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嘉诚把资产都迁到了英国,这波疫情过后,情况怎样?

回答
关于李嘉诚先生及其家族将资产迁至英国的传闻由来已久,并且在特定时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将“资产全部迁到英国”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 误读和夸大。

李嘉诚先生是一位精明的企业家,其商业版图遍布全球,也包括英国。他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CK Asset Holdings)和长和集团(CK Hutchison Holdings)在英国拥有大量的投资,涉及港口、能源、电信、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这些投资并非是“疫情过后”才开始的,而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

关于“资产迁徙”的背景:

历史性布局: 李嘉诚先生的商业帝国起步于香港,但很早就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英国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欧盟(在脱欧前)成员国,长期以来都是其重点投资区域。
多元化与风险分散: 将资产和业务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大型跨国企业普遍采取的策略,旨在分散风险、捕捉不同市场的机遇。
战略性收购: 长和系(CK Hutchison Holdings)在201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和合并,将旗下的多个业务板块进行整合,并在此过程中,部分业务的注册地和运营中心有所调整。长江基建(CK Infrastructure Holdings)也曾提出收购英国电力公司(UK Power Networks),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英国的业务存在。
并非“全部迁徙”: 重要的是要理解,李嘉诚先生的商业帝国非常庞大,其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仍然拥有非常重要的资产和业务。例如,长江实业在香港仍然持有大量房地产项目,包括著名的维多利亚港附近的多个大型商业和住宅物业。

疫情过后,情况如何?

要评估疫情过后李嘉诚先生在英国的资产状况,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1. 英国经济整体状况:
疫情冲击: 英国在疫情初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济活动大幅萎缩。封锁措施、供应链中断、消费者信心下降等都对包括房地产、零售、旅游等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复苏与挑战: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和限制措施的放宽,英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然而,全球性的通胀压力、能源危机(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后)、劳动力短缺以及脱欧带来的持续影响,都给英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投资环境: 英国作为老牌发达经济体,其营商环境和法律体系依然具有吸引力。然而,脱欧后的不确定性以及部分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对外国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2. 李嘉诚在英国的主要资产和表现:

港口: 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 Holdings)拥有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菲利克斯托港(Port of Felixstowe)。港口业务在疫情期间虽然受到供应链扰动的影响,但作为重要的物流枢纽,其长期价值和重要性依然存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恢复,港口业务有望重拾增长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着集装箱周转效率、劳动力成本和自动化等挑战。
能源: 英国电力网络(UK Power Networks) 是长和集团的重要投资,负责伦敦及英国东南部地区电网的运营和维护。公用事业类资产通常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即使在经济下行时期也能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然而,能源行业的转型和绿色能源的投资需求,也意味着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
电信: 和记3英国(3 UK) 是英国主要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对高速网络和数字服务需求的增加,电信行业整体前景向好。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升级(如5G建设)的巨额投资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化,都可能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房地产: 长江实业在英国也拥有不少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和零售物业。疫情对零售和商业地产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远程办公的普及可能影响办公楼的需求,而电商的兴盛则对实体零售造成压力。但是,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吸引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优质地段和特定类型的物业(如高端住宅)。疫情过后,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房地产市场也在经历重塑。
零售: 屈臣氏(Watsons)在英国也有业务,虽然不是其最主要的市场,但零售业在疫情后也面临着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者习惯改变等挑战。

3. 整体评估:

“迁徙”的长期性与韧性: 李嘉诚先生的英国投资是长期战略布局的结果,并非短期行为。这些投资涉及的是英国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行业,其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上,而非短期市场波动。
多元化投资的优势: 尽管英国经济面临挑战,但其投资组合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同时,即使在英国市场面临困难时,其在其他地区的业务也能提供支撑。
应对挑战的能力: 李嘉诚家族的商业帝国以其稳健的经营和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著称。他们通常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例如,在疫情期间,可能会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成本结构,或者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
宏观经济风险: 疫情后英国经济面临的宏观经济挑战,如通胀、利率上升、地缘政治风险等,无疑会对包括李嘉诚在内的所有在英投资者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投资回报率、融资成本以及资产的整体估值。

