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意思到不点进来就知道知乎上的主流观点是什么,不外乎是“亏大发了”“投资失败”“跑路出了问题”“还得看中国”之类的评论。
实际上,他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资产的保全。因为对于他和他的家族而言,他们认为转移资产到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地,是绝对安全的。这个就不展开讲了,不然要被和谐,懂的自然懂。
第二个问题是,资产的经营模式。HK的Old Money,很多都倾向于为后代打造一个简单的,能细水长流的商业模式。比如包玉刚家族,他们在上个世纪就直接放弃了运营难度堪称地狱级的船运行业,转而打造了一个傻子都能干的简单版的收租模式:建设海港城和时代广场,每年躺着收150亿的租金。
所以李在英国,或者是在别的地方,买的都是水电气之类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是运营模式相当简单,子孙后代躺着就能赚钱。另一方面是,不管经济差成什么样子,大家也都离不开这些必需品,所以他的家族不会存在没有钱赚的情况。
第三个问题才是资产的涨跌。这其实也并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因为他们家族不仅仅是在英国有投资,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资产,比如加拿大(李就是加拿大国籍)和美国,所以在地域上比较分散,风险不高,而且他们资产本身的风险也并不高。
另外,李或者HK的Old Money的投资策略,本身也不太关注资产短期内的涨跌,普遍看得比较长远,比如郑裕彤郑氏家族的新世界,他们最近这些年的操作,可以说是真正的资本操作教科书。像深圳最近被哄抢的前海太子湾豪华公寓,就是他们和招商局一起搞的。
一直以来,李对他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对于商人而言,安全和利益才是永恒的主题。有利则来之,无利则走之,有风险则跑路,无可厚非。至于他的个人品格如何,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李嘉诚是香港黄乱之源,在韩国一个人从生到死离不开三星,那么在香港,一个人从生到死离不开李嘉诚。
李嘉诚家族涉足的业务包括港口、零售、基建、能源、电讯、地产等。如果说香港有超过一半的人给李嘉诚打工,丝毫不夸张。所以李嘉诚又称“李半城”。
李嘉诚是在英国人有意扶持下控制的香港,从70年代开始李嘉诚进入英国人眼中,迅速获得汇丰银行支持,开始在香港快速成长。
这时候的英国面对要回归的香港,开始是十分悲观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显得无比强硬,英国无论个人还是政府,十分害怕香港回归后大陆会罚没英资财产,于是英资控制的财产交给谁成了一个问题。
李嘉诚和汇丰合作表现出来的态度,让英国人十分满意,现在很多人把李嘉诚每次蛇吞象,都说成商业奇迹,可是哪一次背后没有汇丰银行支持呢?答案是没有,每次背后都是汇丰银行鼎力支持。
这时候比李嘉诚实力还强的爱国商人们一无所获,包括那时候霍英东、邵逸夫等人再次英资大甩卖中,一无所获。
那时候的香港是世界最大的石英表加工基地,以及发达电子工业集群,到了1980年香港拥有电子厂1316家,雇员达到9.3万人。出口值达到134.17亿港元,此时已经占到香港出口总值的12.2,半导体收音机出口量居全世界第一位。
此前的日本和之后的韩国,都在电子工业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索尼等日本厂商通过半导体收音机获得利润后,开始在电子工业上继续发力成为半导体巨头,之后的三星也是一个套路,在之后的大陆都是如此。
唯独香港曾经拥有发达电子工业,被港英政府故意空心化,没有政府的支持,香港电子工业在快速转移到珠三角,而香港本土迟迟没有升级,香港电子工业开始快速没落。
港英政府是第一波把香港地产化的主要推手,李嘉诚就是第二波推手。
