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学中的「命运脚本/人生脚本」真的存在吗?人如何才能获得自由?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的核心探索之一:我们是否真的按照预设的蓝图生活,又该如何挣脱这种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命运脚本/人生脚本”真的存在吗?

在心理学领域,确实存在“人生脚本”(Life Script)这个概念,它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你提到的“命运脚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他是“交易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创始人。

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尤其是早期,会受到父母、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意识地构建了一个“人生脚本”。这个脚本不是一个事先写好的剧本,而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决策模式、行为倾向以及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它像一个看不见的指导者,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一生中的选择、关系模式、情感反应,甚至最终的命运走向。

人生脚本是如何形成的?

人生脚本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童年经历与父母的“暗示”: 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是人生脚本形成的最重要来源。他们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显性指令(比如“你要好好学习”),更多的是隐性的“暗示”或“授权”。
父母的“信念”: 父母对生活、金钱、人际关系、成功、失败等等持有怎样的信念,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例如,一个总是强调“生活艰难,要小心谨慎”的父母,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做事畏首畏尾的孩子。
父母的“期望”: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扮演什么角色。这种期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模糊的。例如,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孩子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即使他内心对此并无强烈兴趣。
父母的“禁止”与“鼓励”: 某些行为被父母严格禁止,而另一些则被大力鼓励。这会塑造孩子的行为边界和价值判断。
父母自身的“脚本”: 父母自身的人生脚本也会被“传递”下来。如果父母本身活在某种负面脚本里(比如“我不够好”),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感受投射给孩子。

2. 早期童年“决定”: 在伯恩的理论中,童年早期(大约06岁)是人生脚本形成的“关键期”。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确定性时,会做出一些“童年决定”,以应对这些情况,保护自己,或者获得关注。
例子: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被忽视,他可能会“决定”自己必须非常优秀才能获得关注,从而形成一个“只有成功才能被爱”的脚本。或者,如果孩子经常感到不安全,他可能会“决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甚至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
这些决定是“无意识的”: 孩子并非理性地做出这些决定,而是出于生存和适应的本能。这些决定一旦形成,就会固化为一种行为模式。

3. 社会和文化影响: 除了家庭,社会文化也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脚本。媒体、教育体系、社会价值观都会传递关于“成功”、“幸福”、“好人”的标准,这些标准也会被我们内化,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定义。

人生脚本的表现形式:

人生脚本并非预设了你每天做什么,而是更倾向于影响你如何去做,如何去感受,以及你最终会走向何种结局。它可能体现在:

重复性的失败模式: 比如,总是选择错误的伴侣,或者在事业上反复遭遇相似的挫折。
固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总是扮演受害者、拯救者,或者总是吸引某种类型的朋友。
压抑性的情感模式: 难以表达愤怒,或者总是感到内疚和自卑。
对生活意义的扭曲认知: 认为幸福遥不可及,或者认为自己注定不幸。
“游戏”(Games): 伯恩也提出了“游戏”的概念,这是一种重复性的、非真诚的互动模式,人们通过这些游戏来获得某种心理安慰,但往往以负面情绪告终,并且强化了原有的脚本。

但是,人生脚本是“命运”吗?

这是关键所在。人生脚本不是宿命,而是“无意识的倾向”和“模式”。 脚本虽然强大,但它是可以被识别、被改变的。它之所以看起来像“命运”,是因为我们常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它牵引,难以察觉其存在。

人如何才能获得自由?——打破人生脚本,走向“自治”

获得自由,就是要从人生脚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无意识的模式所驱动。这通常需要一个觉醒和转化的过程:

1. 觉察(Awareness):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第一步。你需要开始观察自己,识别出那些重复出现的模式、非理性的想法和行为。
自我反思: 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反应?为什么总是选择这条路?这些模式是从哪里来的?
记录: 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以及它们发生时的情境,从中寻找规律。
与信任的人交流: 亲近的朋友、伴侣或者家人,他们可能比你自己更能看到你固有的模式。

