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要不停地探索太空?

回答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与其说是一种“不停歇”的冲动,不如说是一种深植于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和生存本能的自然延伸。它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潮,而是贯穿文明发展历程的脉络。如果仔细剖析,我们可以发现驱动我们望向星辰大海的,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也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我们生来就对未知充满探索欲。从婴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张望,到孩童对星空的仰望,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起点。太空,无疑是终极的未知领域。那里有我们从未见过的景象,未知的物理法则,甚至可能存在着我们从未设想过的生命形式。去探索太空,就是去满足我们最深层的好奇心,去揭示宇宙的奥秘,去回答那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古老哲学命题。每一次新的发现,无论是对遥远星系的观测,还是对火星土壤的分析,都在一点点地填补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空白,满足着我们对这个宏大世界的求知欲。

其次,生存的本能也促使我们看向太空。地球虽然孕育了我们,但它并非永恒不变的避风港。小到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大到小行星撞击、恒星演化,都可能对地球生命构成威胁。将人类文明的“火种”播撒到其他星球,是确保我们种族长期生存的一种保险。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探索和建立地外基地,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是对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未雨绸缪。就像早期人类从非洲走出,扩散到世界各地一样,太空探索也是一种将生存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疆域的战略性行动。

再者,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太空探索最直接的成果和驱动力。太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试验场。为了将人类和探测器送入太空,需要克服巨大的工程难题,这催生了无数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从材料科学、推进技术、生命维持系统,到通信、导航、计算机科学等等,太空探索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又会反哺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GPS导航、卫星通信、天气预报、医学影像技术(MRI和CT扫描的一部分技术源于太空探测),甚至我们在手机里使用的许多高科技,都与太空探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次太空任务,都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检验和拓展,都可能带来新的科学发现,让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进入新的层次。

此外,经济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太空技术的成熟,太空经济正在逐步兴起。太空资源,如月球和近地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属,可能在未来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太空旅游也正在成为现实,为地球居民提供新的体验和商机。建立更高效的卫星网络,可以提升全球通信、导航和观测能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目前太空探索的成本高昂,但长远来看,它有望为人类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激发灵感和团结人类。仰望星空,总是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些宏伟的宇宙景象,那些关于探索未知的故事,能够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热情和冒险精神。太空探索的伟大目标,往往能够超越国界和政治分歧,成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那里协同工作,共同为了人类的科学进步而努力。这种合作精神,以及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够凝聚人类的力量,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最后,我们不能排除人类天生就具备一种冒险精神和探索未知边界的驱动。就像第一个跳出原始部落的人,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一样,总有一些人会挑战极限,去那些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太空,正是这样一个终极的未知边界。它代表着人类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人类探索太空并非单一原因驱使,而是好奇心、生存本能、科技进步、经济潜力、精神追求以及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等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它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旅程,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将走向何方。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先耐心看一段复活节岛的故事:

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专家大卫·斯泰德综合了有关复活节岛的各方面研究证据,为人们勾画了复活节岛近1000多年的兴衰图景。
  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东部群岛有一群波利尼西亚人驾船出海,跨越千里大洋,登上复活节岛。经过一段时间的开荒种植和海上捕捞,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人口有所增加。但是人口增加导致了食物的不足,于是为了解决问题,公元8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特别是棕榈树遭到严重砍伐,因为棕榈树是建造独木舟的最好木材。岛民大量建造船只出海捕捞,收获大量鱼类和海豚等水产品。
  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自然资源不断耗竭,逐渐超过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于是各部落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爆发了冲突和战争,现在岛上的土中遗留有许多石矛和石匕首。大约在1200年左右,各部落为树立对首领的崇拜,相继建造巨大石像,森林砍伐更加严重,大量的棕榈树被砍伐用于薪木和运输石像。这个时期,海上捕获量开始减少。
  公元1400年时,棕榈树消失了,15世纪末岛上森林全部被砍伐干净。鸟类由于缺乏食物开始减少,许多植物因失去传粉的鸟类也逐渐灭绝。由于人们没有了建造船只的树木,渐渐地,航海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全岛只剩下几只独木舟,无奈岛民转向开垦荒地种植谷物,但是仍旧不能满足人们的食物供给。
  于是原先较发达的文明开始衰落,逐渐出现食人部落。生物学家在岛民的垃圾堆中发现,从15世纪开始,人骨增多,说明有人吃人的事件发生。后来的复活节岛上的民间传说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1700年,人口开始衰减至原来人口的1/5,人们开始纷纷居住在洞穴中以防卫敌人。1770年时,各敌对部落开始推倒和破坏对方的巨大“毛艾”石像,以摧垮对方的精神和斗志。1830年,最后一个石像也倒下了。到20世纪初时,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只剩下111个土著居民。
  复活节岛的居民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文明,但当社会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时,文明便走向了衰落,这段兴衰史让人们更清醒地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复活节岛上人类文明的命运,很像是整个地球上人类命运的缩影。对于复活节岛来说,最至关重要的资源是足够高大能够用来制造远航船舶的树木,一旦这些树木因为人类活动损耗殆尽彻底灭绝,复活节岛文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当前的文明,是建立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化石能源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掌握了核裂变技术,但铀钚等重元素燃料也是储量有限的一次性能源。仅靠水力、太阳能、风能根本不足以支持我们今天的文明发展水平。就算放弃一切高能耗的工业文明,倒退回农耕的“田园时代”,仍然会导致土壤中的肥力逐渐耗尽,最终沙化或盐碱化。就算人类的后代完全放弃文明,以动物本能和逆天的运气在自然界中生存苟活下去,当到了太阳寿命将近的时候,也会和所有地球生命一同灭绝。

