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垃圾分类真的有必要吗?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嘀咕,甚至觉得有点“折腾”。尤其是在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看着一堆垃圾,愣是分不清这个属于哪个桶,一不小心分错了,心里还挺别扭的。那垃圾分类,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有必要?我跟你说,这事儿不能光看眼前这一点点麻烦,得往长远了看,往大局观里想。

首先,咱们得明白,垃圾它不是凭空消失的。 你扔掉的那些东西,它们得去哪儿?不是说你一脚踢开就看不见了。以前咱们不怎么分类,垃圾就一股脑儿堆在一起,往垃圾填埋场一倒,或者直接烧掉。听着好像也挺干净利索的,但这里面问题就大了。

填埋场的危害,你想过吗?
垃圾填埋场,说白了就是个大坑。我们扔进去的那些东西,比如塑料袋、电池、剩菜剩饭等等,它们在里面慢慢分解,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塑料可能要几百年才能分解,电池里的重金属会渗出来,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你想想,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喝的水,吃的菜,很多都跟这片土地有关系,这垃圾填埋场渗出的污染物,迟早会找上我们。而且,垃圾填埋场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这可是比二氧化碳温室效应还要强得多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可不小。

焚烧呢?它有没有终点?
焚烧垃圾,听起来好像是个更“高效”的办法,能把垃圾变成灰烬,还能发电。但如果处理不好,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东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会损害我们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甚至可能致癌。而且,焚烧后的灰烬还是需要填埋处理,只是量变少了而已,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那么,垃圾分类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1. 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你想想,我们扔掉的那些纸张、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它们其实都是有价值的“二次资源”。比如,一张纸可以回收再利用,少砍伐一棵树;一个塑料瓶可以制成新的衣服或者其他塑料制品;一个玻璃瓶可以重复使用或者打碎再制成新的玻璃。如果垃圾不分类,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就和那些没用的垃圾混在一起,直接被填埋或者焚烧了,那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国家现在也提倡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你想啊,如果我们能从垃圾里回收大量的原材料,是不是就能减少对原始资源的开采,比如少挖点煤,少砍点树,这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好处啊!

2. 减轻环境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
前面也说了,不分类的垃圾填埋和焚烧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垃圾分类之后,有害垃圾(比如废电池、过期药品)可以得到专门的处理,避免它们污染土壤和水源。厨余垃圾可以通过堆肥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既环保又经济。可回收物得到了回收利用,减少了原生资源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这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的居住环境减负,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干净、更健康。

3. 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
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是大家都会喜欢的。垃圾分类的推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当大家都能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说明我们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也提升了。这会让我们的城市看起来更有序,更宜居。

4.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垃圾分类的推广,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比如专业的垃圾回收公司、垃圾处理技术研发公司、再生资源利用公司等等。这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也能带动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我也知道,垃圾分类这事儿,刚开始确实有点挑战。 就像我们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一开始肯定会磕磕绊绊。比如,有些东西到底属于哪个类别,有时候确实容易弄混。还有,不同城市、不同小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可能也不太一样,这也会让人感到困惑。

但是,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一样,摔倒了,爬起来接着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操作也会越来越熟练。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比如:

加强宣传教育: 用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具体怎么分。可以多拍一些短视频,搞一些线下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
提供便利设施: 垃圾桶的标识要清晰明了,方便大家投放。回收设施也要齐全,让回收变得容易。
完善收运体系: 分类后的垃圾,要保证能够真正做到分开收运、分开处理,不能出现“混装混运”的情况,否则前面的分类努力就白费了。
建立激励机制: 可以考虑对做得好的居民给予一些奖励,或者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让大家更有动力。

总而言之,垃圾分类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它是我们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更美好家园的必然选择。 也许现在我们觉得它有点麻烦,但长远来看,这笔账是划算的,而且是必须算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份子,一点点小的改变,汇聚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认真对待垃圾分类,真的非常有必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黎最时尚的左岸拉丁区,有一条穆夫塔街,街上文艺气息十足,街名意思却是“恶臭之街”。


名字藏着法国人最恐惧的记忆。漫长中世纪,整个欧洲都被腐息笼罩。


凡尔赛王宫内,只有皇室才有马桶,其他数千人都在公共走廊解决。


塞纳河中,每日有数百吨垃圾顺流而下,如同露天下水道。


穆夫塔街上,制革厂吞吐毒气,但居民们还会自嘲:如果你去对面鱼市,会发现我们这还算是地狱门口的花园。


垃圾围城之下,每四名新生儿便有一人夭折,巴黎居民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岁。


法国人被迫发明了香水,却遮掩不住文明投下的暗影。


黑死病最终从黑影中挣脱而出,欧洲三分之一人口丧命,此后天花、霍乱、麻风、百日咳接踵而来,死神收割无歇。


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两条至高法令,一条是法语为官方语言。另一条就是禁止乱倒垃圾。