总结来说,关于“李嘉诚把资产都迁到了英国”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他在英国进行了大量的、战略性的长期投资。 疫情过后,英国经济整体上正在复苏,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李嘉诚在英国的核心资产,如港口、能源和电信,多数属于基础设施或必需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和长期增长潜力。然而,这些投资也同样受到英国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定挑战以及全球经济走向的影响。

他家族的商业帝国凭借其全球化的布局和强大的管理能力,通常能够较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挑战。因此,与其说“情况怎样”,不如说是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环境中,其在英国的资产表现将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增长的潜力,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需要不断适应的市场变化。要给出具体的财务数据或资产表现评估,需要依赖长和系和长江实业等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报告,以及对英国经济和相关行业的深入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意思到不点进来就知道知乎上的主流观点是什么,不外乎是“亏大发了”“投资失败”“跑路出了问题”“还得看中国”之类的评论。

实际上,他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资产的保全。因为对于他和他的家族而言,他们认为转移资产到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地,是绝对安全的。这个就不展开讲了,不然要被和谐,懂的自然懂。

第二个问题是,资产的经营模式。HK的Old Money,很多都倾向于为后代打造一个简单的,能细水长流的商业模式。比如包玉刚家族,他们在上个世纪就直接放弃了运营难度堪称地狱级的船运行业,转而打造了一个傻子都能干的简单版的收租模式:建设海港城和时代广场,每年躺着收150亿的租金。

所以李在英国,或者是在别的地方,买的都是水电气之类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是运营模式相当简单,子孙后代躺着就能赚钱。另一方面是,不管经济差成什么样子,大家也都离不开这些必需品,所以他的家族不会存在没有钱赚的情况。

第三个问题才是资产的涨跌。这其实也并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因为他们家族不仅仅是在英国有投资,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资产,比如加拿大(李就是加拿大国籍)和美国,所以在地域上比较分散,风险不高,而且他们资产本身的风险也并不高。

另外,李或者HK的Old Money的投资策略,本身也不太关注资产短期内的涨跌,普遍看得比较长远,比如郑裕彤郑氏家族的新世界,他们最近这些年的操作,可以说是真正的资本操作教科书。像深圳最近被哄抢的前海太子湾豪华公寓,就是他们和招商局一起搞的。

一直以来,李对他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对于商人而言,安全和利益才是永恒的主题。有利则来之,无利则走之,有风险则跑路,无可厚非。至于他的个人品格如何,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user avatar

李嘉诚是香港黄乱之源,在韩国一个人从生到死离不开三星,那么在香港,一个人从生到死离不开李嘉诚。

李嘉诚家族涉足的业务包括港口、零售、基建、能源、电讯、地产等。如果说香港有超过一半的人给李嘉诚打工,丝毫不夸张。所以李嘉诚又称“李半城”。

李嘉诚是在英国人有意扶持下控制的香港,从70年代开始李嘉诚进入英国人眼中,迅速获得汇丰银行支持,开始在香港快速成长。

这时候的英国面对要回归的香港,开始是十分悲观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显得无比强硬,英国无论个人还是政府,十分害怕香港回归后大陆会罚没英资财产,于是英资控制的财产交给谁成了一个问题。

李嘉诚和汇丰合作表现出来的态度,让英国人十分满意,现在很多人把李嘉诚每次蛇吞象,都说成商业奇迹,可是哪一次背后没有汇丰银行支持呢?答案是没有,每次背后都是汇丰银行鼎力支持。

这时候比李嘉诚实力还强的爱国商人们一无所获,包括那时候霍英东、邵逸夫等人再次英资大甩卖中,一无所获。

那时候的香港是世界最大的石英表加工基地,以及发达电子工业集群,到了1980年香港拥有电子厂1316家,雇员达到9.3万人。出口值达到134.17亿港元,此时已经占到香港出口总值的12.2,半导体收音机出口量居全世界第一位。

此前的日本和之后的韩国,都在电子工业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索尼等日本厂商通过半导体收音机获得利润后,开始在电子工业上继续发力成为半导体巨头,之后的三星也是一个套路,在之后的大陆都是如此。