所以说,如果人类始终盯着地球这一亩三分地,放弃了开拓外太空的梦想,就只能和复活节岛一样,在资源耗尽后走向文明的末路,只不过复活节岛的故事还有外来的欧洲航海家进行记录和传播,地球人类文明的故事连被记录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但另一方面,我们很幸运,我们有距离很近的大卫星当我们的宇航实验场,实验场里有丰富的氦三资源,我们还有距离不远的类地行星当我们的中继站和殖民地,我们还有距离适中的巨型气态行星当能源供给站,我们还有柯依伯带,我们还有距离仅几光年的比邻星、南门二。如果看到这些都还无动于衷,我们还有复活节岛作为反面教材!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一个文明,想要生存下去,避免悲惨的灭亡结局,必须把视线和精力投向头顶的星辰大海,正如复活节岛的波利尼西亚人必须要把生的希望投向浩瀚的太平洋一样。

user avatar

小伙子正盘腿坐在电视前,聚精会神地搓着游戏手柄,脸涨得通红,突然,教授走过来,拿起遥控器一按,电视换了频道。


小伙子脖子上刹时冒出青筋来:“教授,你干嘛呀!我好不容易打到关底BOSS!我还没存档呢!”


教授没回头,把遥控器捏手里看着电视屏幕:“你天天跑我这来蹭吃蹭喝,现在电视也想霸占?看看这个,这可是全人类的大事。”


小伙子呲牙咧嘴地看过去,只见电视屏幕上,一艘火箭正在点火,轰然升腾的浓烟中,其尾部爆射出恢宏的火焰,气势磅礴地冲入重重苍穹。


电视前,教授看的入神,不住地微微点头,小伙子看了看屏幕,又转头看了看教授,“切”地把手柄一扔,双手枕在头后,闭眼撇嘴。


教授没回头,依然盯着屏幕:“干嘛?”


小伙子:“净整这些没用的。”


教授:“你说什么没用?”


小伙子闭着眼,伸手指向屏幕:“我说这电视里的东西没用,眼下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受病受灾,恨不得饭都吃不上呢,把大笔的预算扔进虚无缥缈的太空里而不解决切实的社会问题,纯粹浪费纳税人的钱。”


教授哂笑一声,小伙子听出了教授的嘲讽,睁开一只眼睛:“您笑什么?我说错了?”


教授依然看着屏幕上的发射直播:“何止错,简直错到离谱,探索太空是最具意义的人类实践之一,我甚至都在想是不是应该加上之一两字。”


小伙子又盘腿坐了起来:“那您倒是说说,探索太空能有什么实际意义?事先声明,我说的可是实际意义,至于什么满足好奇心和民族自豪感之类的虚话,您还是别说了,没劲。”


“探索太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说到这,教授慢慢转过身来,看着小伙子“人类有个不可克服的弱点,即他们的思维往往受限于实践经验。”


小伙子蒙了:“哈?您这是说什么呢?”