2. 识别你的“人生脚本”: 随着觉察的深入,你可以尝试去识别自己可能活在哪种类型的人生脚本里。伯恩将人生脚本大致分为几种类型,例如:
“不成功”脚本: 诸如“活得不够好”、“永远是输家”等。
“无所不能”脚本: 试图通过掌控一切来获得安全感。
“等待”脚本: 相信幸福需要外在的某些条件满足才会到来。
“永远讨好”脚本: 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
“受害者”脚本: 认为自己总是遭遇不幸。
“英雄”脚本: 总是要去拯救别人。
“受难者”脚本: 沉浸在痛苦和牺牲中。
“被剥夺者”脚本: 觉得生活不公平,什么都被剥夺了。
“活在过去”脚本: 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
“活在未来”脚本: 总是担忧未来,而忽略当下。

3. 理解脚本的“起源”: 知道这些模式是从哪里来的,可以帮助你减少对它们的责备,并认识到它们在当时的“合理性”(例如,为了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理解父母的限制和童年的决定,并非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放下”。

4. 挑战与重写(Reparenting & Decision Revision): 这是脚本改变的核心。
质疑童年决定: 问自己:“我当初做的那个决定,在现在的现实中还适用吗?它还在服务于我吗?”
重新决定: 你可以有意识地做出新的决定,选择不按旧有脚本行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孩子”: 交易分析也强调“内在的成人”功能。你可以学习用“成人”的理性和成熟,去安抚和引导那个受到伤害的“内在的孩子”,而不是让“内在的批评者”或“无意识的指令”来主导。
行为上的改变: 尝试用新的方式去回应熟悉的场景。例如,如果你习惯了在冲突中退缩,下次可以尝试平静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治疗):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独自打破根深蒂固的人生脚本。心理治疗师(尤其是受过交易分析训练的)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你识别脚本,理解其根源,并支持你做出改变。他们会引导你进行“决定重构”(Decision Revision),帮助你“收回”童年时做出的负面决定,并做出新的、更符合当下需求的决定。

6. 培养“自治”(Autonomy): “自治”是伯恩理论中与人生脚本相对的概念,意味着一个人能够:
清晰地感知现实: 不受童年形成的偏见和扭曲所影响。
真实地表达情感: 能够自由地感受和表达喜怒哀乐。
有创造力地生活: 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是机械地套用脚本。
与他人建立真实的亲密关系: 不再依赖“游戏”来维持关系。

自由,是一个旅程,而非终点。

获得自由,并不是说从此不会再遇到困难,不会再有负面情绪。而是说,当困难来临时,你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被脚本牵着走的自己,而是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如何反应,如何面对,如何成长。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自我超越的过程。当你开始理解你行为背后的无意识驱动力,当你敢于挑战那些让你感到束缚的模式,当你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你就在一步步地走向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抛弃过去,而是与过去和解,并从中汲取力量,塑造一个更真实、更有意义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脚本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过去(尤其是童年)是否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讲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假设一个命运的主角,我们就叫他小张吧。小张有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

(1)母亲在3岁的时候,因为不堪忍受父亲的家暴离开了他。后来父亲也去外地打工,并成家了。

(2)小张从小就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但老两口很疼爱孙子,在有限的条件内,总是尽量满足孙子的需要。

(3)小学到初中,小张的成绩不太好,经常考试不及格,为此经常受到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4)有个老师很同情他,在他的生活中给了他很多关照。

(5)虽然成绩不好,小张的手比较巧,会用捡来的钢丝给自己做玩具手枪。

(6)小张有两个好朋友,也是差生,三个人经常一起玩。

(7)青春期的时候,小张有一次离家出走去找她妈妈,但妈妈很冷漠地拒绝了他。

……

时光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小张没能上大学,一直在一家汽车配修店打工。小张交个几个女朋友。他好像没法和她们建立起正常的关系,一旦确立了关系,他就会非常依赖对方,并想完全占有对方,直到对方不堪忍受而离开。上个月,一个他很爱的女生刚刚离开,悲痛之余,他开始怀疑人生。命运的脚本仿佛已经写下,他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

