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垃圾分类最近怎么样了?

回答
要说起垃圾分类这事儿,那真是个“老生常谈”又“常说常新”的话题。最近嘛,我感觉整体上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就像我这老家邻居王大妈说的,“推进是推进了,但也不是一蹴而就”。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 你看,各种政策文件、指导意见,一股脑地往出推,什么“十四五”规划里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城市管理的新规章,都把这个事儿摆在突出位置。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个习惯深入人心,变成咱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从宏观层面讲,这股劲儿还在,而且越来越有力度。

具体到执行,那可就是“百花齐放”又“各有各的难”。

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推行得相对比较早,也比较系统。 很多小区现在都配了专门的分类垃圾桶,甚至还有一些智能化的小设备,比如扫码丢垃圾、积分兑换什么的,给老百姓增加点动力。我有个朋友住在上海,他们小区前段时间还搞了个“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评比,谁分得好,谁就能得到表扬。这种“以奖促分”的方式,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至少能让大家更上心点。

但是,你也知道,再好的政策落地也需要时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源头分类”的质量。 有些居民啊,可能是还没完全弄明白,也可能是图省事,分类做得还是不够精细。比如,湿垃圾(厨余垃圾)里混着塑料袋、纸巾,干垃圾里又掺着果皮。这样一来,后面处理起来就很麻烦,效果也会打折扣。

还有一个就是“分类后的收运”衔接问题。 有时候,居民好不容易分好了,结果收垃圾的车来了,还是“一锅烩”,全都混在一起拉走。这种事儿一旦发生,对老百姓的积极性打击可是很大的。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分了半天,到头来还是白费劲。所以,后端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分类运输,真的特别重要。

再说说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情况就更复杂一些。 很多地方的设施和配套还没跟上,分类垃圾桶可能还是个新鲜玩意儿,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的培训。有些地方可能还是采用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分类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不过,也有一些地方在积极探索,比如一些小县城开始试点垃圾分类,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是个开始。

从老百姓的感受来说,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觉得挺好, 看到社区环境变好了,垃圾乱扔的现象少了,感觉生活品质提升了。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加上从小受到的教育,普遍参与度比较高。
也有人觉得麻烦, 觉得分类太复杂,尤其是像“其他垃圾”这个概念,有时候真不知道该往哪儿扔。而且,有时候没分对,还会被邻居或者志愿者提醒,多多少少有点尴尬。
还有就是对“有没有用”的疑虑。 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后端衔接有问题,大家就会产生“反正最后都混在一起”的想法,积极性就容易被消磨。

总的来说,垃圾分类这事儿,现在就像正在进行的一场“大手术”,有伤口,有恢复,也有进步。

进步的地方在于:

公众意识普遍提高: 就算分得不完美,大家对“垃圾分类”这个概念都有概念了,知道这是个应该做的事。
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大: 国家层面的决心还在,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科技手段的运用: 智能设备、大数据等开始被引入,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可能。

挑战和不足的地方在于:

“源头分类”的精细度和准确性需要提升。
“分类收运”的衔接和监管仍需加强。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和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长期投入和持续的宣传教育不能断。

