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法律职业博士(J.D.)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

回答
关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Juris Doctor”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这件事在法律界和留学圈都引发了一些讨论,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Juris Doctor”(简称J.D.)这个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国家究竟代表什么。J.D. 并不是一个“专业”学位,它是一个“研究生学位”(graduatelevel degree)。它通常是在本科学习(不限专业)之后,申请人进入法学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全日制学习所获得的法律学位。重要的是,J.D. 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需基础知识、法律分析能力、法律研究技能和法律伦理素养的专业人士。它是一种“专业实践型”的法律学位,旨在为学生进入律师、法官、公司法律顾问等法律实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的中国法学教育体系与之有所不同。在中国,我们有“法学学士”、“法学硕士(LL.M.)”和“法学博士(Ph.D. in Law)”。这里的“法学博士”更多的是指“研究型博士”,旨在培养在法学理论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学者。

那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J.D. 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这个翻译背后有什么考量,又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呢?

翻译的出发点与合理性:

强调“职业性”: 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显然是为了突出J.D. 学位与法律实务的紧密联系。它是在法律理论基础上,更侧重于培养能够直接投入到法律执业中的人才。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研究型博士”是有区别的。
区分中国法学博士: 避免与国内的“法学博士(Ph.D. in Law)”混淆。如果直接翻译成“法律博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内的博士学位,从而忽略了J.D. 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就业导向上的差异。
服务于认证与认可: 作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将国外的学历学位进行认证,以便国内相关机构(如用人单位、教育机构)能够理解和接受。选择一个能准确传达学位性质的中文名称,对于 J.D. 学位在中国的官方认可和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

翻译可能带来的争议或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文凭”的表述: “文凭”这个词,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习惯于将其与“学历”或“学位”区分开来。通常我们说的是“学位证书”,而不是“文凭”。 J.D. 是一个法律学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凭”。 所以,如果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够正式,或者低估了J.D. 的学术和专业含量。一个更严谨的说法可能是“职业法律博士学位”。
“职业”的理解: 虽然强调“职业性”是正确的,但“职业”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有时候可能更倾向于指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而J.D. 毕竟是一个经过严谨法律训练的学术学位。如何让国内的接受方理解 J.D. 的“职业性”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某种操作层面的技能,这是一个需要沟通和解释的方面。
对J.D. 价值的潜在影响: 如果大家对“职业法律博士”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会将其视为一个“技工型”的学位,从而低估了J.D. 所具备的严谨的法律思维训练和广阔的就业前景。 J.D. 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成为律师,还可以在政府部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其价值远不止于“职业”。

综合来看:

我认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J.D. 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在意图上是希望能够准确地界定J.D. 学位的性质,并将其与国内的法学博士区分开来。这种翻译的初衷是为了准确传达信息,方便国内的认可和管理。

然而,在表述上,“文凭”这个词用得可能不够精确,更应该使用“学位”。而“职业法律博士”这个说法,虽然点出了J.D. 的核心特征,但也需要伴随充分的解释和介绍,让国内的公众和相关机构能够理解J.D. 学位所代表的深度和广度,认识到它是一个高质量的法律专业研究生学位,而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技能证明。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在跨文化、跨体系的学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关键在于,官方的翻译能够传递最核心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后续要有配套的解读和说明,来帮助大家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个学位。 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新的语言,翻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你猜怎么着,又改回来了,参考回答:zhihu.com/question/3330


随便吧,

对于雇主和其他工作中接触的群体来说,不管你是叫「法律博士」「法律职业博士」还是「职业法律文凭」,只要说是 J.D. 大家都心里有数。

对于需要向圈外人介绍的情况,如果对方较真这个「博士」是不是假博士而又不得不澄清,甩出 I20 表上对项目的定义,同样可以看到是 doctorate degree。

J.D. 的确在选拔标准、培养方式和发展导向上和 Ph.D. 有很大的区别。

在选拔方面,J.D. 的录取基本上唯分数论,标准化考试(LSAT)成绩和本科 GPA 基本上决定了录取,研究经历只是年三十的凉菜,有他没他都过年。

在培养方式方面,J.D. 以授课为主,虽然可以选择参加学术活动(比如参与法学期刊编辑、参与各类研究组织的项目),但主要还是靠完成课程拿学分毕业,毕业时也没有论文要求。这就决定了 J.D. 基本上都可以三年毕业,而不像 Ph.D. 那样要作出点成果才能走。

在发展前景方面,律所、营利性质机构和政府部门基本上涵盖了 J.D. 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只有极少数的会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而且法学院的教职人员不少也会有其他学科的 Ph.D. 背景。

