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熹宗朱由校是文盲吗?

回答
关于明熹宗朱由校是否文盲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留下的史料来看,认为他是“文盲”的说法,可能过于片面,甚至有些不准确。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来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天启皇帝。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文盲”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文盲是指不识字、不能读写的人。如果按照这个最严苛的标准来看,朱由校是否完全不识字呢?

从宫廷教育来看,他是接受过基本教育的。

作为皇太子,朱由校的教育体系是被精心设计的。明朝皇室非常重视对储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很短,但作为太子,朱由校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老师指导。据《明史·熹宗本纪》记载,他在即位前就“受学于大学士朱国帧”,朱国帧是当时有名的学者。虽然这段学习经历可能因为他年纪尚幼而效果有限,但至少说明他接触过正规的宫廷教育,并且有过老师的教导。

当时的史官们对于皇帝的书写和阅读能力通常有较为客观的记录,尤其是那些表现突出的方面。

如果朱由校真的完全不识字,那么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批阅奏章、下达诏令时,必然会有明显暴露。然而,我们看到的史料中,虽然不乏提及他对政务不够上心,但关于他完全无法读写的内容,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记载来证明他是“文盲”。相反,有一些零散的线索似乎指向他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

朱由校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是理解他能力的关键。

朱由校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被后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沉迷于木工技艺,甚至达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他亲手制作的各种精巧的家具、器物,至今仍让一些木工艺人赞叹不已。从常理推断,要达到如此高超的木工技艺,不仅需要动手能力,更需要对图纸的理解、对各种材料特性的掌握,以及可能需要阅读相关的技术书籍或图谱。如果他完全不识字,那么他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技艺呢?这似乎难以解释。

一些史书,比如《酌中志》中记载他“凡锯、削、磨、钻,种种工巧,无不娴习”,甚至可以“亲杖斧斤,运斤成风”。这些描写,都暗示了他对工艺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而这种理解往往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分不开。

问题可能在于“能力不足”而非“完全不会”。

或许,症结不在于朱由校是否“文盲”,而在于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兴趣去处理繁重的政务,并且能否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史书普遍记载他“不喜读书,颇耽逸乐”,尤其是在即位后,他对政务的热情远不如他对木工的投入。他更喜欢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处理事务,甚至有时候会直接让身边的人代笔。

这并不等同于他完全不能读写。更可能的情况是:

他对经史子集不感兴趣,也无心钻研。 导致他的文学素养和治国理政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
他可能更倾向于口头表达或通过他人转述来处理政务。 在需要亲笔书写时,他可能依赖太监或近臣的帮助,或者写法比较潦草、简单。
他可能只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或者阅读能力大于书写能力。 满足日常交流和理解简单的文字即可,但达不到文人墨客那种挥洒自如的程度。

后世的评价和史料解读的偏差。

后世史家,尤其是那些推崇儒家治国理念的士大夫们,对朱由校的评价普遍不高。他们往往会将他对政务的疏忽、对朝政的漠视,以及他对木工的沉迷,与他“不读书”、“无大志”联系起来。而“不读书”很容易被夸大成“文盲”,以达到批判和否定其统治的目的。在史书的笔触中,这些负面评价往往被放大和强化。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朱由校在某些方面写字、读字不够规范或流利的可能性。但以此就断定他是“文盲”,则缺乏充分且确凿的证据支持。他虽然没有成为一位勤政的君主,也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过人的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彻底脱离了文字。

总结来说,与其说朱由校是“文盲”,不如说他是一位“不爱读书”、“政治才能平庸且热衷于个人爱好的皇帝”。 他可能接受过基础的宫廷教育,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但他的能力和兴趣点完全不在治国理政上,反而倾注于他擅长的木工技艺。这种“不务正业”和对知识学习的疏离,被后人解读为“文盲”,实际上是对他个人特质和统治表现的一种概括性甚至有些偏颇的定论。我们应该更全面地看待他,结合他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理解他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建议现在读文科、读史学的学生都要学习一点生活、数学、自然科学常识,最重要的是稍微锻炼一下逻辑能力,不然会教出一大批让人瞠目结舌的所谓历史学砖家。

以前的孟森等人几乎都有这个毛病,我看上面也提到了,还有上央视的所谓历史砖家也这么讲,因为这些些砖家只知道机械地看史料,完全不带脑子,所以得出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譬如题主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是文盲吗?”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看到过神奇的人说朱由校是文盲且只会做木工活,享乐,不理朝政。很难理解现代社会还有人理会这种茶楼说书人形容昏君的标准台词,这些玩意还不是煽动情绪用的。他还说这是明史专家说的,他当然信专家的,跟专家比起来我就是个说书人。

