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

回答
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和空洞口号,从更贴近个体感受的层面去审视,会发现它像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层次不齐的画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也有亟待改进的阴影。

看得见的进步:大众的审美在悄然提升,专业的土壤也在变化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音乐教育的普及度。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课几乎是所有阶段的必修或选修。这得益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整体对文化艺术认知的提升。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音乐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再仅仅将其视为“特长班”的点缀。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基础的声乐、乐器演奏依然是核心,但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内容也开始被引入。比如,一些学校开始尝试音乐制作、数字音乐、音乐赏析、音乐史等更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层面,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等专业的设置更加细化,为不同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更专业的方向。一些高校也开始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例如将音乐与科技、设计、甚至心理学相结合,探索音乐教育的新可能。

大众音乐审美的提升,也间接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各种风格的音乐触达人群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让孩子们接触到更丰富的音乐元素,对音乐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当孩子们在接触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世界音乐时,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反过来也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他们理解不同音乐的价值,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拥抱创新。

看得见的挑战:应试的痕迹依旧,创新的土壤还需培植

然而,即便有这些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显得尤为突出。

最普遍的“病症”莫过于应试教育的阴影。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各类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音乐的评估标准往往过于功利化。乐器演奏的技巧和曲目的难度,成为了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尺子。这导致很多音乐教育被“技术导向”所裹挟,忽视了音乐更深层的内涵:情感的表达、创意的激发、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重复练习,失去了对音乐本身的乐趣和热爱。而一些对音乐理论、创作、鉴赏有天赋的学生,却可能因为器乐不精而错失机会。

另一个显著的挑战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和专业性的差异。虽然大学音乐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他们进入中小学任教后的专业水平却参差不齐。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自身的音乐素养可能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当老师本身对音乐的理解和热情就不够时,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呢?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音乐教育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好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很难普及。

此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音乐课仍然停留在教授简单的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上,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音乐的“感知”和“创造”环节常常被边缘化。很多孩子在音乐课上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即使有乐器学习,也往往是重复性的技术训练,缺少对音乐作品背后故事、作曲家思想的挖掘,使得音乐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未来的方向:从“术”到“道”,从“技”到“魂”

评价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不能只看它有多少人在学,更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独立的音乐思考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尊重。

要真正改变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改革评价体系,回归音乐的本质: 考试不应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音乐理解、情感表达、创造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例如音乐创作、即兴表演、音乐赏析报告等。
提升师资专业性,鼓励教学创新: 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们走出舒适区,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等,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丰富课程内容,拓宽音乐视野: 除了基础的器乐和声乐,应该引入更多元的音乐类型和音乐文化。鼓励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传统,培养他们广泛的音乐品味。同时,可以加强音乐与科技、人文等学科的融合,让音乐教育更加立体和有深度。
营造积极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内在驱动力: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和参与音乐的机会。组织音乐会、工作坊、校园音乐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它有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大众认知的提升带来的积极一面,但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让音乐教育真正开花结果,就必须从“术”走向“道”,从“技”走向“魂”,真正将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学期,我参加了一个叫“支教2.0”的公益项目,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网络视频,给偏远山区的小朋友们上音乐课。目前上的这5次课,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不同的认识。

基于我的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我教过各种不同的学生。我教下到3岁上到70岁的学生弹钢琴,给中小学生上过音乐课,教过本科生中西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也辅导过硕士写论文,还在社会上做过一些科普讲座。我基本会对不同的群体的音乐认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我讲的内容。但唯独这次给偏远山区的同学上音乐课,让我感觉到有点“慌张”。

我在上课之前,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开拓同学们的视野,让大家适当的了解一些中外音乐,感受不同音乐的艺术魅力。但实际情况,却和我预想的有一些差别,我说三个场景:

场景1:在第1次课上,我主要介绍了外国乐器。在介绍钢琴这件乐器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我和同学演奏的双钢琴版的《培尔·金特》的第四乐章《在魔王山上的宫殿》。(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IV.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在放完,我问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好听吗?”我得到了一个小女孩“呐喊般”的回答:“不好听。”

场景2:在第2次课上,我介绍了中国的乐器,结合了我第一次经验,我觉得我得找一些最常见的民族乐器来和大家互动。于是,我找了古筝和二胡图片放在屏幕上。我满怀期待的提问:“各位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这两件乐器是什么呀?”同学们整整齐齐的喊道:“不~知~道!”