然而,情况真正改观要再等30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人把败因归结为卫生糟糕导致国民体质虚弱。


与此同时,科学家巴斯德让医学进入细菌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从而席卷欧洲。


垃圾被赶出生活,文明开始清洗颜面,然而,这只是更大浩劫开始。


工业革命后,人类垃圾数量和种类激增,恩格斯在书中写道:

“一切最使我们厌恶和愤怒的东西,都是最近的产物,工业时代的产物。”


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时代拉开帷幕,人类修建一座座巨城,同时生产数倍于巨城的垃圾。

在日本,二战后,经济开始夺路狂奔。一路同奔的还有垃圾产量。


1960年,日本全国垃圾排放量730万吨,1965年上升为1600万吨,1970年增长到3000万吨。


当时东京共有23区,所有区垃圾,都运往江东区的梦之岛填埋。


梦之岛上,蝇灾频发,密集的苍蝇像乌云般扫荡全岛。


当地居民进餐时,必须提前一两小时关门,抢在苍蝇过境前结束用餐。


苍蝇拍成为每家每户护命符。江东区小学,常年课后活动就是集体打苍蝇。


政府一度焚烧垃圾山灭蝇,黑烟数周难散,此后,甚少女子愿嫁入江东。


日本政府几次承诺,掩埋行为到1970年一定停止。


1970年,东京23区日产垃圾已达14吨,掩埋自然不可能停止。第二年,每天有超过5000辆垃圾车驶入江东。


政府曾试图在另外的杉并区,修建垃圾焚烧厂缓解压力,但被杉并人抗议拒绝了。


江东人彻底愤怒和绝望,他们开启了“垃圾战争”:凭什么别的区不建垃圾厂,只有我们是永远的垃圾桶?


起初,他们拒绝杉并区垃圾车入内,后来发狠:不解决问题,就让全东京陪葬。


垃圾战争持续数年,最终日本23区分区建了21座焚烧厂,有的甚至建在皇宫边。


没建厂那两个区,需缴费给其他区处理。


黑烟从东京各地摇摆升空,仿佛所有秘密都可以焚烧干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拥有6000座垃圾焚烧厂,冠绝全球。


大量未分类的垃圾被送入焚烧厂,因燃烧不充分,毒烟四野弥散。


日本空气与土壤中的二噁英含量,因此飙升为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


二噁英是一级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10000倍。


日本埼玉县的菠菜,曾被报道二噁英严重超标。消息一出,日本举国恐慌,各大超市一度拒收埼玉蔬菜。


日本开始强推垃圾分类,并加大垃圾出口力度。


隔海的美国,早已严重依赖垃圾出口。


美国年产垃圾约250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废塑料出口国。大量垃圾漂洋过海,流向发展中国家。


九十年代,中国成为垃圾进口国。彼时,中国经济正高速发展,需更多原材料。


日本塑料垃圾进入中国后,被分类加工,最终制成玩具等新产品,再销售给欧美。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国也成为垃圾生产大国。


上海4天的垃圾量,能堆出一幢420米高的金茂大厦;杭州3年的垃圾,能填满西湖。


2010年,央视《新闻调查》做了期节目,名叫垃圾围城。节目称,北京运垃圾车,如果排成车队,可以占满整个三环路。


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垃圾年产生量前十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居首,分别为901.8万吨和899.5万吨。


2018年1月,中国宣布停止进口4大类24种可回收废品,各垃圾出口国陷慌乱之中。


澳大利亚国内垃圾堆积如山,日本探讨如何自行解决塑料瓶问题,英国明显没想好,环境大臣被媒体追问时一度结巴。


韩国最大垃圾山起火后,燃烧整整3个月,全部烧完要5年,当地爆发了垃圾骚乱,并把责任归结为“都怪中国不收垃圾了”


