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京剧里为什么没有特别哀婉的配乐?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京剧的配乐确实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大段的、专门为了营造“哀婉”氛围的乐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京剧的艺术体系、美学追求以及其历史渊源。京剧的配乐并非没有表现悲伤的能力,而是它以一种更加含蓄、内敛,并且与剧情、表演紧密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情感的传递。

以下是我认为京剧配乐中“没有特别哀婉的配乐”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京剧的美学追求:含蓄、象征与写意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其美学追求与西方艺术有显著不同。

含蓄内敛的东方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度的宣泄和直白的悲伤表达在许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并不被推崇。京剧的配乐更倾向于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配合演员的唱腔、念白和身段,来烘托情绪,而不是直接“煽情”。它追求的是一种“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的共鸣,而非强烈的刺激。
象征性与写意性: 京剧的音乐,尤其是伴奏音乐,很多时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并不追求完全写实的模仿,而是用音乐的元素来象征某种情境或情感。例如,某些锣鼓点可能象征着战斗、紧张,而某些弦乐的旋律可能暗示着离别或思念,但它们很少是纯粹的“哀婉旋律”本身。
“形神兼备”的整体艺术: 京剧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艺术。音乐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与唱腔、念白、表演、服装、脸谱、道具等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单纯的音乐旋律在京剧中的作用是“烘托”,而非“主导”。京剧的“哀婉”更多地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如缓慢的步伐、低垂的眼神、悲伤的唱腔(如哭腔、颤音等),以及相对舒缓的唱段旋律来表达。

二、 京剧配乐的构成与功能:烘托而非独立呈现

京剧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场面音乐/锣鼓经(伴奏音乐): 这是京剧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鼓、板、锣、铙钹等打击乐器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
“打节拍”与“定场”: 确保演员的演唱和表演有清晰的节奏依据。
烘托气氛: 不同节奏、力度的锣鼓点可以营造出紧张、激昂、悲伤、喜庆等多种氛围。例如,缓慢而低沉的“二六”(一种节奏型)可能带有悲凉感,但它并非完整的“哀婉旋律”。
“点子”与“性子”: 锣鼓经中有许多固定的“点子”和“性子”,它们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运用,以增强戏剧冲突或表达特定情绪。一个缓慢的“流水板”配合演员的哀伤唱词,可以起到“哀婉”的效果。
“紧打慢唱”与“慢打快唱”: 节奏的运用也与情感紧密关联。慢速的伴奏往往配合慢速的唱词,容易营造悲伤氛围。
唱腔音乐(唱词旋律): 这是由乐队(京胡、京二胡、京二、坠琴、笙、笛子、唢呐等)演奏的旋律,伴随演员的演唱。京剧的唱腔有许多板式,如二黄、西皮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情感倾向。
板式与情感关联: 例如,“二黄慢板”常用于表现抒情、伤感或内心独白;而“西皮慢板”也常用于表达悲伤或思念。这些板式的旋律本身就带有一些“哀婉”的色彩,但仍然是为唱词服务的。
哭腔与颤音: 在表现极度悲伤时,演员会运用“哭腔”或“颤音”等技巧,这些声乐技巧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感染力,但它们是表演的手段,与配乐旋律本身不完全是独立的。
过门(间奏): 在唱段之间,乐队会演奏一段旋律,称为“过门”,用来衔接唱段,也可以起到烘托情绪的作用。过门会根据唱词的情绪来设计,因此也可能带有“哀婉”的色彩,但它们通常是比较简短的,且与唱腔旋律的风格一致。

京剧的“哀婉”是整体塑造的:

京剧的“哀婉”并非来源于某个独立的、专门的“哀婉配乐”,而是通过以下多方面的结合来达到:

唱腔的婉转与悲切: 演员的唱腔,无论是旋律的起伏、音色的运用还是情感的投入,是表现悲伤最直接的手段。
念白的低沉与哀伤: 有时一句沉痛的念白,配合缓慢的京胡拉奏,也能营造出令人动容的悲伤。
表演的身段与动作: 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如“提衣”、“抹眼泪”、“掩面而泣”等,都直接传达着悲伤的情感。
乐队的整体配合: 京胡拉奏的凄婉旋律,有时配合弦乐的低鸣,或是打击乐的节奏变化,都能烘托出悲伤的氛围。

三、 历史渊源与音乐风格的影响

京剧的音乐深受中国古代音乐传统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往往追求“中和之美”,即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避免极端的情感宣泄。即使是悲伤,也可能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追求“怨而不怒”的境界。
戏曲音乐的传统: 戏曲音乐的根基在于唱、念、做、打的结合,音乐是服务于唱词和表演的。它的旋律体系和配器方式与纯粹的器乐音乐有所不同。

举例说明:

当你在京剧里看到一个角色遭遇不幸,比如生离死别,你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乐队奏了什么,而是:

演员的唱腔: 是否用了“二黄慢板”?唱词是否悲伤?演员是否运用了“哭腔”?
演员的表演: 她的眼神是否流露出悲伤?她的步伐是否沉重?她是否有“抹泪”的动作?
乐队的配合: 京胡是否拉奏出哀婉的旋律?弦乐是否配合得低沉悠扬?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悲伤。如果仅仅是乐队奏了一段旋律,而演员没有相应的表达,那效果将大打折扣,也并非京剧的艺术表现方式。

总结来说,京剧之所以没有“特别哀婉的配乐”,是因为它的美学追求是含蓄、写意和整体性的。京剧的音乐,包括其打击乐和旋律乐器,都是为了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共同塑造艺术形象。哀婉的情感是通过演员的唱腔、念白、身段以及乐队的整体配合来多维度地传达的,而不是依赖于某一段独立的、程式化的“哀婉旋律”。京剧的音乐是“画龙点睛”之笔,而非“灵魂主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鬼戏,川剧变脸才到哪儿?还有更炸裂的,台上跳神、生啃蜡烛、吐火、上吊……专门有一个行当叫“鬼狐旦”。

还有更炸裂的,比如贵州一些由傩戏传承下来的地方戏。

与其说“京剧没有啥”,不如说京剧是把传统戏曲中很多过于直白和生猛的东西尺度收缩、主流化、文人化,才把自己咖位抬成第一大剧种的。(虽说以前的版本比今天能看到的还生猛很多。)

user avatar

这又是一个拿西方乐理听不懂中国音乐的问题。上次遇到这种误区是在下面这个问题里,而且也是因为不理解《霸王别姬》:

既然《霸王别姬》不少人看不懂,那我就来分析一下《霸王别姬》最后是怎么表现悲情的。讲解参考下面这个视频,截了整出戏最后13分钟:

这里霸王已被困垓下,粮草俱尽,又无救兵。霸王自己已无斗志。但虞姬仍劝霸王不要放弃,坚守绝地,以待救兵。并提出起舞祝酒,供霸王解忧。唱的是很正常的劝酒助兴的话,伴奏用“二六”板式。京剧是板腔体戏曲,板式的重要性堪比调式之于西方音乐。“原版”和“二六”都是一板一眼的中速板式,“二六”比“原版”略紧凑,都用于平铺直叙,属于情绪色彩不突出的板式,可以作为其它板式进行情绪对比的基准。

