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法执?

回答
“法执”这个词,在佛教语境里,常常让人感觉有点抽象,好像是专业术语,离咱们普通人挺远。但说实话,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可能没注意到。

简单来说,“法执”就是对“法”的执着。那么,“法”到底是什么?在佛教里,“法”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宇宙万物的规律、真理、教义、理论,甚至是我们头脑里形成的各种概念、观念、知识、思想,包括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所以,“法执”,就是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法”,不愿放手,觉得它们就是“真相”,就是“唯一正确的”。我们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掌握的知识、信奉的理论,就是真理本身,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去挑战或否定。

它具体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学习、成长环境一点点绘制出来的。这张地图描绘了世界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对错的标准,以及我们认为的“成功”或“失败”。

对知识和理论的迷恋: 比如,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当你遇到一个和你观点不同的人时,你可能会立刻拿出你的“理论武器”,滔滔不绝地去辩论,想要说服对方,甚至觉得对方是愚昧无知。你可能觉得,一旦我的理论被推翻,我的整个世界观就会崩塌,所以你拼命维护自己的理论。这就像是把地图当成了真实的土地,紧紧抓着不放。

对“我”的固守: 这是“法执”里非常核心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执着于很多“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法”跟“我”紧密相连,构成了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比如,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成功人士”,我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旦有人挑战了我的“好人”形象,或者说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成功,我们就会感到受伤、愤怒,甚至要去反驳,因为这触及了我们对“我”的执着。我们认为“我”就是这些概念的集合,而不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存在。

对“对错”的僵化: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观念、标准定义为“对”,而与自己不同的就定义为“错”。这种“对错”的二元划分,就是一种“法执”。我们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边,而对方是“错误”的,所以要纠正对方,或者远离对方。我们把“对错”这件事看得太重,甚至比关系、比理解更重要。

对“因果”的机械理解: 佛教讲因果,但如果把因果理解得过于机械和僵化,也可能变成“法执”。比如,认为“我做了好事就一定会得到好报”,如果结果不如预期,就开始抱怨“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将“好”和“坏”的因果关系固定化,认为某种行为必然导致某种结果,而忽略了复杂的现实情况和变化的因素。

对“善”的过度执着: 即使是看似正面的“善”,如果执着得太厉害,也会变成“法执”。比如,出于“善意”去帮助别人,但对方并不需要,甚至因此产生了困扰,而你却觉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不容许对方拒绝或不接受。这是一种以“善”为名的控制,也是一种“法执”。

为什么说“法执”是不好的?

佛教认为,“法执”会阻碍我们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束缚心灵: 当我们执着于某个“法”时,我们的心就变得僵化,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不愿意改变旧的观念。我们就如同被困在自己的“地图”里,看不到地图之外的真实世界。
制造痛苦: 当我们认为“法”就是一切,并且自己的“法”受到了威胁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焦虑、恐惧、愤怒。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安稳感建立在这些虚幻的“法”之上。
隔阂人际: 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对错,会让我们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眼中的“法”,而忽略了对方的“法”和更广阔的现实。
阻碍证悟: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一切“法”的限制,证悟到“无所得”的境界。而“法执”恰恰是我们迈向这个目标最大的障碍。就像你想看到天空,但手里紧握着一团迷雾,你永远无法拨开迷雾看到真正的蓝天。

如何破除“法执”?

破除“法执”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没有原则、没有想法的人,而是让你能够更加灵活、开放地看待事物。

保持觉察: 时刻觉察自己是否在执着于某个观点、某个概念。当发现自己过于坚持某件事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执着?这个‘法’对我来说,真的就是唯一的真相吗?”
学习放下: 学习接受“无常”。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包括你的观念、知识、甚至“自我”。允许自己的“地图”不断更新和完善。
培养空性思维: 佛教中的“空性”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的自性。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执着的“法”,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头脑中的投射,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
实践慈悲: 慈悲心是破除“法执”的强大力量。当你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希望他们能够从痛苦中解脱时,你会更容易放下自己固有的观念,去理解和接纳他人。
反思和审视: 经常审视自己的观念,不回避挑战,愿意听取不同的声音。即使是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也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验证和反思。