教授坐到沙发上,翘起腿:“年轻人,你不妨想想看,世界各地古代的神怪都是什么样,中国的女娲,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古希腊的米诺陶洛斯,上面是牛头,下面是人身,古埃及的阿努比斯,胡狼头配人身,玛雅人的雨神库库尔坎,蛇的身上长了羽毛,这些神怪的形象虽然奇特,但是塑造他们的古人们归根结底想象出什么实践观察之外的新东西了吗?”


小伙子眼睛转了转,捏着下巴:“好像没有...?”


教授点头:“是的,没有,这些所谓神怪的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各种已知自然元素的重新组合,说白了,还是古人实践观察之内的东西。”


小伙子点了点头,但旋即又问:“所以呢?这和探索太空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仅古人有这个局限,近现代人的思维一样受限于实践经验,比如,如果你回到17世纪,问一个欧洲贵族想要什么更好的交通工具,他们会回答想要更快更舒适的马车,而不是汽车。”教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再比如,之前中国有一位了不起的科幻作家,名叫叶永烈,叶先生出版过一个科幻故事,叫《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对未来世界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做了畅想,有悬浮的汽车,有人造食物等等,但很有趣的一点是,叶先生笔下的未来世界竟然没有互联网,年轻人,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伙子皱眉:“....因为作者没见过?”


教授点头:“对,这个故事出版于1978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互联网。”


小伙子听完,慢慢挺起身,手挠着头陷入思考。


教授推了一下眼镜:“所以,年轻人,你现在明白了吧?人们过去总是误以为思维是领先于实践的,但其实恰恰相反,人的思维常常会被实践经验所局限,很多事在见到乃至做到之前根本就想象不出来。”


小伙子低头想了想,又抬头看向教授,摊手:“您说的或许有点道理,可我依然不知道这和探索太空的关系是什么...”


“探索太空就是人类最前沿的实践之一。”教授说到这,插兜转头看向屏幕中升腾的火箭,“在向宇宙进军时,人们将设定宏大而艰巨的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细化和解决一个个具体切实的技术问题,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地想出新方案新点子,以突破过去实践经验的局限,并使得这些创新最终溢出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过去人们思维所不及的事。”


小伙子:“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授:“当然可以,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受灾和吃饭问题,今天某个地方出现灾情后,救援物资里有大量的速食食品,而其中包含的冻干脱水食物在技术上的源头就是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是当时科学家们为了给食物保鲜减重又能同时维持宇航员的营养供给而开发出来的技术。”


小伙子笑了:“啥?灾民们吃碗方便面什么的还能和阿波罗计划扯上关系呢?”


教授点头:“当然,但还不止于此,再比如说,你刚才还提到了看病问题,现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诸多技术,最开始也是为了追踪宇航员生理指标而研发的,还有,当年哈勃望远镜的镜片出了点问题,拍出的照片模糊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工程师们研发出一套新的图像算法,以调试出更加清晰的宇宙照片,但是你猜这个技术后来用在哪了?”


小伙子:“用在哪?”


教授:“恰恰用在了你提到的医疗领域,这个图像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筛查早期乳腺癌,即使是专业精深的医生也未必能应对的问题被一个来自航天领域的创新解决了,这就属于做到之前没人能想到的事,实践经验再次领先于思维。”


小伙子听完之后,皱起眉毛,抬头环顾了一下房间:“......这样的例子还有吗?”


“这样的例子千千万万,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如果我们把所有来自航天领域的创新都去除,那这间房子说不定会被搬空大半,不仅你的运动鞋会消失,你小时候只怕连尿不湿都用不上了...人的思维受限于实践经验,而探索太空就是人类最前沿最具突破性的实践,它带来无以伦比的牵引和溢出效应,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受益于此。” 说到这,教授按了一下遥控板,把电视调回游戏画面,然后起身朝门口走去,当他拉开门探身出去的时候,突然又撤了一步,仰身回头对小伙子说:“哦,对了,你拿的是无线手柄,这种内置电源技术也起始于阿波罗计划,感谢太空探索吧,年轻人。”


