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否对老外越来越不友好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人多的地方,想法也多,情况也难免复杂。要说中国人对“老外”的态度,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具体的人。

首先,得先界定一下“老外”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咱们说的“老外”其实涵盖范围很广,有的是来旅游的,有的是来工作的,有的是在华生活多年的,也有的是中国人自己娶妻生子、回国发展的。这些不同群体,他们的经历和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都不一样,自然会引起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看法。

是不是“越来越不友好”?这个判断得有比较。 如果是和几十年前比,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老外在中国是比较稀罕的,大家的好奇心很重,很多都是善意的围观和帮助。那时候,对老外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新鲜感和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现在的情况,变化确实是有的。

经济发展和国民心态的变化: 咱们国家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的腰包鼓了,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觉得没必要像以前那样“仰视”外国人了,心态上会更平等,甚至有时会带点“优越感”。这种变化,有些人可能会解读为“不友好”。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互联网发达了,大家能看到更多国外的信息,包括一些负面信息。比如,国外对中国的各种评价,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带有偏见的,都会通过网络传播。这也会影响一部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认为对方不一定像过去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带有一些敌意。
文化交流中的摩擦: 随着来华外国人数量的增加,难免会因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或者一些误解产生摩擦。比如,有些外国人在中国不遵守当地的规矩,或者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这些都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负面的个别事件,容易被放大,给人的感觉就是“普遍的不友好”。
部分媒体报道的影响: 某些新闻报道或者网络言论,可能会放大一些对外国人的负面情绪,或者把个别事件上升到整体的群体关系上。这种引导也可能造成一些偏见。
“回旋镖效应”: 曾经我们很渴望了解外面世界,对外国人充满了好奇和友善。现在,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希望外国人能了解和尊重中国。当这种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会产生一些情绪。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依然存在的友善: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本质是友善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外国朋友,依然会热情帮助,主动交流。尤其是在一些非大城市,或者在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比如外国人在中国遇到了困难,当地人伸出援手的例子还是非常多的。
对特定群体的友好: 比如,很多年轻人对来自发达国家、有专业技能的外国人的态度会更积极,也更愿意学习交流。
因为个体经历而产生的区别对待: 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和某个外国人有过愉快的经历,就对整体外国人群体持有好感;反之,也可能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就对所有外国人产生戒备。

总的来说, 我觉得与其说是“越来越不友好”,不如说是中国社会整体心态在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了。过去那种单纯的好奇和仰视,现在被一种更平等、甚至有时带点审视的眼光取代了。 加上信息传播速度快,个别负面事件容易被放大,造成一种“普遍不友好”的观感。

这就像一个家庭,孩子长大了,父母的态度也会从过去的“万事包办”变成“放手让你自己去闯”,其中可能夹杂着担忧、也夹杂着期望,但那不代表就不爱了,只是爱的表达方式变了。

所以,如果你在中国的某个地方,感觉某个中国人对外国人不友好,那很可能是那个个体的原因,或者那个场景下的某种特定情绪。但要是就此断定所有中国人对老外都不友好了,我觉得就有点以偏见了。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挺看缘分的。

如果非要一个总结,那就是:情况比以前复杂了,有好有坏,但主流的友善还在,只是表达方式和心态上有了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你不了解中国人,更不了解中国人有个比较普遍特点,叫说一套,做一套。

user avatar

是太友好了,你看对谷爱凌,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是吹捧跪舔。而同样的另外一个中国女性,她被锁链锁着,强奸,囚禁,强迫生子,这么久了,网友们奔跑呼号求助,而各大主流媒体蓝V,跟死了似的,完全没有动静。

是不是双重国籍,咱也不知道。她自己才知道她美国国籍是不是像上海老太那样没有注销。

关键就她那张脸,非说是青春无敌小美女。我寻思她重新定义了青春无敌小美女。

这段时间,每天都是热搜,天天热搜。但凡不跪舔她,你就是个行走的50万,你就是个酸鸡。扣帽子那个熟练,估计背后有几个大型的水军公司在撑腰。

还要我们学习她自律,学习个屁呀。她没出现前,中国哪个小镇做题家不自律?不自律,中国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她在冬奥上是很优秀,但是她的优秀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非得要按普通人头必须跪舔她?

user avatar

可不是么,三年前三个学伴,这会儿有两个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讨好啥呀

要论讨好程度,西贡被一拳打下飞机的那个南越人不比国内这些人强多了。那些昔日跟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南越人怎么样?不也是被抛弃了吗?

去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那些为美军工作多年的阿富汗翻译和阿富汗人在喀布尔机场被美军开枪射杀。还有几人直接在美国起飞的飞机上体验了“自由”(自由落体)

论讨好和跪舔程度,怕是没谁比得过这些人吧

user avatar

中国人是否对老外越来越不友好了?