场景3:在第4次课上,我顺着介绍中国民歌《茉莉花》,讲到了歌剧《图兰朵》。我在当时试图想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歌剧,所以尝试性的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在网上看过看过电视剧电影吗。”正常来说,我以往的学生们都会说“看过”,然后我顺着说“歌剧,就是用唱歌来演唱台词的电视剧和电影。”但,没想到的是,我问完这个问题,我对面的画面,鸦雀无声。

通过这几次课,我也时常在思考。同样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偏远山区的学生在音乐的认知上和我北京西城区的学生这么大差别?

我觉得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阶级。

我们从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制作精良、编制庞大、富丽堂皇的音乐艺术永远都是给贵族阶级欣赏的。在西方的18、19世纪,音乐家们多为贵族们服务,靠贵族们养活,贵族家里的孩子大多要学一些乐器,学一些作曲技术。而当时的平头百姓听什么音乐,学什么根本没人在乎,音乐历史也很少关注。在中国亦然,在唐代,来自各国的、庞大编制的音乐只能在宫廷中见到,老百姓能够欣赏到一些小曲,已经是不错了。在今天,虽然没有了“贵族”和“皇帝”,但“阶级”的差别仍然存在,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不同阶级会对音乐的教育,有不同的态度。

在学术上,音乐教育一般分为“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构成了一个人能接受到的音乐教育水平。关于“学校音乐教育”,很多人的态度是比较失望的,大家都觉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很失败,但你们可以来北京的一些小学看看,这些学校即便是“不太重要”的“音乐课”,老师们也都讲的非常好。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很多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和能力,甚至不比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差。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经济能力越好,能找到的老师当然也更好,孩子的音乐素质能力也会更高。而“家庭音乐教育”多取决于家长的素质与能力,“懂音乐”的家庭自然要比“完全不懂音乐”的家庭教育氛围要更好,并且无法否认的是,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更高的家庭,整体要更有文化素质。

所以我觉得,倒不是因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好,而是很多人还没有那么多钱,或者不愿意花钱在音乐教育这件事上。人们有钱,当然愿意找学校,找好老师学习音乐,提高一下自身的素养。但是要是没钱,保障生活水平更重要,音乐,不重要。试想,如果给山区的孩子们10万块钱,他们会去先去学钢琴,还是回家翻新房子,改善伙食?

虽然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有很多问题,但不得不说我们相比于以前,还是进步了的。而且我相信,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而我觉得作为学习音乐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来让音乐教育事业变得更好。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北京西城的学生,还是偏远山区的学生,这些同学们,能够通过我,在音乐道路上获得进步,就是一件能让我欣慰的事。共勉!

场景3,其实还有一个后续。

场景3(后续):“你们在网上看过看过电视剧电影吗。”在画面鸦雀无声之后,我当即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对面的这些孩子,很可能家里上不了网。所以,我自己回答:

“没看过没关系,今天,老师来带你们看看。”

user avatar

简单的说就是基础教育名存实亡,高等教育一塌糊涂。

现在说重视艺术教育,但是,大家补语文数学外语,没人补音乐,找个老师学钢琴恨不得50块钱都不舍得。家长不肯投入,学苗就差。按说现在的孩子数量比我们那时候少得多,他们今后考大学的录取率也比我们那时候高,我也不明白这些家长为啥这么焦虑。学音乐慢慢的成为学习不好,但是还想上个大学的通道,这就造成了这个专业里大多是不喜欢这个专业的人。我上大学那时候,同学没有几个是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专业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学的,那还就是个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现在呢,从小学的是少数,大多数是高中才开始学的。

高等教育里面,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就是糟糕的代名词,专业能力远不如表演的,但是现在表演的也烂的没法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更。。我母亲就是小学音乐老师,当年他们排合唱,给学校弄个文艺晚会我觉得他们基本上玩着就能整了,现在好多年轻老师排个合唱还得把他们这帮老家伙弄回去帮着排,这水平真的是。。我也去小学排过合唱,我本来就想去当个场外指导,结果我发现他们的老师真的是不知道咋整,所以,只能自己动手了。

至于高等教育,现在只有专业院校可以选学生,其他的院校,基本上都是老天爷给什么就只能教什么。统考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又太多,所以很多人专攻考试就能进学校学专业。

在我看来,21世纪初扩招的恶果已经体现出来了,现在这个教育状况比起之前扩招,那就是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区别。如果国家没有好的政策导向并且落实,20年后的音乐教育水平会比现在还惨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