所以,你说垃圾分类最近怎么样了?我只能说,它依然在路上,而且这条路还不短。 每天我们出门扔个垃圾,可能就是对这条路最好的“投票”。它不是个立竿见影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人民在这个问题上达到了一致——不提这件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垃圾分类这事儿,那真是个“老生常谈”又“常说常新”的话题。最近嘛,我感觉整体上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就像我这老家邻居王大妈说的,“推进是推进了,但也不是一蹴而就”。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 你看,各种政策文件、指导意见,一股脑地往出推,什么“十四五”规划里.............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说实话,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这几年,我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大的阻碍,可能还得是大家骨子里那点“习惯了”和“惯性思维”。这东西说起来轻飘飘的,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是“知而不行”的认知鸿沟。别看当初垃圾分类喊得震天响,新闻媒体、社区宣传铺天盖地,大多数上海市民心里是明白的:垃圾要分,湿垃.............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政策实行至今,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里,这座城市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新奇”、“抱怨”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那么,这一年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咱这就掰扯掰扯。成效如何?“收效”与“挑战”并存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 回答
    垃圾分类的政策确实给上海市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适应过程,但将其描述为“搞崩溃了”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从混乱到逐步适应,伴随着阵痛和改进”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讲述,从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市民的反应、遇到的挑战以及目前的状况等方面进行阐述:一、 背景与政策推行 政策背景.............
  • 回答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意义,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表现。一、 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想想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有多少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纸、塑料瓶、玻璃瓶、旧衣物……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垃圾”的东西,在专业人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嘀咕,甚至觉得有点“折腾”。尤其是在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看着一堆垃圾,愣是分不清这个属于哪个桶,一不小心分错了,心里还挺别扭的。那垃圾分类,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有必要?我跟你说,这事儿不能光看眼前这一点点麻烦,得往长远了看,往大局观里想。首先,咱们得明白,垃圾它不是.............
  • 回答
    垃圾分类这事儿,说起来是个大方向,对环境、对资源利用都好,这点相信大伙儿心里都门儿清。可偏偏在上海这么一搞,好像一下子就炸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得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一、 垃圾分类,这本是好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垃圾分类这事儿,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咱们好,也是为了这.............
  • 回答
    垃圾分类,这词儿听着就让人脑袋疼,对吧?说起来,这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为了环保,为了咱们的子孙后代,国家和社会都下了大力气,宣传了这么多年。可为什么到了咱老百姓这儿,就好像是吃了秤砣一样,不那么受欢迎,甚至还有点抵触呢?我琢磨来琢磨去,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说,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
  • 回答
    中国垃圾分类的推行确实面临不少挑战,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民众的接受度和执行效果还有差距。要说为什么,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掰扯掰扯,试着找找这其中的症结所在。一、 起步晚,历史包袱重首先,得承认中国在垃圾分类这事儿上,起步确实比日本晚了不少。日本搞垃圾.............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这几年可谓是轰轰烈烈,全民参与。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常态化,大家的热情和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不过,就像任何一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样,推行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一些让人觉得“んですよね,确实是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有些是大家一直在讨论和期盼改进的地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上海垃圾分.............
  • 回答
    截至2023年,上海垃圾分类已进入全面实施与持续优化阶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发展阶段时间线1. 2019年:试点起步阶段 背景: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于2019年4月1日起全面推行“四分类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配套出.............
  • 回答
    2022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依然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虽然不像刚开始推行时那样是“头条新闻”,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的习惯里,并且还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总的来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常态化的阶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新的探索。从“运动式”到“习惯化”的转变刚开始.............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这话题一说起来,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说它“搞不下去”嘛,倒也不至于,毕竟实行了这么久,大家都多多少少习惯了。但要说它就那么顺顺当当、毫无波澜地运行着,那也绝对是睁眼说瞎话。你想啊,当初刚开始推行那会儿,那阵势,那宣传,那力度,简直是铺天盖地。居委会阿姨们嗓门都喊哑了,社区志愿.............
  • 回答
    这件事,您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咱们身边总有这么一些大爷大妈,名下房子好几套,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出门抓垃圾分类,那叫一个认真,比谁都起劲。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为什么大爷大妈们会有这么多房子?这时代的洪流,总会造就一些人。改革开放以来,房价经历了一.............
  • 回答
    如果我国的垃圾分类能做得像日本那样细致,那绝对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甚至会重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认知。一、 城市环境的“脱胎换骨”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城市面貌的巨大提升。 “看得见”的整洁: 如今,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颜色各异、堆积如山的场景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 回答
    区分和处理垃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得费点心思。咱们普通人,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才能不给环境添乱,同时又能方便自己。这事儿呀,说到底就是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下手准确”。首先,咱们得明白,垃圾分类不是为了折腾人,是为了让它们有更好的归宿。有些东西,比如厨余垃圾,埋在地里还能变成肥料,滋养土壤;.............
  • 回答
    上海新推行的垃圾分类办法,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无疑是中国垃圾分类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以其强制性、细致性和系统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议。要全面看待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核心内容与目标:上海垃圾分类办法的核心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可回收物 (.............
  • 回答
    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然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推行都会伴随挑战和阻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意义1. 提升环.............
  • 回答
    上海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标志着垃圾分类在上海进入了强制执行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从多个维度来看,我对上海强制执行垃圾分类有以下几点看法:一、 积极意义与必要性:1. 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