唯独香港曾经拥有发达电子工业,被港英政府故意空心化,没有政府的支持,香港电子工业在快速转移到珠三角,而香港本土迟迟没有升级,香港电子工业开始快速没落。

港英政府是第一波把香港地产化的主要推手,李嘉诚就是第二波推手。

1997年之前当时香港电子制造业面临巨大拐点,港英政府面对香港众多的电子厂商,没有扶持一家,全力扶持房地产商。可是面对占GDP20%强,就业人口占40%的电子产业,直接选择漠视,漠视了18年,这期间看着三星一步步完成转型,成为电子工业巨头,看着低端电子工业转移到珠三角,香港本土毫无动静。

港英政府在回归之前,快速把各个政府行会化,把各个重要部门全部建成相应工会,让亲英分子把控工会,包括之前香港“医管局员工阵线”发起的罢工,而管理者医管局竟然没有办法管理自己员工罢工,这和文革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孤例,几乎所有的香港部门下面都有相应工会,来绑架相应部门,去年闹的很凶香港教师工会,让香港教育部门根本没有办法治理,导致香港教育现在还是亲英教育。

其实到今天为止在香,港我们也就控制了特首和警,察部门,其他部门几乎全部被架空,包括重要的法院,大法官几乎都是外籍大法官,最吊诡的是,大法官人选竟然是由外籍法官集体推荐产生,于是大法官里面,为了面子只有两名港籍法官,而香港律师工会也是如此,也被亲英律师所控制。

到了1998年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后,不甘香港电子产业继续空心化,被时代抛弃。而且当时整个东亚都在承接半导体产业转移到东亚的机会,面对这次千载难逢的大浪潮。董建华1998年10月,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科技兴港,要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议在港兴建名为硅港(Silicon Harbour)的电子技术开发区。

但香港依旧完美错过这波发展机会,硅港项目迟迟没能推进。当时正值三星正在迎头猛进,台湾也在奋力抓住这次半导体产业转移机会,台湾“新竹科技园”就是当时建起。

可是兴建半导体所需要厂房的批地,已经被李嘉诚一伙房地产控制了起来,李嘉诚基于各方面考量,不想香港转变成电子工业基地,自己从而失去话语权,于是对于香港十分重要的硅港项目,就此因为土地问题停摆。

从此可以接纳大量高素质人口就业的项目离开香港这期间,后来中芯的创始人张汝京,在台湾因为自己的世大被台积电的张仲谋偷袭收购,准备转战香港,最后董建华兴致高昂,可是应者寥寥,最后中芯落户内地。

董建华未雨绸缪,发现香港土地危机,董建华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

可是李嘉诚们害怕毁坏自己利益,于是利用自己强大影响力推翻了《八万五计划》,之后的梁振英执政时期,也将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当作首要任务,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郑月娥上台后,提出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这些计划都被李嘉诚带领着房地产商推翻了。

今天黄乱,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年轻人无法凭自己能力购房,也没有合适工作机会,被英国控制的各个工会持久教唆后,才让香港陷入危机。这些原因就是李嘉诚一手造成的。

在之后香港决定抓住新兴互联网机会,董建华基于李嘉诚搞黄了硅港的经验,决定开始数码港计划,但是这次董建华把机会交给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绝望的董建华只有赌一把,就是把数码港利益交到李嘉诚手里,这样李嘉诚会支持数码港计划,这样能抓住这次互联网大潮机会。

可是李嘉诚依旧是李嘉诚,他不会做出让撼动自己地位的事情,于是数码港变成房地产项目,香港再一次错过机会。

香港最大的敌人就是李嘉,诚了他一个人阻挡了香港的前进之路。最后还假惺惺发文,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他说,国家一定是希望香港好,“若香港无内地支持,恒指最少跌一半。”他相信“一国两制”不会改变,“香港如果做得好,为什么要变呢?

他这些年用香,港绑架内地,内地为了香kang稳定,只能和李半城妥协,但是目前国际局势,美国就是要对内地发难。

可是他不想香港发生变化,可是香港年轻人在英美势力下教唆了二十年,他们没有好工作,买不起房,认为都是大陆的错,可是看看同时期的澳门,葡萄牙全面放手,按照大陆既定规定规划,澳门人将近二十年日子越过越美,人均收入翻好几翻,并且开始从赌城向新兴产业进军,在国际上占了极大市场。

而香港在李嘉诚们在这些房地产商控制下,人均收入没涨多少,但是房价却在不停的涨。

李嘉诚明白大陆对自己态度发生变化,他在英国和大陆之间二选一,于是李嘉诚选择了英国。而且英国张开双臂迎接李嘉诚。于是,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