跟专家比起来我当然还不如说书人。可是,你总得说说那是哪个专家,总不会是戏说历史的发明家吧

user avatar

近几天cctv12社会与法文史版,一个历史学者说东林沉浮的故事。

里面还真的是说天启皇帝,是个文盲。魏忠贤也是一个文盲。他们俩是一个大文盲,一个小文盲。

说在封为皇太孙时,才有机会正规读书,只读了一个月,父亲明光宗就死了,赶鸭子上架,做了皇帝。

要不是上知乎查了查,我还真以为天启皇帝是个真真的文盲。

user avatar

一个太子可能是个学渣,也可能是个SB,但绝对不可能是个不识字的文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熹宗朱由校是否文盲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留下的史料来看,认为他是“文盲”的说法,可能过于片面,甚至有些不准确。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来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天启皇帝。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文盲”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文盲是指不识字、不能读写的人。如果按照这个最严苛的.............
  • 回答
    天启皇帝如果长寿,明朝的覆灭进程真的会因此延缓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朱由校,这位“木匠皇帝”,以其对木工的痴迷和对朝政的疏忽而闻名,他的早逝让明朝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局交给了更加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崇祯皇帝。如果天启皇帝能够活得更久一些,明朝真的就能避免迅速走向灭亡的命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之孙,明成祖朱棣的曾孙。这位皇帝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要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从他性格、经历、决策等多个层面去剖析。早年的坎坷与被动:朱祁镇在位前后经历了两次,这本身就说明.............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三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主。要评价朱见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人生和统治,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些许忧郁的画卷。朱见深登基时年仅十八岁,却经历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童年。在“夺门之变”后,他曾被软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在位长达18年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复杂的印记,很难用“昏庸软弱”或“一代雄主”这样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他的统治时期,明朝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而朱见深本人,也展现出了与他父亲明英宗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要评价朱见深,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疑问。关于您提到的“弱智”和“败光军事和经济底子”等说法,这与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关键点:1. 明孝宗朱祐樘是否“弱智”?关于明孝宗的智力问题,史书中并没有.............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复杂印记的皇帝,最终获得了“英宗”这样一个颇具褒义的庙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文人士大夫的评价以及后世对功过的权衡。要理解他为何能得此庙号,咱们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政治生涯以及最终的评价说起。首先,咱们得回到他的人生经历。朱祁镇,在.............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和他弟弟代宗朱祁钰,都是明朝中期颇具争议的皇帝。要评判谁的治国能力更胜一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两人的人生轨迹和执政经历截然不同,也因此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治国印记。明英宗朱祁镇:从“御驾亲征”的冲动到“夺门之变”的复辟朱祁镇,年少即位,即是明宣宗的嫡长子。在位初期,宦官王振.............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在位二十余年的皇帝,膝下育有子女若干。若要详述,则需细致梳理,拨开史料中或隐或现的迷雾。关于朱见深的儿子,史书记载较为明确的有三位,他们分别是:1. 明孝宗朱祐樘: 这是朱见深最为人称道的儿子,也是他唯一的嫡子,最终继承了大统。朱祐樘的母亲是孝穆皇后纪氏,其生平事迹在明朝历史上留.............
  • 回答
    要讨论明英宗朱祁镇与蒋介石之间是否存在可比性,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一个是明朝中期一位皇帝,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军事领袖。时空跨度巨大,时代背景天差地别,直接拿来比总显得有些生硬。但如果我们要深究的是他们各自在位时所面临的挑战、做出的关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最终带来的影响,那么从中找到一些.............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对万贞儿的专宠,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少配”那么简单,其中牵扯着太多的感情纠葛、宫廷权谋,以及宪宗本身复杂的心路历程。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初遇,那抹“安心”的暖阳首先,得回到宪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年纪尚小,刚经历完被废的父亲英宗(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回来后被软禁)的阴.............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明孝宗朱祐樘: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圣君”,一位被耽误的改革家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庙号孝宗,年号弘治。他的统治时期(1488年—1505年)被称为“弘治中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时期之一。然而,与许多以“中兴”之名流传的帝王不同,朱祐樘并非通过雷厉风行的改革或波澜.............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在大明王朝的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常常被誉为“仁宣之治”的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几个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他统治时期的特点,以及他对明朝后续发展的影响。首先,他是一位极具个人色彩的皇帝,并非只是循规蹈矩的继承者。 宣宗并非天生就被推上皇位,他经历过“靖.............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在明朝历史上是一笔极重的“烂账”,也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提起这事,总让人觉得憋屈,透着一股子无奈和悲凉。要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那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那会儿,明英宗还是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可就是被身边那些宦官,特别是王振,给忽悠瘸了。.............
  • 回答
    明武宗朱厚照,这位嘉靖皇帝的堂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饱受争议的一笔。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执政生涯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既有改革的尝试,也有荒唐的行为,既有锐意进取的雄心,也有沉溺享乐的恣态。一、 少年英姿与性情之变:朱厚照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他父皇孝宗.............
  • 回答
    忽必烈和朱棣,这两位来自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品鉴两坛陈年的佳酿,各有其独特之处,也各有其深沉的韵味。先说忽必烈。这位蒙古族的大汗,他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完成了蒙古帝国从草原游牧民族向中原王朝的成功转型。要知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
  • 回答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和明宪宗朱见深,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帝,但要说谁“更厉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比较。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风格、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留下的历史影响都大相径庭。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比较他们:一、 执政时期与时代背景 乾隆皇帝 (弘历): 统治时间长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