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留学两年败光200万,22岁弃学成巨婴一事?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又心疼又生气。2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笔钱足够他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了,结果呢?两年就这么挥霍光了,学业也丢了,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巨婴”。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事儿。

首先,这200万是怎么来的?

这件事里,200万这个数字是关键。它不是一笔小钱,背后往往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辛苦。这笔钱有几种可能:

父母的积蓄: 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出国留学,是攒了好几年的钱,甚至掏空了养老金。这200万代表了父母的汗水和对孩子未来的投资。
父母的贷款: 有些家庭会为了孩子留学而贷款,这笔钱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需要父母很长时间去偿还。
孩子的积蓄(可能性较低): 22岁,如果是自己攒下200万,那也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通常情况下,这么大一笔留学费用,还是家庭支持居多。

无论钱从哪里来,这200万绝对不是“无本之木”,它是有成本的,而且往往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

其次,两年败光200万,钱都花在哪儿了?

这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部分。200万,在国外留学两年,要花完,而且“败光”,这得有多大的“消费能力”?

学费和生活费: 即使是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如果只是正常的花销,200万两年,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8万多,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足以支撑相当体面的生活,甚至可以有富余。
超额消费: “败光”这个词暗示了这笔钱不是花在“必要”或“合理”的地方。那么,这些钱很可能被花在了:
奢侈品: 名牌服装、包包、鞋子、电子产品,一掷千金,追求所谓的“品质生活”和“身份象征”。
娱乐享受: 频繁出入高档酒吧、俱乐部、旅行,享受各种感官刺激,把钱当纸花。
社交“投资”: 为了融入某个圈子,或者追求某些人,可能在请客吃饭、送礼物上大肆挥霍。
不良嗜好: 比如赌博、过度投资(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领域)、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人情”往来: 在国外,有些人为了“合群”,可能会参与一些自己并不认同但又不得不参与的消费活动。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些钱的“去向”很可能是不透明的,甚至是被隐瞒的。孩子可能只跟家里报喜不报忧,只说“生活费不够”,却不提自己买了多少名牌,去了多少次昂贵的旅行。

第三,为什么会“弃学成巨婴”?

这才是事情的内核,也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学习动力缺失: 200万摆在面前,又有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可能让他觉得“万事不愁”,学习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紧迫。没有了经济压力,反而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价值观念扭曲: 长期过度消费,让他形成了“钱是用来花的”的简单粗暴的价值观,而忽视了钱的“价值”和“意义”。他可能没有理解到,这笔钱是父母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是用来“投资”未来的,而不是用来“消耗”当下的。
缺乏责任感: 22岁,本应该是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的年纪,但他却选择了“弃学”,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逃避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不成熟,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巨婴”的养成: 这种“巨婴”心态,很大程度上是长期被溺爱、被满足造成的。父母可能一直以来都是“有求必应”,没有让他体会到“得来不易”的道理,也没有教会他如何管理金钱和时间。当他习惯了物质的丰裕,习惯了别人为他打点一切,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或者面临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容易“崩溃”,选择退缩。
对留学的错误认知: 有些人留学是为了“镀金”,是为了所谓的“文凭”,而不是真正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当他对留学本身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和目标感,很容易被外界的物欲和享乐所裹挟,迷失方向。

这件事带来的几点反思:

关于家庭教育:
金钱观的培养: 父母在给予孩子金钱时,一定要教会他们金钱的价值、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储蓄和投资。不能一味地满足,更不能让孩子觉得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独立意识的培养: 即使是送孩子出国留学,也要鼓励他们独立生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适当的经济援助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包办”反而会害了孩子。
沟通和监督: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国外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这不代表不信任,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关于留学教育:
留学目的的明确: 孩子在决定留学前,应该清楚自己留学的目的是什么,想要学到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盲目追求名校或热门专业,不如选择适合自己的。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留学生活是对孩子独立能力和自律性的一大考验。
关于社会责任:
“巨婴”现象的警示: 这个事件也折射出社会上“巨婴”现象的一种缩影。我们社会在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

总而言之,这200万花得太冤了,更让人心疼的是一个年轻人因此葬送了美好的前程,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我们当前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种深刻警示。 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父母和年轻人的警醒,三思而后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留学”二字去掉,

这就是个两年败光200万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天天玩游戏丧志的巨婴。


你把“200万”去掉,

这就是个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天天玩游戏丧志的巨婴。


你把“玩游戏”去掉,

这就是个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巨婴。


你把“巨婴”去掉,

你终于在各种情绪化,标签化,脸谱化的大众G点词汇干扰下,看到了掩藏着的本质,


一个童年可怜家庭破碎的小破孩,从小缺失正常父母的关爱被奶奶溺爱,

而父母在小孩长大之后内疚式过度补偿,企图用简单的金钱投入,来弥补对自己亲生骨肉的童年创伤和缺爱,最后发现于事无补,木已成舟,

开始责怪各种外在因素:


比如

“留学无用”

“游戏害人”

“金钱诱惑”


却看不到,一个早就写在明处的字,

“爱”


