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在明朝历史上是一笔极重的“烂账”,也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提起这事,总让人觉得憋屈,透着一股子无奈和悲凉。

要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那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那会儿,明英宗还是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可就是被身边那些宦官,特别是王振,给忽悠瘸了。王振这家伙野心勃勃,想仗着皇帝的宠信,出去捞一把功劳,好显摆显摆。当时北方蒙古瓦剌部落有点动静,王振就怂恿英宗亲征。

这哪是亲征啊,简直是儿戏。皇帝本来就年轻,也没什么实际带兵的经验,这王振又是个只会拍马屁的货,整个队伍可以说是稀里糊涂地就往北边去了。结果呢?到了土木堡,兵败如山倒,二十多万大军,就这么折腾没了,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土木堡之变”。

这一下,大明朝算是跌了个大跟头。消息传回北京,那真是天塌下来一样。群龙无首,国家危在旦夕。这时候,是谁站了出来?就是于谦!

于谦这人,出身一般,但能力那是杠杠的。他跟王振那帮子宦官不是一路人,一心只为国事,是个实实在在的干臣。土木堡之变后,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要知道当时朝廷里很多人都吓破了胆,想着逃到南方去,算是保住一条命再说。可于谦不干,他认为一旦南迁,北京就丢了,整个华北都危险,大明江山就此玩完了。

他站出来,硬生生扛起了救国的重担。他一方面安抚人心,另一方面组织北京军民,加固城防,募集士卒,训练军队。那时候,北京城里缺兵少粮,人心惶惶,外敌兵临城下,于谦就是那个定海神针。

他一句“我辈岂可保身而弃君父,保君父而弃社稷乎?”,说得在场所有人都热血沸腾。然后,就是那场决定性的“北京保卫战”。于谦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把瓦剌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他成功地守住了北京,挽救了大明王朝。

这真是千古一帝做不到的事,于谦一个臣子给办了。按理说,这种功劳,那是比天都大,应该封妻荫子,流芳百世才对。

可是,事情没过多久,英宗他……他被放回来了。

瓦剌人发现俘虏的皇帝其实也没啥用,反倒是送回去了,还能跟明朝换点好处。所以,他们就“送客”了。

英宗回来后,待遇可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在他被俘期间,他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代宗,已经即位了,还成功地把北京保住了。这下子,英宗就成了“太上皇”,被软禁在南宫。你说这叫什么事?皇帝本人回来了,但国号、朝政都属于别人了,这地位比当个普通亲王还不如。

这时候,于谦是什么态度呢?他忠于的是大明王朝,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他认为,皇帝被俘,国家危急,由太子即位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他为了国家稳定,也支持了代宗的统治。所以,当英宗回来后,于谦并没有急着把他扶上台,而是继续拥戴代宗。

你猜英宗怎么想的?被软禁了那么久,一直憋着一肚子气,再看到之前对自己冷淡,甚至有些戒备于谦这些人,心里能舒服吗?他觉得,于谦不忠于自己,反而拥立了自己的弟弟,这是对他最大的背叛。

再说了,当时的代宗对英宗也防备得很厉害,生怕他东山再起,所以把英宗软禁得死死的。于谦作为代宗重臣,自然也就被英宗视为眼中钉。

终于,机会来了。代宗病重,英宗抓住机会,发动了“夺门之变”,又一次坐上了皇位。

这一下,英宗可算是彻底翻身了。但他心里那点憋屈和对权力的渴望,让他对曾经“逼迫”自己失位,又没有第一时间“救驾”的于谦,恨得牙痒痒。

夺门之变后,英宗身边那些曾经被王振蒙蔽,或者也同样怀恨在心的大臣,就趁机煽风点火。他们说于谦有“拥立之功”,说他“居功自傲”,说他“不忠于陛下”,甚至还往于谦身上泼脏水,说他“图谋不轨”。

