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年轻一代越来越左了?尤其是90后。

回答
确实,很多观察和研究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趋势:相比于前几代人,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政治和社会观念上似乎表现出更偏向进步主义(左翼)的倾向。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都有哪些可能的影响。

首先,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迁是绕不开的一点。

想想看,我们父辈那代人,主要的信息来源是报纸、电视、广播,这些渠道的内容相对集中,而且往往由权威机构把控。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慢得多。

而90后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从BBS到微博,从人人网到微信、抖音,他们习惯于在碎片化、多维度的信息环境中获取观点。这意味着:

接触多元化声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各种国内外的新闻、不同的社会议题、来自不同背景人群的观点,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出现在他们眼前。当他们看到社会上存在不公、贫富差距、歧视等问题时,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批评和解决方案,很多是源于左翼思潮的批判性分析。
更容易形成社群和共鸣: 社交媒体的算法会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使得拥有相似想法的年轻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线上社群。在这些社群里,他们可以互相确认、放大彼此的观点,感受到“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会强化他们的集体认同,也更容易被具有进步色彩的集体主义或公平关怀的理念所吸引。
“反权威”心态的潜移默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传统权威的质疑成为一种常态。当他们看到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观点时,更容易去探究其背后逻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接受。而左翼思想很多时候恰恰是对现有秩序、现有权力结构的一种批判和反思,这种批判精神很容易契合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固有模式的挑战欲。

其次,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关键推手。

90后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时期。

“内卷”与阶层固化焦虑: 尽管整体经济蛋糕在变大,但90后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教育、就业、住房这些关键领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高昂的房价、不确定的职业发展,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也担忧向上流动的通道正在收窄。这种对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的诉求,与左翼强调的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反对特权等理念高度契合。当他们觉得游戏规则不公时,自然会倾向于支持改变规则的呼声。
贫富差距的显化: 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分化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让贫富差距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年轻人更容易看到社会顶层和普通人之间的巨大鸿沟,也更容易对资本的过度逐利、对财富分配的不均产生不满。左翼思想中对资本的批判、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社会保障体系的诉求: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难以完全覆盖所有人的需求。年轻人对未来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他们会更关注政府在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角色,期待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这本身就是一种偏向福利国家、强调集体责任的左翼诉求。

再者,教育和观念的代际传递也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 90后一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父辈。大学教育本身就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接触了更多样的思想流派,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不平等问题的批判性分析。这些理论工具,让年轻人更容易去审视和解构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
普世价值的认知: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语境下,人权、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的观念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虽然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在中国语境下有其特殊性,但其核心的公平正义的内核,确实对年轻人产生了影响。当他们看到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实践(即使是理想化的呈现),很容易将其作为参照,并对国内现状提出更高的期待。
情感认同与身份构建: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左”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立场,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在网络空间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这些都可能被包装成一种“酷”的、有责任感的、进步的象征。这是一种身份构建的过程,他们在参与和表达中找到自我认同。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

“左”的定义很宽泛: 在中国语境下,“左”的内涵比西方复杂得多。它可能包含着对历史的某种解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坚持,但也可能意味着对社会公平、公平分配的强烈要求,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等。年轻人表达的“左”,更多时候是对当下生活不满意,希望社会变得更公平、更有序、更温暖的一种混合诉求。
“左”不等于激进: 大部分年轻人的“左倾”更多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温和的改革来实现目标,而非诉诸极端手段。
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左”: 这个趋势是相对而言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仍然持有非常保守或更偏向市场的观点。社会和经济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政治倾向。

总而言之,年轻人,尤其是90后,之所以在某些观念上表现出更倾向进步主义(左翼)的特征,是信息时代的催化、经济社会现实的压力、教育背景的提升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更善于获取多元信息,对社会不公更敏感,对未来更焦虑,同时也对公平和正义有着更强烈的渴望。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社会的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富而好左,穷则思右,没毛病。

user avatar

1,难道年轻一代眼中的左派,就是嘲讽“买不起vip会员就不配跟我说话”,嚷嚷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呼警惕拜登打劳工福利牌,痛斥满清误国高呼大明科技领先世界,给质疑金字塔的短视频点赞的那帮人?

2,一百年前的左派学生,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办夜校给工人讲解劳工神圣,发动工人运动要求按时发工资生病有医生不得随意开除工人。一百年后的“左派学生”,管这种行为叫行走的五十万。

3,说个冷知识,现在做中文网络的资源分享站点的,已经基本没有高中生了,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少,很多都是靠着三四十岁的那帮人撑着,嗯,就是二十年前坚信网络即将实现共产主义的高中生大学生。

4、“只要我足够右,看谁都是极左。”