说罢,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user avatar

我不想扯各种理由,我只想说:你是雾霾、光污染的受害者,去远离光污染和雾霾的地方抬头看夜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看见银河的滋味,那感觉仿佛天空被施了华丽的魔法瞬间征服你的心灵,震撼的你简直想虔诚的向难以形容银河跪下,令人着迷。那是小时候在去南通的船上看的,虽然观察条件不算好(现在长江上应该更看不到了),但是亲眼看见无数星星构成的飘带披头盖脑般的横贯头顶夜空,那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下面贴几张别人的照片让你感受一下(地点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阿塔卡玛沙漠里的观测台),你有机会可以去光污染小、空气洁净的地方仰望夜空感受感受,你就会明白那种神奇的美、还有人类对太空的欲望了。

在条件足够好的情况下肉眼不但能看壮丽的银河甚至还能直接看到河外星系——例如著名的大麦哲伦云小麦哲伦云星系,见下面几张照片。

当你从魔法般的神奇壮美中缓过神来后,可能就会深刻的感到太阳不过是银河里的一粒沙砾,地球则是微尘,人类是尘粒上的微生物。大概还会想有无数个其他世界、无穷的可能性、无限的精彩,其他世界上的景色、其他世界上的生命、其他世界上的文明、其他世界文明的其他故事。。。。。。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好奇、感慨。

user avatar

“因为太空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今日头条科学创作者 苏萌 在海绵演讲上如是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人类眨眼的瞬间,就可能错过1.7万亿美金。

“而我们今天也将进入这样一个大航天的时代,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决定地球发展的进程。”

苏萌@上天挖矿,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今日头条科学创作者,头条号名为“上天挖矿”。
作为高能天体物理学最高奖 Rossi Prize 最年轻的获得者、银河系巨型气泡结构发现人,苏萌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宇宙起源与演化、高能天体物理学。近期,嫦娥四号登陆了月球背面引发热议。人类执着探索太空的真正意义究竟在何方?让我们跟随苏萌的讲述,将视线转向漫漫银河中深藏的宝藏。

原视频可戳链接观看:


以下是苏萌老师演讲原文:

大家好,我是苏萌。

在演讲开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家里有矿吗?有矿的同学、朋友举一下手,不要不好意思,如果家里有矿的话,我们结束后私聊。(笑声)

家里没矿怎么办?你还可以上天!

没矿的同学怎么办?我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上天开矿。天上的矿在哪里?我们就要从最近在朋友圈刷屏的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说起。

嫦娥四号最近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月球的背面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到,月球因为潮汐力的原因,它一面冲着我们,而另外一面我们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除非我们飞到它的背面才能看到。

美国和苏联就曾经成功飞到它的背面,但中国是首个探测器软着陆月球背面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摸到月球背面的土壤。探测器可以告诉我们月球背面的物理环境、地质环境、地下的构造等等。


为了传递这些极具价值的信息,中国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绕月中继卫星,把被月球挡住的信号,通过中继卫星传递回地球,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景象:

中国探月三步走计划揭秘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目前正处于第一个阶段:无人探月。我们把月球表面的样体采回来,通过科学分析,我们知道这些土壤是什么成分构成的,这就有助于我们了解月球的起源历史与矿物资源。

在此之后,我们还将进行载人登月与长久驻月计划,这是未来10年、20年,乃至很长远的时间,我们希望早日完成这一战略。

除了我们国家在做这件事情,美国、欧洲、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在做相关探索。举一个例子,大家听说过马斯克同学(指Elon Musk),他试图造一个巨大无比的火箭,发射到火星的表面,在2030年左右实现人类在火星长期驻扎。这件事情非常不容易,很可能改变人类的历史。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人类要发射这么多卫星到天上去,去探索太空呢?

对一小撮人来说,那就是所谓科学家的好奇心。

科学家的好奇心带领我们探索宇宙的

我就是这一小撮中的一分子,我们本身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每个人或许对太空,黑夜、行星或多或少有一点好奇,而科学家与大众的唯一区别就是把这些问题反复追问。

我们把一个问题分成十个问题,再把十个问题拆分成一百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做出实实在在的最理性的回答。很多科学家把这些回答整合起来,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最大程度的回答,这就是我们这一小拨人正在做的事情。

在我们长久地对太空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中,由于好奇心和探索欲产生的知识积累,我们慢慢意识到:太空资源正在慢慢从遥不可及变得可以获得。这也是很多国家探索太空的意义所在。

伴随着天文学家研究的深入,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了解更多关于太空的细节知识。比如,像地球这样适于人类居住的行星,宇宙中还存在吗?什么样的环境使得这些行星有生命存在?其实这就对这些大而化之的科学问题的进一步拆分。