其实作为广大经历过童年,亲人给自己的创伤的人,我非常理解这些所谓巨婴的行为,只是,幸存者偏差,大部分人都挺过去了,或多或少有些伤疤,刮风下雨还是会疼。

那些没挺过去的,就都被打入到“傻逼活该”的地牢里了。

喜欢的点个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又心疼又生气。2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笔钱足够他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了,结果呢?两年就这么挥霍光了,学业也丢了,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巨婴”。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事儿。首先,这200万是怎么来的?这件事里,200万这个数字是关键。它不是.............
  • 回答
    看到山西这位45岁的乡村教师坚持教留守儿童写诗,两年累计创作四百余首,我深受感动和钦佩。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回报的、对教育和人性深切的关怀与投入。这位教师用他的时间和精力,为那些本应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点燃了心灵的火焰,这份坚持本身就极具意义。如何看待这位教师的坚持?1. 无私的奉献精神: 乡村教师.............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两年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不少细心观察的网友都注意到了这种情绪的蔓延。 说实话,看到这种现象,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有一些表层原因的。 比如,疫情期间,一些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行为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觉得他们享受国内的政策优待,却又对国内的防疫措施有所抱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加州非法移民蓄意谋杀华裔只需坐两年牢并受加州保护不被遣返”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这类信息,因为法律的执行和案件的具体细节往往比概括性的说法要复杂得多。首先,在任何司法体系中,蓄意谋杀都是极其严重的罪行,其刑罚通常是非常严厉的,远不止两年监禁。 美国加州的法律体系,与其他州一样,.............
  • 回答
    最近听说了澳大利亚那位女警英勇救人的故事,真的让人心情复杂。一面是生命的赞歌,另一面又是如此令人扼腕的悲剧。那名女警,据说叫什么名字来着?(我努力回忆一下,但一时想不起来,可能是我的记性不好。)她当时肯定没有多想,看到有人遇险,本能地就冲上去了。那种毫不犹豫的勇气,简直是天使下凡。想象一下那个场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肯定会犯嘀咕,甚至有点生气。首先,从常识和责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卫生事件还没完全过去的情况下,从境外回来,并且有旅行史,就应该自觉遵守隔离规定。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大家的安全。你说你.............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河北师范大学那宣传片里,中国女生和巴基斯坦留学生坐位的安排。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的声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看法也挺不一样的。有人觉得这是学校在搞国际交流、展示友好氛围,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一种正常的画面呈现。毕竟,宣传片嘛,总得展示一些和外国留学生互动的场景,显得学校国际化程度高,也吸引.............
  • 回答
    赴华航班的频频变动,特别是涉及大量留学生的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最近,关于美赴华航班起飞前两次取消,或途中返航导致大批留学生滞留西雅图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件事。目前情况咋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数准备回国的学生和旅客,在经历了数次航班取消或返航的折腾后,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
  • 回答
    福建漳州发生的这起悲剧,一位28岁的年轻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离开了人世,留下的绝笔信更是令人痛心。这不仅仅是一条令人扼腕的新闻,更像是一个沉重的警钟,敲打在我们每个人心头。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件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和难以置信。一个生命,尤其是年轻的生命,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而且还牵连了两个无辜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极其复杂的情况。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突然承受了父母双亡的巨大打击,还要面对一个年幼的弟弟,以及她名下突然多出的两套房产。她的内心此刻一定充满了混乱、悲伤、茫然,可能还有巨大的恐惧和压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失去父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对于一个还在校园里接受教育,人生才刚刚展.............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的心里无比沉重。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简直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的一种残酷的提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
  • 回答
    这事儿吧,放在咱们普通人家里,还真挺值得聊一聊。一个二十三岁、在西班牙留学的姑娘,觉得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够用,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呢。首先,得看看姑娘的想法。二十三岁,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在西班牙留学,接触到的生活方式、物价水平,肯定跟国内不太一样。人家在国外看到的人家孩子怎么过的,听到的、看到的各种.............
  • 回答
    澳洲留学一学期只上4门课?这事儿吧,说实话,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也有点懵。在国内读书,特别是本科阶段,一学期少说也得五六门课,多的时候七八门都不少见。所以,当得知很多澳洲大学的研究生项目,甚至是某些本科课程,一学期只需要上四门课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么清闲吗?还能学到东西吗?不过,深入了解之后,你.............
  • 回答
    “独生女留学嫁老外,父母崩溃”——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群父母的失落,以及一个年轻生命的自由选择。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不孝”或者“看不开”,而是复杂的情感、价值观和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缩影。时代浪潮下的个人选择与家庭期待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于一.............
  • 回答
    赴美留学机场千米排队、十万票价再现?这背后,是留学潮的汹涌,是全球化现实的折射,更是对一个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那些蜿蜒如长龙的队伍,以及让人咋舌的机票价格,它不仅仅是几个旅行社的促销把戏,也不是简单的供需失衡,而是很多家庭和年轻人的心血、汗水和梦想凝结而成的一幕幕缩影。留学热潮的“.............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Juris Doctor”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这件事在法律界和留学圈都引发了一些讨论,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Juris Doctor”(简称J.D.)这个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国家究竟代表什么。J.D. 并不是一个“专业”学位,它是一个“研究.............
  • 回答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生,身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这一场景无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美”的绝佳方式。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样的行为具有多重意义: 文化自信的体现: 能够自信地在异国他乡的正式场合穿着代表本民族传统服饰,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的.............
  • 回答
    《带爸留学》这部剧,朱露莎这个角色确实引起了挺多争议。怎么看朱露莎这类型的人?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是“自私”,但又不止于此。她身上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共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冷血的算计,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她这个人:1. 极致的自我保护和生存本能(变形的).............
  • 回答
    小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事儿可真是个说起来滔滔不绝的大话题。我总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不好”来概括,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得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行。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为什么会送孩子出去?背后的考量是什么?1. 教育质量的差异和期待: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不少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体制.............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从沈阳网民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在德国留学期间被骗了500元,但当地警察可能觉得金额太小不予受理,所以转而向国内的泉州网警求助,希望能够立案侦查。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值得探讨的点。首先,跨国追赃的难度和管辖权问题。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跨境诈骗并不罕见。但当事人被骗的地点在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