1997年之前当时香港电子制造业面临巨大拐点,港英政府面对香港众多的电子厂商,没有扶持一家,全力扶持房地产商。可是面对占GDP20%强,就业人口占40%的电子产业,直接选择漠视,漠视了18年,这期间看着三星一步步完成转型,成为电子工业巨头,看着低端电子工业转移到珠三角,香港本土毫无动静。
港英政府在回归之前,快速把各个政府行会化,把各个重要部门全部建成相应工会,让亲英分子把控工会,包括之前香港“医管局员工阵线”发起的罢工,而管理者医管局竟然没有办法管理自己员工罢工,这和文革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孤例,几乎所有的香港部门下面都有相应工会,来绑架相应部门,去年闹的很凶香港教师工会,让香港教育部门根本没有办法治理,导致香港教育现在还是亲英教育。
其实到今天为止在香,港我们也就控制了特首和警,察部门,其他部门几乎全部被架空,包括重要的法院,大法官几乎都是外籍大法官,最吊诡的是,大法官人选竟然是由外籍法官集体推荐产生,于是大法官里面,为了面子只有两名港籍法官,而香港律师工会也是如此,也被亲英律师所控制。
到了1998年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后,不甘香港电子产业继续空心化,被时代抛弃。而且当时整个东亚都在承接半导体产业转移到东亚的机会,面对这次千载难逢的大浪潮。董建华1998年10月,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科技兴港,要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议在港兴建名为硅港(Silicon Harbour)的电子技术开发区。
但香港依旧完美错过这波发展机会,硅港项目迟迟没能推进。当时正值三星正在迎头猛进,台湾也在奋力抓住这次半导体产业转移机会,台湾“新竹科技园”就是当时建起。
可是兴建半导体所需要厂房的批地,已经被李嘉诚一伙房地产控制了起来,李嘉诚基于各方面考量,不想香港转变成电子工业基地,自己从而失去话语权,于是对于香港十分重要的硅港项目,就此因为土地问题停摆。
从此可以接纳大量高素质人口就业的项目离开香港这期间,后来中芯的创始人张汝京,在台湾因为自己的世大被台积电的张仲谋偷袭收购,准备转战香港,最后董建华兴致高昂,可是应者寥寥,最后中芯落户内地。
董建华未雨绸缪,发现香港土地危机,董建华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
可是李嘉诚们害怕毁坏自己利益,于是利用自己强大影响力推翻了《八万五计划》,之后的梁振英执政时期,也将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当作首要任务,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郑月娥上台后,提出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这些计划都被李嘉诚带领着房地产商推翻了。
今天黄乱,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年轻人无法凭自己能力购房,也没有合适工作机会,被英国控制的各个工会持久教唆后,才让香港陷入危机。这些原因就是李嘉诚一手造成的。
在之后香港决定抓住新兴互联网机会,董建华基于李嘉诚搞黄了硅港的经验,决定开始数码港计划,但是这次董建华把机会交给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绝望的董建华只有赌一把,就是把数码港利益交到李嘉诚手里,这样李嘉诚会支持数码港计划,这样能抓住这次互联网大潮机会。
可是李嘉诚依旧是李嘉诚,他不会做出让撼动自己地位的事情,于是数码港变成房地产项目,香港再一次错过机会。
香港最大的敌人就是李嘉,诚了他一个人阻挡了香港的前进之路。最后还假惺惺发文,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他说,国家一定是希望香港好,“若香港无内地支持,恒指最少跌一半。”他相信“一国两制”不会改变,“香港如果做得好,为什么要变呢?