在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们也慢慢意识到:跟四百年前伽利略时代不同,我们现在早已不是一个人在家里面造一台望远镜往天上看的时代了,慢慢地,我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成本也正在逐渐提高。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今天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加速膨胀的,这是完全颠覆人们以前认知的事实的。

在回答加速膨胀证据过程中,哈勃太空望远镜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1990年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到现在工作了29年,它的造价非常昂贵。后年要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也是NASA领衔的。在发射之前,这个新望远镜就已经花掉了一百亿美元。

发射这样一个望远镜,既找不到外星人在哪里,也不能回答宇宙怎么起源的,只能回答一些很细分的小问题。我们已经花费数百亿美元才能得到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能的答案。但只有我们进一步突破这些瓶颈,得到更多的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支持,科学家才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进一步探索宇宙。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时代的人非常不一样。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幸运,为什么幸运呢?几百年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东西都围绕着地球转。而今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今天,我非常自信地给大家讲述的宇宙历史,在20年前、50年前的科学家看来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我们为什么关心外星人?归根到底,是我们害怕孤独

就好比,大家为什么关心外星人,归根到底:我们害怕孤独,每个人害怕孤独,我们作为人类的群体,常往天上看,为什么没有别的类似的、高智慧的生命跟我们一样思考宇宙,也在寻找它的伙伴?对孤独的恐惧,是我们去寻找外星人的核心动力。

著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在1950年提出了费米悖论:既然我们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仰望星空,应该也有其他的智慧生物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没有看到他们?为什么还没有跟他们接触?这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这个费米悖论跟我的研究有一点关系。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几年前用费米望远镜发现一个新的结构,在此之前,大家曾经认为银河系是盘状的星系,而我发现:在银河系垂直于银盘(天文学术语,在旋涡星系中,由恒星、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扁平盘)的两侧,有非常巨大的气泡状的结构。这是之前人类从来没有认识到的,只能通过伽马射线望远镜才可以发现的结构存在。

其实很久之前,英国有一个宗教,这个宗教说:外星人早早就在银河系点了一个蜡烛,这个蜡烛一直在烧,烧到最后的人类就灭绝了。所以他们看到这个图片以后,就说这是外星人做的,所以你会发现,每当天体物理学有一个新的发现,总是有人联系到外星人。公众与科学家对科学产生兴趣的结合点,就是地外文明的存在与否。

太空资源的商业价值给地球文明打个分,你猜我们能得多少分?

外星人的文明究竟是怎么样的?文明的分为1.0、2.0、3.0。

把自己所在的行星所有的资源充分利用的话,这样的文明定义为文明1.0 ;不仅利用了所在行星的资源,而且把行星绕转的恒星的资源,也充分利用了的话,我们就将其定位为文明2.0 ;3.0可想而知,不仅把恒星,而且恒星所在星系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就是文明3.0。

我们地球文明在宇宙的标尺上仍处于初级文明的阶段。今天我们的文明大概抵达了哪里?大概在0.7,即地球能源还未充分利用起来。未来,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人类对太空科技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将跨越1.0这样一个状态。人类能不能往前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办法,不仅把地球的资源利用起来,而且把太阳系的资源也充分利用了起来,这也是太空资源开采的一个重要意义。

外星考古、突破摄星,在我们谈论这些计划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去年,人类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飞来的天体,有一些天文学家就提出:这可能是以前的智慧文明留下来的残骸,是外星人造的,总之不是天然的。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们希望以后通过更多望远镜的观测实例来寻找更多的例子,接触到文明范围外的另一个文明的考古遗址现场。

最近20年来,天文学家们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类似于地球的潜在宜居星球,经常性地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恒星里面。在新的观测设备影响下,我们会经常地发生类似于这样的颠覆性认知改变,这是天文学研究的有趣之处。

霍金在他去年去世之前曾提出这样一个计划,“突破摄星计划”,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已经发现地球旁边的恒星系统里面有宜居星球,那么我们有办法到达那里吗?

这个潜在的星球离地球4光年多,现在以人类的最高的技术,可以把很小的一个探测器加速到0.2倍光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花20多年的时间飞到这个星球。

上天挖矿,人类将跨入多星球时代!