于谦那时候还在位,担任兵部尚书,处理军政大事。他没有像王振那样营私舞弊,也没有像很多大臣那样明哲保身,他只是在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做事。可是,在英宗这样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皇帝眼里,这一切都变成了罪状。

最终,在英宗的一声令下,于谦被捕,然后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

这件事情,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从英宗的角度来看,他觉得自己被弟弟和臣子背叛了,于谦没有第一时间把他迎回,而是拥立了代宗,这在他看来就是“不忠”。夺回皇位后,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清除一切潜在的威胁,而于谦作为代宗时期的重臣,又功劳太盛,自然就成了他巩固权力的“牺牲品”。

但从历史和道义的角度来看,于谦做的完全是正确且伟大的。他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王朝,这是何等的气魄和功勋!他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是忠于社稷的臣子,而不是哪个皇帝的私臣。

英宗杀了于谦,等于是在自己国家的“支柱”上狠狠地砍了一刀。这不仅是个人恩怨的了结,更是对忠诚和正义的践踏。历史上很多评价都说,英宗此举是“糊涂”和“残暴”。他为了自己的皇位,亲手杀死了那个本可以让他更加辉煌,也拯救了他国家的恩人。

这事儿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功劳再大,如果君王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那即便是再忠诚的臣子,也可能落得悲惨的下场。于谦的死,是明朝政治黑暗的一个缩影,也让很多正直的大臣心寒。

后来,许多人都为于谦鸣不平。直到嘉靖年间,于谦才被平反,恢复了名誉。但这份迟来的公道,又能抚平多少历史的伤痛呢?

总而言之,英宗杀于谦,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悲剧。它暴露了皇权之下人性的复杂,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除了外部的敌人,更在于能否留住真正忠诚和有能力的栋梁。于谦,他是个真正的忠臣,他的死,是明朝的损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谦手握兵权,坐拥人望,身居高位。

然后不抗辩不上访不政变,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就为了给你们老朱家这些废物留个面子。

你还要怎么样?

还于谦壮大文官集团,我可qnmd吧

“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

你朱祁镇用的太监什么水平,人朱祁钰用的太监什么水平

恨只恨土木堡死了太多不该死的人,最该死的那个却没死

————————————————————————

又有人觉得朱祁镇回来是靠自己的了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你们还真以为朱祁镇犹豫“谦实有功”是在体恤于谦救国的功劳啊,人家想的是于谦迎回他这事。当然了,这点微不足道的犹豫被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给轻松抵消。

不就是心虚嘛,本来还恨不得把所有景泰朝臣来一次大清洗呢,可惜胆子不够,要不然就是有明以来千古第一大笑话。当然了朱祁镇本来就是有明以来千古第一大笑话合集了,不在乎再多几个。

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如果有错,最大的错就是为了朱明的面子接回了朱祁镇这个祸害!

哦对了,如果不是同情于谦的恭顺侯吴瑾忠心报国,为国死难,恐怕你朱祁镇的人头会不会真的被曹吉祥砍下来,还未可知呢?

曹钦反,瑾与从弟琮闻变,椎长安门上告。门闭,钦攻不得入,遂纵火。瑾将五六骑与钦力战死。

————————————————————————

帝(朱祁钰)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谦据祖制折之,户部尚书金濂亦疏争,而言者捃摭不已。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

大明最忠实的帝党之一,天天被花式弹劾的于少保也能被叫文官集团,真是jj笑爆,你们的石亨石帅就是于谦提拔的。论坦坦荡荡,居公持正,于少保是有资格说一句在座各位都是辣鸡的。

—————————————————————————

最后为了不让人误会我是来吹朱祁钰,不知道人心黑暗的,我决定贴一条可信度比较存疑的史料:

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

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他在好个什么大头鬼(摊手),姑且看之

user avatar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杀害于谦的头号罪魁祸首,罪证确凿,不容抵赖。

