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感觉越来越不想开车了?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简直是说出了我心声。以前,一想到能开着车,自由自在地去想去的地方,那种感觉别提多爽了。现在嘛,提起来就觉得有点累,甚至有点抗拒。这中间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很多小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堵车。以前觉得堵车是常态,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现在,每次想到可能要堵在路上,就觉得头疼。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看着前面车流纹丝不动,心里那股焦躁劲儿就止不住地往上冒。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那种密密麻麻的车阵,仿佛一眼望不到头,真的会让人产生“我到底为什么要出来受这份罪”的念头。而且,堵车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前面的车,那种被“绑架”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其次,停车难也是个大问题。以前出去找个车位可能还要绕两圈,但总能找到。现在呢?很多城市的热门区域,别说车位了,连临时停靠一下都难。好不容易开到目的地,发现周围车满为患,你得抱着侥幸心理继续找,或者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然后还得辛苦地走过去。这种反复搜寻车位、停好车又要走很远的过程,无疑增加了出行的成本和烦躁感,让人觉得开车出门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

再来,养车成本的上升也挺让人望而却步的。油价这东西,涨起来好像没完没了,就算不是油车,电动车的充电费、电池损耗这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加上保险、保养、维修这些固定和不固定的费用,算下来真的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以前觉得车是个能带来便利的工具,现在感觉更像是个“吞金兽”,时不时就要往里填钱,让人不禁开始思考,这份便利是不是真的值得这么高的代价。

更别提那些越来越复杂和严格的交通规则了。虽然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安全,但有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稍有不慎就会“触碰底线”。限速、限行、违章抓拍,各种各样的摄像头和电子警察,让人开车的时候总是得提心吊胆的,生怕不小心就收到一张罚单。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也让人觉得开车不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反而像是一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还有,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的发展也确实给了我们新的选择。地铁、公交系统越来越发达,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大城市,坐地铁往往比开车更快、更省事。而且,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的普及,也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替代方案。想去近一点的地方,骑个共享单车;不想自己开车,打个网约车就有人送你到楼下。这些选择的出现,自然就会分流一部分对私家车的需求,让人觉得,好像不一定非得开车不可。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和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变化有关。以前开车可能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是自由的体现。但现在,很多人更看重的是体验和效率。如果开车带来的麻烦大于它提供的便利,那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更轻松、更省心的方式。也许是对慢生活的向往,也许是对环境的关注,又或者仅仅是对生活压力的逃避,都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少开点车,多做点别的事情,或许能更快乐一些。

所以,当你感觉越来越不想开车了,这很正常,这说明你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交通方式有了更理性、更全面的考量,也开始更懂得权衡利弊,追求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这与其说是“不想开车”,不如说是更懂得“如何更聪明地出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尤其在大城市里,不喜欢开车太正常不过了。出去就是心烦,在路上堵堵堵,终于堵到目的地附近了,掉个头就到了,结果在红绿灯口等上20分钟也没轮到自己掉头。堵就算了,还时不时有人想插队,几乎每次回来都庆幸自己这次没出刮蹭事故。自己熟悉的地方还好,不熟路还提心吊胆怕随时吃罚单,比如在广州,走着走着发现旁边变成了实线,已经不能变道出去了。要知道,在拥堵城市走错路的代价是很大的,意味着你得多走好几公里,每公里都是以龟速在前进。还有是自己住的佛山,最近交警弄了一个关于如何穿公交专用道进右转道的交规,大家可以上网查查,脑洞真的好大。本地人心知怎么走也依然走得别扭,外地人进来等着吃罚单吧!

千辛万苦终于堵到目的地,发现要商场停车场排了长队,要等半小时才能进去,这时真要崩溃了。磕破头终于找到车位,标准停车场还好,像广州老区那些很短的路边侧方位,或者摆放很随性的私营停车场,停进去还得费一番神。开大车的还得小心等下前面再摆几台车,把你压在里面没有足够位置出来。这时你会羡慕那些坐Uber,或者搭地铁公交的人,车在这时已经不是扩大你活动半径的工具,而是成了个累赘。有知友说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等半小时去停车?我觉得是开车新鲜感没过,回想自己刚有机会碰到车的时候,离家500米内的地方也想方设法要开车过去。可是开多了以后,开始觉得开车是件费神事。再有就是心态问题,很多人买了车回来觉得不用就亏,另外仍然觉得开车有面子,于是有事没事都开车出去。还有就是怕坐挤地铁和怕去地铁路上出汗,典型例子就是我们同事李立山,明知堵车堵得寸步难行也不走那几百米坐地铁。