总而言之,“法执”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牢笼,把我们的心限制住了。只有当我们愿意审视和放下这些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智慧,才能更清晰地看见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它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一种深刻的内在修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丘们!有这二者诽谤如来,哪二者呢?将非如来所说所讲解说为『如来所说所讲』、将如来所说所讲解说为『非如来所说所讲』,比丘们!这二者诽谤如来。
比丘们!有这二者不诽谤如来,哪二者呢?将如来所说所讲解说为『如来所说所讲』、将非如来所说所讲解说为『非如来所说所讲』,比丘们!这二者不诽谤如来。」 (AN.2.24

如果《楞严经》是佛说,那么我们说《楞严经》是伪经,这是毁谤如来;

但是如果《楞严经》不是佛说,那么我们说《楞严经》是真经,这照样是毁谤如来。

世尊都灭了两千五百年了,我们也找不到世尊求证究竟《楞严经》是不是世尊自己说的。所以你可以不发表看法,但是如果你决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不要把反对你意见的的扣上谤佛的大帽子,毕竟如果《楞严经》不是佛说,这顶谤佛的大帽子你还得收回去自己戴;断人慧命、害己害人、狂、重罪、恶业、二愣子这些称号你还得留着自己消化。

所以有话好好说,话不投机就干脆别说。给别人扣帽子对交流没有意义,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何苦呢。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人当中,没有一位修行者自称通过学习《楞严经》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得到所有人公认的世尊称号;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人当中,只有一位修行者自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得到无论是佛教僧团还是大乘教僧团的一致认可,那就是释迦牟尼世尊。可惜的是,这位修行者不是通过《楞严经》觉悟的;觉悟后讲的也不是《楞严经》中的法,行的也不是普渡众生之道。这是个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执”这个词,在佛教语境里,常常让人感觉有点抽象,好像是专业术语,离咱们普通人挺远。但说实话,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可能没注意到。简单来说,“法执”就是对“法”的执着。那么,“法”到底是什么?在佛教里,“法”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宇宙万物的规律、真理、教义、理论,甚至是我们头脑里形成.............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详细介绍一下康奈尔笔记法,力求自然,就像朋友之间聊学习方法一样。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的时候拼命记,笔记堆成山,可回家一看,密密麻麻的字,自己都快看不懂了,更别说从中找出重点,或者复习了?又或者,你觉得记下来的东西都挺重要的,但总抓不住问题的核心,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去理解、去消化?如.............
  • 回答
    “法言法语”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但却生动地概括了法律文本和法律人的语言特点。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法律专业领域中特有的、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要理解“法言法语”,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严谨性与精确性:法律的生命线法律的本质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纠纷,.............
  • 回答
    熵权法:客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拨乱反正”之道在众多评价指标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哪些指标更具信息量,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简单地赋予所有指标相同的权重,无疑是对复杂现实的粗暴简化。这时候,一个叫做“熵权法”的工具便应运而生,它以一种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真正有价值.............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熵权法”这个东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保证听着舒服,不带机器味儿。你是不是有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手里有一堆数据,想做个评价,比如给不同的城市打分,看哪个城市生活更便利,哪个城市发展更有潜力。但问题来了,这些数据五花八门的,有的是人均收入,有的是绿化覆盖率,有的是犯罪率,还有的是教育资.............
  • 回答
    《寒战2》中提到的“普通法”,指的是在香港现行的一套法律体系,也就是英式普通法。这套法律体系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普通的”、“寻常的”法律,而是源自英国,并在香港殖民地时期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要理解普通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判例法(Case Law)是核心:普通法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判例法.............
  • 回答
    .......
  • 回答
    “同类自相犯者,各从本俗法”这句话,咱们用大白话聊聊,它其实是在说,如果属于同一类的人,犯了什么事儿,那得按照他们自己那套规矩来办。你仔细想想,这句话拆开来琢磨:“同类”指的就是属于同一群体、同一类别的人。比如,咱们现在说“同类”,可能就是指同一民族、同一职业,甚至是同一社会阶层的人。而“自相犯者”.............
  • 回答