明英宗朱祁镇既从来就不是什么好皇帝,也更加绝不是个任何意义上的好人。

《明史》和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中「朱祁镇受徐有贞、石亨蒙骗,才害死于谦,事后悔悟」一说,不过是沿袭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给于谦平反时,为其生父遮丑讳过,才做的官样文章。

“夺门之变”发生的根源,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他的独子“怀献太子”朱见济已夭折。国家没有皇储,是以人心浮动。按朱元璋皇明祖训,伦序择立的第一继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长的朱见深,正是被朱祁钰废去的前太子,也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

朱祁钰身边那帮当年力主废立的近臣,生怕朱见深继位后会反攻倒算,谋划着另外迎立藩王,选中的便是素有贤名的皇叔襄王,此议被兵部尚书于谦坚决抵制。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指挥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挽救社稷于危亡,于谦在朝野声望隆高。朱祁钰对于谦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甚至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名为兵部尚书,实为帝国的实际首相。

于谦和商辂等内阁重臣商议,由商辂援笔《复储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章皇帝之孙。」而当时明宣宗子裔,仅剩下包括朱见深在内的,太上皇朱祁镇的几个儿子。

朱祁钰愿意接受此奏议,复立朱见深固然好。否则等他归天,群臣只需上书孙太后,让朱见深以血缘最亲近、年龄最长的皇侄身份继位亦可。

【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如果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储;或是朱祁钰死后,朱见深正常即位;虽然是最符合朝局稳定,社稷安宁的大局,却绝不符合朝中那些权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利益。

他们谋划夺门,不止是为捞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他们深为嫉恨的于谦在朝中主持中枢,他们就没办法得到朝中大权,从而为所欲为。

而对于谦这样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想要致他于死地,就必须换上一个对于谦有深怨而衔恨的皇帝,并栽赃以谋反罪名。所以前太子朱见深并不符合他们心意,非太上皇朱祁镇不可。

就在《复储疏》呈于礼部,还未上报给朱祁钰的当夜,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们听闻风声,迫不及待打开宫门,迎接朱祁镇,发动了 “夺门之变”。

被囚南宫,苦盼复辟的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一党达成肮脏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权、杀于谦。

因此朱祁镇复辟后,迫不及待将于谦及许多景泰年间重臣下狱。其谋害于谦圣旨曰:

「于谦……这厮每知罪恶深重,恐朕不容,……纠合心腹都督范广等,要将总兵官(石亨)等擒杀,迎立外藩以树私恩,摇动宗社……钦此」

商辂原系朱祁镇东宫旧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镇一度还让他给自己起草复位诏书。可商辂为于谦力辩绝无迎立外藩事,举此时仍在礼部的《复储疏》为证据。

岂不知朱祁镇对此本就心知肚明,为了完成与夺门一党的约定、为了让这场政变变得师出有名,他才非杀于谦不可;是以索性将商辂也下了狱,其后从宽改罢官归乡,终其在位之日,不复召还。


于谦立身甚正,“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来,什么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从来与他绝缘。背难时家无余资,只有正屋里紧锁着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等物。遇害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入京》
【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谦传》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都知道,是于少保从瓦剌骑兵的铁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上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对象正是那个复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
只是就凉薄如朱祁镇,也知众怒不可违,若真敢如此倒行逆施,恐怕就连他自家的皇位也不稳了。毕竟杀害于谦,可是连他自己的母后孙氏都因此叹气哀伤,甚至当面斥责的。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复辟后,太后怜谦忠社稷,以不赏死面诘上曰: ‘何为不留谦 ?’】
【坐以谋逆,处极刑。帝意遂决,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

朱祁镇不止杀害于谦,更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于谦被一同杀害,曾于德胜门之战击退瓦剌首领也先的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

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其下尚有众多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被杀害、流放、罢黜。他们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

除此之外,在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年间,更有以下种种恶行弊政:

  • 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甚至给瓦剌首领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
  • 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功臣”委以重任。

后来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

至于《明事》定要将平定石、曹一党,也当做朱祁镇的所谓“功绩”,未免过于无稽。被君主宠信的太监举兵造反,唐朝之后历朝努力限制宦权,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例。

  • 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等,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

各地按察使、参政、巡按等大员因此被罢免和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

如他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乱伦,朱祁镇明知此事荒诞不经,为维护其佞幸的权威,也定要颠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

甚至就连朱祁镇在瓦剌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护驾功臣袁彬,只因不愿违心枉法,助纣为虐,便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

  • 处置荆襄流民问题,举措不当,在他死后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

明朝政府历时七年,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才将这场民变镇压下去。

  • 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的孛来“换道入贡”的谎言,河套地区就此丢失,并导致为祸大明百年的“套寇”。
  • 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开抚顺关马市,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关于朱祁镇的种种恶行,可参见答主此前二文:

大明天顺奇事:瓦剌太师,立庙京城;护驾英雄,下狱拷打

丧师辱国,叫门天子,遗祸千秋:明英宗朱祁镇

总而言之,他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最差劲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嘘的什么“好人”。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数年,召还商辂为内阁首辅,给于谦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并在商辂力主下,追复景泰帝朱祁钰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这一方面固然是朱见深为人敦厚明智,子不类父,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朱祁镇所谓“夺门之变”,抢的其实是他自己的皇位,如不尽快于谦平反,就是让忠臣义士尽皆齿冷,长此以往,大明王朝的统治合法性便要消失殆尽了。
朱见深生为人子,又不能在诏书中明白说自己父亲的不是,如何恩将仇报,如何冤杀忠良,所以才假称「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于谦之冤岂只朱祁镇父子知晓,天下人何人不知?若当真以为这是“朱祁镇交待儿子替于谦平反”,实为滑天下之大稽。

于谦死,大明王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多少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视其灭亡,岂知却让东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一直到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为皇统之争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错过或能力挽天倾的多次大好时机。
这一切的发端,都可说源于于谦的遇难

