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财政收入如何?

回答
大明王朝的钱袋子:一窥明朝财政收入的脉络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其近三百年的统治,离不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财政体系支撑。从开国初年的休养生息,到盛世的繁华鼎盛,再到晚年的捉襟见肘,明朝的财政收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想要理解明朝的财政,我们得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个庞大帝国是如何“敛财”的。

一、 根基:田赋与盐课,老祖宗传下来的两大支柱

明朝的财政收入,最核心、最稳定的两大来源,还得从元朝继承下来的“老本行”说起:

田赋(或称赋税): 这是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最基础的收入来源,明朝也不例外。虽然不同于后世理解的“土地税”,明朝的田赋更像是对耕地所有者的一种“占有税”和“产出税”的结合。

征收名目繁多: 明朝的田赋名目可不少,最主要的包括“夏税”和“秋粮”。夏税通常是当年夏收农作物的钱粮,秋粮则是秋收农作物的钱粮。但光是这两项,就已经足够复杂。
折色与实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朝廷也允许缴纳一定比例的折色(用白银或纸钞折算成钱财),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民众,但也增加了征收的复杂性,并且容易引起官吏的贪腐。
丁银(人头税): 早期明朝也有人头税,但随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人头税逐渐被摊入田赋之中,变成了一种与土地面积挂钩的征收方式。
“一条鞭法”的革命: 这是明朝财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尤其是在张居正改革时期,将各种零散的赋役合并,以银两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程序,也便于国家集中调配资金。虽然这项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不同地区推行程度也不同,但其方向性意义巨大。它使得国家收入更加集中、透明,也为后续的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影响因素: 田赋的收入受当年收成、气候、战争、人口等因素影响很大。丰年则收入丰厚,歉年则收入锐减,有时甚至难以保证基本开支。

盐课: 盐,作为民生必需品,历来是国家重要的专卖收入。明朝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到位。

专卖制度: 明朝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国家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两淮、两浙盐区: 特别是两淮和两浙地区的盐,产量高,质量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金矿”。
以盐引为核心: 为了解决边疆地区的马匹不足,朝廷实行“开中法”。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换取“盐引”,然后用盐引到盐区购买食盐,再通过市场销售获利。这种方式既解决了边防问题,又增加了盐课收入,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盐价与盐课收入: 盐的价格由朝廷制定,利润可观。盐课收入在很多时期都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相当大的比重,甚至一度超过了田赋。
弊端: 盐引制度也带来了走私、官吏舞弊等问题,尤其是在后期,盐务的腐败也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隐患。

二、 拓展:工商杂税,新兴的力量

除了田赋和盐课这两大“硬通货”,明朝也在不断拓展其他收入来源,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杂税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关税: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设立的关卡也越来越多。

沿海贸易与内河漕运: 沿海港口和重要的内河漕运节点都设有海关和税务司,对进出口的货物和在内河运输的货物征收关税。
税率与收入: 关税的税率虽然不像后世那么高,但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其收入也在逐步增长。特别是对外贸易,为国家带来了不少外汇,也间接增加了税收。
海禁政策的影响: 明朝多次实行海禁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税收入的增长,但同时,走私贸易也催生了地下经济,使得官方统计的关税收入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贸易规模。

市税(商税): 对市场交易和商业活动征收的税。

交易税、抽分: 在市集上,对货物交易额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或者对商号、店铺按期征收“抽分”。
各地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商税征收情况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征收得比较严密,有些则相对松弛。
与商户的博弈: 商人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税款,而官吏则想从中渔利,这使得市税的征收充满了“博弈”的成分。
对经济的影响: 过高的商税可能会抑制商业发展,过低的税收则不利于国家财政,如何平衡是个难题。

矿税: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销售征收的税。

金属矿产: 铜、铁、银等金属矿产,尤其是白银的开采,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官营与民营: 一些重要的矿山是官营的,其收入直接归入国库。而民营矿山则需要缴纳矿税。
“矿监”的恶行: 明朝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设立了大量的“矿监”,他们被授权到各地征收矿税,但往往借机敲诈勒索,扰民严重,甚至引发民变,比如万历年间的“矿监之乱”。这使得矿税的收入得不偿失,成为民怨的重要来源。