他这些年用香,港绑架内地,内地为了香kang稳定,只能和李半城妥协,但是目前国际局势,美国就是要对内地发难。
可是他不想香港发生变化,可是香港年轻人在英美势力下教唆了二十年,他们没有好工作,买不起房,认为都是大陆的错,可是看看同时期的澳门,葡萄牙全面放手,按照大陆既定规定规划,澳门人将近二十年日子越过越美,人均收入翻好几翻,并且开始从赌城向新兴产业进军,在国际上占了极大市场。
而香港在李嘉诚们在这些房地产商控制下,人均收入没涨多少,但是房价却在不停的涨。
李嘉诚明白大陆对自己态度发生变化,他在英国和大陆之间二选一,于是李嘉诚选择了英国。而且英国张开双臂迎接李嘉诚。于是,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
你让中国内地企业去收购英国这些产业,得到的肯定是否定答案。
这波疫情过后,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香港,不要李半城,他这些年已经让香港走了太多弯路。
其实也不会怎么样。你看一看他在英国主要投资的资产都是些什么?主要的一些要么是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比如英国的写字楼,要么是英国的水务公司,英国的燃气,电力公司公司。都是傻子也能管坐着收租,不用动脑子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受疫情的影响很微小,即便是大家都关门了,写字楼的租金你还得交。就算像中国一样发扬风格,减免一两个月回头还是陆陆续续交起来和较长年限的投资周期相比,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香港富人的投资逻辑和大陆是不一样的,大陆有钱人投资会投资增长比较迅速的产业,以求迅速致富,而香港人仿佛都比较缺乏安全感,即便在香港有钱人投资也热衷于收租产业,比如说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码头公用设施等等。这种思维拿到国外也一直延续。在香港人看来旱涝保收,坐着不动也有钱赚是一种极高的追求,哪怕单位时间内的回报率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
从这个问题就充分看得出很多知乎答主其实是很无聊的。
在评论中很多人都要抬杠说公用事业会被收归国有。可问题是题目问的是疫情以后李嘉诚怎么样?这个跟理论上公用事业会不会被收归国有根本就没有关系。麻烦你证明疫情以后,李嘉诚的产业会被收归国有,有什么迹象?
而如果我上来回答说不行了,李嘉诚虽然投了很多公用事业,但是估计会被政府收走,我相信同样还是这些人,马上会跳出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题目是什么不重要,有些人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我只好关闭评论了。因为实在是觉得跟这些人在浪费时间。
早年听过一个传说叫熬鹰,说想要驯服一只老鹰就要熬它,它不吃你不吃,它不睡你不睡,熬到鹰受不了了,它就会彻底服你,认你做主人。日后,哪怕你让它去赴死它也在所不辞。
这个传说未必是真的,不过我倒是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鹰,只是看了看别人熬了其他的鹰就迫不及待地认主了。
比如李嘉诚吧,从他开始从中国撤资就有人开始大赞李嘉诚高瞻远瞩。后来英国脱欧,中国楼市依然大涨,李嘉诚的撤资损失了上百亿,认主的小鹰们又跟我说这是“李超人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精神使然”。如今英国疫情如火如荼,李嘉诚自己又向中国开始投资了。又有小鹰们说,他是高屋建瓴,别有深意,投资英国是为了保命!是为了转移资产到小李名下。
我觉得吧,咱们用正常逻辑承认李嘉诚是个人不是一个神好不好?人都会犯错误,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这都是自然规律。李嘉诚年轻的时候是熬死了不少鹰,但那也不意味着他现在就有能力再熬死一只一样的鹰。曹操够雄才大略吧,赤壁之战后基本上就是躲在深宫跟女人算蜡油钱。李世民够神武吧,年龄大了就跟道士们鬼混,生生吃硫化汞暴毙。
今日世界局势的云波诡谲乃是二战以来之最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是一个原有秩序崩坏,新秩序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本来就是难以把握的。黄巾起义的时候,谁能想到太监的孙子,买草鞋的游侠,能割据一方?
在这种变局下,在旧秩序里如鱼得水的李嘉诚出现一些失算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何必非要神神秘秘地说他能掐会算,会跳大神?