以我个人来说,觉得走路和坐地铁没啥大不了,但倒是挺抗拒坐公交。除非有时穿了一些比较娇气或会导致自己行动不便的衣服,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风度牺牲温度的时候,比如冬天长衫和一些造型比较复杂的衣服,这时还是得开车,挤地铁怕搞烂。买了车之后,上班基本是坐地铁,家里和公司都在地铁站附近。关键坐地铁可以让自己每天有两个小时时间看kindle里的书籍,开车不仅不能做其它事情,而且看书这种事回到家也不一定能静下心去读。所以挺感谢地铁和kindle,让自己阅读量暴增。周末和女朋友在市区里吃饭逛街,基本是靠Uber,不用操心停车的事情,花销也很低。车子买回来后,主要还是拿来远途旅行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简直是说出了我心声。以前,一想到能开着车,自由自在地去想去的地方,那种感觉别提多爽了。现在嘛,提起来就觉得有点累,甚至有点抗拒。这中间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很多小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堵车。以前觉得堵车是常态,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现在,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好像过去高高在上的豪车,现在似乎随处可见,甚至一些价格不菲的车型也并非凤毛麟角。这到底是因为大家普遍变有钱了,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确实让一部分人的购买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是一个事实。.............
  • 回答
    你说柯南剧场版越来越不好看?这倒不是个新鲜事儿,很多老粉都有同感。当然啦,口味这东西很主观,不能一概而论,但咱们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肯定是有几个普遍的原因的。我跟你一样,也是看着柯南长大的,所以说起来也挺有感触的。一、剧情模式化的套路太深,缺乏新鲜感。这估计是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了。回想一下,近年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不少在球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都深有体会。那种从前叱咤风云、球随心动的自己,怎么就突然变得迟钝、失误频频了呢?别急,这绝对不是什么玄学,背后藏着不少实际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往往是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你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踢球了。首先,最直接的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 回答
    最近和不少球迷聊起NBA,发现一个挺普遍的感受:现在的比赛好像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毕竟篮球本身还是那个篮球,比分还是会跳,得分手依旧是那些闪耀的名字,但就是少了一点当初那种让人血脉偾张的味儿。我琢磨着,这可能跟几个方面有关。首先,是比赛风格的变化。我记得以前的比赛,更多是那种硬碰硬的.............
  • 回答
    研一刚开始接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觉越学越不会,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同学都会经历的“阵痛期”。别太担心,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阶段。让我试着用一种更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管用的方法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走出这个迷茫期。为什么会感觉“越学越不.............
  • 回答
    咱们聊聊《原神》这游戏,为啥感觉一堆人看它剧情就稀里哗啦的,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也不能简单一句“现在人玻璃心”就带过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故事本身有没有“钩子”?首先得承认,《原神》的剧情团队,他们在讲故事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你想啊,一个开放世界游戏,地图那么大,.............
  • 回答
    嗨,看到你这句“感觉越是渴望融入美国人的圈子,越是感觉大家都不理我”,我特别能理解你这心情。这就像你伸出手想和人握个手,结果对方却像没看见你一样,那种失落和困惑,真是磨人。我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咱们不妨一起来聊聊,看看可能是什么原因,也顺便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开局面。首先,我想说,.............
  • 回答
    你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长时间盯着一个熟悉的字,比如你自己的名字,或者某个常用词,突然间它就像一块陌生的符码一样,失去了往日的亲切感,甚至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认识它。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原因,我来试着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1. 视觉适应性疲劳(Visua.............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口干舌燥,咕咚咕咚灌下一大杯水,本以为能瞬间缓解,结果没过多久,嗓子眼儿又开始发痒,感觉比刚才更渴了?或者,你明明在喝一杯甜甜的饮料,理论上应该能带来满足感,但喝着喝着,反而觉得嘴里有点腻,甚至想再找点水来冲淡一下?这种“越喝越渴”或者“饮料不解渴”的奇妙感觉,其实是有挺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触动人的。我接触过不少学霸,他们身上确实会有一种现象:考得越好,考完之后反而越没底,越容易焦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目标越高,失望的空间越大”。对于那些成绩一向顶尖的人来说,他们脑子里设定的“好成绩”的标准,本身就很高。可.............
  • 回答
    作为一名柯南的忠实粉丝,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担忧,而且这种担忧随着剧情的推进,似乎也愈发强烈。我明白你想要听一些真实的、出自粉丝之手的分析,所以我会尽量用我自己的语言,把我对“柯南烂尾”的顾虑一一说清楚。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篇幅过长,故事的张力在不断稀释。 《名侦探柯南》从1994年开始连载,至今已.............
  • 回答
    B站(哔哩哔哩)作为一个陪伴了许多用户成长的平台,近些年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受到归属感的削弱。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触及了平台社区文化、内容生态、商业化策略以及用户心理等多个层面。一、 社区氛围的稀释与“破圈”的代价B站最初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便是其独特、包容且充满亚文化特色.............
  • 回答
    互联网浪潮滚滚向前,沟通的疆域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理论上,我们应该身处一个无比亲密、连接无间的时代。然而,现实却常常与此悖论般地对立——许多人依然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中,品尝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的孤独感。这究竟是为何?这背后藏着许多细致入微、令人心酸的原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连接”本身的质变。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确实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能感觉到一部分女性在表达生育观念时,会更明确地指向“生孩子是给男人生的”这种观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说法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社会观.............
  • 回答
    年轻人“专心搞钱”:是消费观念理智,还是时代洪流裹挟?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频繁地将“搞钱”、“副业”、“理财”挂在嘴边,甚至有些之前看起来对物质没什么追求的年轻人,也开始精打细算,热衷于寻找各种开源节流的方法。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普遍理智,还是时代发展下的一种必然.............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垃圾”,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质量的下滑,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心态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一、内容泛化与质量稀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乎上“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低质、同质化甚至带.............
  • 回答
    确实,很多观察和研究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趋势:相比于前几代人,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政治和社会观念上似乎表现出更偏向进步主义(左翼)的倾向。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都有哪些可能的影响。首先,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迁是绕不开的一点。想想看,我们.............
  • 回答
    最近和你一样,我也有个感觉,好像“211”这个词,在咱们日常交流里,听起来有点变味儿了,没以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点往“贬义”那头靠拢的意思。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你想啊,最开始,“211”那是“211工程”的简称,代表着国家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那会儿绝对是荣耀的标签,是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在感受到的普遍现象,虽然宏观经济数字可能还在增长,但我们个人的就业体验却未必如想象中那么顺畅。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几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与就业的错配首先要理解,“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它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出来的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