欧美各国开始自救,大批垃圾装船驶向东南亚。


2018年1月至7月,马来西亚进口了75.4万吨塑料垃圾,相当于10万头大象重量。


同期,美国对泰国的塑料垃圾出口飙升近2000%,对越南的出口则达7.1万吨。


然而,东南亚各国并不能如当年中国一样,通过完备产业链消化垃圾,只能任其腐烂,或掩埋焚烧。


2018年5月,越南紧急限制塑料垃圾进口,5个月后,马来西亚表示,将禁止进口所有不可循环再造的固体废物。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出席活动时,喊话加拿大将滞留垃圾送回去。


“他们最好把这些垃圾拉走,不然我就让船开到加拿大,并把他们的这些垃圾丢在那里。我要对加拿大宣战。”


最终,装满69集装箱垃圾的巴伐利亚号,返航渥太华,羞耻且低调。


学者鲍曼说:废弃物是所有生产中最羞于被提及,最黑暗的秘密。


无处丢弃的垃圾,最终流入大洋。


1997年,美国帆船运动员,驾船回洛杉矶途中,发现一片特殊海域,无数塑料瓶随波起伏,无边无际。


西雅图的海洋学家,将其命名为太平洋垃圾带。


从环太平洋各条河流冲入大海的塑料垃圾,在巨大旋涡作用下,汇聚于此,其面积逐年增长。


而今,垃圾带汇聚塑料垃圾总数有350万吨,面积已逼近160万平方公里,超过法国、德国、西班牙三国面积总和。


有人称其为世界第八大洲。


如果说,沉没在传说中的大西洲,寄托着上古的幻想。那么这片垃圾大陆,便是文明的嘲笑。


2017年,英国新闻娱乐出版机构和环保基金会正式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将太平洋垃圾带独立建国。


为吸引世人关注,他们给垃圾国设计了专属国旗、护照、邮件和货币。货币上的图案,大多展示海洋生物被垃圾伤害。


目前,申请成为国民的环保人士已达11万,美国前副总统戈登成垃圾国首位公民。


这是一幕荒诞的悲剧,参与者称:

“如果你觉得这很可笑的话,那么请想象一下吧,一个跟法国一样大的垃圾堆正在海上飘来飘去。”


太平洋垃圾带并不孤单,学者发现,全球各大洋中,都有巨型垃圾旋涡存在。


数据显示,至2050年,海中垃圾总重量将会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覆盖海面的塑料垃圾,成为海洋生物的新食物。


海参将塑料颗粒误认为鱼卵,海龟将塑料薄膜误认为水母,而鲸鱼平均每天要吞下171件人类垃圾。


有摄影师描述信天翁喂养幼鸟:从信天翁嘴里吐出的不是鱼,而是塑料。


海洋沉默地用因果回击人类。


2018年,第26届欧洲肠胃病学联合会年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


会上公布,人类粪便中首次发现9种塑料微粒,而大部分抽样者此前吃过海鲜。


2016年,全球年生产垃圾15亿吨,每年丢掉的电子垃圾,可堆起9座埃及大金字塔。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达14亿,每个家庭年均生产垃圾上升至两吨。


现代人类每天都疯狂地更新自己,我们用消费更换躯壳,用科技更新享乐,把所有蝉蜕抛弃在生活之外,以为眼不见为净。


然而,那些被遗弃的,或许正酝酿埋葬。


人类文明起始于迁徙,而迁徙的原因之一是因聚集地的垃圾。


那么当有一天,我们无处可迁,文明是否会终结?


