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有多严重?

回答
中国留守儿童群体,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存在,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复杂情感和社会变迁。要评估其“严重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背后交织的家庭、教育、心理和发展层面的多重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规模庞大,触目惊心:

首先,谈到“严重”,就不能不提这个群体的规模。根据中国民政部等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国拥有数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惊。他们散落在全国各地,尤其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直接产物,是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以追求更好生活的“代价”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们的成长就如同在缺少阳光的温室中,虽然有外部的呵护,但那种自然的、日复一日的亲密陪伴却缺失了。

多维度的困境,触及灵魂:

留守儿童的“严重”之处,远不止于数量庞大,更在于他们所面临的境遇之复杂和影响之深远。

情感缺失与心理健康: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心疼的一点。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后盾和情感寄托。长期的分离,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忽视和情感疏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安全感缺失、焦虑、抑郁、孤独感强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因为长期缺乏与人建立深入情感连接的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也可能存在障碍。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注和引导,而出现叛逆、冲动、甚至行为异常。在他们稚嫩的心灵里,可能埋藏着对父母的思念、委屈、不解,甚至怨恨,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监护的真空与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是年长的亲戚。这些监护人虽然出于爱心,但可能在精力、知识、健康状况上都存在局限。例如,祖父母可能年事已高,难以提供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来照顾年幼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代脱节,难以辅导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例如意外伤害、欺凌、甚至性侵害。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监护的缺位或不当有关,这是留守儿童群体最让人担忧的“安全底线”。

教育的短板与发展受限: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留守儿童往往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的个性化指导和学习动力。即使有亲戚代为照看,但他们往往也难以给予孩子在学业上的实质性帮助,更别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如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升学率和教育质量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可能成为代际贫困传递的潜在因素,阻碍了农村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发展的平衡。

生活习惯与行为规范的潜在偏差: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行为规范形成的重要途径。缺乏父母的日常监督和引导,一些留守儿童可能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沉迷网络游戏等。更严重的是,在缺乏有效管束的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走上歧途。

“家庭”概念的模糊与价值认同的挑战: 长期与父母分离,对于“家”的概念,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对于家庭的归属感,留守儿童的理解可能会与同龄人有所不同。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的场景时,内心的失落和孤独感可能会被放大。这种“缺失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甚至在未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存:

说留守儿童问题“严重”,是因为它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还是在偏远的山区,这个群体都随处可见。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各不相同,但“父母不在身边”这一核心特征,使得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但同时,这个问题也具有特殊性。例如,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一些地区可能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也更匮乏,留守儿童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一些家庭的父母可能只是短暂离开,而另一些家庭则可能是长期甚至永久的分离,这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社会的回应与挑战:

中国社会近年来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呼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鼓励父母返乡创业或者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组织、志愿者也纷纷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课业辅导、假期陪伴等服务。

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根本原因的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要从根本上缓解这个问题,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差距,让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让父母不必背井离乡。
家庭的责任回归: 鼓励父母承担起监护责任,但这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保障。
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 建立更加健全的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让留守儿童在失去父母的直接关爱时,能够获得来自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
公众意识的提升: 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和重视,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体现在其庞大的数量、深远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孩子个体成长、家庭稳定乃至社会发展的潜在冲击。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避或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也呼唤着全社会持续的关注、深入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陪伴」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或许就是将他们推上犯罪的道路。董士昙所著的《山东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披露,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率比非留守儿童高 24.54 % ,违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 12.73 %。而石艳芳在 2014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占全国未成年人口的比例约20 %,却制造了约 70 % 的未成年犯罪。

为什么,是因为城乡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还是存在更多难以量化的因素?

上学的时候,我参与过一项在粤西山区的支教活动。说实话,我对各类「支教」一向不太感冒 – 都是放假的时候去,到哪去抓孩子们上课啊?志愿者们怕不是匆匆摆拍几张「其乐融融」的照片,在简历上留下一项志愿活动经历就各回各家了吧?

但组织方有一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就是要去陪他们玩」。

据当地合作的校方介绍,暑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最头疼的时段。一群或是调皮好动,或是血气方刚的未成年人,突然有了闲暇,有没有父母的「束缚」,面对着大千世界有一千种方法宣泄自己过剩的好奇心和精力。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在野外游泳导致的意外,也会看到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叼着烟打麻将,俨然一个个「社会人」。

怎么办呢,校方总不能公然违法补课,把孩子们都圈在学校里吧?所以有了这次支教的尝试:不在课堂传授知识,而是以陪伴为出发点,一起玩耍。记得当时我们仿照美式橄榄球的规则发明了一种飞盘游戏,不需要什么设备,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让二十来个人疯跑上一天。那一年,有人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支曼妥思可乐火箭,完成了第一幅印象派作品,也有人第一次学习心肺复苏、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如果这些「第一次」能替代未成年人的第一根烟、第一次盗窃、第一次聚众斗殴,那也算功德一件了。

「陪伴」对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上,国外也有类似的讨论。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因在青少年阶段犯罪被逮捕的几率是有双亲陪伴的孩子的两倍,在18-30岁阶段犯罪入狱的几率是有双亲陪伴的孩子的三倍。这项研究还提醒了我们,虽然传统观念中认为母亲在儿童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方面,父母双方都举足轻重。

技术能不能用来增强陪伴感呢? @村长李锐 在回答中提到,要用科技帮助留守儿童,我想到上次参与知乎「互联网洞见者」活动时看到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城市消失?