讲了这么多,我们回到今天正题——上天挖矿,开采太空资源是地球文明未来发展的新机遇。让我们跨过1.0的可能性,走向多星球的时代。

潜在的资源在哪里呢?除了月球、火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小行星,小的天体各有不同,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大部分围绕火星和木星轨道运行,还有几万颗在地球的附近,天文学上称它们为近地小天体。这些小天体的开采难度,比月球还要容易。因此,这些天体逐渐成为下一个阶段重要发展的目标。

如图所示,这些天体长这样,看起来像大大小小的石块,还有一些陨石坑,跟月球的表面是类似的。

开采这些资源有什么用呢?

第一,是地球的需求,把稀有金属带回来,地球上的重金属在形成早期就已经沉在了地球的地心里。地面很少,我们做戒指用的铂金,从哪儿来的?其实就是几十亿年来,天体小行星撞到地球表面以后留下的残骸。

第二个,是太空探测的诉求,这些小天体里面有很多元素,还有水。那么以后人类在太空上生活的话,我们就不需要把水搬到天上去,只需要直接把行星的水开采出来。这些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变成液氢、液氧,而这就是我们能源的主要来源,也是火箭发动机的主要来源。所以这就可以打开我们对太阳系深度探测的需要。

天空飞过1.7万亿美元,我们就这样错过了这么大一笔财富!

2017年7月,一个重金属丰度很高的小行星掠过地球。这个小行星是个椭球体,它的大小是半公里乘一公里。当时的近地点距离仅仅是地月距离的6倍左右(240万公里),是非常近的掠过。地面和空间望远镜对它进行了连续的观测。


这个观测告诉我们:这颗小行星上的主要成分是铁、镍、钴、铂、水和其他重金属。上面的铂金大概有5.8万吨,比地球上已有的铂金储量都要高。如果按照市值的计算的话,大概价值1.7万亿美元,比2017年加拿大GDP的还多,确实是富可敌国。所以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价值1.7万亿美元的小天体从天上飞过去。

我们现在人类是不是已经可以开采太空资源了呢?实际上已经开采了。日本人在这件事情上走得非常超前,2010年的时候,日本的隼鸟一号就已经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去年,日本隼鸟二号和美国的研究飞船分别对两颗小行星进行了采集,以科研为主要的诉求,带回了一些样本以供科学分析。

其实,早在2009年,电影《阿凡达》中就为人类描绘了未来星际采矿的图景。这部电影的导演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这部电影上映了之后投资了世界第一家商业小行星采矿的公司,叫行星资源公司。行星资源公司发布过这么一张想像图“什么叫太空采矿”。


美国高盛公司有一句话:小行星采购是未来的潜力领域。目前,太空采矿所面临的心理障碍,远远大过技术的障碍和资金的难关。大家一听天上的东西带回来很科幻,很不现实。但是因为巨大的资源价值与商业潜力。我们也应该尽早布局,尽快把这个技术实现。

国际上现在小行星采购公司有20多家,我们成立中国第一家小行星采购公司叫起源太空,各位有兴趣的话,欢迎随时跟我联系。

从地理大发现到宇宙新探索

其实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非常幸运。400年前,欧洲人扬帆出海来到了东方,就是寻找黄金和香料。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其背后都是人类对资源的诉求。大航海时代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文明里各民族的命运与架构。

我们今天也将进入这样一个大航天的时代,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决定地球发展的进程。

最近有一部美剧《The Expanse》,中文名字叫《太空无垠》。这个美剧到今年是第四年了。它的剧情是这样的:2020年,小行星采矿已经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架构被彻底改变。地球也不再是人类的母星。人类文明已经占据了太阳系的各个角落,火星文明、地球文明和小行星文明已经成为文明的三大支柱。这部美剧所讲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些文明之间相互产生的故事。

大家可以想像,只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我们人类的生存架构和社会架构将产生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起因之一,正是来自于对太空资源的诉求

作为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在每个时代观察到的、了解到的宇宙都完全不一样。宇宙中永远充满了惊喜,人类一直在反复经历这样的惊喜,但你永远不必为此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就是宇宙。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注“@上天挖矿”,获取更多太空密码。