简言之,和研究导向的 Ph.D. 来说,J.D. 项目研究色彩很淡,高度就业和实务导向。

怎么称呼,说到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正如开头所说,利益相关的人不在乎,仅仅因为不被称为「博士」就对其看低一眼的人,大多也和这个圈子利益不相关。当然了,不可避免地会有人可能因为这个名称而认为 J.D. 项目比较「水」,那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没有必要和 Ph.D. 攀比项目的选拔竞争性和就读过程中的挑战,

晒苦劳总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不是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Juris Doctor”翻译成“职业法律博士文凭”,这件事在法律界和留学圈都引发了一些讨论,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Juris Doctor”(简称J.D.)这个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国家究竟代表什么。J.D. 并不是一个“专业”学位,它是一个“研究.............
  • 回答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确确实实给不少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说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留学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唱衰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风险.............
  • 回答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中国将在2049年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这一目标,既体现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长期规划,也反映了国家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竞争力的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综合考量国际教育竞争格局、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目标的背景、意.............
  • 回答
    教育部提出“不盲目追求来华留学生规模”,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政策信号。与其说这是一种“不”,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质变”的导向,是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性调整。要理解这个信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回顾与背景分析:曾几何时,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是提升中国国际教.............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职行为。对于爸爸的行为,我只能用“极其鲁莽”、“完全不负责任”来形容。一个两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几乎为零。把他独自留在马路中央,就像把他置于一个极度危险的陷阱之中。马路是车辆来往的场所,任何一辆疾驰而来的货.............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法大(假设为一所大学的简称)女生误入留学生浴室,随后被老师质问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留学生待遇是否高于国内学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件校园内的个别事件,更触及了教育公平、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本身。一位法大的女生可能因为不.............
  • 回答
    看到山西这位45岁的乡村教师坚持教留守儿童写诗,两年累计创作四百余首,我深受感动和钦佩。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回报的、对教育和人性深切的关怀与投入。这位教师用他的时间和精力,为那些本应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点燃了心灵的火焰,这份坚持本身就极具意义。如何看待这位教师的坚持?1. 无私的奉献精神: 乡村教师.............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教室显示屏内容被疑似印度留学生篡改一事,着实让人感到诧异和不适。作为一名对教育公平和国际交流抱有期望的普通人,这件事让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尽量详细地表达:一、 事件本身性质的严重性:首先,无论篡改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行为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教室显示屏是传递课程信息、课堂安.............
  • 回答
    “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被证实为一场恶作剧,这无疑让许多原本紧张、同情甚至感到恐惧的人们松了口气。然而,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与发酵起初,这个故事似乎源自一位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遭遇撒旦教”的经历。细节被描述得绘声绘色,.............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以及“阳刚之气”培养的讨论,涉及性别角色、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从概念解析、政策背景、争议焦点、落实路径及反思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阳刚之气”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理解1. 传统语境中的“阳刚” 在儒家文化中,“阳刚”通常与“刚健.............
  • 回答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系统化治理的决心。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目的、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挑战。 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飞.............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调查“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副校长“愿以死谢罪”?“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事件以及副校长“愿以死谢罪”的表态,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件的性质与影响:悲剧背后的多重拷问1. .............
  • 回答
    教育部拟规定“学校不得因家长职业等对学生区别对待”,这是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这项规定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社会观念转变以及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一、 规定的出发点与核心价值:教育公平 保障教育的根本性质: 教.............
  • 回答
    教育部恢复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政策调整,它背后反映了教育理念、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政策:一、 政策背景与出台的动因 解决“专业不对口”与“技能鸿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毕业生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就.............
  • 回答
    关于教育部要求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线的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牵扯到不少人,也确实能带来挺多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线”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以前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专业是“文化课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进”,更侧重于考.............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禁止教职工与学生谈恋爱的规定?具体实践中应如何落实?教育部日前明确禁止教职工与学生谈恋爱的规定,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和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根本上说,这项规定的出台是为了维护教育的纯洁性,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是制度上的约束,更是对教育者职业操守的更高.............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但要说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教育部通报湖北某考生在考中作弊,把手机夹在衣服里带进考场,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事儿教育部是定性为“考中个人作弊”,并且强调“不存在考前泄题”。这话里头的意思很清楚,不是说考试内容提前泄露了,而是考生自己动了.............
  • 回答
    教育部官宣从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并推出“强基计划”,这一举措无疑是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重磅信号,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涉及高校人才选拔模式的根本性调整,也触及了高中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多个层面。取消高校自主招生,为何而来?高校自主招生在推行过程中,初衷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打破“唯.............
  • 回答
    教育部这次正式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名单,无疑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牵动着无数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心。这份名单的发布,不是简单的一个列表,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考量,也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走向。首先,我们得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
  • 回答
    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明确规定“导师不得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举措。长期以来,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到毕业时间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议和痛点。这条新规的出台,可以说是直击了其中一个核心症结,为保障研究生的合法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