如果你相信命运脚本(并且受过一些心理学训练),你很容易发现小张行为的内在逻辑。没有父母的童年让他特别缺爱,因此有对爱的过度渴求,这让他很难与人建立起正常的、有边界的关系。也许你还会说,他在恋爱中不断寻找的,是童年失落的妈妈。这就是所谓的命运脚本。


然后,时光荏苒,转眼35年过去了。因为非常擅长修理汽车,小张逐渐成了工厂里的技术支柱。他上一个老板自己出去创业,带着他一起,于是他成了一个汽车维修公司的合伙人,负责对维修工人进行技术培训。35岁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年纪比他大不少,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也更成熟。她用极大的爱包容了他。小王第一次发现,原来和恋人还可以这样相处。上个月,他们有了一个孩子。在欣喜之余,小张开始回顾人生。他很感恩现在的生活。

这时候,你相信命运脚本(并且受过一些心理学训练),你同样也很容易发现小张现在生活的内在逻辑。虽然童年缺爱,但小张有爱他的爷爷奶奶,这教会了他基本的爱。无论是那个关心同情他的老师还是一起玩的好朋友,小张都有跟他们建立起关系的能力,他能够得到同伴的信任,也能够得到老板的信任。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小张从小就显示出了摆弄机械的才能,这为他后来成为维修厂的技术骨干打下了基础。另外,小张35岁时遇到的女人,让他兜兜转转一直寻找的母爱终于有了回应。这改变了他。


所谓的命运脚本,有点像根据一个人现在的生活状况,来为他写一个传记,解释他的生活何以到了这里。一个人的生活材料总是包含很多消极的挫折和积极的资源,而怎么组织材料,是根据现在的状况来决定的。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决定哪些材料重要,却至关重要。因为传记总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我们在读一个传记时,经常会有「原来命运早已做了如此安排的感觉」。


所以,命运脚本与其说是「童年经历决定了选择」的产物,不如说是「回溯式因果」思维的产物——如果有了结果,我们总能找到解释这个结果的原因,并因此觉得,这个结果早已命中注定。


真正能够证明命运脚本存在的,不是回溯式研究,而是前瞻性研究。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个人过去或现在的状况来预测未来,那才证明命运脚本存在。

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个很牛的实验,用的就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前瞻式研究。其中一个很牛的研究叫格兰特研究,是1938年由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发起的,选取了268个大二的哈佛学生,每两年填写一次问卷,每五年接受一次体验,每十五年访谈一次,这个研究现在还在持续,估计是要一直研究到这些被试去世了。设计问卷和访谈的人中,不乏一些很有名的精神科医生,有不少还受过精神分析训练。这些被试经历了二战,经历了美国大萧条,当然也经历了经济繁荣。结论是:宏观上,亲密关系的质量是最有预测力的指标,但是具体到个人,就很难预测了。具体见瓦伦特的《怎样适应生活》,有很多这些被研究者的故事。)相反,很多被试表现出了很多跟他们童年不同的、让人吃惊的转变。

另一个牛逼的研究是有哈佛法学院发起的,研究从1940年开始,选取的样本是456名社会经济上比较弱势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一半的家庭生活在贫民窟,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需要领取社会福利。结论同样是:没法预测他们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究中,有11位男性被认定有最糟糕的童年环境。他们出身在很贫穷的家庭、童年就表现出低自尊、有类似父母离异、母亲精神疾病、父亲酒精成瘾或精神迟滞之类的精神问题。他们在14岁时接受了第一次访谈,研究者普遍认为他们将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25岁第二次访谈,这11名被研究者仍然在经历某些心理的困境。但是,当47岁再接受访谈时,这11位被研究者中,有8位已经有了体面的工作、稳定的婚姻和爱情,并且发展出健康的心理水平。

所以如果「命运脚本」指的是那种童年决定人生的过去决定论,我觉得不太靠谱,人是环境、机遇和性格(其中包括了过去的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且人有很大的自我塑造的能力,人一直都有自由。