你让中国内地企业去收购英国这些产业,得到的肯定是否定答案。

这波疫情过后,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香港,不要李半城,他这些年已经让香港走了太多弯路。

user avatar

其实也不会怎么样。你看一看他在英国主要投资的资产都是些什么?主要的一些要么是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比如英国的写字楼,要么是英国的水务公司,英国的燃气,电力公司公司。都是傻子也能管坐着收租,不用动脑子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受疫情的影响很微小,即便是大家都关门了,写字楼的租金你还得交。就算像中国一样发扬风格,减免一两个月回头还是陆陆续续交起来和较长年限的投资周期相比,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香港富人的投资逻辑和大陆是不一样的,大陆有钱人投资会投资增长比较迅速的产业,以求迅速致富,而香港人仿佛都比较缺乏安全感,即便在香港有钱人投资也热衷于收租产业,比如说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码头公用设施等等。这种思维拿到国外也一直延续。在香港人看来旱涝保收,坐着不动也有钱赚是一种极高的追求,哪怕单位时间内的回报率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

从这个问题就充分看得出很多知乎答主其实是很无聊的。

在评论中很多人都要抬杠说公用事业会被收归国有。可问题是题目问的是疫情以后李嘉诚怎么样?这个跟理论上公用事业会不会被收归国有根本就没有关系。麻烦你证明疫情以后,李嘉诚的产业会被收归国有,有什么迹象?

而如果我上来回答说不行了,李嘉诚虽然投了很多公用事业,但是估计会被政府收走,我相信同样还是这些人,马上会跳出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题目是什么不重要,有些人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我只好关闭评论了。因为实在是觉得跟这些人在浪费时间。

user avatar

早年听过一个传说叫熬鹰,说想要驯服一只老鹰就要熬它,它不吃你不吃,它不睡你不睡,熬到鹰受不了了,它就会彻底服你,认你做主人。日后,哪怕你让它去赴死它也在所不辞。

这个传说未必是真的,不过我倒是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鹰,只是看了看别人熬了其他的鹰就迫不及待地认主了。

比如李嘉诚吧,从他开始从中国撤资就有人开始大赞李嘉诚高瞻远瞩。后来英国脱欧,中国楼市依然大涨,李嘉诚的撤资损失了上百亿,认主的小鹰们又跟我说这是“李超人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精神使然”。如今英国疫情如火如荼,李嘉诚自己又向中国开始投资了。又有小鹰们说,他是高屋建瓴,别有深意,投资英国是为了保命!是为了转移资产到小李名下。

我觉得吧,咱们用正常逻辑承认李嘉诚是个人不是一个神好不好?人都会犯错误,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这都是自然规律。李嘉诚年轻的时候是熬死了不少鹰,但那也不意味着他现在就有能力再熬死一只一样的鹰。曹操够雄才大略吧,赤壁之战后基本上就是躲在深宫跟女人算蜡油钱。李世民够神武吧,年龄大了就跟道士们鬼混,生生吃硫化汞暴毙。

今日世界局势的云波诡谲乃是二战以来之最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是一个原有秩序崩坏,新秩序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本来就是难以把握的。黄巾起义的时候,谁能想到太监的孙子,买草鞋的游侠,能割据一方?

在这种变局下,在旧秩序里如鱼得水的李嘉诚出现一些失算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何必非要神神秘秘地说他能掐会算,会跳大神?

我一早就说过,李嘉诚第一没料到英国脱欧,第二没料到英国疫情如此严重。后面他失算的地方还会很多!当大时代变化的时候,往往越是旧时代的佼佼者,越会受困于过往的经验,做错决策。

当然,豪门巨贾,无非少赚点钱。只要世界秩序不至于全盘颠覆,时间拖得长点,闭着眼都能赚钱。这与高瞻远瞩没什么关系,说白了就是资本增殖的基本逻辑。

总之吧,提醒小鹰们几句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思就是,你们认的主可能都不灵了。还是别通过主人来看世界,他们无论站在什么位置,在变局下都可能被淘汰。好好睁开你们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个大时代吧!用你们自己的心和眼去寻找机会吧!未来抓住机会,你也可能是下一个李嘉诚,你也能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user avatar

