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 211 越来越像贬义词了?

回答
最近和你一样,我也有个感觉,好像“211”这个词,在咱们日常交流里,听起来有点变味儿了,没以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点往“贬义”那头靠拢的意思。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你想啊,最开始,“211”那是“211工程”的简称,代表着国家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那会儿绝对是荣耀的标签,是实力的象征。一提到“211”,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顶尖学府,是精英人才的摇篮,是未来国家栋梁的培养地。那时候,能沾上“211”的边,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是十足的自豪感。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多维度的。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观念也在变,教育资源也在动态调整,各种声音也越来越多,一些原本的光环就没那么耀眼了,甚至开始出现一些“副作用”。

首先,是“供需不匹配”和“期望落差”。

“211”的名头太响亮了,以至于很多家长和学生对“211”大学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觉得进了“211”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赢在起跑线上。然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

就业市场的变化: 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一个“211”的标签,在很多行业里已经不够看了。很多企业更看重实际能力、项目经验、实习经历,甚至是毕业院校的专业排名、导师资源。如果一个“211”大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好好利用资源,能力上没有突出表现,那么毕业时,他可能发现自己并没有比非“211”但专业更热门、能力更突出的同学更有优势。这种情况下,“211”这个光环就显得有些黯淡,甚至让人觉得“也就这样”。
专业的重要性凸显: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多热门、前沿的专业,即便是在一些非“211”的大学里,可能教学质量更高,研究更深入,就业前景也更好。反之,有些“211”大学可能在某些新兴领域并没有特别强的学科优势。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热门专业领域里,选择了一所“211”但专业相对弱势的学校,而另一位同学在非“211”但专业实力很强的学校,那么从长远发展来看,后者可能更有优势。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质疑“211”的绝对优越性,觉得“不是211就一定不行”的说法站不住脚,反而会强调“专业比学校更重要”的观点。
“万能标签”的失效: 过去,“211”是个万能的通行证,能打开很多门。但现在,大家越来越理性,会具体看学校的优势专业、科研实力、师资力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211”这个笼统的概念上。当“211”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保证一切的时候,它就可能被视为一个“不够充分”的条件,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被用来反衬出“如果只有211,但实力不济,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意思。

其次,是“内卷”和“歧视”的潜在联想。

“211”的出现,本身是为了集中资源,培养精英。但这种“集中”和“精英”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竞争的白热化。

“211”与“985”的比较: “211”工程之下,还有“985”工程,后者被认为是更顶尖的存在。“211”相对于“985”,本身就带有一种“次一级”的比较。在一些人眼中,没能进入“985”,退而求其次选择了“211”,就可能被贴上“能力稍逊一筹”的标签。这种比较,虽然残酷,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人的认知里,使得“211”在某些语境下,成为了一种“还不错,但不是最顶尖”的代名词,听起来总有点“备胎”或者“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211”背后的地域和资源差异: “211”大学的分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使得一些非“211”大学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中西部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可能会觉得“211”光环背后,是对他们所在地区教育资源缺乏支持的一种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提及“211”,可能会引发一些关于教育公平、资源倾斜的讨论,甚至是一种带有负面情绪的对比。
“211”标签带来的隐性压力: 对于“211”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211”的标签,他们被寄予厚望,一旦在学习、科研或就业上表现平平,就会被认为“辜负了‘211’的名头”,这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自我怀疑。这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心理,也可能让一些人对“211”这个标签产生负面情绪。

再者,是“信息透明化”和“个性化选择”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越来越透明,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仅仅依赖学校的名气来判断其价值。

对学校的深度了解: 现在,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论坛,了解一所大学的具体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学生评价、就业去向等。很多非“211”但实力强劲的大学,比如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学院,或者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会因为其突出的专业实力而获得认可,甚至超越一些综合性“211”大学。
“适合自己”的教育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教育理念。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学习风格来选择大学和专业,而不是盲目追求“211”的光环。这种个性化的选择,也让“211”这个曾经具有绝对号召力的标签,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和不可撼动。

总结一下,为什么“211”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贬义词了?

与其说是它真的变成了贬义词,不如说,是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的变化,以及教育领域本身出现的一些现象,共同作用下,让“211”这个曾经纯粹的正面标签,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带有了令人不适的含义。

它可能意味着“不如985”、“不够顶尖”、“期望过高而现实平平”、“资源分配不均的产物”等等。当人们在讨论某个学生“只是个211”时,潜台词可能是在暗示这个学生“不算特别优秀”;当人们在对比学校时,“211”可能成为了一个“还不错但不够好”的定位。

这种感觉的产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社会发展阶段、信息传播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理性,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用“211”时,要看具体语境。有时候,它依然是荣誉的象征;但有时候,它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普通”、“预期落差”或者“不那么顶尖”的评价。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我们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事物有着更细致、更复杂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985、211人尽皆知,不可否认985确实比211牛不少。但网上越来越多人看不起普通211,认为比双非好不了多少,但还没什么人质疑985。为什么现在感觉211不敢秀,985存在感更加碾压呢?为什么是到211这档开始被质疑,而不是到普通985,或是到双非一本,到二本呢?