其他杂项收入:

酒课、醋课: 对酒类和醋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税。
房租、典当税: 对房屋租赁和典当业务征收的税。
罚没收入: 官员贪污、犯罪所得的查抄、罚没收入。
“名义收入”: 有些名目上的收入,如“岁赐”、“宫廷开支”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政税收,但也是国家财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需要从税收中划拨。

三、 财政的“曲折”:从充盈到捉襟见肘

明朝的财政状况,并非一条直线向下,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

开国初期: 经过元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凋敝。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开源节流,努力恢复生产。田赋和盐课是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相对比较紧张,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洪武、永乐盛世: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逐渐充盈。尤其是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等大规模的海外活动,虽然耗费巨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海外的财物和名义上的进贡,也间接刺激了国内的贸易。
中叶(嘉靖、万历时期): 此时的明朝,表面上看起来繁华依旧,但财政的隐忧已经开始显现。

“一条鞭法”的推行: 极大地增加了国家征收的效率和银两的收入,一度缓解了财政压力。
“国库空虚”的常态: 尽管有“一条鞭法”,但长期的边疆战争(如戚继光抗倭、北方边防)、庞大的官僚体系、皇室的奢侈享受,都使得财政开支巨大。万历皇帝的“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巨量的银两,使得国库迅速枯竭。
矿税的失控: 万历皇帝为了充实国库,派遣大量的矿监,结果事与愿违,扰民严重,收入有限,却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派”的无奈: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朝廷不得不不断增加赋税,这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晚明(天启、崇祯时期): 此时的明朝,财政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小冰河时期与农业歉收: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收成不佳,田赋收入锐减。
农民起义的爆发: 连年的天灾和繁重的赋税,使得大量农民破产,走上了起义的道路。镇压起义又需要耗费巨量的军饷,形成恶性循环。
萨尔浒之战的惨败: 明朝在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战争中屡屡失利,军费开支更是 astronomically high。
缺乏有效的改革: 面对危机,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缺乏有效的改革措施,官员腐败横行,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四、 总结:繁荣背后的脆弱

明朝的财政收入,总体来说,是以“田赋”和“盐课”为两大支柱,辅以“工商杂税”和其他名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收入来源的比重和效率都有所变化。

明初到中叶,国家财政相对稳健,甚至一度充裕。 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税制改革(如一条鞭法)提高了征收效率。
然而,明朝的财政体系也存在着固有的脆弱性。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税基萎缩,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官僚体系的腐败和低效,以及频繁的战争和皇室的奢侈开支,都不断蚕食着财政的根基。
晚明时期的财政危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气候变化、社会矛盾激化、军事上的失利,以及政府的无能,共同将明朝的财政推向了深渊,最终也成为了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解明朝的财政收入,我们不仅仅是看到数字的变化,更是看到了一个王朝兴衰的缩影。这个庞大的钱袋子,在支撑着国家运转、抵御外敌、繁荣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无数的矛盾和压力,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时期不一样,在此列举明朝洪武26年、弘治15年和万历6年的年财政收入:

(数据源自《大明会典》“卷二十四·会计一·税粮一”至“卷二十六·会计一·税粮二”,欢迎指正)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夏税,

米麦4712900石,绢288487疋,钱钞39800锭;

秋粮,

米24729450石,绢59疋,钱钞5730锭。

明斤一斤约597克、明石一石约153明斤,可换算成264.98万吨米麦

当时的平均绢价约为0.4375两白银/疋绢,可换算成40.39万吨米;

50贯为1锭,洪武26年刚刚又强调了“1贯大明宝钞=1000文铜钱=1两白银”的规定,当时的平均粮价约为0.3125两白银/石粳糯米,我们姑且换算成65.56万吨米;

(大明宝钞贬值的很快,洪武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1贯大明宝钞只能兑换160文铜钱的现象,贬值了84%)

综上,洪武26年征收了约值305.37万吨米麦、或者说约值895.89万两白银的实物税,和价值65.56/13.11(贬值80%)万吨米麦、或者说约值227.65/45.53万两白银的货币税。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明与日本建立朝贡贸易,日本金银开始大量流入。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