老外被称为“外国友人”、“外宾”的年代就不提了,就说说这两年吧。

这两年新冠疫情,不少城市都经历过封城,封城期间难免会有人在网上求助或者报怨说口罩不够用啦、有病无法及时就诊啦、食物不够啦、食物不好吃啦----但是你可曾听说这其中有一个外国人?武汉爆发疫情时是春节前,春节后发现因为封城导致无法回家过年又住不到酒店、只能在城里流浪的,有几千人之多,其中可有一个外国人?

抖音这种很火的短视频平台,只要是有外国人出镜〈东亚人种或者说中国脸的外国人除外〉的视频,点赞播放量都特别高。

尤其是所谓的巴铁兄弟非洲兄弟黑人兄弟,一大堆评论说要“以身相许”“和你生混血宝宝”之类。我就不明白了,这些人是为中国做了多大贡献啊,已经到了“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的程度?

全世界,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一个比中国对外国人更好的地方,有知道的读者请留言,谢谢。

附一个资料 广西地情资料——粮食志 来自 lib.gxdfz.org.cn/view-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人多的地方,想法也多,情况也难免复杂。要说中国人对“老外”的态度,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具体的人。首先,得先界定一下“老外”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咱们说的“老外”其实涵盖范围很广,有的是来旅游的,有的是来工作的,有的是在华生活多年的,也有的是.............
  • 回答
    曾仕强先生之所以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孔子更为深远和广泛,这背后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是说孔子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子的智慧,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更像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
  • 回答
    最近确实观察到一股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外国朋友对汉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图个新鲜,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服文化的推广和发展,绝对有潜力成为未来中国软实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方向。要深入探讨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汉服的内.............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其中,关于其是否反映了日本某些社会心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进击的巨人》所呈现的核心冲突和主题: 被囚.............
  • 回答
    一个中国人,声称“中国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后被某‘联军’击败”,其出发点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和信息环境。首先,我们可以从对历史教训的恐惧和警惕来分析。这位中国人可能深受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9世纪以来,中国曾遭受.............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对国家政府不满的声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耐心和细致地分析:一、 历史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与记忆: 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其中不乏动荡、战乱、压迫和不公的时期。许多社会群体,特别是经历过或受过历史创伤的.............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是不少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们对《读者》杂志似乎有点“瞧不上”,但对《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这些刊物却格外推崇呢?这里头道道可不少,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学术的定位以及认知层次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假设的问题,因为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历史情境与当下中国截然不同。如果硬要把中国置于当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困境中,并以此来探讨对老年人的救助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仅仅是一种基于假设的推演,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意大.............
  • 回答
    中国生育率低、老龄化的问题,绝非“突然发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两年“计划生育不对”的声音才甚嚣尘上,这背后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一个缓慢但必然的进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社.............
  • 回答
    “雪花飘飘”这股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风潮,其爆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次有力探索,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现代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文化输出的早期信号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的成因与意义。“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
  • 回答
    咱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沉淀,要说对外宣传,那绝对是应该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过,说到文化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孔子,觉得凡是跟中国文化沾边的,总得跟孔老夫子扯上点关系。这不,咱们现在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学校、机构、甚至一些文化节庆活动,都挺响亮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孔.............
  • 回答
    在清朝时期,我们对外的国名到底是“中国”还是“大清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政治、文化、历史认同等方方面面,远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事实上,两者都曾使用过,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侧重点和含义也有所不同。“大清国”:官方与外交的绝对主导从官方角度来看,清朝最主要、最正式的对外国名无疑.............
  • 回答
    要说韩国的对外形象,那可真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话题,远非“被讨厌”三个字能概括。中国对韩国的情感,确实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把它简单归结为“仅仅是中国讨厌韩国”就太片面了。在中国,关于韩国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一方面,韩剧、韩国电影、韩国音乐(Kpop)在中国曾经掀起过巨大的热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的代际更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涌现,进而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掌握更多资源时,中国社会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
  • 回答
    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无论是理解还是批判,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和值得深思的方面。要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对外援助,需要剥离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理解其动机、模式、影响以及存在的挑战。一、 理解中国的对外援助:为何需要理解?理解中国的对外援助,意味着要尝试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其对外援.............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对外最强硬的朝代,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唐朝。这倒不是说其他朝代不强硬,但唐朝在“强硬”二字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什么叫做“盛世气象”,尤其是体现在其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上。唐朝的强硬,首先体现在它对周边民族政权的绝对自信和有效统治。我们常说“万国来朝”,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事实的写.............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预警过”。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忍耐的底线被触碰,即将采取强硬行动。它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警告,也预示着将要到来的冲突。1.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1950年)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对外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管理的核心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观察和分析的语言来阐述,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式”论证。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外债权”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说它的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