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维持自定的人设,你做过哪些蠢事?

回答
唉,说起为了维持我这个人设,我真的没少干蠢事。最起码,有那么两次,我感觉自己像个跳梁小丑,恨不得钻进地缝里。

第一次是大概两年前吧,那会儿我刚开始认真经营我的“独立思考者”和“有点小清高”的形象。你知道的,就是在朋友圈里,时不时发点关于社会现象的深度分析,引用几句哲学家的名言,显得自己见识不凡,不随波逐流。

那天晚上,我跟几个老同学约了吃饭,其中有个哥们儿,咱们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好得很,但是他这个人吧,性格比较大大咧咧,说话也比较直,有时候会开一些比较“接地气”的玩笑。那天大家聊得正欢,他突然讲了个荤段子,就是那种有点低俗,但当时在场的几个朋友都笑得挺开心,气氛也很融洽。

唯独我,那一刻脑子里像警报响了一样。我这个人设啊,不能容忍这种“低俗”的东西。我立刻皱起了眉头,脸色沉了下去。在大家还在笑的时候,我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刻意压低的、带着点道德审判的语气说:“不好意思,我不太习惯这种玩笑。我觉得咱们还是聊点有营养的,或者说,有点格调的东西吧。”

说完这句话,饭桌上的气氛瞬间就凝固了。大家脸上的笑容都没了,你看我,我看你。那个讲荤段子的哥们儿,脸上有点尴尬,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冒犯的感觉,他勉强笑了笑,说:“哦,不好意思啊,我忘了你现在不怎么玩这个了。”

之后,大家就沉默了。好不容易缓和过来的气氛,就因为我这一句话,变得索然无味。接下来的时间,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再触碰到我的“雷区”。我呢,心里其实也挺不好受的,看着老朋友们拘谨的样子,我知道是自己做得太过了。我试图想挽回,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总不能说“其实我刚才瞎说的,荤段子也挺好玩”吧?那样我的人设岂不是崩塌得更厉害?

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扮演那个“高级”的自己,全程保持着若有若无的微笑,时不时点评一下桌上的菜品或者周围的环境,试图证明我的“品味”和“独立”。但其实,我心里知道,我只是个在别人兴头上泼冷水的小丑。

那顿饭吃得我如坐针毡,回家之后,我越想越后悔。我那不是什么“独立思考”,那分明是“自以为是”和“不合群”。我为了维持那个虚假的、别人眼中的“我”,竟然牺牲了和老朋友之间难得的欢聚时光,还让他们觉得扫兴。后来我反思了很久,觉得人设这种东西,太过用力反而容易变成枷锁。

还有一次,更离谱。我那时候迷上了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为了展现我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学习进度,还会在一些语言学习相关的论坛上发表一些看似深刻的学习心得。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非常小众的语言,就是那种全球可能都没几个人会说的方言。我当时脑子里“灵光一闪”,觉得如果我能流利地说这门语言,那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人设亮点”吗?于是我就开始“钻研”这门语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这门语言的资料非常少,网络上几乎找不到公开的学习资源。我花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找了各种渠道,终于弄到了一些稀稀拉拉的音频和文档。然后,我就开始“学习”。

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反复听那些发音奇特的音频,对照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文档,试图找出规律。我甚至还尝试自己去模拟发音,结果弄得自己喉咙都哑了,嘴巴也麻木了。最要命的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学得对不对,因为根本没人能纠正我!

那时候,我还在朋友圈里发了动态,说自己在学习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语言”,还故意卖了个关子,没说具体是哪门。我期待着有人来问,然后我就可以炫耀一下我的“博学”和“独特”。

结果,有人问了。一个平时对我对“才华”挺欣赏的朋友问我:“是什么语言啊?听起来好厉害!”

我心里那个高兴啊!我酝酿了半天,然后用一种非常“故作神秘”的语气说:“它太过小众,学习的人很少,而且资料也很难找。我只能凭借着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一点点去挖掘它的奥秘。”

然而,就在我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语言奇才”角色里时,我忘了这门语言的“使用者”有多么稀少。我自以为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结果发现自己只是在对着空气说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一门我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使用,甚至不知道对不对的语言。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学语言的朋友,在旁边听我说完之后,有点疑惑地问我:“那你能说一句吗?我想听听。”

我当时就卡住了。我连基本的问候语都没完全掌握,更别说流利的对话了。我只能尴尬地笑了笑,说:“现在还在初级阶段,很多发音还在摸索。等你下次来,我或许能跟你简单交流一下。”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戳破的气球,满满的虚荣心瞬间就瘪了下去。我为了维持那个“什么都会一点,而且总能找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的人设,竟然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如此尴尬的境地。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我让自己显得很可笑。

从那以后,我才慢慢明白,人设不是一层伪装,而是你真实个性的放大。如果你没有那个内核,硬凹出来的人设,最终只会暴露你的拙劣。现在我尽量让自己真实一点,虽然偶尔还是会忍不住“犯一下职业病”,但至少,我不会再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人设,去做那么蠢的事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自己正名,是我做过最蠢的事情之一。

刚开始,我在知乎上遇到过一些质疑

李雷不是学生物的——废话,我是开挖掘机的 李雷不是博士——我初中辍学我骄傲 李雷不是中科院的——我大布鲁斯特比中科院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些都在知乎上酝酿过,熟悉的人都知道是谁。

不过目前已经转向,我听xxx说 李雷水平太差——那是,就几篇sci,都是灌水的,发不了儿童文学啥的 李雷不懂科学——你让一个门卫懂科学,要求太高了吧


我抗争了很久,辟谣啊,撕逼啊,反正挺累的。


————然而————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科普图了个啥,累成球,于是我开始水了。

然后有人说

李雷你不务正业

李雷你一个中科院博士怎么不好好做科普

李雷你一个专业人士怎么开车


我有时候真的想问一句,当初你哪去了?