夏税,

大小米麦4625594.3827石(斗升合勺)、麦荍(荞麦?)255.455石,
丝绵并荒丝6539斤4两6钱5分(+折银2701361两8钱3分)、税丝2548斤54(+折银353643.36两)、本色丝8448斤255、农桑零丝118斤15两86(+折银292.35两)、土苎(苎麻?)65斤13两16、折色丝194斤10两45、红花11斤13两5,
丝绵折绢34962疋18丈3尺8寸2分、税丝折绢4420疋3899、农桑丝折绢91104疋55丈538、人丁丝折绢40576疋10丈771、改科绢25疋、绵花折布11疋2、苎布1341疋024、麻布2077疋2665、原额小绢4疋、弊帛绢1疋、本色绢2疋、绢22989疋0774,
钞17795锭17贯271文5分、租钞32553锭0845.5、税钞6534锭2721.8;

秋粮,

米22166665.9064石、牛租米谷220.1853石、枣子易米25584.169石、枣株课米2225.6236石、课程苎麻折米57.105石、鱼课米31960.678石、改科丝折米12.5455石,
地亩绵花绒246569斤11两6,租丝折银2716.75两,
租绢59疋298、租粗麻布2疋06、课程绵布728疋088、租苎布7疋01、绵布128770疋1874,
租钞18910锭11贯541.5、赁钞3锭25贯871、山租钞3127锭49贯194。

把二百多石的麦荍(没查到当时的市价......)也算成米(当时的平均粮价约为0.85两白银/石梗米,增长了156%),可换算成241.67万吨大小米麦(减少了8.79%);

各色丝绵折银合计305.8万两白银,当时的平均丝价约为0.816两白银/斤丝绵、各色丝可折算成1.46万两白银,平均棉价约为0.102两白银/斤净绵花、地亩绵花绒可折算成2.52万两白银,平均绢价约为1.142两白银/疋绢、各色绢可折算成37.35万两白银;

成化年间大明宝钞就已经贬值到1贯不值1文铜钱了,于是乎改为每贯收0.025两白银,各色钱钞折银合计9.86万两白银

综上,弘治15年征收了约值290.29万吨大小米麦、或者说约值2323.79万两白银实物税,和315.66万两白银货币税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日本以石见银山为代表的金银矿,先后引进“灰吹法”等先进技术、金银产量大增;
嘉靖44年,西班牙开辟了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美洲金银开始大量流入明朝。
嘉靖9年,桂萼提出了一条鞭法,部分地区开始推行,例如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张居正摄政后推向全国、至崇祯年间彻底完成。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夏税,

大小麦米4605242.8757石、麦荍266.8216石、 农桑并丝折米810.558石,
丝绵并荒丝折银2715047.04两白银、税丝27547斤15两51(+折银455380.78两白银)、本色丝8601斤22两14、农桑零丝并丝绵252斤958(+折银1097.94两白银)、土苎65斤13两16,
丝绵折绢34261疋14丈476、税丝折绢39869疋6577、人丁丝折绢40734疋12丈403、农桑丝折绢91327疋52丈552、原额小绢4疋、币帛绵1疋、麻布2077疋2665、苎布1341疋24、绵花折布12疋22,
钞17674锭12贯965.5、租钞32588锭3628.5、税钞7659锭4587.9,
洞蛮麻布259条1丈5尺;

秋粮,

米22033170.6921石、鱼课米31966.9106石、枣子易米26833.322石、枣株课米2178.3226石、课程苎麻折米551.2359石、绵花绒折米143.9449石、改科丝折米0.9489石、花利米1888.252石、牛租米19石、牛租谷4001.9856石、麻折米3.639石,
地亩绵花绒244129斤12两2、苎麻1794斤14两5、红花11斤13两5,租丝折银2216.756两白银,
绵布128792疋123、课程绵布533疋、猺人粗布205疋088、租绢59疋298、租粗麻布2疋06、租苎布7疋1,
租钞18935锭37贯338、山租钞3128锭8贯25、赁钞3锭25贯871、茶课钞1183锭15贯592、鱼课钞347锭2086、椒课钞42锭3、麻钞2锭41、税钞160锭98,
桐油1063斤、差发马5匹。

可换算成240.36万吨大小麦米(当时的平均粮价约为1.465两白银/石梗米);