但是另一方面,发展一本自我传记,对于自我理解却至关重要。好的自我传记应该保持那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逻辑一贯性,而且能够整合生活变动所产生的各种挫折和情绪。在心理咨询里,我们总会花很多时间跟来访者探讨童年,回顾到他们过去经历的创伤和感受,有时候,我们还会提供关于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生活之间联系的洞见。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写一本他自己的生命传记。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生脚本。对于这种生命传记,我的看法是:

(1)写个人传记的材料是无穷尽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对于同样的人,100个作者有100种传记的写法。这个传记的写法常常跟现在有关。一旦一个最主要的故事建立和牢固了,那其它细节就会因为不符合这个故事情节而被抹去,最终我们的过去被整理成一个完成、连贯、符合逻辑的人生故事。

(2)没有哪一本传记是完全客观的。一方面,传记故事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每个传记故事都需要有合理的材料和逻辑来支撑,你才能对此深信不疑。你不能为了积极虚构一个连你自己都不信的故事,那就变鸡汤了。但你同样不需要把自己的故事写得特别黑暗,这同样不真实。

(3)传记虽然是主观的,却仍有高下之分。好的传记应该足够真实,能容纳足够多的细节,而且更有对自我发展的洞察力。这些洞察力虽然仍是回溯式的,但它有逻辑一贯性,能把重要的人生变动和心理变化一统一的发展逻辑纳入到故事中,从而让故事变得有意义。(这也是命运脚本的起源。)

(4)只有在生活面临或发生变动时,我们才会去想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变动意味着我们有了新的材料,需要把它整合到我们的人生故事里。就像电影中出现的情节转折,有时候,这些新的材料会把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当前的转变有时候意味着整个人生故事的转变。(这是自我可塑性的起源。)

(5)一旦获得了一个我们自己深信不疑的故事,这个故事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运作。我们不太会去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之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发展出一个好的自我传记,也是为了不让自己成天沉溺于痛苦的内省中。这就是心理咨询里所谓的「对自我的整理」,一旦我们把我们的过去经历整理成了一个故事,我们就能把它打包放下了。

(6)怎么完成自己的人生故事。这需要一个安全的、能够完全接纳自我的环境,这样你才会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很多时候,心理咨询的作用就在于提供这样一段关系,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和整理他的人生故事。