祝酒词唱到“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时看似是说各路英雄亡秦,却又何尝不是在感叹霸王呢?结合之前剧情,虞姬感叹这句其实是知道败局已定,明了死志了。所以最后一句“宽心饮酒宝帐坐”色彩有明确的转变。前半句还一切正常,但后三个字变成了“散板”。散板的特点是没有准确的落拍位置。因为有节奏不稳定带来的张力,散板在京剧里一般都用在情绪激荡的唱段中的。这里一句“宽心饮酒”的词却用了这个一点也不宽心的散板来唱,这是一层张力。一般的散板都是整句唱来,这里却是句中转换板式。本来唱得四平八稳,下一拍落在哪儿都能预期,现在一句话刚唱一半下一拍就没有着落了,这是第二层张力。此外,京剧的基本句式是上下两句,上句押仄声韵,落不稳定音,下句押平声韵,落稳定音。这里整段唱结束在了没有结束感的上句仄韵的一个不稳定音上,这是第三层张力。一般情况下,仄韵不稳定音上是不会拖腔的,只有在平声稳定音上才会拖腔。这里最后一个“坐”字在3:25就唱完了,但是伴奏的胡琴愣是把这个不稳定音拖到了3:53,而且越拉越紧,生怕你感觉不到这里话外有话,这是第四层张力。对于懂戏的观众,这四层张力已经把气氛烘托得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紧接着舞剑用的是曲牌《夜深沉》,这就属于曲牌体手法了。曲牌体重在曲牌的历史底蕴,曲牌的色彩首先来自曲牌在其它场景下的使用其次才是音乐本身。譬如《东方红》一响,大家就会联想到革命气息,这种联想来自关于这段音乐的历史记忆,比纯音乐的联想更立体更丰富。随便抓一个外国的作曲家他是听不出来《东方红》和革命有什么关系的。曲牌的历史色彩是传统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从宋词到近代戏曲都会参考历史色彩选用曲牌。京剧曲牌《夜深沉》在《霸王别姬》之前最出名的运用就是《击鼓骂曹》了。《击鼓骂曹》里《夜深沉》的使用场景是祢衡赤身裸体辱骂曹操——情绪是意气所至,生死不计。如果说之前“宽心饮酒宝帐坐”那个不宽心的散板只是暗示了气氛要变,《夜深沉》一出来虞姬向死的决心就进一步明确了。之后这段舞就是在视觉上的“美人如玉”和听觉上的“视死如归”之间撕扯——注意演员舞剑的时候可是全程微笑的。随着曲子越来越快,这种强颜欢笑的矛盾性越发强烈。至一曲将尽(7:36),演员现出疲惫之态——之前强颜欢笑积攒的张力一下子被释放。从7:36到8:25这段舞剑和之前是不同的,极尽悲态——人之将死,情绪再难掩抑。情绪转变的同时,舞蹈和伴奏的对应也过渡到了张力十足的散板,而且这个散板的伴奏是“紧拉慢唱”的:伴奏急舞蹈却缓,一快一慢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加强了散板的张力。对于懂得这些细节的观众,心早被揉碎了……

剑舞之后,切换为念白模式。传统戏曲中,音乐推动剧情的地方会给人一种虚幻感,因为舞台时间和现实时间是脱离的,唱很长一段也许只是一瞬间的心绪,而且正常人也不会唱着说话。而念白部分则是按真实时间用正常人的口吻来演的,所以有一种现实感。这里回归现实,快速交代了霸王兵败,虞姬要求“自刎君前”的剧情发展。有了前面的铺垫,虽然剧情发展很快,“自刎君前”提出来的时候也一点不突兀。传统上念白靠锣鼓来渲染情绪,一般不托管弦,这种分工强化了“念白为真”和“歌舞为幻”的色彩对比。锣鼓有自己一套严密的语汇,其疏密和戏剧情绪是严格匹配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虞姬最后临别一曲《哭相思》用的是昆曲里的老曲牌。和之前紧锣密鼓的念白不同,昆曲舒缓的旋律又把观众带入到一个虚幻的情感维度里——现实中,军情紧急如斯是不会突然停下来唱歌的。这里用昆曲曲牌是为了唱古诗《和项王歌》。使用古诗给整出戏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使用昆曲也增加了音乐元素的多样性。《哭相思》这个曲牌向来被用于别离之情。结合诗词,这个曲牌表明了虞姬死前不在叹自己不幸,不在恨霸王鲁莽,不在怨世道不公,而是满怀着对霸王的不舍——按这出戏的视角霸王是为韩信奸计所困,虞姬还曾劝谏过霸王莫要中计,无奈霸王鲁莽未曾听劝。饶是如此,虞姬仍与霸王生死相随无怨无悔就尤显情深了。而且虞姬的死不是我陪你一起死,而是我死了你好杀出重围,东山再起。从戏剧冲突上看,虞姬越是单纯无我,其自杀的悲剧性就越强。