历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余年最优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余年最差劲的天子;
历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终究会流芳百世,英名与华夏民族同始终;懦夫和凶手同样也一定会遗臭万年,永远受尽子孙后人耻笑唾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和岳飞这对“西湖双忠”,皆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信念的华夏社稷之臣,他们真正忠心的从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个华夏文明和亿兆苍生。也真因如此,方值得我辈后人,永世敬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在明朝历史上是一笔极重的“烂账”,也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提起这事,总让人觉得憋屈,透着一股子无奈和悲凉。要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那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那会儿,明英宗还是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可就是被身边那些宦官,特别是王振,给忽悠瘸了。.............
  • 回答
    近些年,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明朝皇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朱由检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性言论。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色彩,矛头指向了满族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关系以及网络言论边界等多个敏感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 历史与.............
  • 回答
    看待何晟铭在出演了多部清宫剧后,又在大明剧《山河月明》中饰演朱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演员的转型、角色选择、观众的接受度以及作品本身的风格等因素。一、演员何晟铭的演艺生涯回顾与转型: 清宫剧的成功标签: 何晟铭在早期的演艺生涯中,尤其是在于正工作室打造的几部清宫剧(如《宫锁心玉》.............
  • 回答
    关于明德先生举报方方6套房产来源不明一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人与被举报人: “明德先生”是一位微博上的匿名网友,以其言论犀利、经常发表批评性观点而闻名。“方方”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在新冠疫情初期撰写的《武汉日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举报内容: 明.............
  • 回答
    《明日方舟》的“燃灰行动”主题曲疑似抄袭风波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涉及到游戏音乐的原创性以及版权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源与发展:1. “燃灰行动”主题曲的发布: 2023年6月,《明日方舟》开启了全新的夏日活动“燃灰行动”。作为活动的标志性内容,由游戏.............
  • 回答
    明星贺军翔因“不想女儿当处女座宝宝”,让妻子提前两周剖腹产一事,在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这件事情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事件本身: 明星光环与公众形象: 贺军翔是一位公众人物,他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放大和解读。作为一位父亲,他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出生日期(星座.............
  • 回答
    “明朝多昏君,清朝少昏君”这句说法,其实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民间观察,但要说它绝对准确,我倒觉得未必尽然。它更像是一种笼统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概括,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个朝代君主的一些普遍印象,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说法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一、 为什么会有“.............
  • 回答
    《明日方舟》这次关于美术设定集内容引发玩家不满的事件,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关注的点。要说“真的不行”,这个结论太绝对了,但说它“完全没问题”可能也偏离了事实。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捋一捋。1. 玩家不满的“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玩家们到底在“不满”什么。从社区的讨论来.............
  • 回答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句俗语,虽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却巧妙地概括了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几个关键节点,也折射出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细究起来,这几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明朝晚期统治者昏聩、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精炼总结。“始亡于嘉靖”:埋下衰败的种子嘉靖皇帝,.............
  • 回答
    关于《明星大侦探》第六季圣诞元素被打码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让人玩味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错位感”和“遗憾”。 мы 모두知道,《明星大侦探》这个节目定位就是轻松、有趣,有时候还会带点奇幻色彩,圣诞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仪式感、欢.............
  • 回答
    明日方舟的夜莺,这个角色相信很多玩家都不会陌生。她身披圣骑士的辉煌铠甲,手持能净化一切邪恶的圣钉,在战场上如同行走的天使,为干员们带来希望与治愈。而这次的改版立绘,可以说是在这位“白鸽”身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的形象更加饱满,也更具故事性。首先,从整体风格上来说,这次改版立绘并没有颠覆夜莺原.............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取消碎石上限以及知名重氪玩家在NGA论坛发表的言论,这可以说是近期游戏圈里一个相当有话题性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碎石上限取消这件事情本身意味着什么?碎石,在《明日方舟》里指的是玩家花费源石(游戏内的付费货币)来恢复理智(相当于体力,用于进行关卡战斗)的行.............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的言官制度,说起来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唏嘘的印记。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的起源、运作、效果以及最终的走向都捋一捋,才能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缘起:皇权下的“刹车片”与“扩音器”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深谙“君善纳谏”的道理,或者说,他深知独断专行的弊端。作为.............
  • 回答
    听说了丹·阿里利(Dan Ariely)这事儿了,真是挺让人唏嘘的。毕竟他可是行为经济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写《怪诞行为学》那本书的时候,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觉得这哥们儿把那些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东西讲得既明白又有趣,简直就是普通人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启蒙导师”。他那种用实验数据说话的方式,加上时不时冒出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实在是太让人揪心了。你看,一个人有了家,有了爱人,有了孩子,这本来应该是人生最温暖、最坚实的港湾。可偏偏有些人,却要在里面滋生出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他们明明拥有着看似完整的一切,却还要往外伸手,去招惹另外一个人。说实话,这种行为,无论怎么看,都挺让人费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可耻的.............
  • 回答
    关于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是一场政治审判,更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手段的集中体现。要理解空印案,我们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朱元璋的性格以及案件本身的运作机制这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时代背景:新朝的初建与统治的挑战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
  • 回答
    明日方舟贴吧吧务组在“可莉事件”后全部下台,这无疑是当时游戏圈内一个颇具爆炸性的新闻。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从事件的起因、发展、影响,以及它所暴露出的贴吧生态和管理问题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可莉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明日方舟》贴吧有一位用户发.............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媚宅警察出警碧蓝航线萌战”这件事,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像两个圈子的人打架,但实际上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出警”的性质和原因也在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款游戏的用户群体和文化属性。 碧蓝航线(Azur Lane):这游戏从一开始就没掩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