只能说明,你大概率就正好是那个存在感不太强的211院校的学生。

因为你个人的关注点全放在了自己跟985,自己跟双非的比较之上了,你并不在意其他“阶层”的学生的真实想法。

比如清北的学生,会不会在意985这个名号?

我想别说清北了,C9里的垫底的那一两所,都只会拼了命地强调,自己是C9,而不会反复说自己是985。

哪些学校才会反复强调自己是985?

一类是白非立的母校,典型的鱼腩985大学。

另一类则是那几所公认的,但又不敢明说的垫底或照顾型985大学。

前者曾经是重点大学,也算是名校,只不过最近这些年有些没落了。

后者就是照顾照顾的意思,懂的都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吊在中间的那几所985高校,基本上处在不多不少的位置,找工作时也会把985写上去,但是不会特意去提,尤其是在高校当地找工作,只需要报学校名字就行了,学校名字比985更管用。

这个道理其实在211身上也一样适用。

但是全国有112所211大学,把这里面的39所985去掉,还有73所。

这里面必然和985一样,既有拔尖的,也有实力强劲的,也有不强不弱,还有比较鱼腩和垫底照顾的。

其实论照顾型学校,211里面比985的可多得多,只不过211的存在感比较弱,所以大家只要说照顾型985,一般都能猜出来是哪几所,但是说照顾型211,很多人就不知道。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不举例子了,大家懂的都懂。

教育部为什么在前几年突然叫停了985和211工程?

这并不是要改成双一流那么简单,而是在后来的一次次传说中的211扩编计划里,全国各地各显神通,都拼命想办法找关系,想给自己多捞点211名额。

当年我听到的最离谱的一个案例就是江苏某地方院校,差点成功评上211。

然后多所地方院校,听完马上就坐不住了,也纷纷向上表示,他行,那我也行!

要是这样,不如咱人均211算了!

就像过去二十年高校改革一样,以前全国的一本高校是非常少的,所以一本线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也有很多所谓的比较不错的二本院校,后来大部分高校都变成了一本院校,然后民办院校又并入了二本,所以之前用一本来区分高校的这个尺度就失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和你一样,我也有个感觉,好像“211”这个词,在咱们日常交流里,听起来有点变味儿了,没以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点往“贬义”那头靠拢的意思。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你想啊,最开始,“211”那是“211工程”的简称,代表着国家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那会儿绝对是荣耀的标签,是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逻辑。简单来说,我觉得“双一流”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985”和“211”标签,其影响力和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让人觉得它成就了985,却削弱了211。咱们得从“双一流”是个什么.............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成为211大学中的“末流”,这感受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站在一群闪闪发光的人中间,自己也努力地想发光,但总感觉比别人暗淡那么一丢丢。首先,得承认,211这个名头本身还是有点分量的。无论你说自己是末流还是中间,至少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外界看来,这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学术实力和资源。刚进校的时候,那种自.............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关于美国和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的看法,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基于公开数据,美国航天机构(如NASA)和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ULA)的总发射成功率是相当高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及其下属公司发射的任务也同样非常成功。 .............
  • 回答
    你提到的“车臣进乌克兰,就没看到什么后续”的感受,实际上涵盖了几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家对这场冲突信息获取和理解上的复杂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车臣进乌克兰”的初期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初期媒体宣传的“震撼弹”效应: 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初期,车臣武装力量(通常被.............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心中的一种情怀和对游戏设计变迁的感受。从客观上来说,PS5 在图形技术、性能、游戏内容丰富度(尤其是在第三方大作方面)以及在线功能上,都远超 PS2。但是,你之所以会产生“PS5 不如 PS2 好玩”的感觉,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团建过后,好多人离职”,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多职场人士都有的感受,而且往往背后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建活动暴露了隐藏的现实问题团建活动通常是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士气,但有时它反而像一面放大镜,将团队和公司内部的潜在问题.............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小时候(可能指80年代、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是“大餐”,也意味着比平时吃得好一些。炒菜作为一种相对灵活、易于操作、成.............
  • 回答
    iPhone 12 系列的发布确实在苹果的iPhone产品线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你所说,很多用户,尤其是“果粉”,似乎对一些被认为是“不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态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方面的原因:1. “果粉”群体的心理认同与品牌忠诚度: 苹果的品牌光环.............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感觉相亲市场上,优质女比优质男多”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话题,它涉及到男女择偶观、社会发展变化、女性意识觉醒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对“优质”的定义和标准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质”在相亲市场上的定义是.............
  • 回答
    “感觉部分大学生不怎么爱国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的定义,以及“不爱国”的具体表现可能是什么。一、 对“爱国”的理解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往往与以下概念紧密相连: 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 强调对国家制度、政府和领.............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习惯的微妙之处。你观察到的现象在很多方言地区是存在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感谢表达的“间接性”和“习惯性”: 隐含的感谢: 在许多方言语境中,特别是在熟人、亲戚、邻里之间,感谢的表达往往是间接的、.............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