《哭相思》结束处被一通战鼓打断,拉回了现实。之后在念白模式下演出了虞姬怎样骗了霸王怎样完成了自刎。这里激烈的锣鼓其实很符合当时兵荒马乱的紧张气氛和人物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锣鼓唯一留了一处空白,在一片安静中,虞姬颤抖着说了那个她很不愿意说出的、那个注定会一语成谶的谎言——“汉兵他杀进来了”,然后趁着霸王走神,拔剑自刎。有了这一段留白,后面锣鼓再进来渲染虞姬自刎的时候情绪就尤其炽烈了。

综上,虽然霸王别姬里没有题主所谓的哀婉的配乐,但渲染悲剧气氛的手法一点没少用。如果仔细分析字腔和身段还有更多细节可讲。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京剧有没有特别哀婉的配乐,而是戏曲的哀婉压根就不是靠西方的那套配乐色彩来实现的。题主认为二胡凄惨锣鼓喜庆——这种强调通过配器改变音乐色彩的手法来自交响乐,后来被现代民乐吸收。全世界就没见过其它传统音乐这么玩儿。传统戏曲的伴奏通常整出戏都不换配器的。至于有几位答主提到反二黄反西皮比较哀,那是受西方调式色彩理论影响产生的现代理论,传统戏也不玩这个。《白蛇传·断桥》一折挺悲的吧?一路西皮唱下来的,要按现在的调式理论,西皮是最欢快的……戏曲有自己的表现手法,譬如曲牌的历史背景、板式变化、锣鼓、唱念坐打的搭配等等都是西方音乐中不存在的。当这些手法搭配到位,一支《夜深沉》的剑舞已经十分哀婉了。所以就像普通人欣赏交响乐需要学习,欣赏戏曲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是能理解西方音乐就天然能理解戏曲的。