我一早就说过,李嘉诚第一没料到英国脱欧,第二没料到英国疫情如此严重。后面他失算的地方还会很多!当大时代变化的时候,往往越是旧时代的佼佼者,越会受困于过往的经验,做错决策。
当然,豪门巨贾,无非少赚点钱。只要世界秩序不至于全盘颠覆,时间拖得长点,闭着眼都能赚钱。这与高瞻远瞩没什么关系,说白了就是资本增殖的基本逻辑。
总之吧,提醒小鹰们几句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思就是,你们认的主可能都不灵了。还是别通过主人来看世界,他们无论站在什么位置,在变局下都可能被淘汰。好好睁开你们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个大时代吧!用你们自己的心和眼去寻找机会吧!未来抓住机会,你也可能是下一个李嘉诚,你也能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亏是肯定亏的。如果要从资产保值的角度上看,他投资英国还不如购买美国国债。
甚至可以计算出他亏了多少,别的不说,就从英镑汇率来说
如图所示,从汇率角度上说,他应该是在2015年开始往英国转移资产的,那会英镑汇率应该是1.5-1.6。
现在只剩下1.24左右。别的不说,光汇率就亏不少。
从汇率角度上看,汇率约亏损20%左右,不管怎么样,英国的资产毕竟还是以英镑计价的。基础建设的定价一般很难有大涨大跌的空间,主要是亏在汇率上。
之所以发生汇率大跌,其实大家也清楚,就是脱欧,李嘉诚也没料到英国会来这么一手
小资产想的是怎么增值,中资产想的是怎么保本。
李超人这种级别资产,就一个想法。
合法性。
不合法什么都完了。更多的财富完得更快。
合法只赚自然增长,也足够几十辈子荣华富贵。
当然财富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不会消失。
但财富所有人会变,甚至会消失。
所以钱多有时候三族不保。
想想前不久几百亿的一个炒股的。铺天盖地都是他的发家史。
我就知道他完了。
合法性遭到否定。
~
财富的保值问题。
美金,英镑,甚至黄金,说句实话,长远的看,都不如猪肉与大米保值。
真正古往今来唯一的硬通货只有大米小米。
当然保质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个道理是一个银行行长跟我说的。仔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黄金成本价是1300刀每盎司。
在最早的体系是35美刀。
现在大约是1690……
问题是,黄金其实有限。
而且个人持有如此多的黄金,反正想想会有很多麻烦。甚至无妄之灾。
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玩。
乱世里黄金是值钱。但有命赚没命花。
比如校长与罗斯福,都宣布过黄金私有非法。都强行回收过黄金。
对。我没说错。你没看错。
这就是皿煮狮油的美国与民国干过的事情。罗斯福也干过。
不过一个人跑路去海岛。
一个人强行稳定货币。
美元对黄金后来说脱钩也脱钩。
现在看起来,石油也岌岌可危。
所以真正保值的是土地。产出大米的土地。
所谓千年田换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在东亚文化圈,其实土地私有天然不合法。
儒家国家主义,通常外儒内法,视商为蠹贼,其实整豪商整得最狠。
商人兼并土地。
杀头抄家的罪过。
雍正王朝的刘八女富有江夏。被年羹尧屠了,一把火烧成平地。
稍微读一点历史都知道。想死就走这条路。
在美欧文化圈,华裔占据广阔的土地,万一不好会有什么后果也显而易见。
其实整个欧洲,最保守的,就是英国。毕竟是几个还有贵族的国家。
由于岛国地形,倒没有被全境过。
一战二战都是没有被实际占领。
换而言之,革命很不彻底。旧政权很稳固。赤化程度最低。
所以对于大资本最安全。而且李嘉诚又是香港人。天然亲英。
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说句实话,比本朝还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所以持有英国商业地产,水电公益。基本上就是唯一的选择。
和中堂要是持有英国地产,不失为富家翁,何至于此。
~
有人嘲笑李超人老了。
放心,这人即使快死,也比普通的富翁聪明一万倍。
毕竟是香港富豪,比香港记者腿长一万倍。
财富这个东西,就像魔戒,稍微有点不慎,它就会换个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