这是我对人生脚本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的核心探索之一:我们是否真的按照预设的蓝图生活,又该如何挣脱这种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命运脚本/人生脚本”真的存在吗?在心理学领域,确实存在“人生脚本”(Life Script)这个概念,它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你提到的“命运脚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
  • 回答
    在积极心理学里,我们看待一个人的一生,就像在观察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而童年,就是这棵大树最初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塑造着树木的根系、枝干,乃至最终开花结果的方式。当然,这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理解和洞察。首先,我们得聊聊“安全感”这个词。童年时,如果一个孩子能感受到来自.............
  • 回答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术语叫做“智商的降维识别”。但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一种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凭借经验和洞察力,快速判断对方智力水平高低的能力,那么这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侧面,虽然不一定直接对应于我们通常理解的IQ分数。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台复杂的计算机,运行.............
  • 回答
    在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阶段,符号主义(Symbolicism)之所以也被称为“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School)或“认知主义”(Cognitivism),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在核心理念和研究方法上,与当时心理学领域对人类智能的理解和探索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想要理解.............
  • 回答
    半藏森林事件,以及她后续的一些言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视角来探讨“侥幸心理”以及“偷情”与“好好谈恋爱”的快乐差异。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机制。一、 剖析半藏森林言论中的“侥幸心理”半藏森林的言论,尤其是那些暗示“不负责任”和“及时行乐”的部分,往往能触及人.............
  •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 回答
    生活是场充满未知的旅程,而心理学就像是我们随身的地图和指南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应对各种挑战。抛开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咱们聊聊那些真正能用在生活里的心理学小窍门。一、 认知偏差:别让大脑的小习惯骗了你我们的大脑为了高效运转,发展出了一些“走捷径”的方法,也就是认知偏差。了解它们,我.............
  • 回答
    在人群中游刃有余,与人相处时能让对方感到舒服,甚至能不动声色地影响他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心理学“小把戏”。别以为这些是天生的社交达人独有的,很多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刻意练习掌握的。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一、建立连接感:让别人觉得“我们是一伙的.............
  • 回答
    在股票、期货和外汇的交易世界里,“阻力支撑”和“突破”这两个词不仅仅是技术分析图表上的线条,它们更深刻地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集体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往往比任何数学公式都更能驱动价格的波动。阻力与支撑:情绪的定海神针与情绪的失控点想象一下,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由无数个体组成的集体意识。当价格在某个区域长时.............
  • 回答
    在心理学浩瀚的星空中,跨文化研究就像是那些隐藏在夜空深处的星座,一旦被发现,便会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知。其中,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当它们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重新被审视时,往往会展现出出人意料的、引人深思的结果。以一个关于“情绪表达”的经典实验为例,最初是由保罗·艾克曼(Paul .............
  • 回答
    《女心理师》里的詹璐,她的产后抑郁,这事儿放到现实里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相当普遍。产后抑郁可不是什么矫情或者想不开,它是真实发生的一种情绪和生理上的疾病,很多新手妈妈都会经历。詹璐的产后抑郁有多真实?我们先来看看詹璐在剧中的表现,这些症状在现实中都对应着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 情绪的剧烈波动和低.............
  • 回答
    《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的描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隐藏在个体理性面具下的集体本能。古斯塔夫·勒庞这本著作,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即便放到今天,它的很多洞察依然惊人地贴切,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勒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群体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这是一种暂时的、但极其强大的存在。当个体汇聚.............
  • 回答
    李靓蕾事件中,关于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尴尬,更是婚姻关系、经济结构、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症结。一、 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这种“不好意思”,绝非空穴来风,它往往.............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谈论男人在感情中的心思,这确实是个复杂又迷人的话题。与其说是“算不算”,不如说,很多时候,男人的表达方式和内心感受之间,隔着一层不容易被察觉的纱。不少时候,男人会习惯性地把很多情绪和想法往里收。这并不是他们冷漠或者不在乎,而是一种从小到大被塑造的“男子汉”形象在作祟。他们可能被教育要坚强,要解决问题.............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风起云涌的权力更迭,在明朝的朝野上下,以及普通百姓心中,激起的涟漪是复杂而多元的,绝非一边倒的倾向。若要探究人们在心理上更偏向于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燕王朱棣,便不能简单地以“支持”或“反对”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势力、各阶层民众的考量与心态。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在朝堂之上,手握重权.............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拧巴劲儿。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做了对不起爱人的事儿,按理说该是羞愧难当,赶紧悬崖勒马。可他偏偏还是继续着那份不该有的感情,然后又被如山的自责压得喘不过气来。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心理背后的纠结:一场拉锯战你看到的这种状态,其实是人内心深处一场极其复杂.............
  • 回答
    2023年的托尼·斯塔克,那个浑身散发着疲惫,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坚定,如同幽灵一般潜入了熟悉的钢铁之躯。他的目标是2012年,那个他记忆深处,充斥着自我怀疑、也充斥着那份初为人父的懵懂与紧张的时刻。而他,并不知道,那个在他离开后,一直作为他最忠实伙伴存在的“贾维斯”,此时此刻,正以一种近乎超然的方式.............
  • 回答
    俺?一个开了灵智的寻常山野精怪,在山里讨生活,也算是有几分本领。听着山里那些老树精、老石怪说起天上地下的事儿,总也听不明白,只知道自家这亩三分地,能吃饱肚子,不受冻,就罢了。后来,就听说了“西天取经”这档子事儿。一开始,俺们这些小妖,也就是凑个热闹,传传话。什么“天蓬元帅下凡,猪妖一个”,什么“卷帘.............
  • 回答
    恋爱里,遇到那种“撩完就跑”的女生,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却又不知道往哪儿撒。这可不是简单的“玩弄感情”,背后往往藏着挺多门道,需要你仔细揣摩。首先,得明白,这种行为并非出自一个单一的动机。就像一盘棋,每一步的落子都有它的用意,撩完就跑的女生,心理活动也可能是复杂多变的。一种可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