海绵演讲是由今日头条主办的,主要面向当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讲活动。
每场活动,我们都会邀请 8 位今日头条创作者来演讲,他们将在现场分享各自的故事与经历,和对自己所处领域独到的智识与见解。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五场活动。@邓亚萍@姜振宇@火星叔叔郑永春@范志红@李永乐老师@七舅脑爷@毕导@松鼠会Sheldon 等38位讲者登上了海绵演讲的舞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与其说是一种“不停歇”的冲动,不如说是一种深植于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和生存本能的自然延伸。它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潮,而是贯穿文明发展历程的脉络。如果仔细剖析,我们可以发现驱动我们望向星辰大海的,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也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我们生来就对未知充满探.............
  • 回答
    探秘红色星球:人类的火星足迹与不懈追寻自古以来,那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光的星球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火星,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邻居,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着陆,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向外探索的壮丽篇章。 .............
  • 回答
    普京签署总统任期法案,允许他在现任期结束后再连任两届,这是一个在俄罗斯内外都引起了广泛讨论的重大政治事件。要理解俄罗斯人为何可能支持普京的长期执政,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心理、政治现实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等。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 普京签署总统任期法案的背景和影响 .............
  • 回答
    你看,我们之所以过着24小时的生活,倒不是因为有人刻意规定,说“大家今天就过24小时吧!”。这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变,根子就埋在咱们地球和太阳的关系里。想象一下,地球就在那儿不停地转悠,给它自己来个“翻身”,这就是咱们说的“自转”。它转一圈,从咱们这边太阳升起,到又一个太阳升起,这大概要花24个小.............
  • 回答
    保险公司之所以会持续不断地招人,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保险行业的特性、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市场环境等角度来分析。一、 保险行业的天然特性与运营模式1. 销售驱动型行业: 保险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和承诺,它的销售和推广高度依赖于人际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生命、轮回、以及我们对宇宙运行方式的理解。如果转世真的存在,那么人口增加就仿佛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证据”,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让我们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对“转世”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的描述。这些描述本身就千差万别,有的说.............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 回答
    关于《归来》这部电影,观众反应的极端分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琢磨着,这背后大概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交织作用,让一半人看到了心碎的悲凉,另一半人却在忍俊不禁,甚至看得津津有味。首先,得聊聊电影本身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的“错位感”。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人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牛吃草能长肌肉,人需要吃蛋白质和锻炼才能长肌肉,这背后的原因,是消化吸收和生理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牛为什么“躺赢”?草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首先,得承认牛是天生的“草食肌械制造者”。它们之所以能靠吃草长得膘肥体壮,主要有以下几点: .............
  • 回答
    .......
  • 回答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仿佛身体不听使唤,嘴巴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袭击”同一个地方。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背后有着不少科学的解释。首先,这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是个高效的运转机器,它喜欢建立习惯性的模式,以便更省力地处理日常事务。当我们某.............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支持“就地过年”,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多了去了,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分歧。首先,情感因素是绕不过去的坎儿。过年是中国人心里最重的一个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个情感的纽带,是家庭团聚的象征。尤其对于很多人.............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也颇令人费解的现象。人为什么会如此坚定地否定自己一无所知的事物?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认知、情感和心理的深层机制,远非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细想之下,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而相互交织的原因。首先,得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说起。我们人类,本能上是寻求确定性和可控性的生物。未知的事物,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要说现在为啥有些人看中医,就跟看古董似的,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的普及和现代医学的强势,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想啊,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学的都是西医那一套。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DNA的双螺旋,再到各种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粉丝文化、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复杂面向。其实,“抵制肖战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的出发点、关注点和情绪触发点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不“一视同仁”地抵制所有流量,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1. .............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人性的复杂和对力量的认知差异。虽然伏地魔和邓布利多在魔法实力上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绝非偶然。首先,我们得从“强到无人能敌”这个前提说起。是的,在魔法造诣上,他们都是站在巫师界巅峰的人物。但“无人能敌”只是一个技术层面.............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看到藏族同胞以匍匐的姿态前往圣地,那种身体力行的虔诚,在许多人看来是震撼人心的。然而,如果你对此感到无法被触动,这并非你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种不同视角的解读和情感反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这种虔诚可能无法在你心中激起波澜,并且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精髓。要理解为什么不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句话的层层递进关系以及“道”的独特地位。一、 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层层递进关系这句话呈现的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具体到.............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投入巨大却未能“翻身”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技术积累、研发周期、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业生态等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聪明”与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什么是“翻身”?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身”的定义。在航空发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