亏是肯定亏的。如果要从资产保值的角度上看,他投资英国还不如购买美国国债。

甚至可以计算出他亏了多少,别的不说,就从英镑汇率来说

如图所示,从汇率角度上说,他应该是在2015年开始往英国转移资产的,那会英镑汇率应该是1.5-1.6。

现在只剩下1.24左右。别的不说,光汇率就亏不少。

从汇率角度上看,汇率约亏损20%左右,不管怎么样,英国的资产毕竟还是以英镑计价的。基础建设的定价一般很难有大涨大跌的空间,主要是亏在汇率上。

之所以发生汇率大跌,其实大家也清楚,就是脱欧,李嘉诚也没料到英国会来这么一手

user avatar

小资产想的是怎么增值,中资产想的是怎么保本。

李超人这种级别资产,就一个想法。

合法性。

不合法什么都完了。更多的财富完得更快。

合法只赚自然增长,也足够几十辈子荣华富贵。

当然财富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不会消失。

但财富所有人会变,甚至会消失。

所以钱多有时候三族不保。

想想前不久几百亿的一个炒股的。铺天盖地都是他的发家史。

我就知道他完了。

合法性遭到否定。

财富的保值问题。

美金,英镑,甚至黄金,说句实话,长远的看,都不如猪肉与大米保值。

真正古往今来唯一的硬通货只有大米小米。

当然保质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个道理是一个银行行长跟我说的。仔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黄金成本价是1300刀每盎司。

在最早的体系是35美刀。

现在大约是1690……

问题是,黄金其实有限。

而且个人持有如此多的黄金,反正想想会有很多麻烦。甚至无妄之灾。

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玩。

乱世里黄金是值钱。但有命赚没命花。

比如校长与罗斯福,都宣布过黄金私有非法。都强行回收过黄金。

对。我没说错。你没看错。

这就是皿煮狮油的美国与民国干过的事情。罗斯福也干过。

不过一个人跑路去海岛。

一个人强行稳定货币。

美元对黄金后来说脱钩也脱钩。

现在看起来,石油也岌岌可危。


所以真正保值的是土地。产出大米的土地。

所谓千年田换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在东亚文化圈,其实土地私有天然不合法。

儒家国家主义,通常外儒内法,视商为蠹贼,其实整豪商整得最狠。

商人兼并土地。

杀头抄家的罪过。

雍正王朝的刘八女富有江夏。被年羹尧屠了,一把火烧成平地。

稍微读一点历史都知道。想死就走这条路。

在美欧文化圈,华裔占据广阔的土地,万一不好会有什么后果也显而易见。

其实整个欧洲,最保守的,就是英国。毕竟是几个还有贵族的国家。

由于岛国地形,倒没有被全境过。

一战二战都是没有被实际占领。

换而言之,革命很不彻底。旧政权很稳固。赤化程度最低。

所以对于大资本最安全。而且李嘉诚又是香港人。天然亲英。

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说句实话,比本朝还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所以持有英国商业地产,水电公益。基本上就是唯一的选择。