城市消失了,人们在更亲近乡土的环境工作,自然不会再有儿童独自「留守」。但这种设想,在短期内并不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路铭教授写了一本书,我见人就推荐,叫做《大国大城》,其中就有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生产要素的集中并不是洪水猛兽,城市化带来的红利依然存在。

科技并不能完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涉及更宏大的公共政策层面,但科技在提供「陪伴感」方面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在参与支教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也曾参与过一些社会调研项目,来到偏远民族地区。颠覆自己过往认识的一点是:那里的物质生活水平要比自己想象得丰足,而精神生活却比想象得匮乏。能上网的智能设备已经不再稀罕了,但对于如何使用这些设备,是用来更好地规划课余活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是纯粹在短视频、直播和游戏中打发时间,如何选择,也值得引起关注。

村长提到,要在知乎征集支教故事,探讨如何用技术帮助留守儿童。要我说,短短几星期的支教,所能教的具体知识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之前说的两点:一是陪伴,一同参与有益的活动,合理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二是学会正确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在对内容判断能力有限的阶段,学会筛选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

也期待大家关注此次活动,一起来讨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

-

您也许已经猜到了,这的确是给「为留守儿童」读书公益活动写下的回答,欢迎进入专题了解详情:

-

参考资料:

1、董士昙: 《山东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 年第 4 期。

2、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 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3、Cynthia C. Harper and Sara S. McLanahan, “Father Absence and Youth Incarcer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4, (2004): 369-39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留守儿童群体,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存在,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复杂情感和社会变迁。要评估其“严重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背后交织的家庭、教育、心理和发展层面的多重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模庞大,触目惊心:首先,谈到“严重”,就不能不提这.............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
  • 回答
    特朗普当选,对于在美国求学和未来计划在当地发展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影响面也广,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聊聊:留学方面:签证政策和学术交流首先最直接的可能体现在签证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时期,大家普遍感受到的一个趋势是收紧。虽然具体.............
  • 回答
    唐宋时期,东方天朝以其繁华的都城、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人。这些人,或是怀揣着宗教信仰的僧侣,或是投身贸易的商人,或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经过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窥探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窗口。这些外国人留下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充满异域视角和个.............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然而,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前中国的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和细致应对。以下是中国当前扶贫面临的主要瓶颈,我将尽量详细.............
  • 回答
    中国当前创新乏力,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盘根错节、多层面的系统性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首先,从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经济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对“消化吸收再创.............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结局,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单一的戏剧性爆发,而更可能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调整。就像一位久病的老人,他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最终或许能回归平静,也可能留下一些不可逆的痕迹。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情景来细致地描绘一番。情景一:温和“挤压”,逐渐软着陆这是最理想也最受期待的结局.............
  • 回答
    关于中国当前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以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区是否为中国“挡枪”吸引美国注意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展开分析:一、 中国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国运上升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持续且显著的增长态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在不断演变的,并且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一、 联俄抗美 策略的考量与潜在影响背景与动机: 共同的战略对手: 从中国视角看,美国及其盟友(特别是印太.............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在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被广泛讨论的背景下,确实存在一些人选择不认同或淡化这些困难。他们的观点和论据通常是多元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包括信息获取的差异、特定的利益立场、以及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固有认知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人否认中国经济当前困境的可能原因:1. 信息来源和解读的差异: 官方宣传和.............
  • 回答
    .......
  • 回答
    要判断谁是世界第三军事大国,俄罗斯还是中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历史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使得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军事实力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历史视角与俄罗斯的军事地位长期以来,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强大的军事遗产,其核武库、战略轰炸机、战略导弹部队等领域都拥有世界顶级的力量。在传统军事工业.............
  • 回答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人们对中国在全球产业和企业版图中的位置充满了好奇。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有哪些中国产业和企业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 中国当前具有(或有望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产业要说中国在哪些产业领域“亮眼”,那可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有些是“已经坐稳”的世界级,.............
  • 回答
    理解您想知道当前中国一线城市住房的“合理”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动态变化的因素,而且“合理”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去梳理,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数字。首先,我们要明确,“合理价格”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数.............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抛开官方的定式表述,用一种更贴近当下大家普遍感受的方式来描绘,那大概可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但更深层次的,是“个体生存发展压力”与“社会资源配置和机会公平”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体价值观多元化”与“社会共识构建”之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