各色丝绵折银合计317.37万两白银,当时的平均丝价约为1.4064两白银/斤丝绵、各色丝可折算成5.13万两白银,平均棉价约为0.1758两白银/斤净绵花、地亩绵花绒可折算成4.32万两白银,平均绢价约为1.968两白银/疋绢、各色绢可折算成66.75万两白银;

当时是每贯收0.003两白银,各色钱钞折银合计1.22万两白银

综上,万历6年征收了约值245.04万吨大小麦米、或者说约值3988.72万两白银实物税,和318.59万两白银货币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的钱袋子:一窥明朝财政收入的脉络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其近三百年的统治,离不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财政体系支撑。从开国初年的休养生息,到盛世的繁华鼎盛,再到晚年的捉襟见肘,明朝的财政收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想要理解明朝的财政,.............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明朝宗室和八旗制度背后复杂的历史逻辑。笼统地说“明朝政策的失败”或许有些简单化,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为何明朝宗室的“不劳而获”与八旗的“有职有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探讨这种对比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制度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者“靠国家财政供养”的性.............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但其对皇权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说它“加强”或“架空”了皇权。更准确地说,内阁制度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工具,但在权力运作中也逐渐衍生出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甚至在后期因内阁权力膨.............
  • 回答
    明朝的“九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概括的几个地名,它代表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又至关重要的国防体系。简单来说,九边就是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重要的军事防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就像是明朝一道横亘在北方的钢铁长城,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塑造了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边疆的.............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
  • 回答
    明朝内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一个极其独特而重要的机构,它不像后来的军机处那样有明确的职权划分,也没有丞相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对权力,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辅佐皇帝决策、处理政务的核心角色。内阁大臣们虽然没有固定的“内阁大学士”以外的“官职”,但他们身后往往会兼任其他高阶官衔,这些兼衔是他们.............
  • 回答
    明朝士兵批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系统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明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军饷拖欠与克扣严重: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皇帝和朝廷官员腐败横行,导致军饷常常被层层克扣,士兵们领到的军饷远低于承诺的标准,甚至几个月、几年都没有发饷。饥寒.............
  • 回答
    明朝官制是中华帝制时期官僚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充满变革的环节,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调整,最终形成了明代独特而又深刻影响后世的官僚结构。要详尽地了解明朝官制,我们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剖析其组织架构、职能分工以及其中的运作逻辑。一、 中央官制:内阁的崛起与六部的强化明朝中央官制最显.............
  • 回答
    明朝的卫所制度,这个曾经支撑起大明江山的军事骨架,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它建立的初衷,到它运行中的种种弊端,再到最终压垮它的那一根根稻草,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我们得回到制度的起点——洪武年间。朱元璋当初建立卫所制,那叫一个雄心勃勃。他吸取了前朝亡于军阀割据的教训,.............
  • 回答
    明朝人,尤其是中后期,与清朝人相比,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条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两者都有其时代特色、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而且即便在同一个朝代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差异也极其巨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扯掰扯:精神状态的差异: 明朝的开放与自由.............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 回答
    明朝有没有昏君?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讨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多”或“少”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历史上比较常被认为是“昏君”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 他是最具代表性的“玩乐型”昏君。他沉迷于个人爱好,例如游猎、军旅生活(自封“镇国威武.............
  • 回答
    明朝小说中出现“豹子头”这样的外号,与其说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了非洲的豹子,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本土就有的“豹子”这种动物,以及人们对它性格和外形的认知,再结合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豹子头”外号的由来:本土的.............
  • 回答
    明朝的都司和行都司,这两个词汇在谈论明朝的军事和行政体系时常常会遇到,但它们指代的是不同的概念,背后承载着不同的职能和层级。简单来说,都司是明朝军事体系中一个相对固定的、层级较高的军政机构,而行都司则是为了应对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军事需要而设立的临时性或区域性机构,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和针对性。为了更清.............
  • 回答
    明朝的少数民族政策,说起来,那真是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不像现在咱们一听“民族政策”就想到一套框框,明朝那时候,那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打边谈,时松时紧,没个准数。总的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政治上的笼络与控制: 羁縻制度的延续与调整: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羁縻政策,说白了就是承认当地少数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