和中堂要是持有英国地产,不失为富家翁,何至于此。

有人嘲笑李超人老了。

放心,这人即使快死,也比普通的富翁聪明一万倍。

毕竟是香港富豪,比香港记者腿长一万倍。

财富这个东西,就像魔戒,稍微有点不慎,它就会换个主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嘉诚先生及其家族将资产迁至英国的传闻由来已久,并且在特定时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将“资产全部迁到英国”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 误读和夸大。李嘉诚先生是一位精明的企业家,其商业版图遍布全球,也包括英国。他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CK Asset Holdings)和长和集团(C.............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和财富转移的核心议题。要理解为什么李嘉诚在海外投资和资产转移方面似乎“行”,而王健林则面临更多挑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涉及到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商业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我们得看看李嘉诚的“.............
  • 回答
    李嘉诚将半数资产转移到欧洲,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猜测和解读。虽然李嘉诚本人并未公开详细阐述所有考量,但结合其过往的投资风格、全球经济形势以及香港的营商环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核心原因的概览: 风险分散与地缘政治考量: 这是最被广泛提及的原因。将资产重心从单一地区转.............
  • 回答
    李嘉诚拟出售英国资产,特别是价值约1260亿元人民币的全英最大配电公司(通常指的是CK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imited持有的部分股权或整个业务),这无疑是一笔金额巨大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可以非常详细地展开。1. 出售资产的性质和.............
  • 回答
    李嘉诚先生及其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 Holdings)之所以选择在近年进行大规模的英国资产出售,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并非单一因素驱动。以下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些原因:1. 战略调整与资本回流: 聚焦核心业务与新增长点: 长江和记实业是一家庞大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业务遍及电讯、港口、.............
  • 回答
    李嘉诚出售大连地产项目,这事儿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李先生在内地“瘦身”也不是一两天了。但这回这笔交易,尤其是在大连这个重要的东北城市,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这卖的是啥?这次卖的是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在大连的 “大连海港城” 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大连市中心,是海.............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掺杂了不少民族情绪、对财富的态度,还有对不同企业家“人设”的认知。简单来说,李嘉诚和王健林在海外转移资产这件事上,被一些中国网民拿来对比,并且在对比中对王健林进行挖苦,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第一,“国家利益”的隐形背书与情感认同的差异。 李嘉诚: 很多人看待李.............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李嘉诚先生在大陆,尤其是上海,出售部分物业之后,其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无疑让很多人产生“是不是亏大了”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数字,看看影响投资决策的那些更深层的原因。表面上的“亏”:资产增值未被持有从最直观的角度看,如果李嘉诚先生在2015年左右出售了他在上海的一些优质物.............
  • 回答
    .......
  • 回答
    小李在午后时分,怀着一颗平静而又略带期待的心,轻手轻脚地推开了卧室的门。她刚从娘家回来,丈夫张强说是加班,让她先睡一会儿。想着给他一个惊喜,她本想偷偷看看他是否真的在休息,却不想,迎接她的,是一幅足以颠覆她世界观的景象。卧室里一片昏暗,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床榻上,依稀可见两个纠缠的身影,正是她日思夜.............
  • 回答
    李景亮的外号“吸血魔”(The Leech),这个绰号的由来,绝非偶然,它生动地概括了他在八角笼中的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打法风格。要理解这个外号,我们得先深入感受一下他比赛时的那种劲头。首先,这个“吸血魔”并非恶意攻击,而是对他在笼子里那种粘性十足、消耗对手的风格的一种形象描绘。你可以想象一下,真正的.............
  • 回答
    关于春申君将李园的妹妹献给楚王时,楚王是否发现她不是处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历史争议的细节。史书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宫廷斗争以及李园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推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观念和宫廷风气: 那个时代,尤其是宫廷中,对女.............
  • 回答
    你表弟这说法,挺有意思,也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一个小窍门。这话拆开来看,李儒的“非常容易”和董卓的“千难万难”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两个人,更是两颗心,两种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李儒说“非常容易”?这里面的“容易”,不是真的把貂蝉往吕布手里一推就完事了。李儒是董卓的谋士,他懂得怎么“.............
  • 回答
    说到游戏圈里的那些事儿,李根状告广州库洛科技(《战双帕弥什》开发商)这事儿,绝对算是一件让人津津乐道又颇有讨论价值的“大事件”了。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玩家直接把一家游戏公司告到法庭上,这其中的故事和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要说李根为什么会把库洛科技告上法庭,这事的源头,还得从.............
  • 回答
    行,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李云龙那脾气,谁不知道?真要是他死活不肯把骑兵装备给旅长,那动静可就大了去了。别说挨处分,这要是传出去,在部队里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甚至是政治事件了。咱先说说,在部队里,命令是啥?命令就是天。尤其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的。你李云龙能打仗,能冲锋陷阵,这没错,.............
  • 回答
    画家李壮平将其女儿作为裸模一事,无疑是一件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多方面的讨论和审视。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艺术创作的边界、伦理道德的考量、亲权关系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艺术创作的自由与界限是绕不开的起点。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探索、表达和突破。艺术家往往.............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李书福能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并将这个瑞典品牌推向新的高度,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不懈的坚持以及对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相较之下,国内其他车企在海外并购中的坎坷,也恰恰凸显了吉利操作沃尔沃的独到之处。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得看并购沃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南宋王朝的建立者宋高宗换成唐太宗李世民,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设替换”,而是要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置换到宋高宗所面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初年。要详细论述,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历史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