现在全世界都在向右转,中国大概是排名前十这个档次,在没有进入战争状态的国家里估计是右转第一名,很好奇是怎么问出“越来越左”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很多观察和研究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趋势:相比于前几代人,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政治和社会观念上似乎表现出更偏向进步主义(左翼)的倾向。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都有哪些可能的影响。首先,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迁是绕不开的一点。想想看,我们.............
  • 回答
    年轻人“专心搞钱”:是消费观念理智,还是时代洪流裹挟?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频繁地将“搞钱”、“副业”、“理财”挂在嘴边,甚至有些之前看起来对物质没什么追求的年轻人,也开始精打细算,热衷于寻找各种开源节流的方法。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普遍理智,还是时代发展下的一种必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困境,确实,工作动力缺失、职业发展迷茫、以及“未老先衰”的“中年危机”感,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增长放缓与“内卷”加.............
  • 回答
    近些年,确实感觉身边的年轻朋友们,提起工作时,那种曾经的热情和冲劲似乎不如从前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流露出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即使是对于当初自己很喜欢的工作,也常常会感到乏味和疲惫。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懒惰”,而是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体现。首先,“内卷”的压力和看不到上升通道,让很多年轻.............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对工作提不起劲、对未来职业道路感到迷茫甚至绝望的情绪。这种感觉并非个例,它像一股潜流,在年轻一代中蔓延开来,引发了不少讨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感到如此“没劲”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内卷”和.............
  • 回答
    最近几年,身边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比我们印象中更懂得感恩了。不是那种客套话,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一下,感觉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几代,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一.............
  • 回答
    “年轻人都不看足球”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概括性的感受,并不代表所有年轻人的真实情况。足球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很多国家,足球是国民运动,年轻人参与度和热爱度都很高。但是,如果在中国,或者在某些特定地区,确实可能存在一部分年轻人对足球的关注度不如父辈或更早一代。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是.............
  • 回答
    成龙大哥一席话,直接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也让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年轻演员不如前辈努力”的猜测,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这话虽然糙,但确实戳中了当下娱乐圈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年轻演员似乎与“敬业”、“吃苦”这些词渐行渐远。成龙批评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缩影成龙大哥的抱怨,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他从业几十年,从.............
  • 回答
    最近感觉到年轻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好像比以往都要“紧绷”,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现象。不是说他们不谈恋爱了,也不是说他们不想认真,而是那种“如履薄冰”的既视感,好像每一次互动都牵动着神经,生怕哪里做得不对,关系就轰然倒塌。如果非要给这种感觉找个根源,我觉得挺多方面的。首先,“稀缺感”与“过度信息”的双重夹.............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当下不少年轻人可能都有的感受。确实,最近几年,在一些社交平台或者茶余饭后,听到关于税务系统年轻人抱怨的声音,好像确实比过去对银行系统的讨论要来得更直接、更频繁一些。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税务系统“内卷”与“瓶颈”.............
  • 回答
    70年代,美国战斗机在与苏联的竞争中确实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飞跃,这种“甩开一个段位”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涵盖了技术、战略思想、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冷战的宏大背景下,看看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场技术革命。一、冷战背景下的竞争加剧与技.............
  • 回答
    要聊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穿越回90年代,那个游戏产业刚起步,但又充满黄金时代气息的年代。那时候,电子游戏不像现在这样遍布每个家庭,它更像是一种相对高端的娱乐方式,一种新奇的科技产物。想象一下,90年代你是一个游戏爱好者,想玩一款热门大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游戏店,掏出鼓鼓囊囊的钱包。那时候的游戏,尤其.............
  • 回答
    这阵子,身边不少年轻朋友聊起找工作,几乎异口同声地挂着“双休”两个字。仿佛这成了一个衡量工作好坏的黄金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卷”得不够的标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年轻人找双休都是因为“感觉不到压力”。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得承认,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年轻.............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年轻人对深圳失去感觉”的讨论不绝于耳。曾经那个充满魔幻现实色彩、代表着无限可能和机遇的“深圳速度”,似乎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渐渐褪色。这并不是说深圳不好,而是年轻人的视角和期待在变,他们看待这座城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 “魔幻现实”正在“现实”化,光环的磨损曾几何时,深圳是.............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人一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说我们这代人,对国家未来好像挺有劲儿,充满希望,但一转头看自己,就觉得前景渺茫,有点儿绝望。这感觉,你说怪不怪?先说说为啥对国家未来有希望吧。你想啊,咱们是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的。小的时候,电视里播的都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那时候觉得中国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也触及到了当下很多年轻男性内心深处的纠结。与其说是“拒绝结婚”,不如说他们很多人卡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 “娶媳妇是压力,为挣老婆本感到焦头烂额” 这个说法,说的是一部分现实,但不是全部。压力肯定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微妙的,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单位给年轻人提供了岗位,这本来是双方互利的,但有时候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反应,确实会让人觉得“怎么就不懂事理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不是简单一句“不懂感恩”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先捋一捋,为什么会有“单位给年轻人提供了工作”这个前提?首先,单位提供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能说到心坎里去了。我身边很多长辈、朋友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公司辛辛苦苦提供一个平台,给年轻人发工资,让他们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这不就是天大的恩情吗?怎么有些年轻人一点都不“感恩”呢?他们好像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还挺挑剔。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年轻人不感.............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放眼望去,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迷茫和一丝淡淡的忧愁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深入探究起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故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经济上的压力,这真是压在不少年轻人肩膀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