上世纪90年代,导演导演安德鲁·斯坦顿酝酿一个故事,最初名叫《垃圾星球》。


2008年,电影终于上映,名为《机器人总动员》。


电影中,人类被迫离开地球,离开被垃圾重重覆盖的家园。


小机器人瓦力在摩天楼般的垃圾山中孤独穿行,找到一台老电视,播放起旧歌舞。


电视中人浑然不觉,那是文明最后的暖光。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mdxiaoyu)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嘀咕,甚至觉得有点“折腾”。尤其是在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看着一堆垃圾,愣是分不清这个属于哪个桶,一不小心分错了,心里还挺别扭的。那垃圾分类,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有必要?我跟你说,这事儿不能光看眼前这一点点麻烦,得往长远了看,往大局观里想。首先,咱们得明白,垃圾它不是.............
  • 回答
    垃圾分类的政策确实给上海市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适应过程,但将其描述为“搞崩溃了”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从混乱到逐步适应,伴随着阵痛和改进”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讲述,从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市民的反应、遇到的挑战以及目前的状况等方面进行阐述:一、 背景与政策推行 政策背景.............
  • 回答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意义,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表现。一、 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想想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有多少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纸、塑料瓶、玻璃瓶、旧衣物……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垃圾”的东西,在专业人士的.............
  • 回答
    要说起垃圾分类这事儿,那真是个“老生常谈”又“常说常新”的话题。最近嘛,我感觉整体上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就像我这老家邻居王大妈说的,“推进是推进了,但也不是一蹴而就”。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 你看,各种政策文件、指导意见,一股脑地往出推,什么“十四五”规划里.............
  • 回答
    垃圾分类这事儿,说起来是个大方向,对环境、对资源利用都好,这点相信大伙儿心里都门儿清。可偏偏在上海这么一搞,好像一下子就炸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得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一、 垃圾分类,这本是好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垃圾分类这事儿,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咱们好,也是为了这.............
  • 回答
    垃圾分类,这词儿听着就让人脑袋疼,对吧?说起来,这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为了环保,为了咱们的子孙后代,国家和社会都下了大力气,宣传了这么多年。可为什么到了咱老百姓这儿,就好像是吃了秤砣一样,不那么受欢迎,甚至还有点抵触呢?我琢磨来琢磨去,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说,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
  • 回答
    中国垃圾分类的推行确实面临不少挑战,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民众的接受度和执行效果还有差距。要说为什么,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掰扯掰扯,试着找找这其中的症结所在。一、 起步晚,历史包袱重首先,得承认中国在垃圾分类这事儿上,起步确实比日本晚了不少。日本搞垃圾.............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这几年可谓是轰轰烈烈,全民参与。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常态化,大家的热情和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不过,就像任何一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样,推行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一些让人觉得“んですよね,确实是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有些是大家一直在讨论和期盼改进的地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上海垃圾分.............
  • 回答
    截至2023年,上海垃圾分类已进入全面实施与持续优化阶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发展阶段时间线1. 2019年:试点起步阶段 背景: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于2019年4月1日起全面推行“四分类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配套出.............
  • 回答
    说实话,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这几年,我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大的阻碍,可能还得是大家骨子里那点“习惯了”和“惯性思维”。这东西说起来轻飘飘的,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是“知而不行”的认知鸿沟。别看当初垃圾分类喊得震天响,新闻媒体、社区宣传铺天盖地,大多数上海市民心里是明白的:垃圾要分,湿垃.............
  • 回答
    2022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依然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虽然不像刚开始推行时那样是“头条新闻”,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的习惯里,并且还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总的来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常态化的阶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新的探索。从“运动式”到“习惯化”的转变刚开始.............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这话题一说起来,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说它“搞不下去”嘛,倒也不至于,毕竟实行了这么久,大家都多多少少习惯了。但要说它就那么顺顺当当、毫无波澜地运行着,那也绝对是睁眼说瞎话。你想啊,当初刚开始推行那会儿,那阵势,那宣传,那力度,简直是铺天盖地。居委会阿姨们嗓门都喊哑了,社区志愿.............
  • 回答
    这件事,您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咱们身边总有这么一些大爷大妈,名下房子好几套,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出门抓垃圾分类,那叫一个认真,比谁都起劲。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为什么大爷大妈们会有这么多房子?这时代的洪流,总会造就一些人。改革开放以来,房价经历了一.............
  • 回答
    如果我国的垃圾分类能做得像日本那样细致,那绝对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甚至会重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认知。一、 城市环境的“脱胎换骨”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城市面貌的巨大提升。 “看得见”的整洁: 如今,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颜色各异、堆积如山的场景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 回答
    区分和处理垃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得费点心思。咱们普通人,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才能不给环境添乱,同时又能方便自己。这事儿呀,说到底就是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下手准确”。首先,咱们得明白,垃圾分类不是为了折腾人,是为了让它们有更好的归宿。有些东西,比如厨余垃圾,埋在地里还能变成肥料,滋养土壤;.............
  • 回答
    上海新推行的垃圾分类办法,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无疑是中国垃圾分类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以其强制性、细致性和系统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议。要全面看待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核心内容与目标:上海垃圾分类办法的核心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可回收物 (.............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然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推行都会伴随挑战和阻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意义1. 提升环.............
  • 回答
    上海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标志着垃圾分类在上海进入了强制执行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从多个维度来看,我对上海强制执行垃圾分类有以下几点看法:一、 积极意义与必要性:1. 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政策实行至今,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里,这座城市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新奇”、“抱怨”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那么,这一年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咱这就掰扯掰扯。成效如何?“收效”与“挑战”并存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