中国产品的销路,提升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如果亚非拉人民都以为中国人戴斗笠插秧,那中国的手机还怎么卖?
但凡他看过一部国产烂剧,这个顾虑就会烟消云散。剧情也许挺烂的,但剧中高楼大厦俊男美女总不是cg做的。
而且说来也奇怪,中国越是烂的剧,在亚非拉就越受欢迎,我们公认还可以的剧,反而不行。我猜大概是烂剧情节明快,肢体情绪夸张,比较适合亚非拉人民不到90的智商。
说句不好听的,亚非拉90智商的人,它掏出的100美元,和智商200掏出的100美元,没有任何区别。
你看这个事就这么简单,当年全知乎有识之士都纷纷给过正确答案,很多中国人也照着做了,除了没考虑到英语网络的天然护甲之外,其他的都是严格按照剧本在演。
然后知乎一些人就开始不满意了,竟然阴阳怪气起来,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他们要表达什么。“文化输出为什么现在是贬义词?”讲真的,我也不知道为啥贬义了,莫非以前被人输出,它就褒义,现在输出别人了,它就贬义了?
我还看到一种奇葩说法,说中国搞文化输出最好只谈钱,切记不要涉及意识形态,不要想着“输出”什么。
这个说法我觉得十分奇怪,艺术就是最极端的意识形态,不让讲意识形态,跟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得好文化呢?禁止别人讲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西方的标准操作就是既要赚你的钱,还要恶心你。最近已经进化到了宁可不赚钱也要恶心你。它明知电影要暴死,坚果卖不出去,它也要气你一下。人家怎么就那么有阶级觉悟呢?亏自己的钱也要“输出”你一下。
西方的国家形象已经建立很久了,不需要再建立,最近几十年都是在攻击别人的审美防线。我们还没到那个历史阶段,我们现在先要把国家形象立起来。文化输出的本质就是用各种小ip给“中国”这个大ip添砖加瓦,然后反哺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上,形成良性正循环。文化输出还真不能只谈钱,亏钱输出是非常常见的手段(当然,能挣钱更好)。
现阶段,就是堆各种ip。ip这个东西就是抢注,你先展现了,植入全世界大脑了那就是你的。我记得小时候老师说别国偷我们的文化,举的例子不是韩国而是日本,日本才是发明这套偷ip大法的祖宗。日本人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借鉴中国的,然后它稍微改得跟你有点区别,率先展现给全世界,那就是它的专属元素了,你还没处说理去,谁让你积贫积弱呢。韩国人不过是师其故智而已。
还是那句话,什么贬义词不贬义词,中国现在就是要堆积形象,抢注形象。无脑堆,加紧堆,堆得越多越扎实,子孙就越感谢我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9世纪欧洲列强互相堆形象,堆到最后竟然旗鼓相当,比如哥特风到底是哪家的,好像每家都有。哥特建筑起源于法国,哥特小说起源于英国,现在我们最熟悉的是德国哥特。最神奇的是连美国人都进来插一脚,哥特跟你杨基佬有什么关系?美国人说我有爱伦坡。
你想想万一哪家当时忘了抢,那现在可就说不清了哦,就变成你抄袭别人了。
其实不仅哥特被争着抢,罗马也被争着抢,大概希腊抢的人少一点,因为真有个希腊国,列强们大概不好意思说自己比真希腊还希腊。但列强们确实说自己比意大利还罗马。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下是有不同的意思的
比如十年前你夸你们公司两个最优秀的人是卧龙凤雏
他们挺高兴
现在你说他们是卧龙凤雏。。。。
第一天,几个外国人在国外用筷子,你说是文化输出。
第二天,几个外国人穿唐装,你说是文化输出。
第三天他们过起了春节,你又说是文化输出。
第四天一本小说被介绍到国外,你又打上了文化输出的标题。
……
合着文化天天被输出呗?
我今天赶时间,吃个汉堡,是不是西方文化输出来了?
我第二天穿了西装,出席活动,是不是也是西方文化输出来了?
第三天我过着圣诞节,自己嗨一下,你又说这是西方文化输出来了?
第四天一本外国小说被引入国内,我不由自主地打上西方文化输出的口号。
文化这么容易被运过来输过去的吗?老拿这标题造势就很烦!
你觉得是文化输出,人家指不定认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呢!
关于输出,我以前只听过输出共产主义,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
——————————————————
好多人还在说这个就是输出啊,恕我直言,您这个输不输出还真就没啥大用。你拿输出输入的观念来判断这些真有点肤浅和狭隘了,咱们以前也喊输出共产主义,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对于一个网站来说,都不会只看浏览量点击率,还得看转化和留存呢!出海和入关是一个基本的标准,但是你老说这个那就没太大意思了。你出海不只是为了把东西运到海外的吧?你多少是想要从中换点有用的东西的吧?
行,你说你做这些都是为了推广,打开知名度,让他们感兴趣,然后到了你这地儿给变现,那你这天天说有个啥意思?
对于文化而言我们还是要看影响力,影响力不是说单纯地看你穿什么吃什么,还得看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思维方式是什么,情感变化是什么。你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改那么多还不是为了跟人家在一个圈里好好玩,想着把自己实力玩上去?难不成你是图一乐?
对于文化进出咱就当成进来的人和出去的人就得了,你不能光看他进来和出去啊,这有啥好看的,你不得看看他进来出去干了啥?
咱也甭说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我压根也没说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事儿。
是,他是个中国人,我就问一句,他出国了,很自信?很骄傲?这就没啥可说的,因为人来的也不少啊?您就天天揪这个,不知道啥意思。说到这儿我就很反感有些人出个国,回来了就趾高气昂的劲儿,好像全中国都得卖他的面儿!
那有的人进来了,他在这儿转一圈儿,然后抱着一大把钱回去了;有的人进来了,转一个圈儿,带着一票人回去了;有的人进来了,他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有的人进来了,他作威作福,吃喝玩乐,做祖宗;有的人进来了,他爱上了这片地儿,他心里也认同这片地儿上的一些东西;有的人进来了,他就为了在你这片地儿上吐口唾沫星子……
这都是进来的,这能一样吗?那输出一个道理,你天天顶着个“输出”,“输出”,就能一笔全包了?
当然,您要非这么用这输入输出去衡量,那我也懒得说啥。但您这三天两头的,一本书出国,一部剧出国,给它戴个“文化”的帽子,天天就吆喝“输出”,“输出”,整得跟大炮打到了彼岸一样,我就听得有点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