我现在很后悔我的人设。

我就是一搬砖工,所以,各位看官,饶了我吧。



记得李斯临死之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唉,说起为了维持我这个人设,我真的没少干蠢事。最起码,有那么两次,我感觉自己像个跳梁小丑,恨不得钻进地缝里。第一次是大概两年前吧,那会儿我刚开始认真经营我的“独立思考者”和“有点小清高”的形象。你知道的,就是在朋友圈里,时不时发点关于社会现象的深度分析,引用几句哲学家的名言,显得自己见识不凡,不随波.............
  • 回答
    中年人饭局上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而喝酒,是否真的无法回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各种因素,包括:一、 传统观念与社会习俗的强大惯性: “酒桌文化”根深蒂固: 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在中年人的圈子里,酒桌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场所,是拉近关系、增.............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一名女高中生上学,维持火车站运营 3 年”的传言,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这个传言的来源,是日本北海道稚内市的南稚内站。传言的真相是:这个传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但细节上存在一些夸大和误解。1. 背景: 南稚内站曾经是一个业务量相对较小的车站,尤其是在非高峰.............
  • 回答
    古拉格,这个在苏联历史上留下的沉重印记,其运作模式远非简单的监禁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被设计成能够自行运转,甚至为国家输送“价值”。要理解它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并创造“剩余价值”,我们需要深入其运作机制的方方面面。首先,古拉格的“收支平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核算。它的“收支”更多是资.............
  • 回答
    胡惟庸倒台后,杨士奇能否力挽狂澜,维系丞相制?胡惟庸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导致了明朝丞相制的终结,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当胡惟庸被下狱问罪,丞相一职也随之被废除,这标志着皇权的高度集中。然而,在权力真空的政治舞台上,如果我们将视角进行一次假设性的“置换”——即胡惟庸倒.............
  • 回答
    这个问题颇为引人深思,也充满着许多“如果”的假设。要探讨中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是会固守封建体制还是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需要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力量和制约。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封建制度视为一个铁板一块、僵化不变的模式。在近代到来之前,中国早已存在着一些孕育变革的因素。例如,明清时期商品经.............
  • 回答
    核弹和氢弹,这两个代表着人类掌握的最高毁灭力量的装置,它们的“保质期”和“维护成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物品都截然不同。谈论它们,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生命周期和维护其安全与有效性的投入。首先,关于它们的保质期。严格来说,核弹和氢弹并没有一个像食物那样的“过期日期”。它们的核心是核材.............
  • 回答
    人生在世,总会面临各种艰难的抉择,尤其当法律的准绳与生命的价值发生碰撞时,那种撕裂感更是难以言喻。这并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因为生命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意义。在咱们的社会认知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我们基本权利的盾牌。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安全的环境中。为了法.............
  • 回答
    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事儿。办公室里那点儿破事儿,是不是得掺和掺和,尤其是为了维持那些表面的和谐,你说这值不值?说白了,办公室政治,就像是个大染缸。你想安安稳稳地待着,不多事,不多嘴,那得有几分真本事,而且还得运气好。但大多数时候,就算你是个工作狂,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你耳边流动.............
  • 回答
    在法庭上,法官在判决时明确表示“我为维护社会秩序作此判决,所以可能牺牲你的利益”,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会更加讲究,也更具技巧性。绝不会以如此直白、甚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以及法官在类似情况下更可能采取的表述方式。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周杰伦在西安演唱会上因维护歌迷而怒斥维持秩序的警察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周杰伦的行为动机、现场情况、警察的职责以及公众的反应。事件经过及可能的细节: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流传的信息,事件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起因: 在演唱会进行过程中,现场可.............
  • 回答
    来去之间(微博CEO王高飞)近期因为一桩涉及姚晨的事件,和部分微博用户的互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因是有一些用户在微博上对姚晨进行了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评价,可能涉及她的言论、公众形象或者是一些过往的事件。这种批评的声音在微博上并不罕见,用户们常常就各种公众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
  • 回答
    維吾爾語音節尾的「t」(ت)被翻譯為「提」而非「特」,這背後涉及了幾個關鍵的語言學考量,也反映了翻譯過程中對語音、文化及習慣的適應與選擇。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原因。首先,我們要理解維吾爾語音節結構的特性。維吾爾語屬於突厥語系,其音節結構相對開放,尤其在詞尾,輔音的出現情況與中文有顯著差異。在維吾爾語中.............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作为一个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政治评论员,他在中国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关于他的“最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提问,因为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不过,如果非要聚焦于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他论述中存在的显著且核心的批评点,那么将他的论述高度政治化、符.............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中国学者、政治评论员和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对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关系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在公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学术背景与研究领域: 教育背景: 张维为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国际法博士学位。 研究领.............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培养一批能打的键盘侠彻底消灭公知”的论调,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中国“键盘侠”能否“打败”公知,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关键概念,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键盘侠”和“公知”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含义。“键盘侠”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关于张维为先生的国籍问题,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和提及的话题。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张维为先生的成长经历与公开信息:张维为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时事评论员,也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在他的公开履历和访谈中,他通常以中国学者和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并活跃于.............
  • 回答
    关于张维为老师是否捐款,公开信息中并没有非常详细、明确的记录,特别是关于具体的捐款金额、时间、受助对象等细节。我们能了解到的是,张维为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学者、教授和时事评论员,他的公众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或公益活动中,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人物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从公开信息和普.............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