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留学两年败光200万,22岁弃学成巨婴一事?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又心疼又生气。2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笔钱足够他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了,结果呢?两年就这么挥霍光了,学业也丢了,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巨婴”。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事儿。

首先,这200万是怎么来的?

这件事里,200万这个数字是关键。它不是一笔小钱,背后往往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辛苦。这笔钱有几种可能:

父母的积蓄: 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出国留学,是攒了好几年的钱,甚至掏空了养老金。这200万代表了父母的汗水和对孩子未来的投资。
父母的贷款: 有些家庭会为了孩子留学而贷款,这笔钱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需要父母很长时间去偿还。
孩子的积蓄(可能性较低): 22岁,如果是自己攒下200万,那也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通常情况下,这么大一笔留学费用,还是家庭支持居多。

无论钱从哪里来,这200万绝对不是“无本之木”,它是有成本的,而且往往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

其次,两年败光200万,钱都花在哪儿了?

这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部分。200万,在国外留学两年,要花完,而且“败光”,这得有多大的“消费能力”?

学费和生活费: 即使是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如果只是正常的花销,200万两年,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8万多,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足以支撑相当体面的生活,甚至可以有富余。
超额消费: “败光”这个词暗示了这笔钱不是花在“必要”或“合理”的地方。那么,这些钱很可能被花在了:
奢侈品: 名牌服装、包包、鞋子、电子产品,一掷千金,追求所谓的“品质生活”和“身份象征”。
娱乐享受: 频繁出入高档酒吧、俱乐部、旅行,享受各种感官刺激,把钱当纸花。
社交“投资”: 为了融入某个圈子,或者追求某些人,可能在请客吃饭、送礼物上大肆挥霍。
不良嗜好: 比如赌博、过度投资(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领域)、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人情”往来: 在国外,有些人为了“合群”,可能会参与一些自己并不认同但又不得不参与的消费活动。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些钱的“去向”很可能是不透明的,甚至是被隐瞒的。孩子可能只跟家里报喜不报忧,只说“生活费不够”,却不提自己买了多少名牌,去了多少次昂贵的旅行。

第三,为什么会“弃学成巨婴”?

这才是事情的内核,也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学习动力缺失: 200万摆在面前,又有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可能让他觉得“万事不愁”,学习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紧迫。没有了经济压力,反而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价值观念扭曲: 长期过度消费,让他形成了“钱是用来花的”的简单粗暴的价值观,而忽视了钱的“价值”和“意义”。他可能没有理解到,这笔钱是父母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是用来“投资”未来的,而不是用来“消耗”当下的。
缺乏责任感: 22岁,本应该是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的年纪,但他却选择了“弃学”,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逃避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不成熟,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巨婴”的养成: 这种“巨婴”心态,很大程度上是长期被溺爱、被满足造成的。父母可能一直以来都是“有求必应”,没有让他体会到“得来不易”的道理,也没有教会他如何管理金钱和时间。当他习惯了物质的丰裕,习惯了别人为他打点一切,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或者面临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容易“崩溃”,选择退缩。
对留学的错误认知: 有些人留学是为了“镀金”,是为了所谓的“文凭”,而不是真正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当他对留学本身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和目标感,很容易被外界的物欲和享乐所裹挟,迷失方向。

这件事带来的几点反思:

关于家庭教育:
金钱观的培养: 父母在给予孩子金钱时,一定要教会他们金钱的价值、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储蓄和投资。不能一味地满足,更不能让孩子觉得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独立意识的培养: 即使是送孩子出国留学,也要鼓励他们独立生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适当的经济援助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包办”反而会害了孩子。
沟通和监督: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国外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这不代表不信任,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关于留学教育:
留学目的的明确: 孩子在决定留学前,应该清楚自己留学的目的是什么,想要学到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盲目追求名校或热门专业,不如选择适合自己的。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留学生活是对孩子独立能力和自律性的一大考验。
关于社会责任:
“巨婴”现象的警示: 这个事件也折射出社会上“巨婴”现象的一种缩影。我们社会在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

总而言之,这200万花得太冤了,更让人心疼的是一个年轻人因此葬送了美好的前程,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我们当前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种深刻警示。 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父母和年轻人的警醒,三思而后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留学”二字去掉,

这就是个两年败光200万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天天玩游戏丧志的巨婴。


你把“200万”去掉,

这就是个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天天玩游戏丧志的巨婴。


你把“玩游戏”去掉,

这就是个小时候家庭不幸和奶奶长大的巨婴。


你把“巨婴”去掉,

你终于在各种情绪化,标签化,脸谱化的大众G点词汇干扰下,看到了掩藏着的本质,


一个童年可怜家庭破碎的小破孩,从小缺失正常父母的关爱被奶奶溺爱,

而父母在小孩长大之后内疚式过度补偿,企图用简单的金钱投入,来弥补对自己亲生骨肉的童年创伤和缺爱,最后发现于事无补,木已成舟,

开始责怪各种外在因素:


比如

“留学无用”

“游戏害人”

“金钱诱惑”


却看不到,一个早就写在明处的字,

“爱”


其实作为广大经历过童年,亲人给自己的创伤的人,我非常理解这些所谓巨婴的行为,只是,幸存者偏差,大部分人都挺过去了,或多或少有些伤疤,刮风下雨还是会疼。

那些没挺过去的,就都被打入到“傻逼活该”的地牢里了。

喜欢的点个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