    “末法时代”(Mòfǎ Shídài)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佛陀涅槃后,佛教教法逐渐衰败、直至最终消失的时代。这个概念来源于佛教对时间流逝和教法传承的独特理解,并对东亚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理解“末法时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佛教教法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和末.............
  • 回答
    关于“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是什么样子”以及“佛菩萨如何继续度化众生”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文和论述中得到一些线索。这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佛陀对未来世间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的开示。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会是什么样子?“法灭尽”是一个非常深邃的概念,它并非指佛陀的教法(佛法)就此消失,而是指佛法.............
  • 回答
    “最后一个男人”这种说法,用在戴高乐身上,与其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赞颂,不如说是一种时代的注脚。它指向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法国在经历巨大创伤后,急需一位能够重新凝聚国家认同、重拾民族尊严的领导者。而戴高乐,恰恰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刻,扮演了这个角色,并且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完成了使命。1. 时代呼唤一个.............
  • 回答
    寻找一款能真正帮助你沉浸在工作中的“番茄工作法”软件,就像在浩瀚的App Store里寻觅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我来说,最能触动我心弦、也最让我觉得“顺手”的,是一款叫做 Forest 的应用。Forest 并非那种冷冰冰、只有倒计时和任务列表的工具。它的魅力在于,它将“番茄工作法”的概念赋予了一种生.............
  • 回答
    .......
  • 回答
    话说干支纪年: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计时体系咱们老祖宗的智慧,那真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记录时间,都玩出了花样。这“干支纪年法”,就是其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你可能听过“甲午战争”、“庚子赔款”,这些年份前面带的“甲”、“庚”什么的,就是这干支纪年法的产物。它不像咱们现在用的公历那样简单直接,而是.............
  • 回答
    常数变易法,这一在微积分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方法,其思想的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数学家们在漫长探索中逐渐孕育、提炼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就像一汪深邃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揭示函数在变化之中的奥秘,而其思想的脉络,则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对运动和变化的朴素认识,并最终在微积分诞生的大潮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 回答
    时辰计时法:古人的时间哲学与实践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将时间分割成小时、分钟、秒,这种以固定长度单位计量的方式深入人心。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曾用另一种更为“随性”也更为贴近自然节律的方式来感知和划分时间,这就是时辰计时法。这套古老的计时体系,并非简单地将一天等分成若干份,而是蕴含着古人对昼夜变.............
  • 回答
    《艾尔登法环》地图设计:一个深入骨髓的奇迹谈到《艾尔登法环》的地图设计,我只能说,这不仅仅是“好”,而是达到了一个让我魂牵梦绕、反复回味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场景,更像是一部由土地本身诉说的史诗,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挑战与故事。开放世界的黄金标杆,但绝非套路:首先,它是一个真正的“开放.............
  • 回答
    “法”和“律”在汉语中都有与规则、规范相关联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和侧重点,并且在中文的语境下,“律师”不叫“法师”也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和原因: 一、“法”与“律”的区别“法”和“律”虽然常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在侧重点和涵盖范围上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在修行这条漫漫长路上,末法时期尤其显得步履维艰,仿佛走入迷雾之中,每一步都带着几分迷茫与沉重。若要说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并非外在的魔障缠绕,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劫数,而是那藏于人心深处的,一个最常见,也最难以根除的敌人——知见障。这“知见障”,说白了,就是我们对“知”和“见”的错误认知,是那些根深蒂固.............
  • 回答
    法系车啊,那可是车坛里一股清流,特立独行,各有各的调调。要说起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可能很多人脑子里会蹦出几个词:浪漫、舒适、个性、以及时不时冒出的“不按常理出牌”。咱们就一个一个掰扯掰扯,把这些“法式浪漫”在车上的体现讲得透彻些。1. 那份独步天下的“法式浪漫”——设计与造型法系车的设计,绝对是它们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