要我说如今戏曲“现代化”着重学习西方音乐剧和话剧的手法就是邯郸学步——别人的步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路都不会走了。把戏曲变成半吊子音乐剧或者半吊子话剧还不如直接创作音乐剧和话剧呢。戏曲要想不死,先要做好赏析,让观众能品出老戏里头那些用心的细节;然后用好传统手法,能用传统手法表现好新故事;最后再谈吸收西方的新技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京剧的配乐确实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大段的、专门为了营造“哀婉”氛围的乐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京剧的艺术体系、美学追求以及其历史渊源。京剧的配乐并非没有表现悲伤的能力,而是它以一种更加含蓄、内敛,并且与剧情、表演紧密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情感的传递。以下是我认为京剧配.............
  • 回答
    京剧舞台上,你很少能听到如同西方交响乐里那样浑厚低沉的弦乐或铜管乐声。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原因。究其根本,这与京剧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注重人声表达和意境营造的戏曲艺术形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聊聊京剧的音乐构成和功能。京剧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京剧唱腔”,它的核心是人声,是演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京剧和鼓曲有“音配像”,而相声却似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元的,涉及到艺术本身的特性、传承方式、观众接受度以及时代的变迁等等。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京剧和鼓曲的“音配像”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京剧和鼓曲的“音配像”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有的精彩演出录音,找一个.............
  • 回答
    中国京剧的盛衰与西方戏剧的活力,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其中牵涉到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以及艺术自身的生命力。京剧的式微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而西方戏剧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其韧性和适应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期为京剧的复兴提供新的思路。京剧的式微:历史的沉.............
  • 回答
    京剧的没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是一个历史进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及观众审美等多个维度。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时代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与人口结构变迁: 京剧最初主要在城市,特别是北京,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兴盛。随着城市化进程.............
  • 回答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发展历史悠久,艺术体系博大精深。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一个像德云社那样,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并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京剧团体。这并非说京剧没有优秀的表演团体,而是指在“现象级”的推广和市场号召力上,与德云社的成功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艺术本身的.............
  • 回答
    关于“相声里的京剧小段比京剧更好听”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中一些人的心坎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有时候,那几句京剧在相声包袱里,比正儿八经的京剧舞台上更能打动人,甚至让人觉得“好听”。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的“京剧小段”和京剧本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追求的目标、呈现的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汲取传统国粹的养分,《逆战》的京剧皮肤和《原神》的云堇,一个成了“四不像”,一个却赢得了满堂彩,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中间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换个衣服那么简单,而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以及如何将其融入现代审美的智慧。咱们先聊聊《逆战》的京剧皮肤。坦白说,当“京.............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那些从年轻时就沉浸其中的老观众来说,京剧早已不是简单的舞台表演,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因此,当京剧开始探索创新时,一部分老观众表现出的“不接受”,并非是对艺术发展的全然否定,而是掺杂着多方面的情感和考量,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
  • 回答
    京剧界的一些名家对郭德纲在京剧领域的“贡献”持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理念、以及对“观众缘”与“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等多个维度。首先,最核心的分歧在于对京剧艺术本体的理解和尊重。京剧是一门高度程式化、讲究身段、唱腔、表演规范的传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其悠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牵扯到艺术本身的演变和发展。咱们聊聊相声和京剧里有些字的发音,为啥会跟咱们日常说话不太一样,甚至听起来“不标准”。首先得明白,相声和京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沉淀下来的传统艺术。它们最初形成和发展的时候,社会整体的语言环境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各地的方言差异更大,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清楚这背后怎么回事,得好好掰扯掰扯。京剧和音乐剧,一个是咱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一个是舶来品,如今一个面临“高冷”的挑战,一个却越来越接地气,甚至成了不少人彰显品味的方式。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京剧:传统的光辉与时代的挑战首先说京剧。要说“喜欢的人越来越.............
  • 回答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这句台词出自夏洛克之口,对“宪章”和“京城”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法律制度。“宪章” (Charter):在《威尼斯商人》的时代(约16世纪末17世纪初),“宪章”通常指的是:1. 特殊的特权或法律文件: 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城市或特定的商业团体可能会获得国王或.............
  • 回答
    京剧,这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国粹,如今却在很多年轻人心中,似乎只剩下“老掉牙”、“看不懂”的标签。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京剧,会逐渐疏远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简单的“没意思”就能概括。1. 时代变迁下的审美冲击:我们得承认,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广了,.............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以及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它为何至今仍有生命力,并且不被大众“淘汰”,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首先,京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民族记忆。 就像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情感的寄托。京剧的唱.............
  • 回答
    说起相声和京剧,它们都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要说为啥一个能火得“一塌糊涂”,另一个却得靠“国家输血”才能勉强度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扒拉扒拉一大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玩意儿的内容和形式。相声,说白了,就是俩人一张嘴,说学逗唱,聊家常,讲段子。它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对传统文化有感情的人内心深处的看法。确实,到了2019年,甚至是现在,仍然有人对听京剧需要字幕这件事感到“不爽”,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京剧”。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想法和时代背景,咱们不带感情色彩,慢慢道来。首先,得从京剧这门艺术的“先天条件”说起。1. 京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成龙和洪金宝他们当年选择去学京剧,可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因为香港人普遍听得懂京剧。这背后其实是他们那代香港功夫影人的一个集体选择,一个时代的烙印,以及对艺术和事业的追求。为什么是京剧?时代背景是关键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那个时候,.............
  • 回答
    要理解粤剧为何能与昆曲、京剧并列,成为首批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剧种,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艺术成就、文化价值以及传播影响力。这绝非偶然,而是粤剧多年积淀的必然结果。一、 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漫长的演变过程:粤剧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它是在汉族传统戏曲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